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通俗易懂!

  《论语》是纪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通俗易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十二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赏析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分享

热门关注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人名言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言

描写夏天的温柔句子80条

描写夏天的句子80条

适合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2021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

简单员工试用期转正申请书

简单员工转正申请书

论语十二章原文和翻译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二章原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则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则翻译

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赏析

论语十则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