考试准备得怎么样啦?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19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知识点: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来试试自己的水平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
2019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知识点: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
1A415031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
知识点一:常见地基处理方法(新修订知识点)
常见的地基处理有换填地基、压实和夯实地基、复合地基、注浆加固、预压地基、微型桩加固等。
知识点二:常见地基处理方式的适用范围和施工要求
1.灰土地基:灰土体积配合比宜为2:8或3:7;素土、灰土分层(200~300mm)回填夯实或压实;换填材料为灰土、粉煤灰时,压实系数为≥0.95;换填地基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接缝处应夯压密实;灰土应拌合均匀并应当日铺填夯压,灰土夯压密实后3d内不得受水浸泡。
2.夯实地基:夯实地基可分为强夯和强夯置换处理地基。强夯处理地基适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黏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要求不严格的工程。一般有效加固深度3~10m。
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简称CFG桩,它是在碎石桩的基础上掺入适量石屑、粉煤灰和少量水泥,加水拌合后制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桩体。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粉土、砂土和自重固结完成的素填土地基。
4.微型桩加固:适用于新建建筑物地基处理和既有建筑地基加固。按桩型和施工工艺可分为树根桩、预制桩和注浆钢管桩等。以上桩型均适用于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砂土、人工填土等地基处理;树根桩又适用于淤泥、碎石土,预制桩又适用于淤泥。
2019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知识点:桩基础施工(条)(新修订知识点)
知识点一: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新修订知识点)
1.分类:根据打(沉)桩方法的不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可分为锤击沉桩法、静力压桩法。
2.锤击沉桩法施工要求
(1)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70%后方可起吊,达到100%后方可运输和打桩。
(2)接桩接头宜高出地面0.5~1m。接桩方法分为焊接、螺纹接头和机械啮合接头等。
(3)沉桩顺序应按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先长后短、先密后疏的次序进行。对于密集桩群应控制沉桩速率,宜从中间向四周或两边对称施打;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时,由毗邻建筑物处向另一方向施打。
(4)锤击桩终止沉桩标准
1)终止沉桩应以桩端标高控制为主,贯入度控制为辅,当桩终端达到坚硬,硬塑黏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碎石土及风化岩时,可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端标高控制为辅;
2)贯入度达到设计要求而桩端标高未达到时,应继续锤击3阵,按每阵10击的贯入度不大于设计规定的数值予以确认。
3.静力压桩法施工要求
(1)施工前进行试压桩,数量不少于3根。
(2)桩接头可采用焊接法,或螺纹式、啮合式、卡扣式、抱箍式等机械快速连接方法。
焊接、螺纹接桩时,接头宜高出地面0.5~1m;啮合式、卡扣式、抱箍式方法接桩时,接头宜高出地面1~1.5m。
(3)沉桩施工应按“先深后浅、先长后短、先大后小、避免密集”的原则进行。施工场地开阔时,从中间向四周进行;场地狭长时,从中间向两端对称进行;沿建筑物长度线方向进行。
(4)静压桩终止沉桩标准有:
1)静压桩应以标高为主,压力为辅。摩擦桩应按桩顶标高控制;端承摩擦桩,应以桩顶标高控制为主,终压力控制为辅;端承桩应以终压力控制为主,桩顶标高控制为辅;
2)终压连续复压时,对于入土深度大于或等于8m的桩,复压次数可为2~3次,入土深度小于8m的桩,复压次数可为3~5次;
3)稳压压桩力不应小于终压力,稳压时间宜为5~10s。
知识点二: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1.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按其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泥浆护壁灌注桩、沉管灌注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和干作业(机械、人工)成孔灌注桩等。
2.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桩位放线→开挖浆池、浆沟→护筒埋设→钻机就位、孔位校正→成孔、泥浆循环、清除废浆、泥渣→清孔换浆→终孔验收→下钢筋笼和钢导管→二次清孔→浇筑水下混凝土→成桩
3.沉管灌注桩成桩过程:
桩机就位→锤击(振动)沉管→上料→边锤击(振动)边拔管,并继续浇筑混凝土→下钢筋笼,继续浇筑混凝土及拔管→成桩。
知识点三:桩基检测技术(新增知识点)
1.桩基检测可分为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主要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桩基施工后,为验收提供依据的工程桩检测,主要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
2.桩基检测的方法和目的
(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2)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3)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4)钻芯法。可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5)低应变法。可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6)高应变法。可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7)声波透射法。可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3.桩基检测开始时间应满足条件:
(1)采用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检测,受检桩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70%且不应低于15MPa。
(2)采用钻芯法检测,受检桩混凝土龄期应达到28d,或者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3)—般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砂土地基不少于7d,粉土地基不少于10d,非饱和黏性土不少于15d,饱和黏性土不少于25d。泥浆护壁灌注桩,宜延长休止时间。
4.验收检测时,宜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后进行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应在基坑开挖后进行。
5.桩身完整性分类为I类桩、Ⅱ类桩、Ⅲ类桩、Ⅳ类桩共4类。I类桩桩身完整;Ⅱ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Ⅲ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Ⅳ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2019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知识点:混凝土基础施工(条)
知识点一:混凝土基础的主要形式
混凝土基础的主要形式有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等。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超过40m时,宜设置贯通的后浇施工缝(后浇带),后浇带宽不宜小于800mm,在后浇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知识点二:钢筋工程
钢筋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2017年案例真题)
(1)钢筋网的绑扎。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须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
(2)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上层钢筋网下面应设置钢筋撑脚,以保证钢筋位置正确。
(3)钢筋的弯钩应朝上,不要倒向一边;但双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弯钩应朝下。
(4)独立柱基础为双向钢筋时,其底面短边的钢筋应放在长边钢筋的上面。
(5)现浇柱与基础连接用的插筋,一定要固定牢靠,位置准确,以免造成柱轴线偏移。
(6)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设计要求,且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知识点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1.浇筑:浇筑方案可以选择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施工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方式,保证结构的整体性。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当混凝土供应量有保证时,亦可多点同时浇筑。
2.振捣:应采取振捣棒振捣。在振动界限以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裂缝,减少内部微裂,增加混凝土密实度,使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从而提高抗裂性。
3.养护:应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除按普通混凝土进行常规养护外,尚应及时按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保温养护。保湿养护的持续时间不得少于14d,应经常检查塑料薄膜或养护剂涂层的完整状况,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4.防裂技术措施:宜采取以保温保湿养护为主体,抗放兼施为主导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
(1)温控指标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0℃;混凝土浇筑体最大温升值不宜大于50℃;
2)在养护阶段,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约50mm处)温度与混凝土浇筑体里(约1/2截面处)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结束养护时,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最大差值不应大于25℃;(新修订知识点)
3)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相邻两侧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
4)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当有可靠经验时,降温速率要求可适当放宽。
(2)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除应符合工程设计所规定的强度等级、耐久性、抗渗性、体积稳定性等要求外,尚应符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特性的要求,并应符合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值的要求。
(3)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温控施工方案的要求等,提出混凝土制备时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及入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如降低拌合水温度(拌合水中加冰屑或用地下水);骨料用水冲洗降温,避免暴晒等。
(4)在混凝土制备前,应进行常规配合比试验,并应进行水化热、泌水率、可泵性等对混凝土控制裂缝所需的技术参数的试验;必要时其配合比设计应当通过试泵送验证。
(5)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大体积混凝土所用水泥其3d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40kJ/kg,7d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70kJ/kg。
(6)大体积混凝土配制可掺入缓凝、减水、微膨胀的外加剂,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7)及时覆盖保温保湿材料进行养护,并加强测温管理。
(8)超长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留置变形缝、后浇带或采取跳仓法施工控制结构不出现有害裂缝。
(9)结合结构配筋,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的构造钢筋。
(10)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宜采用二次振捣工艺,浇筑面应及时进行二次抹压处理,减少表面收缩裂缝。
2019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知识点:砌体基础施工技术
1.宜采用“三一”砌砖法(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
2.砌体基础必须采用水泥砂浆砌筑。
3.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
4.防潮层宜设置在室外散水顶面以上和室内地面以下的砌体内。
5.多孔砖砌体采用铺浆法砌筑时,铺浆长度不得超过500mm。
6.卫生间等有防水要求的空心小砌块墙下应灌实一皮砖,或设置高200mm的混凝土带。
2019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知识点: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知识点一:模板工程(选型、设计、安装、拆除)
(一)模板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1.胶合板模板:胶合板为高耐气候、耐水性的I类木胶合板或竹胶合板。优点是自重轻、板幅大、板面平整、施工安装方便简单等。(新修订知识点)
2.组合钢模板:优点是轻便灵活、拆装方便、通用性强、周转率高等;缺点是接缝多且严密性差,导致混凝土成型后外观质量差。
3.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与组合钢模板比,其特点为自重轻、用钢量少、面积大、模板拼缝少、维修方便等。
4.大模板:特点是以建筑物的开间、进深和层高为大模板尺寸,由于面板为钢板组成,其优点是模板整体性好、抗震性强、无拼缝等;缺点是模板安装需起重机械吊运。
5.组合铝合金模板:由铝合金带肋面板、端板、主次肋焊接而成,用于现浇混凝体结构施工的一种组合模板。其重量轻、拼缝好、周转快、成型误差小、利于早拆体系应用。但成本高,强度比钢模板小、产品规格较少,应用还不太广泛。(新补充知识点)
6.早拆模板体系:在模板支架立柱的顶端,采用柱头的特殊构造装置来保证国家现行标准所规定的拆模原则前提下,达到尽早拆除部分模板的体系。优点是部分模板可早拆,加快周转,节约成本。
7.滑升模板、爬升模板、飞模、模壳模板、胎模及永久性压型钢板模板和各种配筋的混凝土薄板模板等。
(二)模板的设计原则
1.实用性。
2.安全性: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保证施工中不变形、不破坏、不倒塌。
3.经济性。
(三)模板的安装要点
1.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应为跨度的1/1000~3/1000。
2.模板安装应与钢筋安装配合进行,梁柱节点的模板宜在钢筋安装后安装。
3.后浇带的模板及支架应独立设置。
(四)模板的拆除
1.底模及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2.侧模的拆除要求:不承重的侧模板,包括梁、柱墙的侧模板,只要混凝土强度保证其表面、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即可拆除。一般墙体大模板在常温条件下,混凝土强度达到1N/mm2,即可拆除。
3.模板拆除的顺序:一般按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的拆模顺序进行。
4.快拆支架体系的支架立杆间距不应大于2m。拆模时应保留立杆并顶托支承楼板,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可取构件跨度为2m按上表底模拆除的规定确定。
知识点二:钢筋工程(检查、代换、连接、安装)
1.钢筋代换原则:等强度代换或等面积代换。当构件配筋受强度控制时,按钢筋代换前后强度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当构件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时,或同钢号钢筋之间的代换,按钢筋代换前后面积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当构件受裂缝宽度或挠度控制时,代换前后应进行裂缝宽度和挠度验算。钢筋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办理变更手续。
2.钢筋的连接方法:焊接、机械连接、绑扎连接。
(1)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构件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数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纵向钢筋不宜采用焊接接头。
(3)目前最常见,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钢筋剥肋滚压直螺纹套筒连接。其通常适用的钢筋级别为HRB335、HRB400、RRB400;适用的钢筋直径范围通常为16~50mm.
(4)当受拉钢筋直径大于25mm、受压钢筋直径大28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如桁架和拱架的拉杆)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结构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均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3.钢筋加工
(1)钢筋加工包括调直、除锈、下料切断、接长、弯曲成型等。
(2)钢筋宜采用无延伸功能的机械设备进行调直,也可采用冷拉调直。当采用冷拉调直时,HPB300光圆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HRB335、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及RRB400带肋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3)钢筋除锈:一是在钢筋冷拉或调直过程中除锈;二是可采用机械除锈机除锈、喷砂除锈、酸洗除锈和手工除锈等。
4.钢筋安装(柱、梁、板)
(1)柱、墙钢筋的绑扎应在柱、墙模板安装前进行,板的钢筋在模板安装后绑扎。
(2)当梁的高度较小时,梁的钢筋架空在梁模板顶上绑扎,然后再落位,当梁的高度较大(大于等于1.0m)时,梁的钢筋宜在梁的底模上绑扎,其两侧模板或一侧模板后装。
(3)连续梁、板的上部钢筋接头宜设置在跨中1/3跨度范围内,下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梁端1/3跨度范围内。
(4)应注意板上部的负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篷、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以免拆模后断裂。
(5)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居中,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的钢筋在上。
(6)框架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特别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距要有30mm。
知识点三:混凝土工程(配制、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
1.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应按重量比,由具有资质的试验室进行计算。
2.泵送混凝土
(1)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低于100mm;
(2)用水量与胶凝材料总量之比不宜大于0.6;
(3)泵送混凝土宜掺用适量粉煤灰或其他活性矿物掺合料;
(4)泵送混凝土搅拌时,应按规定顺序进行投料,并且粉煤灰宜与水泥同步,外加剂的添加宜滞后于水和水泥。
(5)混凝土泵或泵车应尽可能靠近浇筑地点,浇筑时由远至近进行。
(6)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125mm的输送泵管;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150mm的输送泵管。
3.混凝土的倾落高度及浇筑、振捣要求
(1)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以不大于30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过程中不得发生离析现象。
(2)柱、墙模板内的混凝土浇筑时,当无可靠措施保证混凝土不产生离析,其自由倾落高度应符合如下规定,当不能满足时,应加设串筒、溜管、溜槽等装置。
①粗骨料料径大于25mm时,不宜超过3m;
②粗骨料料径小于25mm时,不宜超过6m。
(3)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否则,应留置施工缝。
(4)混凝土宜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当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普通混凝土时,应快插慢拔。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4倍。
4.施工缝(可与案例结合)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并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宜留置在基础、楼板、梁的顶面,梁和吊车梁牛腿、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2)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高超过1m),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
(3)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4)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
(5)墙: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6)双向受力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穹拱、薄壳、蓄水池、斗仓,多层钢架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
(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3)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4)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5.后浇带(与案例结合,可与第三章防水后浇带P391施工比较学习)
后浇带通常根据设计要求留设,并保留一段时间(若设计无要求,则至少保留28d)后再浇筑,将结构连成整体。填充后浇带,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14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处理。
防水后浇带的防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P391):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即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6.混凝土的养护方法
(1)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自然养护和加热养护两大类。现场施工一般为自然养护。自然养护又可分覆盖浇水养护、薄膜布养护和养生液养护等。
(2)对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应在混凝土终凝前(通常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8-12h内),开始进行自然养护。
(3)混凝土采用覆盖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矿物掺合料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润湿状态,混凝土的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4)当采用塑料薄膜布养护时,其外表面全部应覆盖包裹严密,并应保护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5)采用养生液养护时,应按产品使用要求,均匀喷刷在混凝土外表面,不得漏喷刷。
(6)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N/mm2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等。
知识点四:预应力工程
1.按预加应力的方式可分为先张法预应力和后张法预应力。在后张法中,按预应力筋粘结状态又可分为: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
2.根据预应力筋应力损失发生的时间可分为:瞬间损失和长期损失。张拉阶段瞬间损失包括孔道摩擦损失、锚固损失、弹性压缩损失等;张拉以后长期损失包括预应力筋应力松弛损失和+凝土收缩徐变损失等。
3.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75%。
4.后张法预应力钢筋张拉顺序:宜按均匀、对称的原则张拉;预应力楼盖宜先张拉楼板、次梁,后张拉主梁的预应力筋;对于平卧重叠构件,宜先上后下逐层张拉。
推荐阅读:
一建考试题库 | 一建考试备考辅导 | 一建模拟试题 | 一建考试真题 | 一建考试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