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设计

  作为高中生,请记住:是你要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通用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通用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

  导学练。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之下社会易)。

  [学习延伸]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课堂练习]

  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

  [课后作业]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通用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水利设施修建的重要意义,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修建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和治黄的措施。

  【难点】

  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视片段,提问学生:视频当中,大禹治理的是哪个地方?

  学生回答:黄河。

  教师引导: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在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还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设施

  教师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教师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

  通用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

  (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

  (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x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通用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设计(四)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2)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原因;

  (3)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4)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查找资料,及学生自主课堂展示(辅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资料;教案。

  六、教学过程设计(预计用时1课时)

  (一)导入

  近现代的历史,相对来说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同时对我国而言近现代也是一段风雨激荡与众不同的历史。古老的中国在西方的不断入侵下,开始了由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变。这一转变既可以从改变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等大事中体现,也可从平凡人的社会生活中体现。本单元题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既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大变迁的外在表现,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本单元共三课内容分别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变迁。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

  1.过渡:

  师:本课题为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重点讲述了人们衣、食、住和风俗的变化,关键在于一个变字,今天我们任务便是要认识近现代以为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在这之前,我让大家分别就本课的相关内容做了些调查,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就你们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做出展示。


  2.学生活动(展示1: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3.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一:为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的服饰五花八门?

  (学生作答)

  答题要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及地区差异性。

  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动荡。

  问题二:为何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十分朴素,单一?

  答题要点:政治:运动的影响。

  经济: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思想:社会主义的革命文化教育,勤俭节约的风尚。

  外部:一边倒;外交政策,受苏联影响较大。

  4.学生活动(展示2: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5.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三:为何近代社会人们的风俗发生巨大变化?

  答题要点:外: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影响

  内:

  近现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推动中国风俗近代化;

  近代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推动;

  思想解放运动;

  问题四:除此之外,近代以来还有那些习俗发生了变化?(学生作答)

  6.表格总结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探究:近代以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思路:

  1、外部:西方物质文明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2、政治体制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3、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4、思想解放的作用

  5、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7.教师课后总结,布置作业

  (三)板书设计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

  2.食;

  3.住。

  通用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五)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x人一组,全班分x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x人资料员x人记录员x人、发言人x人。

  通用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设计(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唐朝诗人xx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隋统一的过程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xxx状态。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xxx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xxx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xxx年的xx局面。

  教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XX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

  教师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

  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教师展示史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运河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运河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教师总结:运河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设问:结合课前展示《汴河怀古》中所说“尽道隋亡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灭亡和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么?

  学生回答:有一定关系,修建大运河时劳民伤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满,最后发生起义。

  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隋炀帝还频频发动战争,种种行为导致社会生产下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大规模起义。

  (三)唐朝统一

  教师播放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片段提问:隋炀帝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又是谁取而代之统一全国的?

  学生总结: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后来唐军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教师追问:唐朝统一全国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稳定政局,为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好铺垫。

  教师总结:唐统一后给后面几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为盛极一时的繁荣强国。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收集隋朝相关资料,下节课谈谈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分享

热门关注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2022年高二英语教案学情分析通用

英语教案学情分析高二

精选高二地理教案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精选高一政治教案模板范文

高一政治教案模板

全新高一语文教案学情分析

全新高一语文教案

通用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设计

通用高一政治教案设计

通用高中高一化学教案设计精选5篇

高中高一化学教案设计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设计模板大全

高一生物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高一数学教案设计精选5篇

高一数学教案设计精选

通用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大全

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