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数量关系技巧:不要轻言放弃

  做了许多行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一些技巧和重点,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数量关系技巧:不要轻言放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不要轻言放弃

  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测卷是必不可少的测查卷之一,甚至现在很多的国有企业以及知名企业在招人时也会经常用行测卷来考试测查删选人才。但是行测卷题量大时间短,大多数考生都来不及做完,尤其数量关系被公认为难度最大的一块,很多考生都是直接放弃的。虽然这部分题难度有点大,但是全部放弃显然是不明智的,正确率会很低很低,这样成功上岸的难度系数就会加大。所以对于数量关系这个专项,我们建议从中挑选几道题目来做,再结合一些做题技巧和方法,这样其实也能很快的找到正确选项,大大提升正确率。所以,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些解题技巧,来快速解决数量关系题。

  一、利用整除性来判定结果

  例1. 农民张三为专心养鸡,将自己养的猪交于李四合养,已知张三、李四共养猪260头,其中张三养的猪有13%是黑毛猪,李四养的猪有12.5%是黑毛猪,问李四养了多少头非黑毛猪?

  A. 125 B. 130 C. 140 D. 150

  【解析】问李四养了多少非黑毛猪的数量,已知题干给的信息条件李四养了12.5%的黑毛猪,可知李四养的非黑毛猪为87.5%即7/8,那么非黑毛猪的数量为7的整数倍,即能被7整除,所以结合选项选C。

  二、利用奇偶性判定结果

  例2. 小刚和小木同学进行篮球投篮比赛,规定每局赢球方得2分,输球方得1分,两人打平局时都不得分。半天下来两人共进行了50局比赛,小木共得70分。问小木这次投篮比赛中,赢球的局数与输球和平局局数之和相差多少?

  A. 9 B. 10 C. 11 D. 13

  【解析】问小木赢球的局数与输球和平局局数之和相差多少,结合材料可以知道小木总共比赛50场,所以赢得场数+输的场数与平局场数和=50,50即为偶数,根据两数之和与两数之差同奇偶性,所以赢得场数-输的场数与平局场数和=偶数,结合选项,正确答案为B。

  三、结合选项差距找答案

  例3. 某工厂去年有车工和钳工共830人,今年车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钳工人数比去年增加5%,车工和钳工的总数比去年多了3人。那么今年该工厂有()名车工。

  A. 504 B. 371 C. 350 D. 329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去年工厂有车工和钳工830人,今年工厂总人数比去年多3人,所以今年该工厂共有833人,结合选项可知A+C得到的结果=504+329=833人,即分别为今年的车工人数和钳工人数,又因为题干给出“年车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钳工人数比去年增加5%,车工和钳工的总数比去年多了3人”,可知车工人数在减少并且下降的幅度更多,但是最终总人数增加,说明车工人数相对而言较少,正确答案为D.

  四、结合常识找答案

  例4. 现有一种预防禽流感药物配置成的甲、乙两种不同浓度的消毒溶液。若从甲中取2100克,乙中取700克混合而成的消毒溶液的浓度为3%;若从甲中取900克,乙中取2700克,则混合而成的消毒溶液的浓度为5%。则甲、乙两种消毒溶液的浓度分别为?

  A. 3%,6% B. 3%,4% C. 2%,6% D. 4%,6%

  【解析】 溶液混合结合生活常识我们可知,一瓶高浓度和一瓶低浓度的溶液混合,最终的混合溶液浓度应该是介于中间值,结合题干两次混合得到浓度为3%和5%的溶液,所以,甲乙溶液一定有一瓶浓度高于5%,一瓶溶度低于3%,故选C选项。

  行测数量关系:方程妙用之和定最值

  众所周知,行测数量关系是大部分考生的“拦路虎”,考生们提起数量关系也是“谈虎色变”。但是,在公务员考试过程中有一类题,考生只要掌握模型,牢记解题步骤,运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方程就能够解决。下面就带着各位考生来看一看这一类“和定最值”。

  一、题型特征

  【模型】一位老奶奶要将手上的10个苹果分给3个孙子,每人至少分得一个,问分到最多的人最多分到几个?

  A.6 B.7 C.8 D.9

  题干特征:已知若干个数的和为定值,求其中某个数的最值。

  二、解题原则

  为了方便理解,同学们继续思考模型中的例题,试问,如何保证其中有一个人最多?因为在和为定值的情况下,就需要让其余两人尽可能少,但是又不能不分,所以这两人的苹果分别都为1个,即最多的人分到8个。即:要求最多,就需要保证其余的人尽可能少;要求最少,就需要保证其余人尽可能多。这种思维就是解这一类问题的关键:逆向思维。接下来我们就借助这种思维,结合方程,这一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小试牛刀

  例1、服装店新采购一批衣服需要售卖,已知新采购衣服数量88件,店里的销售员共7人且每人售出衣服数量各不相同,问:卖出最多的销售员至少卖出了几件?

  A.15 B.16 C.17 D.18

  【答案】B。题干已知7人的销售衣服数量总和为定值88,求最多的销售员最少卖的的衣服数量,满足和定最值的题型特征。接下来,我们不妨结合方程,将最多的人最少卖的衣服数量设为X,利用逆向思维,要求最少,其余的量就要保证最大。那么如何保证最大呢?我们来思考销售第二多的销售员,要想让其衣服数量尽可能多,但是最终不会超过最多的销售员,即第二多的销售员最多的衣服数量比X小1,即为X-1;同理,销售第三多的销售员最多也不会超过第二多的销售员,即为X-2;以此类推,销售第三多的销售员一直到销售最后的销售员分别为X-3,X-4,X-5,X-6;所以根据所有人的衣服销售数量总和为定值可以列出方程如下:X+X-1+X-2+X-3+X-4+X-5+X-6=88,解得X=15.57,即至少为15.57件,所以应为向上取整16件,故B当选。

  例2、公司45人参加团建活动,分成6个小组,已知每个小组人数各不相同且最少的小组人数不少于4人,问第三多小组人数最多为多少人?

  A.8 B.9 C.10 D.11

  【答案】B。题干已知6个小组的人数总和为定值45,求第三多小组人数的最大值,满足和定最值的题型特征。接下来,我们不妨结合方程,将第三多小组的人数设为X,利用逆向思维,要求最多即要保证其余组的人数尽可能少。那么如何保证最少呢?我们发现,排名第六的小组人数应为最少,但是又不小于4,所以最小值为4,;那么排名第五的小组人数也需要尽可能少,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比第六组少,所以最少即为5;同理排名第四的小组人数为6;那么排名第二的小组人数呢?排名第二的小组人数也不会小于排名第三的小组,故最少也不会少于X,所以最少为X+1;排名第一的小组人数为X+2;故利用总和为45可的方程如下:X+2+X+1+X+6+5+4=45,解得X=9,故B当选。

  行测技巧:数字推理考点之“构造网络”

  行测数字推理题的常考题型有等差数列和数列、倍数数列分数数列等。在等差数列及和数列当中,有一个考点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的,那就是“构造网络”。接下来为这一考点进行详解。

  【例题1】

  18,13,10,6,8,()

  A.9 B.14 C.0 D.-4

  【答案】D。数列特征:数字变化幅度不大,2倍以内,且排列无规律,考虑作差。

  作差得到的一级差数列与原数列的第三项以及后数字存在2倍的关系,所以下一项应为(-2)的2倍:-4。

  【例题2】

  1,3,4,1,9,()

  A.5 B.11 C.14 D.64

  【答案】D。数列特征:根据ABC三个选项可看出数字变化幅度不大,2倍以内,考虑和差。根据第四个选项,数字变化幅度较大,7倍左右,考虑倍数或乘积数列。但结合本题数字的可以看出数字不是很大,因此优先考虑和差。作差后得到的结果为

  作差得到的一级差数列与原数列的第三项以及后数字存在平方的关系,所以下一项应为8的平方,即82=64。

  【例题3】

  1,2,3,10,39,()

  A.157 B.257 C.390 D.490

  【答案】D。数列特征:数字变化幅度较大,3~13倍之间,考虑倍数或者乘积关系。从倍数关系的角度出发1×1+1=2;2×2-1=3;3×3+1=10;10×4-1=39,按照这一规律,答案应为39×5+1=196,但是并没有这个选项。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寻规律。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前三项存在加和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是否作和存在相应的规律。

  作和得到的一级和数列与原数列的第三项以及后数字存在倍数关系。根据构造的网络可以看出分别为1倍、2倍、3倍的关系,因此按照自然数列的顺序,选项应为49的4倍即49×4=196,但依然没有这个选项。那继续观察可以发现,构造网络出现的1倍2倍3倍分别是原数列的前三项,所以按照这个思路,选项因为49的10倍,10为原数列的第四项,所以选项应为49×10=490。

  推荐阅读: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时间不够用,不要全放弃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等量关系

  行测技巧:数量关系技巧—线段法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猜”出来


行测真题 行测答案 行测答题技巧 行测题库 模拟试题
分享

热门关注

公务员行测常识题型怎么做

行测常识题技巧

行测常识判断答题技巧归纳

行测常识判断技巧

公务员行测如何提高做题速度

行测做题速度怎么提高

公务员行测常识题怎么准备

行测常识怎么准备

公务员行测考试题型分布

行测考试题型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时间不够用,不要全放弃

数量关系

行测技巧:数量关系技巧

行测技巧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等量关系

等量关系

行测技巧:数量关系技巧—线段法

行测技巧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猜”出来

行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