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散文阅读”重难点突破 2

2012-05-18 02:28:58 2012中考语文

  考点梳理

  1.感知文本内容,把握叙事的要素和线索。

  2.梳理文章结构,体会作品情感。

  3.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揣摩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4.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评价优美的语句。

  5.探究写作技法,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常考题型

  1.积累类题型。依据文本,考查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情况。

  2.仿句类题型。此类试题多结合文本内容,考查对句式的运用能力。

  3.想像类题型。此类试题要求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合理地补充情节内容。

  (1)进行合理想像

  (2)补充一定的心理描写

  (3)给文本补充合理的事例;

  (4)结合文本内容,给阅读文本补充出结尾。

  4.联系类题型。课内外文本关联、文本与名著关联。

  体验类题型。此试题要求联系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来作答,着重考查对文本、对生活的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

  (1)阅读所考查的文本,联系个人经历,说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2)阅读文本,联系生活,谈对生活的认识。

  (3)阅读文本,谈对生活与人生的看法。

  (4)阅读文本,根据文本立意,联系实际生活,描写一个生活场景。

  5.鉴赏类题型。此类试题注重对文本的评价,注重对欣赏能力的考查。

  6.探究类题型。此类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并要求对相关内容作分析与探究。

  提分妙招

  锁定命题

  综合近几年各考区试卷可以看出,散文阅读材料以选用写人、叙事类文章不主,以整篇全选者居多。文章大都来自课外,富有生活气息,适合学生阅读。记叙文、散文基本知识清晰。试题以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题型基本是主观性题目,题目编排有梯度。

  新一年中考中,写人、叙事类散文的阅读仍会是必考内容。文料会继续以选用名家名文、时文、美文为主,在注重生活化、情感化的基础上,也可能会选用一些哲理化的散文。题目会继续具有启发性,鼓励考生积极思维,挖掘潜能,充分发挥水平。

  结合作品内容,联系生活进行感悟和拓展应用等能力题权重极有可能会加大。

  题型仍会以主观性题目为主,有简答题、表述题、比较题、联想题、链接题等,题型会继续呈现多样化。

  复习锦囊

  叙事文阅读的考点和题型很多,复习训练中,要注意边做题,边总结,积极寻找答题规律,科学归类,然后再加以运用,不断补充,掌握技巧,形成能力。

  1.概括主旨类。解题技巧有三:提取法,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形成概括性句子回答;缀连法, 缀连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组合成答案;撰写法,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写出。

  2.划分段落层次类。可沿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并列、递进、相承)等线性顺序进行思考,划分段落层次只能按同一标准进行。

  3.语言体味类。要联系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联系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作者情感、联系上下文分析思考,完成后将答案带回原句中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句意和文意。

  4.品析表达技巧类。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和语境,联系到具体技巧来谈,不能脱离作品,空泛浮说。

  5.探究类、感想类、体验类、评价类。要看准题目要求,特别对一些限制语,要多看几遍,有的放矢,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同时又要积极思维,放得开,创新解答,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6.感想类,感想源于对文本的阅读。答案既不能脱离文章内容,也不能是文章内容的重复,是籰地文章阅读后的深刻思考。一般要由引、感、联三个部分组成,引就是引出要发表感想的内容,感就是接着写出自己的感受,联就是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来谈。

  方法淘宝

  1.以文解题法。

  完成阅读理解题必须立足原文,以文解题,有效作答,不可游离于文章之外。问题从文章中产生,答案信息也一定隐藏在文章中。要从文章中努力寻找包含答案信息的词句,精要组织。具体做法是,不一字不差摘录原文,而是紧扣题目要求,提取有效信息内核,将信息重新组合排列,使之全面、准确、凝炼、流畅,成为契合要求的准确答案。

  2.主旨归纳七法。

  (1)从分析标题人手。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标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指明方向。

  (2)从分析材料人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主旨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主旨。

  (3)从分析首段人手。文章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4)从分析篇末人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主旨。

  (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叙事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图。同时,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感情的变化。

  (6)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主旨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主旨。

  (7)联系作品背景。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不少的作品,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概括出它的主旨。

  典例精解

  【典例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外祖父的白胡须

  琦君

  我没有看见过我家的财神爷①,但是我总是把外祖父与财神爷联想在一起。因为外祖父有三绺雪白雪白的长胡须,连眉毛都是雪白的。手里老捏着旱烟筒,脚上无论夏天与冬天,总是拖一双草拖鞋,冬天多套一双白布袜。小帮工阿喜根说财神爷就是这个样儿,他听一个小偷亲口讲给他听的。

  那个小偷有一夜来我家偷东西,在谷仓里挑了一担谷子,刚挑到后门口,却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公公站在门边,拿手一指,他那担谷子就重得的再也挑不动了。他吓得把扁担丢下,拔腿想跑,老公公却开口了:“站住不要跑。告诉你,我是这家的财神爷,你想偷东西是偷不走的。你没有钱,我给你两块洋钱,你以后不要再做贼了。”他就摸出两块亮晃晃的银元给他,叫他快走。小偷从此不敢到我家偷东西了。所以地方上人人都知道我家的财神爷最灵、最管事。外祖父却摸着胡子笑眯眯地说:“哪一家都有个财神爷,就看这一家做事待人怎么样。”

  外祖父是读书人,进过学,却什么都没考取过。后来就在祠堂里教私塾,在地方上给人义务治病。

  冬天,他最喜欢叫我端两张竹椅,并排儿坐在后门矮墙边晒太阳。夏天就坐在那儿乘凉,听他讲那讲不完的故事。妈妈怕他累,叫我换张靠背藤椅给他,他都不要。那时他七十多岁,腰杆挺得直直的,没有一点佝偻的老态。

  坐在后门口的一件有趣的工作,就是编小竹笼。外祖父用小刀把竹签削成细细的,教我编一个个四四方方的小笼子。笼子里面放圆卵石,编好了扔着玩。有一次,我捉了一只金龟子塞在里面,外祖父一定要我把它放走,他说虫子也不可随便虐待的。他指着墙角边正在排着队伍搬运食物的蚂蚁说:“你看蚂蚁多好,一个家族同心协力地把食物运回洞里,藏起来冬天吃,从来没看见一只蚂蚁只顾自己在外吃饱了才回家的。”他常常故意丢一点糕饼在墙边,坐在那儿守着蚂蚁搬运,嘴角一直挂着微笑。妈妈说外祖父会长寿,就是因为他看世上什么都是好玩的。

  要饭的看见他坐在后门口,就伸手向他讨钱。他就掏出枚铜钱给他。一会儿,又来一个,他再掏一枚给他。一直到铜钱掏完为止,摇摇手说:“今天没有了,明天我换了铜子你们再来。”妈妈说善门难开,叫他不要这么施舍,招来好多要饭的难对付。他像有点不高兴了,烟筒敲得咯咯地响,他说:“哪个愿意讨饭?总是没法子才走这条路。”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个女乞丐向外祖父讨了一枚铜钱,不到两个钟头,她又背了个孩子再来讨。我告诉外祖父说:“她已经来过了。”他像听也没听见,又给她一枚。我问他:“您为什么不看看清楚,她明明是欺骗。”他说:“孩子,天底下的事就这样,她来骗你,你只要不被她骗就是了。一枚铜钱,在她眼里比斗笠还大,多给她一枚,她多高兴?这么多讨饭的,有的人确是好吃懒做,但有的真是因为贫穷。我有多的,就给他们。也许有一天他们有好日子过了,也会想起从前自己的苦日子,受过人的接济,他就会好好帮助别人了,那么我今天这枚铜钱的的功效就很大了。”他喷了口烟,问我:“你懂不懂?”

  “懂是懂,不过我不大赞成拿钱给骗子。”我说。

  “骗人的人也可以感化的,我讲个故事给你听,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就是位最慷慨、最不计较金钱的人,他自己没钱的时候,人家借给他钱,他不买吃的,穿的,却统统买了书。他说钱一定要用在正正当当的地方。所以他宣传革命的时候,许多人向他借钱,他都给。那时他的一位朋友劝他说:许多人都是来骗你钱的,你不可太相信他们。他说没有关系,这么多人里面,总有几个是真诚的,后来那些向他拿过钱,原只是想骗骗他的人,都受了他的感动,纷纷起来响应他了。这一件事就可证明,人人都可做好人;而诚心诚意待人,一定可以感动对方的。我再讲一段孙中山的故事你听。”他讲起国父来就眉飞色舞,因为他最钦佩孙国父。

  他忽然轻声轻气地问我:“你知不知道那一次财神爷吓走了小偷是怎么回事?”“不知道。”

  “你别告诉别人,那个白胡子财神爷就是我呀!”

  “外公,您真好玩,那个小偷一定不知道。”

  “他知道,他不好意思说,故意那么告诉人的。我给他两块银元,劝说他一顿,他以后就去学手艺,没有再做小偷了。”

  这一段有趣的故事,使我一直不会忘记。“施比受更为有福。”这是中外古今不变的真理。外祖父就是一位专门赐予快乐给人们的仁慈老人。

  记得那一年腊月廿八,乡下演庙戏,天下着大雪,冻得手脚都僵硬了。外祖父点起灯笼,穿着钉鞋,对我和小帮工阿喜说:“走,我们看戏去。”

  “我不去,外公,太冷了。”“公公都不怕冷,你怕冷?走。”

  他一手牵着我,一手提着灯笼,阿喜背着长板凳,外祖父的钉鞋踩在雪地里,发出沙沙的清脆声音。戏开锣了,正殿里冷冷清清不到三十个人。台上演的是我看厌了的“投军别窑”②,一男一女哑着嗓子不知在唱什么,武生旧兮兮的长靠②后背,旗子都只剩下两根,没精打采地垂下来。可是唱完一出,外祖父就拼命拍手叫好,并给台上递去一块银元。

  回家的路上,我埋怨道:“什么破戏,看它干什么?”

  “你不懂,戏班子怪可怜的,台下没人看,叫他们怎么演下去。所以我们得捧场。”

  “你还给他一块大洋呢。”

  “让他们打壶酒,买斤肉暖暖肠胃,天太冷了。”

  红灯笼的光晕照在雪地上,好美的颜色。我再看外祖父雪白的长胡须,也被灯笼照得变成粉红色了。

  如今外祖父已仙逝多年。每当我抬头望蔚蓝晴空,朵朵白云后面,仿佛出现了我那雪白长须的外祖父,他在对我微笑,也对这世界微笑。

  (有删改)

  ①财神爷:这里指可以给人带来财运的神。

  ②投军别窑:指薛仁贵和王宝钏的故事。

  ③靠:戏曲中穿着铠甲的武将背后插的三角形绣旗,通常有四面,简称“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私塾( ) ②竹签( )

  ③斗笠( ) ④钦佩( )

  2.作者笔下长着雪白胡须的外祖父慈眉善目,这个形象深深地烙在她的心中,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作者对她可爱的外祖父外貌进行了怎样的描写?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童心会让一个人永不老去。文章中“妈妈说外祖父会长寿,就是因为他看见世界上什么都是好玩的”。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回答,外祖父的哪些举动表现了他的童趣?

  4.作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以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对她产生重要影响的外祖父的故事;本文除了写外祖父的童趣,还写了他乐善好施的一些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两件。

  5.外祖父是个读书人,对人对事总有独到的见解,生活中处处流露出一种智慧。文中有多处充满哲理的语言,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①你看蚂蚁多好,一个家族同心协力地把食物运回洞里,藏起来冬天吃,从来没看见一只蚂蚁只顾自己在外吃饱了才回家的。

  ②也许有一天他们有好日子过了,也会想起从前自己的苦日子,受过人的接济,他就会好好帮助别人了,那么我今天这枚铜钱的功效就很大了。

  6.文章写到看戏回家途中“红灯笼的光晕照在雪地上,好美的颜色。我再看外祖父雪白的长胡须,也被灯笼照得变成粉红色了。”请你体会此处描写的好处是什么?

  7.文章结尾处作者写到“当我抬头望蔚蓝晴空,朵朵白云后面,仿佛出现了我那雪白长须的外祖父,他在对我微笑。.也对这世界微笑。”请你说说这段话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2010年吉林长春中考试卷)

  【解密】第1题考查基础知识,需要做到既读音正确,又拼写规范,符合要求。第2题,范围:第1自然段;人物:外祖父;描写方法:外貌描写。摘抄符合以上要素的语句,就是问题的答案。第3题,阅读第5自然段,寻找有关外祖父充满童趣举动的描写,用概括的语句表达出来。第4题,童趣和乐善好施,是作者重点描写外祖父性格、品质的两个方面,本题要求概括关于外祖父乐善好施的事件,寻找有关外祖父乐善好施的描写,用简练语言概括出其中两件即可。第5题,先读懂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包含的哲理,提炼中心词或关键词,然后以此为中心,谈自己的看法、理解。联系文本、人物,也可适当联系自我、现实等。第6题,抓住景物描写对人物的烘托、渲染作用来谈。第7题,抓住虚写对表达感情、深化主旨的作用,抓住虚写能使首尾照应、结构紧凑等方面的作用来谈。

  【答案】1.①shú ②qiān ③lì ④qīn

  2.外祖父有三绺雪白雪白的长胡须,连眉毛都是雪白的。手里老捏着早烟筒,脚上无论夏天与冬天,总拖一双草拖鞋,冬天多套一双白布袜。(多写不扣分)

  3.教我编小竹笼;让我把装在笼子里的金龟子放掉;看蚂蚁搬食物;给蚂蚁扔糕饼。(写出两点即可)

  4.给小愉银元,劝他改过;给人义务看病;给要饭的铜钱(包含“讲孙中山的故事”亦可〕;看戏,给戏班子捧场(送银元)。(共4分,写出两件,意思对即可。其中的“洋钱”“铜钱”“银元”通写成“钱”也可)

  5.任选一句作答。

  ①围绕“团结、合作、同心协力、团队精神、不自私”谈即可。(出现任意一个关键词或与之相似的内容即可)

  ②围绕“外祖父是用善良来感化他人”或“爱心、善举对别人能产生影响”来谈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6.围绕“渲染出一种美好祥和的气氛”或“烘托出外祖父的美好形象”或“表达崇敬〔热爱、赞美)之情,来谈即可。(答出其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7.围绕“我对外祖父思念、爱,外祖父对我、对生活、对这个世界的爱,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文题”来答即可。〔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典例二】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送 考

  丰子恺

  ①今年的早秋,我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②这一群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和亲戚朋友家的儿女。送考的也还有好几个人,父母、亲戚或先生。我名为送考,其实没有重要责任,一切都有别人指挥。因此我颇有闲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

  ③坐船出门的那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水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喂!抱佛脚没有用的!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耶稣诞生时中国是哪个朝代?”“无烟火药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挪威的海岸线长多少里?”

  ④我被他们难倒,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装着长者的神气对他们说:“这种题目不会考的!”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我虽老羞,并不成怒,管自笑(1)着倚船窗上吸香烟。后来听见他们里面有人在教我:“穿山甲喜欢吃蚂蚁的!……”我管自看那踏水的,不去听他们的话;他们也自管埋头在书中,不来睬我,直到舍舟登陆。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

  ⑤赴考这一天,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噪醒,就起个早来送他们。许多童男童女带了一肚皮“穿山甲喜欢吃蚂蚁”之类的知识,坐黄包车去赴考。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到了晚上,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那个题目难,这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

  ⑥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有的考二校,有的考三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同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所选择不同。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终于有一个学校录取案发表,我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教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就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在他们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成了他们抱怨的对象。终于他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激动地呼喊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

  ⑦“谁取的”“谁不取”,——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编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2),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

  ⑧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1923年写于杭州西湖招竖寺

  (有删改)

  1.有人认为第①段中“到杭州来投考”的“来”应改为“去”,你如何看待?

  2.阅读③~⑦段,概括小学生投考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3.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写了作者的“笑”,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

  ②

  4.第⑥段中作者通过对孩子们神情举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们等待发榜的心理变化。请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他们心理的变化过程。

  5.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的理解。

  6.结合全文,联系实际,你觉得应该如何应考?

  (2010年山东威海中考试卷)

  【解密】第1题,“一字牵全篇”。不要局限于问题本身,而是从全篇中寻找依据。文尾最后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记录,正是解答本题的钥匙。第2题,先概括每段的场景,然后按照联系,归并成三个场景,用简短语言概述之,即可。第3题,“笑”其实是作者内心的活动,是作者感情的流露,要结合具体语境和作者的感情、看法进行多角度理解,答案尽量全面。第4题,在第⑥段找到相关描写处,将语句按照心理变化过程划分成几层,尽量细致,然后对每一层进行概括,提炼一个关键词,或者配加一个关键词,依次写下来,组成答案。第5题,从结构方面,从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方面,从对文章主旨的作用方面,从语言风格方面,从对考试的看法等诸方面来进行探究和理解。第6题,选取课文中学生应考的一种或几种作法,首先表明自己赞成还是反对,然后针对作法,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出具体建议。解答既要关联课文,又要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答案】1.不能改。因为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杭州招竖寺写的,所以不能改。

  2.①投考途中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不关心书本以外的任何事情。②考试之前气氛紧张,考试之后短暂兴奋。③等候消息的焦虑担心,放榜后的不同表现。

  3.①一是表明了作者对孩子们天真、有趣的喜爱;二是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书的无奈。(意思对即可)

  ②一是为孩子易骗而笑;二是为他们表现出来的童真而笑;三是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的同情。(意思对即可)

  4.担心 紧张 急切 抱怨 激动

  5.交代了投考的结果;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是由他们的态度决定的;也表露出了作者对当时考试制度的不满。

  6.不临时抱佛脚,不死记硬背,考试心态平和、不过分紧张。

  【典例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4 题。

  鼓 神

  王 雁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 ”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拔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紧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锰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横压,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 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 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拔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 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1.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答:

  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1)

  (2)

  3.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 、B 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 )句点评: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答:

  (2007年广东中考试题)

  【解密】本篇散文阅读理解题最显著的特点是,4个问题均从整体要求做答,没有支离破碎、肢解全篇的问题,因此,树立整体意识,从整体考虑组织问题答案是完成本阅读理解题的有效方法。第1题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整体感知,需要把文章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联系起来思考答案,第2题是对文章铺垫手法的体会与理解,文章中运用铺垫的地方有好几处,按照要求找出两处来分析就可以了。分析要从整体入手,从对文章前后照应作用方面来分析,联系课文谈其作用。第3题是对语言的品评,两处语言各有特点,A处简短,但感情丰富,用词富有特点,贬词褒用,充满赞颂之情。B处属于描写,运用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鲜明生动,富有气势,描写震撼人心,又栩栩如生。第4题是对全文的总结性问题,乍一看题目好像很大,无处下笔,遇到此类问题,多从内容或者写法上去考虑,便会豁然开朗。本题的思路宜从内容上打开,全文写的就是“神”字——击鼓技艺之“神”和气质、精神之“神”。

  【答案】1.示例:“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2.示例:(l)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 “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3.示例: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迸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基础突破之病句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的解答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的答题策略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策略

2020中考语文:阅读答题实用方案

中考语文复习

2020中考语文备考:重要阅读答题战术

中考语文备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