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

  语文课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确定本年度教学工作重点为: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教育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及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质量意识,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努力推进课程改革,结合新教材内容和我校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灵活扎实地搞好教与学的实践活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执教文科重点和文科普通班,但两个班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存在很大差异,从假前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以下问题:文1班的成绩不错,文2班的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思想意识方面,文1班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但也有个别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文2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学生知道认真学习,并能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但从考试情况总体来说这两个班的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

  (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三、主要教学内容计划安排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教学完成及读本中一些重要篇目的学习,力求做到充分借助读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通过比较、分析与归纳,借鉴或吸取有益的养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语言综合能力。(二)组织并完成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四、具体教学措施

  基于学情分析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我准备深入备课,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作业批改方面,坚决贯彻学校对高三提出的作业练习的要求,通过练习加强落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作文争取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期间我还计划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做好高一高二文言文的第一轮复习,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发挥学生主动性,分小组找题做题,共同练习基础知识题,力求在本学期末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另外计划采用一优生带一后进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后进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后进生。并建立培优学生档案,将每次考试成绩列表,分析每次考试得失,以求出现语文拔尖生。

  五、个人专业水平提高

  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坚持网络学习,尽可能多的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与同行交流,不断提升自己。还向其他老师学习,研究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设计,做到充分备课。另外积极参加教研室教学处组织的各种活动。力求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为做好本职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一定会做的更好。但是只用更努力才会有收获,我相信我会努力,我相信我的学生在一年以后的中考中做到最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不过这都是我的设想,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下去的!

  在这一年里,我们的学校的工作已经越来越多了,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的增长,这些都是会不断的发展的。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学校已经在不断的改正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这些都是经过我们充分论证的了。20XX年,相信我们还会做的更好。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二)

  《边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词语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

  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

  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

  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三)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筛选出本文重要信息,,引发自己的思考。

  3、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感知本文重要信息。

  【难点】

  梳理、整合解说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银河系》短片(无声音,无画面,有声音有画面)让学生感知解说词的特点1解说。学生谈观感。

  明确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兴趣,并对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的作用和特点有直观的感受。课文重点内容的梳理,归纳。

  解说词特点的整合。释题:宇宙的边疆在哪里?宇宙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

  将文中文学性的语言抽去,读一段课文。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情趣诗意。

  要求学生任选取文中的一个图片,写一段解说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解说词的特点3对象听众。学生书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课堂交流

  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系(4万光年)恒星。太阳系(1光年)行星

  学生通过感受总结特点。训练学生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

  了解说明的顺序

  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规律。拓展练习欣赏采石风景照,试写解说词,符合解说词的特点学生写作,展示写作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小结,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解说词的特点:

  1、解说拓展。

  2、情趣诗意。

  3、对象听众。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四)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高三(x)、(x)班是学校的普通班,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太梦想,语文基础较差,最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把语文学科当成一回事,普遍都有轻视语文的思想,极少在自学时间学习语文,更无暇顾及课外的阅读,故而造成阅读水平提高不快,知识面窄,思路阻塞,文章空洞。

  二、教学设想

  1、研究考试大纲,加强学习。认真研究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将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认真做了一遍,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考试规律,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并且及时加以落实。

  2、狠抓专项复习,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主要进行专项复习,夯实基础。

  3、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分层教学。根据不一样学情,采用了“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民参与”的教学方法。

  4、落实问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授课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实效性。

  三、具体的措施及注意问题

  以最节省的时间换取最高效率,是我们的愿望。

  1、复习以学年时间安排的资料为主线,将按照高考试卷结构分模块复习。本学期完成第一阶段具体如下:

  ①先《三维》古诗文,先课内再课外,先基础再拓展拔高;②《《三维》》论述类文章专项阅读练习和选读类文本专项练习;③《《三维》》基础知识语言应用专项练习。

  2、为学生精心挑选出质量较高的训练题,争取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3、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解题规律、解题方法,异常是梳理知识点进行单项训练时,教师切忌只是宣读答案的机器,点评练习,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主要实际问题,并将出题者的意图、目的、惯用的手法告诉学生,帮忙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教会学生解题方法,

  4、语文靠的是积累,本事的提高不是一朝半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而学生在繁忙的学生中总是忽视语文,为在课外争得时间,把部分训练题、部分作文、放在课外完成,教师要严加检查,务必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学习语文。

  5、加强阅读训练。没有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想经过试题训练产生“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因而,各类文体的阅读贯串在整个高三的复习中。我们明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本事可随之提高,更能带动写作,且高考阅读份量不轻,因而抓好阅读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6、依照《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将出题者惯用手法告诉学生,如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偷梁换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歪曲观点、漏掉条件等等。尤其要注意训练学生根据文章供给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分析、综合、推断,将字面上写而未透的资料明朗化。克服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会抄原文,不懂提取组合加工原文的毛病。

  7、本学期,语文科要加强综合性训练,练速度、练本事,经过训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本事。

  8、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关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从身边,从报刊杂志上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由此积累学问知识、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的语句。

  9、写作方面,解决学生“巧妇无米”之难,积累写作素材;抓好审题立意,避免偏题离题;根据学生实际订出写作目标,例如层次低的要求做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有材料,层次高的要求能辩证分析问题。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五)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过程:

  一、#高三# 导语激趣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忆旧入新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联系前后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标题设问引入探讨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找课文的主要人物。)

  讨论,明确:一个普通的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一个辖制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十五年的一个普通人。)

  2、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3、别里科夫大热天装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为什么不钻出来,却心甘情愿越钻越深?(产生这种悲剧的主观原因)

  讨论,明确: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4、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由对教材的分析过度到理论的把握)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5、是被谁放进去的?为什么要放进去?(揭露社会根源)

  讨论,明确:长期以来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愚民政策。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可以分为哪几类?(理论联系实际)

  (略)如课本,标准答案,各种规章制度。分为三类。

  四、你喜欢什么样套子?为什么?(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写一篇短文。)

  五、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六)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性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木__、干燥的质感

  意树:饱满

  味木:疏朗

  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

  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通用高三政治教案模板范文5篇

高三政治教案模板

最新高三生物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高三英语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优秀教学设计高三英语

通用高三历史教案人教版合集6篇

高三历史教案人教版

精选高三地理教案降水及影响因素

地理教案降水及影响因素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2范本

语文下册教案

新学期高三语文教案模板高质量

新学期高三语文教案

2022高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语文教案

精选高三物理教案模板范文5篇

高三物理教案模板

高三历史教案宋明理学精选范文

宋明理学历史教案范文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语文课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确定本年度教学工作重点为: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教育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及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质量意识,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努力推进课程改革,结合新教材内容和我校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灵活扎实地搞好教与学的实践活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执教文科重点和文科普通班,但两个班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存在很大差异,从假前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以下问题:文1班的成绩不错,文2班的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思想意识方面,文1班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但也有个别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文2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学生知道认真学习,并能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但从考试情况总体来说这两个班的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

  (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三、主要教学内容计划安排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教学完成及读本中一些重要篇目的学习,力求做到充分借助读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通过比较、分析与归纳,借鉴或吸取有益的养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语言综合能力。(二)组织并完成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四、具体教学措施

  基于学情分析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我准备深入备课,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作业批改方面,坚决贯彻学校对高三提出的作业练习的要求,通过练习加强落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作文争取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期间我还计划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做好高一高二文言文的第一轮复习,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发挥学生主动性,分小组找题做题,共同练习基础知识题,力求在本学期末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另外计划采用一优生带一后进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后进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后进生。并建立培优学生档案,将每次考试成绩列表,分析每次考试得失,以求出现语文拔尖生。

  五、个人专业水平提高

  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坚持网络学习,尽可能多的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与同行交流,不断提升自己。还向其他老师学习,研究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设计,做到充分备课。另外积极参加教研室教学处组织的各种活动。力求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为做好本职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一定会做的更好。但是只用更努力才会有收获,我相信我会努力,我相信我的学生在一年以后的中考中做到最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不过这都是我的设想,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下去的!

  在这一年里,我们的学校的工作已经越来越多了,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的增长,这些都是会不断的发展的。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学校已经在不断的改正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这些都是经过我们充分论证的了。20XX年,相信我们还会做的更好。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二)

  《边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词语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

  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

  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

  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三)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筛选出本文重要信息,,引发自己的思考。

  3、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感知本文重要信息。

  【难点】

  梳理、整合解说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银河系》短片(无声音,无画面,有声音有画面)让学生感知解说词的特点1解说。学生谈观感。

  明确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兴趣,并对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的作用和特点有直观的感受。课文重点内容的梳理,归纳。

  解说词特点的整合。释题:宇宙的边疆在哪里?宇宙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

  将文中文学性的语言抽去,读一段课文。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情趣诗意。

  要求学生任选取文中的一个图片,写一段解说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解说词的特点3对象听众。学生书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课堂交流

  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系(4万光年)恒星。太阳系(1光年)行星

  学生通过感受总结特点。训练学生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

  了解说明的顺序

  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规律。拓展练习欣赏采石风景照,试写解说词,符合解说词的特点学生写作,展示写作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小结,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解说词的特点:

  1、解说拓展。

  2、情趣诗意。

  3、对象听众。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四)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高三(x)、(x)班是学校的普通班,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太梦想,语文基础较差,最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把语文学科当成一回事,普遍都有轻视语文的思想,极少在自学时间学习语文,更无暇顾及课外的阅读,故而造成阅读水平提高不快,知识面窄,思路阻塞,文章空洞。

  二、教学设想

  1、研究考试大纲,加强学习。认真研究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将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认真做了一遍,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考试规律,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并且及时加以落实。

  2、狠抓专项复习,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主要进行专项复习,夯实基础。

  3、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分层教学。根据不一样学情,采用了“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民参与”的教学方法。

  4、落实问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授课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实效性。

  三、具体的措施及注意问题

  以最节省的时间换取最高效率,是我们的愿望。

  1、复习以学年时间安排的资料为主线,将按照高考试卷结构分模块复习。本学期完成第一阶段具体如下:

  ①先《三维》古诗文,先课内再课外,先基础再拓展拔高;②《《三维》》论述类文章专项阅读练习和选读类文本专项练习;③《《三维》》基础知识语言应用专项练习。

  2、为学生精心挑选出质量较高的训练题,争取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3、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解题规律、解题方法,异常是梳理知识点进行单项训练时,教师切忌只是宣读答案的机器,点评练习,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主要实际问题,并将出题者的意图、目的、惯用的手法告诉学生,帮忙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教会学生解题方法,

  4、语文靠的是积累,本事的提高不是一朝半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而学生在繁忙的学生中总是忽视语文,为在课外争得时间,把部分训练题、部分作文、放在课外完成,教师要严加检查,务必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学习语文。

  5、加强阅读训练。没有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想经过试题训练产生“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因而,各类文体的阅读贯串在整个高三的复习中。我们明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本事可随之提高,更能带动写作,且高考阅读份量不轻,因而抓好阅读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6、依照《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将出题者惯用手法告诉学生,如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偷梁换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歪曲观点、漏掉条件等等。尤其要注意训练学生根据文章供给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分析、综合、推断,将字面上写而未透的资料明朗化。克服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会抄原文,不懂提取组合加工原文的毛病。

  7、本学期,语文科要加强综合性训练,练速度、练本事,经过训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本事。

  8、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关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从身边,从报刊杂志上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由此积累学问知识、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的语句。

  9、写作方面,解决学生“巧妇无米”之难,积累写作素材;抓好审题立意,避免偏题离题;根据学生实际订出写作目标,例如层次低的要求做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有材料,层次高的要求能辩证分析问题。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五)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过程:

  一、#高三# 导语激趣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忆旧入新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联系前后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标题设问引入探讨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找课文的主要人物。)

  讨论,明确:一个普通的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一个辖制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十五年的一个普通人。)

  2、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3、别里科夫大热天装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为什么不钻出来,却心甘情愿越钻越深?(产生这种悲剧的主观原因)

  讨论,明确: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4、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由对教材的分析过度到理论的把握)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5、是被谁放进去的?为什么要放进去?(揭露社会根源)

  讨论,明确:长期以来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愚民政策。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可以分为哪几类?(理论联系实际)

  (略)如课本,标准答案,各种规章制度。分为三类。

  四、你喜欢什么样套子?为什么?(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写一篇短文。)

  五、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2022年中职高三语文教案精选范文(六)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性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木__、干燥的质感

  意树:饱满

  味木:疏朗

  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

  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