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室中学语文科主任、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俞发亮老师编撰的 《中国学生作文怎么啦》正式出版。据了解,该书是 《中国学生作文惹争议》(200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姊妹篇。《中国学生作文怎么啦》一书不仅围绕 “争议作文”展开了争鸣,而且,众专家、学者还借鉴国外及港澳台作文评价的得失,探讨了中小学作文教学、命题及评价。昨日,就中小学生作文、写作教学、高考作文等相关话题,《学堂》记者采访了俞发亮老师。
现状:空洞的套话代替了思考
谈及中小学生作文的现状,俞发亮老师认为,现在不少的学生作文空洞的套话代替了思考。为了片面追求文采,有些作文表面上旁征博引,实质步入了华而不实的误区。适当引用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但盲目堆砌、漫无边际的空洞套话多了,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便少了,这折射出学生写作主体的缺失。
以一个省份来说,每年高考有几十万考生,但作文中逻辑思维缜密的议论文凤毛麟角。议论文是学生写作的弱项,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也鲜有规范的议论文。这不是阅卷组织者个人喜好的原因所致,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学生作文中,华丽新鲜的词不少,优美动人的修辞不缺,惟独缺少的是思想。他们的论述极少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反之,大量的是“小文人散文”,停留于感受、感动的感性层面,不善说理,不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看不到事物的复杂性、矛盾的特殊性、问题的多样性,无法给人以警示与启迪,不具有任何创新的价值。
比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全国数以百万的考生,没有看到哪位考生能够从法制的角度谈论怎样通过社会宏观控制来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这个要求可能是高了,但是,几百万人(即全国一年的高中毕业生)写作普遍缺乏理性思维的意识、习惯、能力,这就不能不引起每一位关注教育、关注下一代成长的人的警醒与深思。
倘若再从高考作文试题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美国的高考作文试题涉及的领域开阔,视野广大,政治、经济、历史、宗教、艺术、人生等等,体现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包容性和自由度;而法国不愧为哲学的故乡,充满了思辨,其高考作文题往往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的问题,考核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一种观念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拿出自己的观点及其根据来。
“反观我们的高考作文题,长期以来把情感、审美当成语文人文性的全部,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理性思辨、分析能力。大多局限于个人自我的小天地,风花雪月,坐而论道,缺乏一种宏观、哲学、开放的开阔视野与胸襟。”俞发亮老师以为,这样的作文题“导向”出来的学生,在“清谈”中消磨宝贵年华,缺少针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更谈不上激发创造力。
思考:补上“理性思维”这一课
“相比之下,作为十八九岁的同龄人,当欧美青年学生在撰写哲学论文的时候,我们的莘莘学子却在编造(补写)‘洗鞋子’的小故事(1998年高考小作文),其低龄化、幼稚化实在令人汗颜,二者的差距触目惊心。”俞发亮老师说,这些年有识之士对作文的教学及现状提出了不少批评,并通过辩论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而为学生补上 “理性思维”这一课,应当成为当下语文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中国学生作文怎么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争议作文’的争鸣文章,第二、三部分是专家、学者从更广阔的背景、从学理的高度,借鉴国外以及港澳台中学生作文及其教学、评价的理念,来探讨我们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关注青少年一代的言语生命。”俞发亮老师介绍,书中选编的《中国高考作文——— 向左走,向右走?》《作文评价的两种方式》《作文赛暴露教学隐忧》《从高考作文看我国语文培养目标缺失》等系列文章从不同层面、角度,对作文教学、命题、评价进行了探索。
俞发亮老师还提出了在高中必修课或选修课中开设“逻辑”课程的设想: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必要的逻辑知识,培养理性精神,训练理性思维,成为具有批判意识和理性分析能力的现代公民与科学人才。
“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6至18岁之间,高中毕业时大多年满18岁,已经举行了成年仪式,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公民’,他们应该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分析事物,具有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俞发亮老师强调,高中生思维的特点从感性趋向理性,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理性思维的教育也是他们日后学习、工作、科研和生活的需要。另外,大学的课程性质是理性的、逻辑的,大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在开展系统理性思维的教育和训练。所以,中学就要做好接轨工作。
观点:写作阅读应以议论类为主
“写作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事,它首先是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思想认识的事;作文不仅仅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体现,它首先是一个人文化素养、价值取向、创造能力的综合反映。”基于此,俞发亮老师认为,若从 “兴国”、“强国”、“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高度来审视“理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那么,高考作文试题应当侧重考查理性思维的意义与紧迫性就更加凸显了。因此,作为“指挥棒”的高考试题,应该发挥积极的导向、激励作用,突出思辨的主旋律,往议论文发展。
今年,有些省份的高考作文题就有了这种倾向。如江西省要求考生根据蔡铭超高价拍下两件文物(兽首),但最终造成流拍的一则材料,来写一篇文章,而且明确要求要写议论文;又如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题“这也是一种”,“也”字就代表了一种比较、转折、思辨。但扭转作文的现状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要促进教师理念上的转变。
议论文虽然不及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师生不青睐,上课也可能一带而过,但其“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俞发亮老师认为,高中语文教材应适当增加论述类文章的篇目,特别是欧美典范的论述文。
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一文,可以大部分段落的起始句中的代词 (“如此”“这样”等)为教学的切入口,侧重于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这篇文章结构上环环相扣的严密逻辑性。
高中写作与阅读的教学要以议论文为主,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演绎课文,不能停留、满足于感性认识的浅层次,仅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 (大量生动的实例)理解理性的文本(作者概括、凝练的阐述),使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基本看懂课文;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探讨课文是 “怎么说”、“怎么表达”的。
教师要挖掘与利用教材中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侧重于揣摩、理解、学习课文用词(概念)的准确性、结构(推理)的严密性、观点与材料的一致性、观点论述的深刻性和新颖性,发现作者思维认识与语言表达的创新之处。
另外,阅读教学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强化他们的怀疑精神、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敢于挑战书本、权威,走出“文本崇拜”的误区,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精彩片段
站在21世纪初叶的今天,回首人类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教育史……为什么我们在理论学术上难以有所建树?为什么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明者、发现者、创建者名单里中国人的名字寥若晨星?百年“诺贝尔奖”的桂冠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戴在中国籍的华人头上?历史、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固然必须深刻、全面地检讨与反思,但仅思维方式而言,我们有无欠缺、不足呢?答案是肯定的。——— 俞发亮
江苏省第八届高中生作文大赛决赛的作文题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明确要求写一篇2000字以内的议论文。出乎所有选手和指导老师的意料,好多选手拿到题目不会写。“看来,今后高考不得不考议论文了。”这是大赛评委会副主任、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王栋生阅卷后最强烈的感受,“因为从卷中可以发现中学议论文教学水平大幅下降,学生已经不会写议论文。”
据介绍,很多选手的作文连最基本的议论文模样都没有。“只要真正写成议论文的,90%都进了一等奖;不是一等奖的,90%都没有写成议论文,选手的议论文水平降到了何种程度?”大赛评委、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蔡明说。
具体来说,选手作文存在观点不明晰、不会分析论证、论据不足等毛病。200多名选手中,只有两三个会写分论点;有的选手一会儿抒情,一会儿记叙,甚至记叙文字多达1200字;很多选手以例代据,前面讲苏格拉底,后面讲屈原,只罗列事实,却没有分析,好像“名人画廊”。
“议论文代表高中生作文的最高水平,具备良好的议论能力对于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也非常重要。”王栋生强烈呼吁,中学必须高度重视议论文教学,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议论文知识。
让他们学习规范的议论文写作,研究议论文怎样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等。——— 任松筠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中曾经有过相当流行度的误区:或者认为语文就是教语言,然后教一些文字、文学、文化;或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言语,要学生掌握听说读写;或者认为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等等。认为读懂文章就足以弄清楚文章中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只要能在材料中归纳出观点来,能够掌握文章中的观点就行了。实际上,这些说法都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填补了这一漏洞,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是批判性理维,它必须在阅读与写作中培养。
——— 饶思中 宁媛
高考作文题目 | 高考作文押题 | 高考作文预测 | 高考作文素材 | 高考英语作文 |
高考记叙文 | 高考议论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作文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