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文言实词基础知识

2012-05-03 23:03:32 2012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复习目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分解为两层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

  2.能根据语境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基础知识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出现的实词。考查重点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其中对一词多义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一)通假字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知”和“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之间的借代。如“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又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

  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畔”与“叛”。②声母相同(双声),如“无”和“亡”。③韵母相同(叠韵),如“嘱”和“属”。从形声字的角度讲,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代,如“贾”和“价(價)”;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厝”和“措(放置)”。

  注意:同音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与“促(催促)”。

  3.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如“莫”与“暮”,“反”与“返”。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1) 一人,一桌(《口技》)(数目)

  2) 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

  3)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

  4) 用心一也(《劝学》)(专一)

  5)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

  6)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滑稽列传》)(竟,乃)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知识。

  1.本义,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

  2.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如“深”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大。其引申义有:①深奥,深刻,如“道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浓,重,如“颜色太深”。

  3.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又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一句中的“首领”,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为“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三)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词的意义由古到今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指“长江”和“黄河”,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的缩小。如:“臭”,古代表示气味,无论好坏,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在指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劝”,古义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中“肃劝权召瑜还”“劝”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苏武》“置币遗单于”中的“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中的“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在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衣冠禽兽”,原来是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禽兽,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

  5.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句子中的“姥”“兄”表示意义,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经典例题

  例1(09上海)

  沈 周

  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工诗善画。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漫应曰( ) ⑵宽备言其状( )

  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例2(09浙江)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 ①锻炼:打铁。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例3(09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例4(07上海)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中的意思(4分)

  (1)统过幹(    ) (2)访以当时之事(    )

  (3)幹雅自多(    )(4)不矜小节(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

  A.博涉书记 B.幹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答题策略

  1.代入检验。2.语境推断。3.课文迁移。4.成语印证。

  练习巩固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2001年高考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15.以下句于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04上海春招)

  (伍)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寻之津。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上有七星北斗,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①。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注:①执圭:春秋时楚国设置的爵位名,它是楚国的最高爵位。

  2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乃渡之千寻之津( ) (2)为子取饷,子何嫌哉( )

  (3)价直百金( ) (4)赐粟五万石,爵执圭( )

  25.下列句中的代词,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2分)

  A.求之树下,不见 之:子胥。 B.如是至再 是:歌而呼之。

  C.此吾前君之剑 此:前君之剑。 D.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 其:渔父。

  26.下列句中“相”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

  A.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D.富贵莫相忘也

  2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何用姓字为?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

高考语文知识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归纳

文言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

语文高考必考知识点总结

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