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章的时候总想有优秀的文章作为参考,看看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优秀的范文更加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出范文的作用吧!请阅读由栏目小编为你编辑的高中语文课本,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中语文课本(篇1)
1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诗人基于对歌女的依依不舍之情,移情于景,设置了蜡烛若也惜别垂泪的哀伤画面。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丝”与“思”谐音双关,喻浓烈的相思如春蚕吐丝到死方止,又把蜡烛燃烧时流下的油喻为相思之“泪”,表现了缠绵炽热的相思、生死与共的执著。
3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住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看到锦瑟的五十弦,听到哀婉的锦瑟声,触景生情,引发了诗人对似水年华、美好时光的追忆。
4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月明”、“珠泪”写高旷皓净而又凄寒孤寂的境界,“日暖”、“玉烟”写温馨美好而文难以触及的图景,渲染了凄美圣洁的意境,寓情于景。抒发诗人的无限追怀与感伤。
5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词人却盼着它早点结束,以乐景写哀,反衬亡国之痛。
6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词人昨夜登上小楼,感受到“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触景生情,引发不堪回首的亡国之悲。
7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描写残月、梧桐、深院等意象,渲染染秋夜的凄清氛围,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心中的孤独寂寞。
8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描写“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充满边地特征的意象,渲染壮阔、荒凉、萧瑟的氛围,寓情于景,表现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和不尽的乡愁。
9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描绘凄切的蝉鸣、送别的长亭、初歇的骤雨等意象,渲染了一幅凄清、冷落的黄昏送别图,寓情于景,抒发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
10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虚笔设想一别千里之外的景象。“烟波”、“暮霭”、“楚天阔”渲染沉郁寥阔的意境。抒发浓重无边的离愁。
11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虚笔设想酒醒之后的场景,“杨柳”、“晓风”、“残月”等饱含离愁的意象,渲染凄清冷落的氛围,抒发别后的孤独寂寞。
12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
词人倚楼远望,见到“细风”、“草色”、“烟光”、“残照”等冷落萧瑟的景象,不禁触景生情,愁从中来。
13 想佳人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不写自己思念佳人,而虚写悬想佳人思念自己却不知我“正恁凝愁”,巧妙表现词人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14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
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绘赤壁景观:山崖高插云霄,浪涛搏击江岸,卷起千万堆澎湃的浪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壮阔景象。
15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虚笔推想与亡故十年的妻子再相逢的情景,“尘满面,鬓如霜”的白描之笔,写出十年来宦海浮沉,词人饱经忧患身心衰老,即使与妻子相见也会不相识的感慨。
16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写自己思念家乡朋友,而虚笔推想渔郎是否想念自己。“小楫轻舟,入芙蓉浦”虚构回家的梦景,传神地写出了思乡之情。
17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岳飞《小重山》)
描写寒蛩鸣叫、帘外明月等凄清、寂静的意象和词人“惊梦”、“独行”的举动,寓情于景与事中,抒写词人内心的孤寂、愁苦。
18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
描写花落香残的景色和枕席生凉的触觉,透露着秋意的冷落、萧条,寓情于景,蕴含词人独处的落寞。
19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
描写自落之花与独逝之水的萧瑟景色,喻指夫妻聚少离多、华年流逝,寓情于景,传达了女词人的凄消落寞之感,两个“自”更流露出一丝无奈。
20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三组叠词层层递进,由词人“寻寻觅觅”的举动,写到环境“冷冷清清”的悲凉,再到内心“凄凄惨惨戚戚”的巨大伤痛,直抒词人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无一“愁”字,却声声泣泪,字字含愁。
21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以菊花盛开之乐景,反衬词人身心憔悴无心采摘的郁闷愁苦之情。
22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些带军事色彩的意象,渲染宏大的境界,寓情于景,表现南宋军民的抗金斗志。
23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用孙权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典故,“英雄”、“风流”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与缅怀,“无觅”、“雨打风吹”写孙权功业的余韵现已无存,表达对英雄的热切呼唤、对宋室昏聩的讽刺。
24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
用佛狸祠的典故。写出对民众安于异族统治的隐忧,抒发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强烈愤懑。
25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虚写扬州过去的繁盛,乐景写哀;“荠麦青青”实写现在的荒凉,虚实对比,寄寓昔盛今衰、繁华不再的黍离之悲。
26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描写二十四桥仍然矗立、月影在水中荡漾的凄清画面,寓情于景,抒发物是人非、繁华已逝的感慨。
高中语文课本(篇2)
贝多芬是一个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也是我打儿小就开始崇拜的钢琴家。我崇拜贝多芬并不是因为他弹琴的技术,而是因为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自从他的耳朵聋了之后,他还是没有放弃他对艺术的追求,而是在艺术这条崎岖的山路上努力拼搏,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所以当我读完《贝多芬》这篇文章时,不由得激起我对贝多芬的敬佩之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乡下的一间简陋的旅店中,贝多芬由于练琴太久,手都发烫了,需要用冷水冷却,但由于水花溅到了木制地板上,滴到了一位正在楼下休息的旅客脸上,旅客感到很恼火,可当他知情后,还是不由得赞叹贝多芬的刻苦和努力的一件事。读完了这篇文章,使我的感受颇深,也使我懂得了成功来源于平日的刻苦努力,还有坚强毅力。看到这里,又使我不由得回忆起了我钢琴考三级时的一些事。
那三个月,是从我开始学琴以来是最可怕的三个月,简直是跟噩梦一般。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考级,在经验不足和练得不熟的情况下,每天,我都要练二个乃至四个小时的钢琴。为了能顺利地考过,我无时不刻都是在妈妈和老师的吼声中渡过,整整的一个寒假,我终究还是没有过一天安宁的日子,每天只要一坐到钢琴凳上就不知何时才能起来。妈妈一天就在我身边唠叨不停,每天早催我起床一分钟,就是让我多弹一分钟。
上帝,分给每个人的苦难和甜蜜的回报是相等的。整整三个月,就让我得到了一张考级顺利通过的证书,从而,我也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读《贝多芬》和亲身经历的考试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
高中语文课本(篇3)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中语文课本(篇4)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氓》)
首句以桑叶未落时的美丽起兴,又把这美丽比作女子年轻的容颜;后两句把女子沉醉于爱情比作鸠鸟贪食桑椹,形象地表现了这一行为的悲剧性与危险性。
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以鸠鸟在河畔欢快地鸣叫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恋。
3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
以采摘荇菜起兴。并把获得女子芳心、与心爱女子交好,比作采摘荇菜一样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用蒹葭之状起兴,营造了一种苍凉迷茫的氛围,引起下文对芳踪飘忽的伊人的追寻。
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乐景写哀,用春色的美丽反衬征人内心的离别之痛;今日回家“雨雪霏霏”之景更和昔日出征之景对照鲜明,反映战争带来的伤痛。
6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眦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香草,比喻高尚的品德;用采摘佩戴这些香草的行为,比喻诗人加强自身的修养。
7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踏。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用赋的手法,极力铺陈渲染了兰芝辞行之前梳妆的场面,表现她的美丽与自尊。
8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以鸟兽依恋故园的画面比喻游子对家人的依恋,也暗含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9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诗人如高山大海般宽广的胸怀,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自我期许,表现诗人礼贤下士、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10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以笼中鸟依恋旧林、池中鱼思念故渊自比,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1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时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用五岳、赤城、天台这些高大的事物,从侧面衬托出天姥山的高峻巍峨。
12 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呼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对“悲鸟”、“子规”等意象的描绘,渲染孤身攀登蜀道的凄凉氛围,为主旋律的再次响起做铺垫。
1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用黄河东流不回比喻韶华易逝,以黄河水流的壮阔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渺小短暂。
14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写残缺的“山中月”、破碎的“水中影”,寓情于景,抒发自己对故人的眷恋之情和想见而不得的遗憾。
15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各城闻笛》)
作者在客居洛阳的夜里,听到具有惜别怀远之意的“折柳”曲,触景生情,引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16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月”、“捣衣声”、“秋风”三者交织成立体的秋夜图,使主人公触景生情,引发怀念远在玉关的征人的深情。
17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诗人不写自己身困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也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妻子,而是神驰千里,虚笔推想妻子望月思人忧心忡忡,伉俪深情感人肺腑。
18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双照”既感伤“今夜”的“独看”,又回忆往昔的“同看”,更虚笔预想未来的团聚,“何时”流露出热切期望。
19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因国破而悲怆感伤,移情于景,设置了花似溅泪、鸟若惊心的哀伤画面。
20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描写庭院草色碧绿、黄鹂隔叶啼鸣的欢快场景,“自”、“空”中透出悲情,以乐景写哀,反衬诗人内心的感伤及武侯身后的寂寞。
21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描绘江碧鸟白、山青花红的美好春光,以乐景写哀,反衬思归不得的伤感。
22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描写微风吹拂的江岸细草和孤独停泊的月夜小舟,寓情于景,暗喻诗人渺小无助的境况,传达孤苦寂寞的情怀。
高中语文课本(篇5)
1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描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江流、灿烂的星月这些雄浑阔大的景象,以乐景写哀,反衬诗人飘泊无依的孤苦形象和颠簸劳累的凄怆心情。
2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用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等意象渲染悲凉的气氛,寓情于景,并用哀猿、回鸟自比,寄予了孤苦无依、徘徊无助的伤感之情。
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描绘“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等肃杀而壮阔的画面,用乐景写哀,以自然的宏大永恒,反衬诗人韶光已逝却壮志未酬的悲苦之情。
4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
选取“片云”、“孤月”两个意象自比,“片云”和自己一样漂泊,“夜月”和自己一样孤独,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孤苦无助的悲凉之情。
5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杜甫《江汉》)
设取暗淡夕阳、瑟瑟秋风等暗喻暮年悲苦的意象,以哀景写乐,反衬诗人处境艰难而壮心不已的情怀。
6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写洞庭湖将广袤的吴楚大地一裂为二,日月星辰仿佛漂浮其上。用乐景写哀,以洞庭湖磅礴壮丽的景象,反衬诗人漂泊无依、颠连无告的凄凉之情。
7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天无尘、明月孤寂的景象,使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人生短暂、江月永恒的遐思冥想。
8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先描写月照松间、泉流石上的画面。渲染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幽雅的山间月夜图;“浣女”、“渔舟”的出场,更以人物的喧闹反衬山林的宁静。
9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幽怨呜咽的笛声,触发征人的思乡之愁;虚笔推想妻子的“金闺万里愁”,夫妻的感情更显浓厚。
10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选取“青海”、“雪山”、“孤城”等意象,描绘一幅悲壮而迷蒙暗淡的景象,寓情于景,蕴含着征人戍边的艰苦、孤寂和重任在肩的使命感。
11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见到暗含惜别怀远之意的陌头杨柳。触景生情,勾起了对在远方征战的丈夫的思念与对当初鼓励丈夫求取功名的追悔。
1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以源远流长的黄河和高达万仞的山峰为孤城铺设背景,衬托边城的偏远孤寂,渲染边塞雄浑苍凉的氛围。
13 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选取“枫叶”、“荻花”、“江月”等意象,描绘一幅暗淡、萧瑟的秋夜图,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即将与朋友分离的凄凉、愁苦之情。
14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通过对听众寂静无言和江心秋月的描写,烘托琵琶曲的艺术魅力,留给读者涵泳回味的空间。
15 黄埃散漫风萧索 旌旗无光日色薄(白居易《长恨歌》)
以“黄埃”“风”、“日色”等意象,描绘灰暗、萧瑟的画面,寓情于景,表达唐玄宗对杨贵妃离世的痛惜。
16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基于对贵妃离世的痛惜之情,移情于景,设置月色、铃声也仿佛为此“伤心”、“断肠”的哀伤画面。
17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唐玄宗回返长安,’再次见到“如面芙蓉”、“如眉柳”的美景,不禁触景生情泪流满面,勾起了物是人非、佳人不再的感伤之情。
18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
以山“在”、潮“回”的不变,反衬六朝古都繁华逝去已为“空城:’的沧桑巨变,清冷寥落的画面中,蕴含着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19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选取当年车水马龙的乌雀桥和豪门聚居的乌衣巷,描绘其如今却野草遍布、夕阳斜照的荒凉画面,现在的荒凉与曾经的繁盛形成鲜明的反差,寓情于景,传达出沧海桑田、盛袭无常的深沉感慨。
20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描绘箜篌的音响效果,侧面烘托了乐曲的魅力和李凭琴艺的高超;“老”、“瘦”更反衬出箜篌的魔力之大。
2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清明”的特殊时节和“雨纷纷”的凄清环境,使行人触景生情,引发远行思乡的伤感情怀。
22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写“银烛秋光冷画屏”、“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凄清环境和“扑流萤”、“坐看星”的无聊举动,寓情于景,营造了一种寂寞冷清的氛围,抒发了女主人公的寂寞、哀怨之情。
高中语文课本(篇6)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离骚》
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孔雀东南飞(并序)》
45、终老不复取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46、箱帘六七十奁,梳妆匣子。
47、虽与府吏要邀,邀请。
48、蒲苇纫如丝韧,柔软而结实。
49、摧藏马悲哀脏,脏腑。
50、府吏见丁宁叮咛。
《兰亭集序》
51、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5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
5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
《赤壁赋》
5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55、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56、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57、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5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5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60、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61、杯盘狼籍(籍通藉。)
《游褒禅山记》
62、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高中语文课本(篇7)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课本中常见的古代服饰
服饰是人类的特殊创造,起先只为保护身体,后来又发展为人对美化自身的要求。与新潮多变的现代服饰相比,古代服饰要逊色多了。
巾,古代平民用以裹头的头巾,秦朝时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如贾谊的《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绡头,古代平民的头巾,以一幅布从后向前在额上打结,再环绕髻后。如《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纶巾,古代冠名,又称诸葛巾,一般为军师所戴。如苏轼《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裳,又作常,古指下衣。《说文》:“裙,下裳也。”古代男女都著裳,如《木兰诗》:“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隋唐以后裳成为女子的.专用服装。
襦,古代上衣,有长短之分,《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日短而施腰曰襦。”襦有时特指短上衣,如《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糯,葳蕤自生光。”
袭,皮衣,古人的皮衣是毛皮在外。《说文》:“表,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裘有狐、虎、狼、犬、羊等不同的质地。如《促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袍,古代长衣的通称,也专指里面絮了乱麻等物的长衣,如《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指战袍。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为穷苦人所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
袍泽,古代指休息时所穿之襦。古代称武人的友谊为“袍泽之谊”,即源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袖,古代衣服为长袖,垂臂时手不露出,有大袖、广袖之说。如杜牧《阿房宫赋》:“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缙绅,缙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绅带,带子在腹前打结,多余下垂的部分叫绅,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于绅带间,后来就把“缙绅”或“绅士”作为仕宦的代称。如张溥《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绔,前后无裆,只有两个裤筒。纨绔是古代有钱人穿的,后来把有钱人或不务正业的子弟称为纨绔或纨绔子弟。如《红楼梦》:“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布,麻布和葛布的总名,有粗细之分。按古丧服制,最粗的叫衰,如《左传?崤之战》:“子墨衰。”古代平民穿布衣,因此“布衣”就成了庶民的代称。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帛,又称缯,丝织品的总名。如《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缟,又称素,是未经染练的缯帛,如《赤壁之战》:“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屦、履,上古的鞋叫屦,汉以后叫履。一般用草、麻、皮、丝等制作,丝履、丝屦多为贵族所穿,如《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穷人穿草屦。如《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屐,木鞋,《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着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蓑衣,雨具,以草编织而成。如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