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2500字系列

2023-01-13 14:52:27 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1】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惊叹

  美丽的风光

  草地:一碧千里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激情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盛情款待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2】

  采蘑菇

  雨住了,天晴了,太阳从云里出来了。

  知道吗在这大草原上,雨过天晴,太阳一晒,蘑菇就长出来了。

  走吧,咱们去采蘑菇!

  你看这草多么密、多么嫩啊!你看这花儿多么鲜、多么香啊!

  就在这花草丛中,找,找。

  找到了!多么大的一个蘑菇圈!白白亮亮的,一个挨一个,在草丛里围成一个圆圈儿。

  奇怪吗嘿,草原上的蘑菇都是这么长的,这叫蘑菇圈!一圈一圈,草丛里多的是!

  草原上的鲜蘑菇,香着哩!

  放鹿的姐姐

  放鹿的姐姐,扎着鲜红的头巾、穿着像草地一样翠绿的长袍的姐姐,你多像咱草原上的山丹丹花呀!

  你吹着响亮的鹿哨,挎着绣花的布袋,引着那群活泼的鹿儿,跑什么,跑什么呀这大草原上,不是到处都有鲜嫩的草儿,清亮的溪水吗

  你吹着鹿哨,引着鹿群,在大草原上,跑得好欢快,好自在哟!

  放鹿的姐姐哎,请把你的鹿哨借给我一会儿,让我跟你一起放鹿吧,在这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上。

  牧马人

  你骑一匹快马,在绿油油的大草原上飞奔,好像驾着快艇,飞驶在海面上。

  马群,在你的前边奔跑,你像是在海上驱赶着奔腾的浪潮。

  你一声鞭响,马儿你追我赶,在草原上撒开了欢儿;

  你一声唿哨,马儿停下脚步,驯顺地俯首在绿草地上;

  你叫得出每一匹马的名字,你说得出每匹马的故事。

  我多想也做一回牧马人啊!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4】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近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习,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习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习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6】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空气()天空()回味()表演()

  奇丽的()手热乎乎地()静寂的()

  二.造句。

  那么那么

  既又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天底下,,而并不是说。

  那些小丘的线条那么,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这里把小丘比作,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马,,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中把马上的男女老少比作彩虹是因为。

  羊群一会儿,一会儿又,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这一句把比作,把比作,句子流露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回答。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

  五.阅读习作,回答问题。

  记崂山太平宫狮子峰之游

  青岛碱厂子弟小学四年级二班于峣

  早晨,我跟爸爸乘上了去崂山的公共汽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偎山临海的仰口海湾停车场。

  我们下车后,沿着蜿蜒曲折的石级小路向上走。山路上游人熙来攘往。我们随着游人往上走,过了几座别致的小桥和亭子,来到了坐落在群峰之中的太平宫门前。我看见砖石围成的院落,高高的石级上面有很高大的门楼,门楼的红漆门上铜钉闪闪发光,院墙顶上露出灰瓦的殿顶。

  我走进正殿。殿内当门有一个高约五米的神像。他身穿盔甲,瞪着一双大眼睛,手执一对竹节钢鞭,威风凛凛。在它的两侧,各有一尊略小的塑像,也都身穿盔甲,手执兵刃,威风凛凛。室内烟雾缭绕,香上的轻烟袅袅上升。着蓝衣的道士在拈香祷告。

  我到了院东,一眼认出了绵羊石。它的形状酷似一只大绵羊。绵羊石上还刻着臧克家的诗。绵羊石后面有个石头钟亭,内悬一口很大的仿古钟。钟粗大到要两个大人拉手才能抱过来,有一人多高。据说这钟声能传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此系崂山一大景观,名叫上宛晓钟。

  走出太平宫东门,猛抬头,狮子峰矗立眼前。它那么高,棱角分明,巍然耸立,像一头威武的狮子,昂头怒吼,在薄雾的笼罩下,更显得雄伟壮丽。峰顶,狮子峰三个鲜艳的红漆大字闪闪发光。

  我听说狮峰观日是崂山的又一大景观,就振作精神,沿着陡峭的小路,扶着两侧的铁链往上攀,一口气攀到了狮子峰顶。可惜我来得晚了,太阳已经升起了老高。但我并不为此感到遗憾,因为我看到了另一幅壮丽的景色:仰口海湾,碧波荡漾,闪闪烁烁,像一幅巨大的闪光缎;远处隐隐可以看到状似太阳帽的小岛和点点渔帆;在视线尽头,海天相接,成了米黄颜色。

  转视南西两面,层峦叠嶂,峻峭雄奇;北面群山跌宕起伏,云雾缭绕,气象万千。我为家乡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不禁立下誓言,努力学习,长大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本文获中央电视台少儿部、《小学生优秀作文》编辑部我的家乡征文比赛优秀奖

  指导教师:朱维山

  1.依次写出小作者到达的地点。

  2.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在狮子峰顶上看到的景物的?

  3.结尾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六.总结出参观游览访问一类文章的写作知识。

  七.写一篇习作,向别人介绍你去过的一个地方的风景名胜或风土人情。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7】

  [题旨说明]

  1.第一题,是熟悉课文内容的练习,同时包含口头表达能力。运用所学词语练习。

  2.第二题,是比喻句的练习,要弄清楚本体、喻体,但不能出现术语。

  3.第3题,是语言积累的练习。

  【自主性练习设计】

  一、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2)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那么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抄下来,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句子: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

  三、把一碧千里一类的词语找出来,摘抄积累;再把课外读到的写下来。

  课文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读到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指导]

  1.组织指导自我评价:积累的词语有多少,为什么能有这么多。

  2.进行小组互评,重点是:①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②背诵的情况。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9】

  草原牧歌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小黄鹂鸟》及《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还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的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二、教材分析

  (一)《小黄鹂鸟》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小黄鹂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整首歌虽分为齐唱、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鹂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称之为“短调”或“短歌”)。短调歌曲是蒙古族人民最早发展起来的民歌体裁。在草原牧歌充分发展起来之前,短调民歌在蒙古族的音乐生活中曾占有主导地位。在短调民歌中,爱情歌曲、叙事歌曲占有很大比重。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等;其次,一些革命民歌亦属此类。如:《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

  (二)《银杯》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银杯》采用五声羽调式构成旋律,旋律悠扬、起伏较大,4/4拍,中速,单乐段结构,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火华(1942~)歌词作家,北京人,内蒙古自治区军区创作员。

  阿拉腾奥勒(1942~)蒙古族作曲家,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人。1968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艺术团。其代表作品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电影交响组曲《沙漠的春天》;管弦乐曲《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曲》。

  德德玛(1947~)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1962年入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声乐。1964年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民族班学习。现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经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嘎达梅林》、《奥菲欧的咏叹调》等。

  (四)《达亚波尔》

  《达亚波尔》是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昭乌达的一首民歌。歌中唱到的“达亚波尔”是一个蒙古族小孩的名字。透过这首歌,我们可以想到:在旧社会,那美如锦绣的兴安岭大草原,那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竟然是无家可归、孤独凄凉的达亚波尔哭泣的悲伤之地。这一切,又怎能不使歌者为之伤心、为之惆怅呢?!《达亚波尔》也是一首短调民歌。其节奏均匀稳定、句尾悠长。它的旋律是采用五声羽调式谱成的,但其结束音却使用了该调式的属音。从音乐内容的角度看,这种结束方法似乎给人们留下了悬念。如果从整个歌曲的情绪上看,它给人以压抑、忧伤的感受。

  腾格尔在演唱这首歌时,采用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在句尾的长音处,往往不在落拍点上唱出歌词,却有意地在落拍点之后将歌词延迟唱出。这种表现方式虽与原民歌的唱法有所不同,却与原民歌的内涵没有什么出入,只是给人们带来一种现代音乐的生活气息。

  (五)《万马奔腾》

  《万马奔腾》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作者写了《万马奔腾》这首乐曲。至于作者有没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没有叙说。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展开更广泛的想象。

  齐宝力高(1944~)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

  (六)《筷子舞》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作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筷子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三弦、扬琴、四胡等。其伴唱音乐也多为当地流行的2/4、4/4拍民歌。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筷子舞》这首乐曲是一首鄂尔多斯民歌。它由四个乐句组成。其音调以五声羽调式为基础。乐曲的前两个乐句,其节奏比较平稳、均匀,而后两个乐句则显得跳动、活泼。经过编配,这首乐曲呈复调形态。伴奏声部使用了打击乐器。它很好地配合了乐曲的律动及情绪。

  三、教学时间(3课时)

  (一)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及《银杯》

  1.学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听范唱;条件允许的话,能观看录像。

  2.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演唱《小黄鹂鸟》时,还要注意两个声部间力度上的均衡及层次感。

  3.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两首歌曲的调式特点。

  4.模拟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如敬酒、唱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酒喝干。

  (二)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

  1.初听时要完整地聆听作品,并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歌手的或乐器的音色。

  2.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4.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德德玛及腾格尔的音色,认识他们不同的演唱风格。

  5.聆听《万马奔腾》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也可鼓励学生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聆听的印象。

  (三)演奏《筷子舞》

  1.要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演奏中做到节奏准确、速度稳定、声部间和谐均衡。

  2.初学时放慢速度,要注意乐曲的句法。熟练后,要表现乐曲应有的情绪。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10】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部编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部编版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点难点 :

  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身残志坚,又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呢? 学生交流资料

  师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

  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出容易读错的字: 拎lī 拎水 怔zhèg 怔住 绰chuò 绰号)

  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并说明理由。

  3.交流预设

  (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仅仅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的作家。”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

  (3)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人物情感

  1.孩子成全了小树。

  (1)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b“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孩子喜悦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c“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d“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f“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为他。”

  他精心照料小树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实现着自己的心愿。他是凭着自己坚强乐观的心态在成全着自己。

  2.母亲成全孩子

  (1)“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2)“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庞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私塾。”

  为什么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又是什么促使母亲作出了让孩子上学这项重大决定的。

  (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所以目光是复杂的。

  而母亲又从①孩子本人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看到了孩子那颗发奋图强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信托孩子会像小树一样刚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她相信小树能长大,本人的儿子也会成长。

  3.课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的描写能则显示她的性格特点: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4.课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无论是孩子,照旧母亲,他们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本人的领会配乐朗读全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

  简要总结:男孩形象:坚强、乐观、执着、有恒心、

  母亲形象:无私、伟大、公正

  五、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哪样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课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身残志坚的文章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板书设计:

  9 成全一棵树

  孩子 成全 一棵树 明线 母亲 成全 孩子一生 暗线 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部编版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作者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作者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作者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作者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作者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 “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新疆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作者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5) 请学生从这句话中圈一个能反映池水奇异的词语词。(板书:各不相同)

  还需要有个什么条件?(板书:同一溪流)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交流时引导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把池水的奇异讲清楚。)

  (6) 作者又是如何进一步向我们描述池水的水色各不相同的呢?引读: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

  (7) 了解作者说的“各不相同”有几种情况。

  (8) 交流:

   第一种情况:池子不同,池水不同。(板书:池子不同,池水不同)  第二种情况:同一个池子,颜色不同。(板书:同一个)

  (9) 现在你能否连起来介绍一下池水如何各不相同的?

  2、有感情朗读有关内容。

  你们读懂了课文,而且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也把池水的奇异介绍清楚了。让我们再来读好这几句话。(齐读)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

  此时,你忍不住想赞叹五彩池的池水——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并引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2、作业:

  用上“虽然。。。但是。。。”介绍池水的奇异之处。

  从这两句句子中任选一句,用钢笔抄写在本子上。

  联系下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晴朗的日子”?

  板书:

  大大小小(对比)

  五彩池

  (奇异) 池子:不同 同一个

  池水 现象 同一溪流,各不相同

  (鲜艳多彩) 虽然„„但是„„ 池水 不同 成因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部编版篇4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作者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 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5)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懂得这既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也是一场充满理解、关爱与支持的表演。懂得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设计意图】

  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设计意图】

  引导积累词语,学习运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部编版篇5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学会9个生字,掌握“枯萎”、“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等词语。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和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种树人的用心,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

  情意目标

  懂得人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蕴含意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生字词,掌握音、形、义。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用中积累。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种树的话都明白吗?齐读。

  2、 情境,加深理解种树人的一番话。现在我就是本文的作者,你们就是种树人,我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你们能给我满意的答复吗?

  A、 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后悔吗?(不后悔。我之所以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才能长成百年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枯萎了也没什么后悔的。)

  B、 种树人,我有个问题要向你请教。如果按时给树苗浇水,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样?

  二、 主动探究,悟道理。

  1、 种树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似乎懒懒散散,

  实则从从容容。种树人的用心良苦没有白费,现在读课文最后三节。

  2、 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我”从种树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3、 着重理解:“不止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不确定”是指什么?

  (2)同学们知道哪些在艰苦环境中自主自强的人的事例吗?或者生活在温室里,经不起风雨的人的故事吗?请你联系知道的人、事、物,谈一谈。

  (3)“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自主自强,独立自主的好孩子。)

  4、 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1) 提示:A、从自己的求知和生活自立情况谈;

  B、 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谈;

  C、 从家庭教育情况谈;

  D、 从转变观念,教育改革方面谈。

  (2)要求:A、紧密结合自己学习本课懂得的道理谈;

  B、开拓思路,从不同方面思考回答;

  C、充分表达个人见解,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三、 总结拓展

  同学们列举的事例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呀,小小的种子深埋地下,为了生存,它掀翻土壤,奋力向上,终于沐浴阳光雨露,长成参天大树;身患重残的张海迪大姐姐身残志坚,在逆境中奋斗,在困境中成长,她的人生收获累累硕果……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事例无不告诉我们:人要主动地接受生活的考验和磨练、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本领,自立自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牢牢地抓住它,去拼搏,去奋斗,去赢得生命的辉煌。

  四、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后,试着写感受。

  五、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 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喜欢,为什么?

  2、 同桌互读互背互评。

  3、 班内背,教师给予鼓励。

  4、 课外练习,向父母谈谈这位种树人育苗的做法和他所讲的道理,听一听父母的看法。

  板书设计:

  (一)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 不定量 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二)桃花心木

  树——————————人

  拼命扎根 自立自强

  汲水生长 学会生存

  经受风雨 经受磨练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1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旋律特色,掌握3、5、6三音。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2、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创编。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3、初步听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把握节奏、情绪,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

  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四、教学难点:

  以3、5、6为基础音的旋律创编

  五、教学准备:

  琴、光盘、打击乐器(碰铃、双响筒、三角铁、响板等)头巾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情境想象,导入主题

  1、教师以语言及身体语言导入

  揭示草原图画,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教师表演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2、揭示课题,简单介绍蒙古民族的风俗

  师:我们这是到了什么地方啊?出示地图

  (三)学习歌曲小学课文《草原上》

  1、学习歌谱

  (1)聆听歌曲,模唱曲调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师用LA来演唱歌谱。

  (2)教学3、5、6的唱名,掌握音高

  师: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草原上的牧羊人们也想一显身手,。(黑板上两个大圆圈)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2、有节奏地念歌曲词

  (1)教师按照节奏念歌词边做动作,学生聆听

  师出示歌词

  (2)学生跟着老师念歌词,老师注意把握节奏

  师:同学们愿意一起念念吗?(教师带领学生边念,边做动作)

  3、完整地演唱歌曲

  (1)听音乐,按乐句填词入曲

  师

  (2)完整地演唱全曲

  4、艺术处理

  (1)师:生回答)

  钢琴伴奏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2)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B、实践练习

  师:

  C、再唱歌曲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四)课外延伸,创作表现

  1、听赏《我是草原小牧民》

  2、分小组合作创编

  师(生回答)

  2、请部分小组表演两段音乐

  (五)课堂小结

  师:

  在饱览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热情的牧民们一起唱歌一起舞蹈之后,我们的内蒙古之行也即将结束,老师也要和同学们告别了!今天是音乐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我想,以后我一唱起蒙古民歌、一跳起蒙古舞,就会想起可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呢?

  谢谢,最后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 渲染(xuàn) 迂回(yū) 蒙古包(měng)

  襟飘带舞(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 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 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①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②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③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2500字系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励志视频文案人生感悟经典句子摘抄75句

励志人生感悟句子

最新祝福母亲19句

祝福母亲

婚礼女方家长致答谢词500字通用

婚礼女方家长答谢词

除夕守岁说说72句

除夕守岁说说

高级祝福文案40条

高级祝福文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1000字模板11篇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案及教学反思2500字精选

给予树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和倍问题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2500字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1】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惊叹

  美丽的风光

  草地:一碧千里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激情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盛情款待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2】

  采蘑菇

  雨住了,天晴了,太阳从云里出来了。

  知道吗在这大草原上,雨过天晴,太阳一晒,蘑菇就长出来了。

  走吧,咱们去采蘑菇!

  你看这草多么密、多么嫩啊!你看这花儿多么鲜、多么香啊!

  就在这花草丛中,找,找。

  找到了!多么大的一个蘑菇圈!白白亮亮的,一个挨一个,在草丛里围成一个圆圈儿。

  奇怪吗嘿,草原上的蘑菇都是这么长的,这叫蘑菇圈!一圈一圈,草丛里多的是!

  草原上的鲜蘑菇,香着哩!

  放鹿的姐姐

  放鹿的姐姐,扎着鲜红的头巾、穿着像草地一样翠绿的长袍的姐姐,你多像咱草原上的山丹丹花呀!

  你吹着响亮的鹿哨,挎着绣花的布袋,引着那群活泼的鹿儿,跑什么,跑什么呀这大草原上,不是到处都有鲜嫩的草儿,清亮的溪水吗

  你吹着鹿哨,引着鹿群,在大草原上,跑得好欢快,好自在哟!

  放鹿的姐姐哎,请把你的鹿哨借给我一会儿,让我跟你一起放鹿吧,在这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上。

  牧马人

  你骑一匹快马,在绿油油的大草原上飞奔,好像驾着快艇,飞驶在海面上。

  马群,在你的前边奔跑,你像是在海上驱赶着奔腾的浪潮。

  你一声鞭响,马儿你追我赶,在草原上撒开了欢儿;

  你一声唿哨,马儿停下脚步,驯顺地俯首在绿草地上;

  你叫得出每一匹马的名字,你说得出每匹马的故事。

  我多想也做一回牧马人啊!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4】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近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习,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习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习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6】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空气()天空()回味()表演()

  奇丽的()手热乎乎地()静寂的()

  二.造句。

  那么那么

  既又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天底下,,而并不是说。

  那些小丘的线条那么,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这里把小丘比作,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马,,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中把马上的男女老少比作彩虹是因为。

  羊群一会儿,一会儿又,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这一句把比作,把比作,句子流露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回答。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

  五.阅读习作,回答问题。

  记崂山太平宫狮子峰之游

  青岛碱厂子弟小学四年级二班于峣

  早晨,我跟爸爸乘上了去崂山的公共汽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偎山临海的仰口海湾停车场。

  我们下车后,沿着蜿蜒曲折的石级小路向上走。山路上游人熙来攘往。我们随着游人往上走,过了几座别致的小桥和亭子,来到了坐落在群峰之中的太平宫门前。我看见砖石围成的院落,高高的石级上面有很高大的门楼,门楼的红漆门上铜钉闪闪发光,院墙顶上露出灰瓦的殿顶。

  我走进正殿。殿内当门有一个高约五米的神像。他身穿盔甲,瞪着一双大眼睛,手执一对竹节钢鞭,威风凛凛。在它的两侧,各有一尊略小的塑像,也都身穿盔甲,手执兵刃,威风凛凛。室内烟雾缭绕,香上的轻烟袅袅上升。着蓝衣的道士在拈香祷告。

  我到了院东,一眼认出了绵羊石。它的形状酷似一只大绵羊。绵羊石上还刻着臧克家的诗。绵羊石后面有个石头钟亭,内悬一口很大的仿古钟。钟粗大到要两个大人拉手才能抱过来,有一人多高。据说这钟声能传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此系崂山一大景观,名叫上宛晓钟。

  走出太平宫东门,猛抬头,狮子峰矗立眼前。它那么高,棱角分明,巍然耸立,像一头威武的狮子,昂头怒吼,在薄雾的笼罩下,更显得雄伟壮丽。峰顶,狮子峰三个鲜艳的红漆大字闪闪发光。

  我听说狮峰观日是崂山的又一大景观,就振作精神,沿着陡峭的小路,扶着两侧的铁链往上攀,一口气攀到了狮子峰顶。可惜我来得晚了,太阳已经升起了老高。但我并不为此感到遗憾,因为我看到了另一幅壮丽的景色:仰口海湾,碧波荡漾,闪闪烁烁,像一幅巨大的闪光缎;远处隐隐可以看到状似太阳帽的小岛和点点渔帆;在视线尽头,海天相接,成了米黄颜色。

  转视南西两面,层峦叠嶂,峻峭雄奇;北面群山跌宕起伏,云雾缭绕,气象万千。我为家乡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不禁立下誓言,努力学习,长大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本文获中央电视台少儿部、《小学生优秀作文》编辑部我的家乡征文比赛优秀奖

  指导教师:朱维山

  1.依次写出小作者到达的地点。

  2.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在狮子峰顶上看到的景物的?

  3.结尾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六.总结出参观游览访问一类文章的写作知识。

  七.写一篇习作,向别人介绍你去过的一个地方的风景名胜或风土人情。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7】

  [题旨说明]

  1.第一题,是熟悉课文内容的练习,同时包含口头表达能力。运用所学词语练习。

  2.第二题,是比喻句的练习,要弄清楚本体、喻体,但不能出现术语。

  3.第3题,是语言积累的练习。

  【自主性练习设计】

  一、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2)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那么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抄下来,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句子: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

  三、把一碧千里一类的词语找出来,摘抄积累;再把课外读到的写下来。

  课文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读到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指导]

  1.组织指导自我评价:积累的词语有多少,为什么能有这么多。

  2.进行小组互评,重点是:①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②背诵的情况。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9】

  草原牧歌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小黄鹂鸟》及《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还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的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二、教材分析

  (一)《小黄鹂鸟》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小黄鹂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整首歌虽分为齐唱、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鹂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称之为“短调”或“短歌”)。短调歌曲是蒙古族人民最早发展起来的民歌体裁。在草原牧歌充分发展起来之前,短调民歌在蒙古族的音乐生活中曾占有主导地位。在短调民歌中,爱情歌曲、叙事歌曲占有很大比重。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等;其次,一些革命民歌亦属此类。如:《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

  (二)《银杯》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银杯》采用五声羽调式构成旋律,旋律悠扬、起伏较大,4/4拍,中速,单乐段结构,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火华(1942~)歌词作家,北京人,内蒙古自治区军区创作员。

  阿拉腾奥勒(1942~)蒙古族作曲家,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人。1968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艺术团。其代表作品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电影交响组曲《沙漠的春天》;管弦乐曲《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曲》。

  德德玛(1947~)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1962年入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声乐。1964年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民族班学习。现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经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嘎达梅林》、《奥菲欧的咏叹调》等。

  (四)《达亚波尔》

  《达亚波尔》是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昭乌达的一首民歌。歌中唱到的“达亚波尔”是一个蒙古族小孩的名字。透过这首歌,我们可以想到:在旧社会,那美如锦绣的兴安岭大草原,那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竟然是无家可归、孤独凄凉的达亚波尔哭泣的悲伤之地。这一切,又怎能不使歌者为之伤心、为之惆怅呢?!《达亚波尔》也是一首短调民歌。其节奏均匀稳定、句尾悠长。它的旋律是采用五声羽调式谱成的,但其结束音却使用了该调式的属音。从音乐内容的角度看,这种结束方法似乎给人们留下了悬念。如果从整个歌曲的情绪上看,它给人以压抑、忧伤的感受。

  腾格尔在演唱这首歌时,采用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在句尾的长音处,往往不在落拍点上唱出歌词,却有意地在落拍点之后将歌词延迟唱出。这种表现方式虽与原民歌的唱法有所不同,却与原民歌的内涵没有什么出入,只是给人们带来一种现代音乐的生活气息。

  (五)《万马奔腾》

  《万马奔腾》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作者写了《万马奔腾》这首乐曲。至于作者有没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没有叙说。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展开更广泛的想象。

  齐宝力高(1944~)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

  (六)《筷子舞》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作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筷子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三弦、扬琴、四胡等。其伴唱音乐也多为当地流行的2/4、4/4拍民歌。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筷子舞》这首乐曲是一首鄂尔多斯民歌。它由四个乐句组成。其音调以五声羽调式为基础。乐曲的前两个乐句,其节奏比较平稳、均匀,而后两个乐句则显得跳动、活泼。经过编配,这首乐曲呈复调形态。伴奏声部使用了打击乐器。它很好地配合了乐曲的律动及情绪。

  三、教学时间(3课时)

  (一)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及《银杯》

  1.学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听范唱;条件允许的话,能观看录像。

  2.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演唱《小黄鹂鸟》时,还要注意两个声部间力度上的均衡及层次感。

  3.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两首歌曲的调式特点。

  4.模拟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如敬酒、唱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酒喝干。

  (二)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

  1.初听时要完整地聆听作品,并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歌手的或乐器的音色。

  2.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4.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德德玛及腾格尔的音色,认识他们不同的演唱风格。

  5.聆听《万马奔腾》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也可鼓励学生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聆听的印象。

  (三)演奏《筷子舞》

  1.要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演奏中做到节奏准确、速度稳定、声部间和谐均衡。

  2.初学时放慢速度,要注意乐曲的句法。熟练后,要表现乐曲应有的情绪。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10】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部编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部编版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点难点 :

  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身残志坚,又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呢? 学生交流资料

  师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

  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出容易读错的字: 拎lī 拎水 怔zhèg 怔住 绰chuò 绰号)

  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并说明理由。

  3.交流预设

  (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仅仅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的作家。”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

  (3)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人物情感

  1.孩子成全了小树。

  (1)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b“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孩子喜悦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c“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d“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f“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为他。”

  他精心照料小树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实现着自己的心愿。他是凭着自己坚强乐观的心态在成全着自己。

  2.母亲成全孩子

  (1)“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2)“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庞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私塾。”

  为什么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又是什么促使母亲作出了让孩子上学这项重大决定的。

  (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所以目光是复杂的。

  而母亲又从①孩子本人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看到了孩子那颗发奋图强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信托孩子会像小树一样刚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她相信小树能长大,本人的儿子也会成长。

  3.课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的描写能则显示她的性格特点: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4.课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无论是孩子,照旧母亲,他们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本人的领会配乐朗读全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

  简要总结:男孩形象:坚强、乐观、执着、有恒心、

  母亲形象:无私、伟大、公正

  五、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哪样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课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身残志坚的文章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板书设计:

  9 成全一棵树

  孩子 成全 一棵树 明线 母亲 成全 孩子一生 暗线 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部编版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作者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作者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作者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作者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作者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 “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新疆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作者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5) 请学生从这句话中圈一个能反映池水奇异的词语词。(板书:各不相同)

  还需要有个什么条件?(板书:同一溪流)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交流时引导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把池水的奇异讲清楚。)

  (6) 作者又是如何进一步向我们描述池水的水色各不相同的呢?引读: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

  (7) 了解作者说的“各不相同”有几种情况。

  (8) 交流:

   第一种情况:池子不同,池水不同。(板书:池子不同,池水不同)  第二种情况:同一个池子,颜色不同。(板书:同一个)

  (9) 现在你能否连起来介绍一下池水如何各不相同的?

  2、有感情朗读有关内容。

  你们读懂了课文,而且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也把池水的奇异介绍清楚了。让我们再来读好这几句话。(齐读)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

  此时,你忍不住想赞叹五彩池的池水——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并引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2、作业:

  用上“虽然。。。但是。。。”介绍池水的奇异之处。

  从这两句句子中任选一句,用钢笔抄写在本子上。

  联系下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晴朗的日子”?

  板书:

  大大小小(对比)

  五彩池

  (奇异) 池子:不同 同一个

  池水 现象 同一溪流,各不相同

  (鲜艳多彩) 虽然„„但是„„ 池水 不同 成因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部编版篇4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作者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 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5)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懂得这既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也是一场充满理解、关爱与支持的表演。懂得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设计意图】

  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设计意图】

  引导积累词语,学习运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部编版篇5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学会9个生字,掌握“枯萎”、“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等词语。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和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种树人的用心,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

  情意目标

  懂得人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蕴含意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生字词,掌握音、形、义。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用中积累。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种树的话都明白吗?齐读。

  2、 情境,加深理解种树人的一番话。现在我就是本文的作者,你们就是种树人,我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你们能给我满意的答复吗?

  A、 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后悔吗?(不后悔。我之所以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才能长成百年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枯萎了也没什么后悔的。)

  B、 种树人,我有个问题要向你请教。如果按时给树苗浇水,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样?

  二、 主动探究,悟道理。

  1、 种树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似乎懒懒散散,

  实则从从容容。种树人的用心良苦没有白费,现在读课文最后三节。

  2、 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我”从种树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3、 着重理解:“不止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不确定”是指什么?

  (2)同学们知道哪些在艰苦环境中自主自强的人的事例吗?或者生活在温室里,经不起风雨的人的故事吗?请你联系知道的人、事、物,谈一谈。

  (3)“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自主自强,独立自主的好孩子。)

  4、 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1) 提示:A、从自己的求知和生活自立情况谈;

  B、 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谈;

  C、 从家庭教育情况谈;

  D、 从转变观念,教育改革方面谈。

  (2)要求:A、紧密结合自己学习本课懂得的道理谈;

  B、开拓思路,从不同方面思考回答;

  C、充分表达个人见解,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三、 总结拓展

  同学们列举的事例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呀,小小的种子深埋地下,为了生存,它掀翻土壤,奋力向上,终于沐浴阳光雨露,长成参天大树;身患重残的张海迪大姐姐身残志坚,在逆境中奋斗,在困境中成长,她的人生收获累累硕果……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事例无不告诉我们:人要主动地接受生活的考验和磨练、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本领,自立自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牢牢地抓住它,去拼搏,去奋斗,去赢得生命的辉煌。

  四、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后,试着写感受。

  五、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 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喜欢,为什么?

  2、 同桌互读互背互评。

  3、 班内背,教师给予鼓励。

  4、 课外练习,向父母谈谈这位种树人育苗的做法和他所讲的道理,听一听父母的看法。

  板书设计:

  (一)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 不定量 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二)桃花心木

  树——————————人

  拼命扎根 自立自强

  汲水生长 学会生存

  经受风雨 经受磨练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1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旋律特色,掌握3、5、6三音。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2、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创编。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3、初步听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把握节奏、情绪,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

  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四、教学难点:

  以3、5、6为基础音的旋律创编

  五、教学准备:

  琴、光盘、打击乐器(碰铃、双响筒、三角铁、响板等)头巾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情境想象,导入主题

  1、教师以语言及身体语言导入

  揭示草原图画,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教师表演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2、揭示课题,简单介绍蒙古民族的风俗

  师:我们这是到了什么地方啊?出示地图

  (三)学习歌曲小学课文《草原上》

  1、学习歌谱

  (1)聆听歌曲,模唱曲调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师用LA来演唱歌谱。

  (2)教学3、5、6的唱名,掌握音高

  师: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草原上的牧羊人们也想一显身手,。(黑板上两个大圆圈)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2、有节奏地念歌曲词

  (1)教师按照节奏念歌词边做动作,学生聆听

  师出示歌词

  (2)学生跟着老师念歌词,老师注意把握节奏

  师:同学们愿意一起念念吗?(教师带领学生边念,边做动作)

  3、完整地演唱歌曲

  (1)听音乐,按乐句填词入曲

  师

  (2)完整地演唱全曲

  4、艺术处理

  (1)师:生回答)

  钢琴伴奏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2)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B、实践练习

  师:

  C、再唱歌曲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四)课外延伸,创作表现

  1、听赏《我是草原小牧民》

  2、分小组合作创编

  师(生回答)

  2、请部分小组表演两段音乐

  (五)课堂小结

  师:

  在饱览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热情的牧民们一起唱歌一起舞蹈之后,我们的内蒙古之行也即将结束,老师也要和同学们告别了!今天是音乐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我想,以后我一唱起蒙古民歌、一跳起蒙古舞,就会想起可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呢?

  谢谢,最后

六年级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 渲染(xuàn) 迂回(yū) 蒙古包(měng)

  襟飘带舞(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 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 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①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②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③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