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总复习精选题解析

2012-04-28 15:11:28 2012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二)沙田山居

  余光中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①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中。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②,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注]①阒:音(qù),书面语,远。 ②王粲:三 国时文学家。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4答:(1) (2) (3)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6分)

  答:(1)

  (2)

  3.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答: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感情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全文重点抒发了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C.“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

  D.“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

  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 ] [ ]

  [答案及评分标准](2003年3月扬州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题)

  1.(1)青绿(青翠、青碧) (2)神秘(深沉) (3)雄伟(巍然、磅礴、)(应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回答。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2.(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2分)(答“思乡之情”得1分)(2)突出主题(或衬 托、照应) 理由:“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作用2分,理由2分)

  3.(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2分)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3分,修辞1分,静谧1分,意境1分)

  4. B E(4分)

  (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朱自清

  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泰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匕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一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囚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地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经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青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渡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 光里,渗与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1.①“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滋味了”句中“蔷薇色的历史”所指的意思是什么? (不超过10个字) (3分)

  ②“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句中“因袭的言词”指的是什么? (不超过20个字) (3分)

  2.联系全文看,为什么“生涩的,尖脆的调子”“也正可快我们的意”?(4分)

  3.本文的篇名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文中为什么还写月色?(4分)

  2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写邀约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和惆帐。

  B.全文称丽纤细,笔触雅致委婉,以完美和谐的笔调,描绘秦淮河朦胧的夜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热情。

  C.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气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有一种独特的美:细腻而隽永,朦胧而真切。

  D.这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游记散文,“秦淮河”其实就是古老而又美丽的中国的缩影,作者启迪人们去反思、去探索:为了这美丽的祖国,我们每个人应该为它奉献出什么。

  E.作者重彩浓墨描摹十里秦淮的朦胧夜景。他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

  [ ] [ ]

  [答案及评分标准]

  1.①六朝金粉的繁华(本题的答案可据“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来归纳)(3分) ②沿用别人的语言,没有自己感情的歌(本题的答案可据“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来归纳)(3分)

  2.“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本题的答案可据“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来归纳)(4分)

  3.为了映衬或渲染。或:为了写出秦淮河灯光和月色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色。(4分)

  4.B D(B项的“表现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热情”,D项的“作者启迪人们去反 思、去探索:为了这美丽的祖国,我们每个人应该为它奉献出什么”,在文中均无体现)

  (四)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 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第一、二、三段对伴地莲各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突出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每处各限两个格)(4分)

  角度: 、 、

  特点:

  2.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有两点,试写出。(每点不超过20字)(4分)

  ①

  ②

  3.完成下面两题:

  ①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10字)(4分)

  ②最后一段的意思是(不超过25字)(2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4分)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母亲雪地寻找的那一束、而是挂在梁上的那一束。

  B.本文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纯洁与无私。

  C.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美丽有用(能治病),正是母亲的形象。

  D.“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E.本文以伴地莲为线索,结构严密,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四段写母亲寻找伴地莲为我治病,最后三段写记忆中的伴 地莲。

  F.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花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 ] [ ]

  [答案及评分标准]

  1.(4分)形态、开花、用途;美丽。(答对1点得1分)

  2.(4分)①突出了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母亲的伟大。(2分);②用明月积雪的明亮皎洁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私。( 2分)

  3.(6分)①是喝了苦药之后吃的;(2分)里面融进了深深的母爱。(2分)②母亲背着我雪地寻药的情景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2分)(以上三题学生作答不必拘泥于上述文字,意思对即可)

  4.(4分)D、F(D项不能说经历了很多劫难。F项不能以偏概全,本文风格应为清新质朴。)(答对1项得2分)

  (五)书 趣

  大二时我很欣赏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夜雨孤灯乱翻书。”

  夜,不是黄昏,不是华灯初上,而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时白天的喧嚣已经退去,而因为安静,因为清冷,人的思绪便格外纵横开阖,情感的 神经末梢也格外丰富而敏感。虽说心远地自偏,然而若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对于我们这些定力不够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是有些为难的。

  而又有雨。我一直怀疑许多人的灵性是不是都是雨滋养出来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虽然不为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可是我个人以为,一篇“粗头乱服,不掩国色”的文章当然很好,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至少我在读着的时候,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

  少年听雨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 年听雨各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因为有了雨声沙沙,外边便好像更加安静了。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

  再是孤灯。可以想见古人的“夜阑犹剪灯花弄”。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

  孤灯下,似乎总会伴着想象里红袖添香的故事。美丽的狐女,也是那些违心寒窗苦读的多情才子们想出来的。然而终不能实现,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

  最妙的是乱。

  我以为,书的乐趣实在不能说是在“汗牛充栋”或“读书破万卷”里。这样太过于注重数目或太注重效率,会坏了读书的美感。书趣,只在“乱”。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我便尤信爱这“杂”“乱”二字。

  美的极致在于随性。书也是,不妨随地扔着几本。想起来了,拿起来翻翻,读了一句,觉得不错,就品一品。说不定竟品出会心一笑来。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这和你要坚持的爱情不同,大可放宽心些。

  如是,在风疏雨细的夜里,亮一灯,昏黄的光线染得雨丝也微亮。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望着窗外发发呆,时而低笑,这时的心境,便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了。

  1.这篇散文中,作者说年轻人无法“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又说“书趣,只在‘乱’”,请根据文意,写出“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意与“乱”字的含义。

  ①“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乱”字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联系语境,说说本文第三段中“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这句话针对什么说的,实际上暗含了作者的什么看法?(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请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所描述的“夜雨孤灯乱翻书”的情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摘引宋人蒋捷词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似在说听雨,实则还在讲读书,道出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下的读书情趣。

  B.“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多情才子孤灯苦读的悲悯,透露出他并不是执意追求孤灯翻书这种场景,只是喜欢其浪漫的情调。

  C.作者巧妙地借用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心远地自偏”、“明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出自己矛盾的读书观——静心可读书,读书大可不求甚解。

  D.“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读书人凭借一盏孤灯而彻夜不眠、寒窗苦读的感叹,又赞颂了书籍伴随一盏孤灯将历史上无数探索人类命运的人的思想照亮。

  E.从作者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时“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我们推断“夜雨”之雨既指自然之雨,更是指能让周围“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的润物细无声的心雨。

  [ ] [ ]

  [答案及评分标准]

  1.(4分)(1)嘈杂的环境 (2)随性或随意

  2.(4分)

  ①针对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的美在自然的观点而说的。(或:针对高见识的长者对“粗头乱服,不扰国色”的文章的推崇而说的)

  ②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雕琢得有美感的散文。

  3.(6分)在风疏雨细的夜里,亮一灯。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发发呆,时而低笑,淡淡一笑。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用文中的语句写出“疏风”、“细雨”、“深夜”、“孤灯”、“随性”等要点即可)

  4.(4分)A D(对一项得2分)

  (六)贝壳未碎

  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的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 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 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二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二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萨拉曼卡在市政结构上的亮点是那个广场,而在精神结构上的亮点却是大学。萨拉曼卡大学没有围墙,因此够不成表面上的中心。转弯抹脚都是大学的某系某科,连城里的一切纪念品商店都在出售与大学有关的物件。

  事情一与大学相连,便立即变的深不可测,更何况萨拉曼卡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我曾在一本历史书读到过,哥伦布出发远航前为了进一步熟悉与航海密切有关的天文学知识,曾特地来到萨拉曼卡,与几位博学的修士探讨,这些修士,当时好像就是萨拉曼大学的教授,那么小小的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 因此,它小不堪言又大而无边。

  哥伦布到这里来的具体行迹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前的心境在这些安静的街道间走走,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对大海的渴望如此不言而喻,又把这种渴望展现得如此气派。我连忙拉住两个学生模样的所轻人打听,他们说,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我在心底暗暗一算,那正是哥伦布准备出发的年代。

  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酋长的巢穴,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使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踏。

  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近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那么,这个图书馆也实在太排场了。

  哥伦布当年一定会来到这里。萨拉曼卡大学不大,贝壳屋当时新建,他没有不来的道理。这个航海迷一见满墙的贝壳一定笑逐颜开了吧?

  五百多年来贝壳未碎、古柱未倒本是一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五百多年后它们仍不以自身的资格让人供奉,只是默默的支撑在一起做了大学图书馆的门廊,就像一代元勋已经发皓然还乐呵呵的为孩子们看家护院。

  我猜想大学当局作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 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

  欧洲文明的本性,本不在纸页间。

  1.作者说,欧洲小城的“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请简要回答:①“亮点”指的是什么?②“被省略的文章”比喻什么?(4分)

  ①

  ②

  2.就城市规模而言,萨拉曼卡确实“小不堪言”,为什么又说它“又大而无边”呢?(4分)

  3.萨拉曼卡城“贝壳屋”满墙雕饰的贝壳,在当初和在现今都具有象征意义。请依据文意说说这“贝壳”的象征意义。(6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城萨拉曼卡是一部文化内涵丰富的“大书”,读懂这部“大书”,不能只关注小城那“一二个亮点”。

  B.萨拉曼卡城的主体设施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它是全城精神结构的中心,因此没有必要修筑围墙。

  C.作者惊叹贝壳屋的文化价值,它是萨拉曼卡五百多年来文明演化的见证,至今仍充盈着真实的历史氛围。

  D. 萨拉曼卡大学图书馆是探险家哥伦布研修学习过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确是“太排场了”。

  E.“贝壳未碎”,点明文章主旨:萨拉曼卡人虽然疏远了现代文明,但保住了萨拉曼卡城的历史风貌。

  [ ] [ ]

  [答案及评分标准]

  1. ①“亮点”,能反映小城某一方面特点的显见的建筑设施。

  ②比喻从建筑设施中可以体味的文化内涵。(每小题2分,计4分,意思对即可)

  2.可以用原文语句作答(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如另组织语言,应提及萨拉曼卡文化地位高,并指出哥伦布在这里有过意义重大的科学实践活动。(4分)

  3.当初,“满墙雕饰的贝壳”寄寓着西班牙人航海探险的渴望,他们要通过航海探险发现未知的世界并印证自己的科学推断。(3分,意思对即可;仅用原文“对大海的渴望”作答,只能得1分。) 现今,贝壳屋作为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的门廊,“贝壳”召唤今人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探求精神去发现和探索未知的世界。(3分,意思对即可;仅用原文“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作答,只能得2分。)

  4.A C(选对一项,得2分;答案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A项,运用比喻指出萨拉曼卡小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耐人品味。C项依据原文“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等有关内容评价贝壳屋的文化价值。以上两项理解正确,赏析有据。B项,萨拉曼卡大学不是该城的主体设施;“精神结构的中心” 不能作为“没有必要修筑围墙”的原因。D项,“太排场”是指萨拉曼卡大学图书馆由著名的历史建筑物与现代设施组合而成,意义不凡;况且,说图书馆是“哥伦布研修学习过的地方”,也有些牵强。E项,文章题目“贝壳未碎”,不足以点明文章主旨;说萨拉曼卡人“疏远了现代文明”不符合文意。)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高考语文有哪些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

语文各种答题技巧有哪些

语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精选汇总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有哪些

语文复习方法

2020高考语文:冲刺阶段复习攻略

高考语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