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课后教学反思1000字通用8篇

2022-12-19 14:27:47 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主题教学目的包含课时分配、教学类型、教学重点、难点和重点,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编写教案。教师如果想建立起更有特色性的课堂风格,那么就需要写出创新性的教案。如何写出教案中的细节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氓课后教学反思,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氓课后教学反思 篇1

  梅花魂是一篇精读课文,我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本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对外祖父关于梅花品格的阐述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为此,我除了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认真读书外,还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到图书室阅览、向他人了解、回顾以往学过的相关内容的课文等各种渠道,搜集关于梅花以及历史上有气节人物的资料,使学生在对梅花图的欣赏、梅花诗的感悟、有气节的人物故事的了解中走进文本、走近外祖父,初步感受外祖父爱梅、眷恋祖国的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目标,分别从三个维度进行分层设标,力求使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充分体现差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分析交流时,我充分估计学生可能产生的理解(和认识),在交流过程中,坚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需要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搜集的资料和自身资源,采用背梅花诗、看梅花图、读梅花句等形式,深入体会外祖父喜爱梅花的缘由。并运用换字对比体会“她”的含义,从而引入对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都具有梅花精神的理解。通过学生讲述有气节的人物故事,进一步理解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具有梅花的秉性。

  成功之处:我做到了以下两点:

  1、在课后延伸部分,我安排了说话和写话练习,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需要,提供学习资源。既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作业方面,我采用分层作业:设计的学生作业分三层,既有必做题也有选做内容,目的是把“真正实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

  不足之处:

  课后我经过反思,知道,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外祖父的爱国情怀,听说读写相结合,进一步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实现有差异的教学,但是由于孩子们的感悟能力不一样,听说读写也存在差异,因此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所提高,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今后我会更加注意的。

氓课后教学反思 篇2

  在《全神贯注》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教师课前出示名言,引导同学朗读、质疑、谈对课题的理解,充沛地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了“朗读竞赛”,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同学,同学愿意按自身的理解去读,愿意把自身的想法告诉他人;在“拓展运用,延伸课外”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播放罗丹的雕塑作品,引来同学啧啧的称誉,再次激起同学对罗丹的敬佩之情;最后,教师赠送名言书签,同学读书签上的名言,感受老师寄予的希望,进一步融洽师生的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全文作了巧妙而有意义的总结。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意蕴深远、极富创意。一颗红心里写上“全神贯注”四个大字,中间套有一颗小红心写上“精益求精、如痴如醉”八个小字,一个箭头横穿过两颗红心,指向右边“胜利”二字。这

  些都是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继续发扬的。但是,在这堂课上,我发现同学朗读时语气平淡,缺乏激情,尽管我在课堂上和时作了指导,但效果还是不明显。特别是在“把你自身认为最能表示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读出来”的这一教学环节中,不论是自由朗读,还是竞赛朗读,听到的只是平淡的朗读声,根本没有把罗丹工作时的全身心投入、如痴如醉的工作作风表达出来。

  其实我在备课时,就力求体现新课程规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想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把读的自主权还给同学,充沛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引导同学通过与文本、教师的对话,训练语感,陶冶情感。而事实上,同学这样的朗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和时改变教学计划,增加了“教师范读课文第二段、同学看插图想象”这一环节。之后再引导同学齐读,这一次在同学个性化的朗读中明显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体现。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深思,教师要善于和时调整教学思路,灵活运用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是应该充沛尊重每个同学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珍视他们个性化的朗读。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发明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形式引导同学充沛地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师生长期不懈努力,充沛利用平时的早读、课堂进行有效地训练。同时,可以请家长配合,营造讲普通话的家庭氛围。长此下去,同学不但乐于朗读,还能善于朗读。

  相同的是:

  重视夯实语文基础的训练。重视教规律,教方法。

  同学自主读书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无师自通,而是随同着同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生长,十二个学期的循序渐进,师生教与学的一起努力当中习得的呀!

  为小朋友们服务不应是一句空话,要真正为同学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言素养与能力考虑。现在强调多读,但并不排斥培养同学有理有据,语言流畅地表达自身的见解的语言训练,也不排斥引导同学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条理是怎样清晰的,立意、构思、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有些什么特色,以和教给概括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方法,甚至小到标点运用是否正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假如我们不去有意识地这样咀嚼,训练,有些东西像过眼烟云,飘然而过,又怎样沉淀,内化为一种坚实的语言基础和能力呢?当然,这一切训练要从读书活动中自然渗透。

  现在,我们有些课上得热热闹闹,在书还没有读熟的时候就大谈“感悟”“体验”,一篇没学好就要带多篇。尤其是公开课,好像不弄出点新花样就愧对了这公开课一样,好像像常规课那样扎扎实实地读书、读词、造句、写字,教读书方法,课上得平实了,就愧对了观众一样。一堂课上下来,同学得到了些什么呢?或者说,除情感上有所激动以外,对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同学收获大吗?

  学习语言的确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熏陶、训练、实践的过程,决不可以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速成”,这是规律,也是科学。读读背背,圈点勾画,比较鉴别,翻翻查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种重视语言品味的做法是应该提倡而决不能抛弃的。它与繁琐的分析与肢解文章完全不同。

  如:怎样理解词语?教给同学对每一个语素要咀嚼,分解组合,更联系语境,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再如,读书时抓住重点句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抓住一词,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还如,段与段之间是什么联系,主要内容怎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都要渗透训练。我们常说,“要教给同学一把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教是为了不教”。同学掌握了这样一系列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会提高得更快。该教时就要教,公开课不教,课下再去教,或者再交钱到培优班里去学,这又是何故呢?

  这节课与前几年上的课相比,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如,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尊重同学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你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罗丹的全神贯注就读哪一句,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由你所体会到的情感所决定,不必一个模式,一种腔调,你能猜出老师要提什么样的问题吗等等。

  老师有给同学个性化读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意识。但其中也不乏老师的点拨与鼓励。再如,这节课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以读代讲,以读代答,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理解,受到熏陶。在读中去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老师完全成了参与读,参与对话中的一员。

  这也使我体会到,新课标精神下的语文课堂,给了老师更大的自主和自由,但也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课堂上的生成是与与预设不同的,需要老师不动声色,随机应变,和时调整自身的教学。

氓课后教学反思 篇3

  上周我给学生们上了节作文课。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初三年级的特别害怕写作文的孩子们,所以在上课前,我就在想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们对“写作”的畏惧感呢?我打算认真地倾听一下同学们的心声。因此在这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我向同学们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写作文难吗?具体难在哪里?”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学生们也许也许也是感受到了我的真诚,也许是少了课堂的约束,表现的特别积极。有的说:“没有内容可写”。有的说:“不知道怎么把要写的内容表达出来”。有的说:“写出来的内容像白开水,越写越没信心了”。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心里有底了。学生们在写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同学们很少留心观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缺少了善于发现的眼睛。二、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忽略了对写作技法的归纳和演练。三、缺乏必要的文辞积累,文章缺乏文采。既然找准了病根,那就得趁热打铁,对症下药。

  在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标题:“三句话写好作文”。学生们这下可炸了锅。有的人表示怀疑,有的人迫切想知道究竟是那三句话。在学生的“千呼万唤”中我板书了这三句话并作出了简明的解释:一、把要写的事情写清楚了。(及格)二、把要写的事情写清楚了,并有文采。(优秀)把要写的事情写清楚了,并有自己的感悟。(高分)。公布答案后,学生似乎对我的说法将信将疑。于是,我拿出了事先准备的两篇中考考场作文(《怀念葱油饼相伴的日子》、《那一刻我长大了》),请学生们当一回“小老师”评判一下文章写得怎么样。接下来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同学说:两篇文章的作者都从生活小事中感受到了真情。有的同学说:《那一刻我长大了》这篇文章,作者观察很细致,用词也特别准确,也很有文采。譬如,作者写因为天气热,补鞋子的老爷爷额上渗出了汗珠。用“渗”而不是“流”。待学生评判完毕,当我告知学生这两篇作文就是今年中考的高分作文时,学生终于信服了写在黑板上的三句话。最后,我给学生们提出了有关写作的两点希望:一、多观察,多练笔。二、从身边的小事写起,记小事,书真情。

  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课堂上我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些写作上的启发。但课堂有限学习无限,要想让学生们真正地爱上写作,写好作文,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会学生立足生活,感受生活!

氓课后教学反思 篇4

  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在雾气笼罩的英吉利海峡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在这个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船长?

  这是一名 的船长。(忠于职守、以身殉职、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指挥有方、沉着镇定)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画面,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

  同学们,你们有的人对船长忠于职守感受深刻,有的人对舍己救人感受深刻,有的人对沉着镇定感受深刻。再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字里行间,哪些写船长的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 默读3—28小节,找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写下理由。(学生合作讨论)

  2.重点词句品析。

  (1)出示: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①图文结合,讨论交流,理解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

  ②他真的把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吗?结合数字60、61,引导学生思考。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③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哈尔威船长下达了哪些不同的命令?当时的情形如何?结果又怎样?从中体会到船长的哪些品质?

  轮船被撞,乘客奔出甲板的时候——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

  乘客混乱,不可开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快救克莱芒!

  轮船即将沉没——动作再快点!

  (2)出示:“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①讨论理解:为什么没有违抗他地意志呢?

  ②这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③让我们回顾一下救援的全过程,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3. 指导学生朗读。对哈尔威船长的命令应读得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4. 指名分角色朗读。

  [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合作,体现了学生的充分自主,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过渡:20分钟很快过去了,乘客和船员们得救了。船长哈尔威选择了什么?

  1、船长其实有逃生的可能,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你觉得值吗?

  2、“哪个男人敢走在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船长真的会命令开枪吗?

  课文中没有一句赞美船长的话,但我们却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坚强和英雄本色:大难临头,他毫无惧色,危在旦夕,他视死如归,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船长啊!

  ①面对这悲壮的一幕,如果你就是被救的船员或乘客会对船长说些什么?

  ②哈尔威船长走了,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我们对哈尔威船长形象有什么样的看法呢?面临困境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课堂交流,各抒己见)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激励和指导我们的行动。

  2、练习写一段对话,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板书:

  英雄——船长

  遇险 临危不惧

  自救 忠于职守

  牺牲 舍己救人

氓课后教学反思 篇5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听朗诵录音,每一次观看视频、图片,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我确定,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而这些声光画面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想,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给予前期渲染,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基于这样的思索,我准备在课堂上给他们听陕北民歌,感知黄土高原的风格;看腰鼓表演片断,感受安塞腰鼓火烈壮阔的气势;听课文朗诵录音,品味文字的同时,渲染赞叹安塞腰鼓的情绪。从上课后反馈的情况看,这些教学手段的确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下课后,学生一致要求再放一遍视频,再听一遍录音,再唱一次歌曲。对黄土高原及其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安塞腰鼓所折射出的不屈不挠、强盛搏击的精神表示了强烈的认同。

  然而,教学中,由于如何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的问题没有处理好,课堂上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前松后紧,朗读品味不充分!

  其实,这堂课的重点应该是在朗读文本,品味语言上。由于课前渲染铺垫时间过长(约15分钟),在重点环节的处理上,只能匆匆而就。我想,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压缩导入材料。而可删的素材是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及腰鼓表演片断一。

  有时候,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舍不得,“舍得”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技巧。不要说导入的素材可以“舍得”,即使是课文内容,如果对完成教学目标意义不大,又未尝不可以“舍得”呢?

  “舍得”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意识,更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敢于舍,巧妙地舍,才会重点突出,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

氓课后教学反思 篇6

  《直线,射线和角》这节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定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还要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由于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线段,我就从画线段入手引入新课。首先我组织复习线段,然后让学生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画好后,如果去掉了一个端点,就过渡到射线的学习上。学完射线后,如果把线段的两个端点去掉,直线就形成了。

  这节课我有很多不足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指导学生处理角的练习题的时候有一些失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图形不是角,我认为这不是我要讲的重点所以就给学生讲说这什么都不是,是一个知识的错误传授。

  2、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虽然教学中也设计了动手画画的环节,但总体上学生活动还是不够充分,在总结归纳的时候多时候还是自己在进行归纳总结,在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同时,没有留很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介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我觉得应该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氓课后教学反思 篇7

  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趋势,谁也无法逃避,只能尝试以之发展我们的教学能力。但目前因有的教师只重形式不重实质,难免出现新的形式化。所谓形式化,即不讲实效,不讲实质,做表面文章,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的泛化等,是为做而做,为讨论而讨论,而不讲究为什么。我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在课堂实效方面下点功夫。盲人走路最需要一根拐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需要及时给学生一根“拐杖”,引领他们走得实,走得好。某教师在教学初二《雷电颂》一课时,尝试用“小组讨论”组织教学,由于只重形式而不重实效,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案例:教师先出示幻灯片:“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随即:“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即找出文中哪些具体事物分别象征了什么,好吗?”学生齐声回答:“好!”接下来,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大家一边看书一边交流。

  五分钟后,集体交流,课堂气氛极沉闷,发言者寥寥无几,教师一再点拨,课堂成了教师与几位语文学习佼佼者的对话,最后明确答案,这部分新知识就算学完了。这是“小组讨论”吗?整个过程实际上还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诊断:尽管教师在主观上已有了“以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能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显然缺少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在这一环节上,没有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加上这部分知识较抽象,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又不足,学生一时理解不了,从而导致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其智力价值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教师引领,适时给学生一根“拐杖”,实现多元化互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方法。

  第一步──认一认:

  什么是象征手法?教师出示幻灯片:“象征是文章或文段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的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形象、可感,极大的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概念及其作用的展示让学生对初次正式接触的这种表现手法有一点理性认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使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由此可见,教师应在组织小组讨论前努力提供切合学生实际的知识点,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方便。案例中教师虽也已提供概念,但较笼统,学生对它的认识模糊,也就缺失了教师引领的作用。

  第二步──学一学:

  屈原所处的时代象征了什么?教师提问并建议学生看课后参考资料投影:屈原所处的时代象征作者所处的时代。这个过程及时让学生增加了对文本的背景理解,增添了对概念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拉近了与教材的距离,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学生思考的大方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给学生一个可供模仿或借鉴的例子很重要。这种不失时机的引领,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尝试成功走出第一步的强烈渴望。

  第三步──猜一猜:

  课文中下列被象征的本体分别对应的象征体是什么?大屏幕投影连线题,具体事物“风雷电;洞庭湖、长江、东海;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和象征物“变革现实,追求正义、光明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屈原被囚禁前的配剑;坚定的信念;对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把它们分列两端,让学生结合文本思考、探究,从而较好的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这个过程既有趣味性,又有探讨性,学生很快投入到思考中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适时点拨、引领,学生自然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去。

  第四步──议一议:

  小组讨论怎么连线配对。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各小组长集思广益,作好书面记载并代表小组发言,这种有组织、有目标、有方向的探究合作很快就有了结果,集体达成共识。小组讨论真正实现了从形式走向实质。这一步充分体现了生生、师生交流并积极互动的特点。教师不再是案例中的旁观者,其引领服务于全体学生多元、多维的发展。

  简单的“四步走”,为什么能很快地化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呢?因为,“四步走”中教师在知识上的引领,及时给了学生一根“拐杖”,大大降低了讨论的难度,减少了探究的盲点,避免学生走弯路,同时也就杜绝了不少学生讨论中充当“南郭先生”的现象,充分发挥教师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真正实现小组讨论的多元化价值,提高了课堂实效!因此,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应有的引领绝不能丢!

氓课后教学反思 篇8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

  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看,同样观察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但能说谁对谁错么

  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呢,无论我们的课程怎么改,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姓语,我们的教学就会展现一片新天地。为此,我在教学《用冰取火》这课时采用情景教学,万变不离其宗——读。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其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冰取火》,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第二部分的教学: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南极气候的信息

  去读读课文。过度语的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如: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这一段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三个层次:

  (1)找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没有,火!火!火呢 你什么心情 带着理解读一读。

  (2)播放课件:感受南极的气候。

  此时,风越来越大,狂风怒吼,冷啊!饿啊!怎么工作 怎么生活 无法!你又是怎样的心情 再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段。

  (3)仅仅只有冷吗

  无法工作,无法生活,意味着死亡,即将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离开深爱着你的爸爸,离开深爱着你的妈妈,消失在这烈风,酷寒,暴雪的孤岛上,你是怎样的心情

  带着你的理解读吧。

  以上设计层层递进,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水到渠成。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如: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一段的教学设计

  (1)你紧张,害怕,惊惶,你不知所措,你走投无路,你无助……带着你的理解读句子。

  (2)是呀,谁来帮助我们 无人。一分钟,两分钟……时间也似乎为我们放慢了脚步,你就是一名探险队员,你的心情

  (3)你惶恐极了,你伤心极了,再读。

  情感铺垫,循循善诱地三次朗读,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读推向高潮……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此时的太阳也失去了它仅有的一点点温暖,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显得惨白无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

  (1)我们的探险队员也是这样想的,怎么能这样离去呢 怎么能这样被击垮呢

  我们的队员是顽强的,我们的队员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发出了心底的呐喊,读句子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

  (2)不!不能!决不!不甘心,一定要想出办法!再读。

  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教学反思 | 期中教学检查总结 | 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分享

热门关注

对学生的评语模板精选

学生评语

大学贫困生申请书范文(通用12篇)

大学贫困生申请书

有关企业团建方案1000字(通用10篇)

企业团建方案

公司市场调查报告(集锦10篇)

公司市场调查报告

考试没考好怎么办检讨书5篇

考试没考好检讨书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000字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

「必备」《日月明》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通用8篇

日月教学反思

共同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8篇

共同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1000字通用12篇

浮力教学反思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通用8篇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