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出国留学网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简短,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一名负责的教师一定会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作为教师要懂得编写标准且有自己风格的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1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可也应该充满灵气与活力。赞可夫说过: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民主,营造宽松氛围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说: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千方白计地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挚友,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勇于猜测,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允许学生敢于给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教学进行挑剔。记得我在教《第一朵杏花》时,要求学生回家先预习,再反馈他们的学习的情况,再反馈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竺爷爷要弯下腰来求问。可能有的学生没有理解这句话,在回答的过程中答案无奇不有,其中还有一位学生说:竺爷爷可能是驼背。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果在这时我出声阻止这一切,那么我想再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还会这样异想天开的回答问题吗?答案肯定是否。这时我们教师要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了。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乃至所错。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作为人师至关重要的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导他们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总结经验,走向成功的彼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2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背诵,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以此为主线,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材料如何呈现,是教师直接提供,还是让学生自我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反映出不同的教学观念。
因此在学习资源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课堂学习的需要,《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创设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和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主题的学习网页。
1、多媒体课件演示: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2、《音乐之都维也纳》主题学习网页。分为五个部分。
(1)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个别词语及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2)音乐家的摇篮:提供世界著名音乐家在维也纳成名的足迹。
(3)音乐的城市:提供大量的音乐雕塑图片及文字资料。
(4)音乐的传统:提供维也纳悠久的音乐历史及演出资料。
(5)音乐的殿堂:详尽介绍金色大厅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种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决教学难点
用网络信息技术超链接的呈现方式简洁而鲜明地将有关音乐之都维也纳呈现给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点击阅读,然后通过讨论,帮助理解音乐之都这美称的含义,这样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以学生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
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多年,人们一直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也逐渐为开展实践的教师认可,但是信息技术支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适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明晰的。如我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就运用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分五方面展示出来,美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一目了然,利用较少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为激起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供了基石。
2、组织的信息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融合,考虑到学生认知、情感基础。
网络资源多元的,有时甚至是冗杂的。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只有如此,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我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根据课文教学要求主动在网上查询有关维也纳的资料。他们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图片,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文本,有的同学则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通过网络学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构建,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达到有目的的构建知识。
3、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与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网络信息技术介入后,形成的新型学习环境使教师不得不释放教学民主,还学生以学习主体,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将探索性学习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网络为学生提供有关维也纳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感性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激烈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课后学生们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有上网、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经常鼓励我们,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可见用新方法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完全改变了以往分析课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3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是今天的月亮却是十七圆,昨天晚上你观察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呢?
2、是呀,古今中外多少人被这月光深深吸引,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来到甲板上,好好赏赏这江上的月亮。出示课题:望月
3、来,一齐美美地读一读课题。(读不好,深情地读)
二、自主探究,研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1、2小节,看看作者眼中的月亮是怎样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月亮很美。
师:那么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月亮的美?
生:美在安详(指名读)
师:安详一般形容什么?(小孩静静地睡着,特别安详)(老人在阳光下闲适地坐着,给人的感觉特别安详,而这里,把月光比作可爱的小孩,比作慈祥的老人,这份安详,你能读出来吗?)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又感受到月亮就如同一位温柔、无私的母亲一样,把清辉洒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份博爱,你能读出来吗?)
师:我们一起来读。
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月亮的美?
(2)月光洒落在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读的时候特别关注了千点万点晶莹闪烁让我们感觉到了被月光照亮的江面,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的美感,我们一起来感受。(齐读)
(3)江两岸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你能把隐隐约约品一品吗?
师:是呀,月亮往往带给人朦朦胧胧的美感,这里有一个镀字吸引了王老师的眼球,你觉得这个镀字用在这妙在何处?(妙在这个镀字突出了月光均匀地洒在物体上而且还能闪闪反光)
师:是呀,月亮像装饰品一样,吐洒着它的清辉,为大地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让我们连起来读好这两句话。
师:这里有个省略号,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省略了(被月光照射下的美景)
师:是呀作者用一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段文字带给我们这么多美的感受,谁能完整地把这段文字美美地读王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师:相信你的朗读让我们在座的各位仿佛身临其境,这么美的文字愿意把它记下来吗?我们一起来,师引读。
三、感受诗中的月景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去领略了作者眼中的月亮,让我们接下来读3-12小节,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中的月。(板书)
(学生朗读)
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分角色读读对诗这一部分。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不错。可是文中是背诗呀,我们这两位同学是在背吗?
生:不是的。是在读诗。
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能不能把这六句诗背下来,进行对诗。
生试背。
师:可以了吗?谁愿意来挑战一下自己?
师:两位同学能对诗了。可是文中是像我们这两位同学这样吗?比如说位置、表情、语气。谁再来。我给你们配上音乐。
师:对得不错,下面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来对。
师:好,我们一起来吧。
师:是不是就这几句呢?(不是)从哪看出?(省略号)除了省略号还有哪一句话告诉我们,联系上下文。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那么此时此刻,你觉得小男孩是个怎样的人?(聪明好学)
师:是呀,同学们都像小外甥一样聪明好学。我们来接着对下去,男生做舅舅,女生做小外甥,有个要求注意对诗的语气。老师给大家配点音乐助兴。(放音乐《渔舟唱晚》)
师:看着同学们的表现,我更能理解多如繁星这个词。课堂是有限的,课后利用班会继续比拼。
四、展开想象,感悟生活
1、过渡:如果说1、2小节是作者眼中月,这一部分就是(板书:诗中月)诗中有月,月中有诗,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引读)
师:眼中月使人陶醉,诗中月使人沉醉,其实小外甥心中也藏着一个月亮,板书:心中月他心中的月亮更是神奇。自由读13~19小节,划出写小外甥心中月的句子。
师: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1)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师:他怎么读的?(不假思索地读)不假思索什么意思?请你也来不假思索地读。
(2)师:那小外甥是怎么来说这双天的眼睛的呢?(他绘声绘色地说)
你能理解绘声绘色吗?(有感情,说得形象逼真)谁能绘声绘色地来说。(指名读)
师:师: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
2、师: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被云层封锁了。你知道月光被云层封锁是怎么回事吗?
师:是呀,月亮没有了,在小外甥的心中月亮怎么了?
生: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师:月亮在小外甥的心中多么神奇啊,简直是一个童话故事。月亮很美,作者写得更美,刚才同学们朗读得也很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今天回去继续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王老师期待着。
教学反思:
为了上这堂课可谓是精心设计,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思路比较清晰,教师的过渡语言很美,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这一点。于是在学校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点下,重新设计。
在备课时正逢中秋节,而我要上的课文《望月》也是和月亮有关的。心想何不好好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条件呢。根据有关报导,今年的月亮并不像我们常说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是十七圆。于是布置让学生回家仔细观察月亮,在上课一开始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月亮的样子,导入到所要教学的《望月》。
月儿虽美,传递了人们的情感,但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也非容易的事,所以我让学生观赏美丽的月色图,以及回想观察到的月亮的样子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让资料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很强调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重感悟。这就造成一种不良的倾向:学生只是匆匆读过一遍课文,句子还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往往造成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先说说初步感受到的,然后进行了层次分明的朗读、感悟。围绕学生感受的月亮很美,那么美在哪儿,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并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听出来了是抓住哪个关键词吗?使学生在对课文达到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情地把自己的想法释放出来。这就真正做到了重感悟、抓实效。
在教学诗中月这部分时,让学生去体会,去揣摩,去品昧,通过上台来呈现对人物、对诗句的理解,通过学生当评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最后让男女学生分角色对诗,将学生兴趣推向高潮。教师过渡:小外甥和舅舅对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文中一个长长的省略号就是很好的说明,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去找关于月亮的诗句,你们找得怎样了呢?让学生交流搜集月亮的诗句,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平时积累,能激活学生平时知识的贮藏,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阅读储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在交流想中月这一环节,教学设计是,先由师生朗读课文,找到描写小外甥幻想的句子,读出他说话时的神态、语气,最后让学生放飞想象,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本以为学生需要引导才能体会,没想到学生一下子就说,我点击文字链接的图片,原来圆圆的月亮远看的确像眼睛,甚至还美美地读了小外甥的三处想象,真是意想不到的顺利啊。在讨论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时,学生思索片刻后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月亮的幻想--有嫦娥吧,圆圆的月亮像大月饼,云层封锁月亮像被缺牙的老太太咬了一口
语文就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梦幻的,它让人遐想联翩,诗意的课堂是智慧的,它给以学生以力量。因此,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另外,还需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4
〈师恩难忘》这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是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它使我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明显。所以说,创设情景,以读促悟,以悟带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师生间情谊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苦用心,从而懂得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回报老师的付出。课后,觉得自己在处理所提问题的引导、针对性不够强,因此学生在一些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较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当堂完成,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5
听一位老师上《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有这样两个环节引起我的思考。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一节诗时,是这样说的:北海公园的景色可美了,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二是读三四行诗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补画的环节,让学生把白塔的倒影和四周的绿树红墙画出来。
第一个环节首先让我感觉到老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老师的理解出现问题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引导的偏差。看得出来,学习第一节诗老师的着重点放在了感受北海公园的美景上。其实这节诗重点应是写孩子们在湖面荡舟的美好画面和轻松愉悦的心情。孩子们脑海中浮现的应是轻舟荡漾,碧波白浪,绿树红墙,凉风习习,歌声阵阵的一幅整体的画面,感受到的是红领巾愉快的心情。如果对课文有了这样的理解,那么就不会把这节诗割裂开了,拎出喜欢的句子来读,应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读,来感悟,也不会只引导学生去注意景美,而是从人的活动、心情,景色的优美多方面综合来读诗,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二个环节我们看到了老师试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去感受语言,这种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设想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和想象。如果处理不当,会适得其反。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行诗写得确实非常美,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让学生补画,意图是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美景,同时理解倒映和环绕。学生大多能把白塔的倒影画正确,这样的常识学生基本还是有的,再说书上有白塔的倒影。那么这个画倒影的作用就要打折扣了。书上的画一目了然,再画有点多余的感觉。学生没法画出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很正常,因为从美术的角度来看,从一个视角来画是不能把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给画出来的,只能画出一部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画还差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到四周环绕绿树红墙来,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一圈的绿树红墙,边画边说这就是环绕,本来很美丽的一幅图突然间变得逼仄了,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了,小船仿佛被紧紧包围了。看似很好地理解了环绕,实则不然,随着黑板上那幅美丽的图被环绕后变得死板,环绕这个词教死了,这句诗也教得失去诗味了。红领巾在船上轻轻划着桨,船儿在水中荡漾,远远望去,绿树红墙,令人陶醉。本来能引起无限遐想的诗歌语言经这样一处理现在却变得呆板,了无生趣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6
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要弄懂的吗?
生:厄运是什么意思?
生:厄运打不垮谁的信念?
生:信念具体是指怎样的信念?
生:既然厄运打不垮信念,结果怎样了呢?
师:大家的问题值得思考,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3遍,一二两遍力争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第三遍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思考你们提出的4个问题。
师:同学们,厄运打不垮谁的信念?
生:厄运打不垮谈迁的信念。
师:厄运打不垮谈迁怎样的信念。
生:厄运打不垮谈迁写史书的信念。
生:厄运打不垮谈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师:厄运是什么意思呢?
生:厄运是指不好的命运。
师:对,那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呢?
生:文中指谈迁的书稿被小偷偷走了。
师:能具体说说是怎样的一部书稿吗?
生: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
师:那么,厄运具体是指什么呢?
生: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被小偷偷走了。
师:现在,谁能把课题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被小偷偷走了。但厄运没有打垮谈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
师:那么,后来结果怎样了呢?
生:后来谈迁又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生:后来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生:后来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师:结果是谈迁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奋斗,重新撰写新的《国榷》。
师:学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了吗?
生:课文写了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被小偷偷走了。但厄运没有打垮谈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谈迁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奋斗,重新撰写了新的《国榷》。
师:说的很完整,我们通过解读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读懂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自问自读自思的方法来概括文意。好好地抓住课题,千万别让课题遮住我们的眼睛,要解题好课题,透过课题,知晓文章的内容。
反思: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时,我们常常质疑问难,以建立积极的阅读期待,寻求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教学境界。让学生自主地自觉地走进文本,读文思考,然后交流学习所得。这是第一课时的一个重要环节,千万别急着来读词语,读课文后,再来交流这些学习所得。让学生的思维有即时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交流中拨开云雾见青天,教师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引导、点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的提升。另外,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做到雁过无痕,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叶障目到一叶知秋。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7
如何组织好作文课堂的教学结构,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是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就以《农贸市场》这一习作训练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生活实践,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实践便是学习,学习便是实践。的确,只有获得实践权利的学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也才能找回自我,才能算得上是学习的主人。在此次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没有将学生局限于课堂中,而是根据实际,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离学校不远的府苑农贸市场,进行了一次实地的观察。
在谈话调查的了解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跟着家长去过农贸市场,但是他们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去买菜。当聊起农贸市场的一些细节问题时,比如买菜人或卖菜人的神态、穿戴等,学生都支支吾吾的。因为这次写作,学生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了观察,当学生来到嘈杂的府苑农贸市场的时候,更多了一个心眼。看到他们一双双充满关注的眼神,看到他们好奇地翻动着摊位上的蔬菜、逗着盆里的鱼,我的心里添了一丝安慰。
结束农贸市场的实地观察,大家还有些依依不舍。
二、关注口头表达,重视语句的积累
离开农贸市场,回到教室,再聊起关于农贸市场这个话题时,学生的话闸子一下子打开了:
农贸市场里货物的品种非常多。
来买菜的都是老奶奶或者是老爷爷。
有顾客光临时,卖菜的人都很热情地招呼。
因为观察得仔细,写作的素材就更加丰富了。但是,结合班级的实际,我发现学生还缺乏形象生动的描写。平时的周记,很多文章都很枯燥乏味。在用词用句上还很欠缺。既然文章是由一句一句话组成的,那么写好一篇文章就从写好一句话开始。
在进行习作之前,我让学生就农贸市场的某一种货物,或某一个人的神态、动作进行具体的描写。
(摘录):
1、粗大的黄瓜摆在摊头,头柄上还留着几朵小黄花,翡翠般的外皮上,还点缀着晶莹的水珠。
2、一棵棵青菜绿莹莹的,好像刚从地里蹦出来似的。
3、瞧!那条桂鱼,全身乌黑发亮,带着灰色的花纹。用手指一碰,马上摇头摆尾,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4、只见一条鲈鱼在水中翻腾,好像在表演鲤鱼跳龙门。
5、绿油油的冬瓜,挺着一个将军肚,威严地扫视着每一位顾客。
6、一个个鲜红欲滴的大苹果,带着晶莹的水珠,闪烁着珍珠般的光芒,让人一见就想吃一口。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应该追求小而精,一些精辟的小短文,一个个经典的句子,这比通篇大论更为实际,有效。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