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模板11篇)

  出国留学网的编辑给你提供了以下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欢迎你来品鉴本文。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导入:猫捉老鼠。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变曲为直。

  引导学生观察学具(毛线),问:你们能想办法把这根线变直吗?

  比较:拉紧后的线与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

  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一手拉住线)问:这样能得到线段吗?怎样才能得到线段?

  得出:用手捏住线的两头,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叫做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3)变式判断。

  师捏住线的两端进行变式,引导学生观察。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建构线段模型。

  (5)小结特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2.强化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①引导学生指出直尺上的线段。

  ②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到图形中找线段)。

  3.操作实践。

  (1)折线段。

  组织学生折彩纸,体会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引导学生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4.深化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理解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引导学生先猜想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再完成。

  三、自主总结,课外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拓展延伸,激励探索。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能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出角的大小。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三角尺一个,小棒4根,两根硬纸条,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

  (1)拿出四根小棒,你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拿走一根,你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3)如果再拿走一根,剩下的2根小棒,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呢?

  (4)谈话:仔细看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1、感知角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看,这两位小朋友正在做手工呢!(出示例1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引导: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谈话: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引导:三角尺中也有角,拿出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它的角(指生上台指,师指导角的指法),咱们感受一下,用手心摸摸尖尖的点有什么感觉,顺着点往这儿摸,再顺着点往这儿摸,谁来说说有什么感觉? 现在我们把这个角描下来好吗?

  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角的相关内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为了说明这个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集体说一说。(教师板书)

  追问:你能指出这请下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指生上台指一指。

  2、找角

  谈话: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交流:你找到角了吗?

  小结: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3、辨角

  谈话:听说我们认识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说自己是角,到底是不是呢?(想想做做第1题)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不是用表示(手指表示)。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4、数角

  提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思考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评议。

  5、画角

  谈话: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请你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做上角的标记)注意:实际操作中边用尺子画。(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试一试(制作活动角)

  谈话: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提问:你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谈话:咱们来变魔术,能把你的角变大一些吗?再变大一些。(生操作)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得大一些,师演示。

  引导:怎样可以把角变小? (生操作)

  指出: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得小一些,师演示。

  指出:把角的两边张开或合拢,角就会变大或变小(师生一起操作),也就是说,角有大小。(板书:角有大小)

  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的钟面图)

  生齐声说: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接着比较一组边不一样的角,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和同桌比比角的大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了新朋友角,如果你是一个角,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

  2、角的用处很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奇妙世界!

  3、拓展延伸思考:在一个长方形上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师:我们学习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也可以看看我们上课的这个礼堂的周围有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在老师的讲台上有长方体,有正方体,还有圆柱体。

  生:讲台上的黑板是长方体。

  生: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我的笔盒是长方体。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

  (学生在桌上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物体)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拿的是长方体。

  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生:我拿的是正方体。

  生:我拿的是三角体。

  师:你为什么说这是三角体呢

  生:因为这个物体有一个面是三角形,所以我就叫它三角体。

  师:你能给它起这么一个名字真不错,其实这个物体叫三棱柱。

  (教师根据学生所拿出来的物体,随机性地在黑板上粘上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如果不小心,它还会从手上掉下来。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

  生:我摸的是圆柱,它的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评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选择学习的素材。教师所选的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物品,这些形状多样的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的多样化,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感受面从体得。

  师:哪一位小朋友知道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

  生:(齐)长方形。

  师:对了,我们可以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找到长方形。(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长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长方形)

  师:下面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手找)

  师:请把你找到的长方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有的学生举的是教师给的学具,有的学生举的是自己的书或笔盒)

  师:你能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找找看。

  (学生认真地从自己手中物体的面上找长方形)

  师:谁找到了

  生:我从这块橡皮上找到了长方形。

  师:在哪儿呢你能摸给大家看看吗

  生:(边说边摸)在这里。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我在笔盒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

  师:你真了不起,在长方体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其他的小朋友呢

  生:(齐)找到了。

  师:好,下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找到的长方形。

  (学生认真地摸自己找到的长方形)

  师:好,大家都很能干,都能从长方体上摸到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生:(齐)能!

  师:好。大家找找看,并把你找到的图形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从物体的面上边找图形边告诉同组的同学找到了什么图形)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图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

  生: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6个正方形。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还找到了正方形。

  师:这个小朋友真能干,在同一个物体上找到了两种不同的图形。

  师:刚才大家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正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圆柱模型的旁边,并板书: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板书:三角形)

  师:(指着贴出的图形)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图形,认识它们吗

  生:(齐)认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形,一种是体。

  生:长方体突突的,长方形扁扁的。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评析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物体上找长方形。接着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长方体上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体现了教师先扶后放的策略,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探索的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像力,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还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教师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4)

  一、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三、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5)

  课题

  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学会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并培养方向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会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提问: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如果现在咱们要开家长会,请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呢?

  2、导入新授课。

  师问:太阳是从什么地方升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发言)

  二、探究新知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全体到操场,找一找太阳在哪里。

  (2)说一说,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

  (3)想一想,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西方)

  (4)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5)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提问:你们面对的、背对的、左手的、右手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方向?

  (6)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2、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

  说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什么方向。

  站在操场中央,看一看,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3、学习两组相对的方向。

  (1)站在操场上,你能确定出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

  (3)观察:家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背对背而站)

  (4)观察:家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也是背对背而站)

  (5)发现:东与西两个方向,南与北两个方向是相对的。

  (6)说一说,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哪两个是相对的。

  (7)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三、巩固练习

  1、把教材第3页例1补充完整。

  (1)提问:小明是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各在什么方向。

  (3)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题。

  (1)说一说,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

  3、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2题。

  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的方向:东、南、西、北。同学们都掌握了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8个圆和12根小棒;学生每桌准备8个圆片、12根小棒和12个三角形.

  一、复习引入

  1.激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吧?老师讲故事了哦,有一天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它们呀采到了8只大蘑菇,后来小白兔和小灰兔要回家了。它们决定把这8只大蘑菇分成两份,每人带一份回家。可是它们不会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我们给小白兔和小灰兔帮帮忙,帮助它们分一分好吗?(好)请小朋友们用圆代替大蘑菇,帮它们分一分。(学生操作)

  你是怎么帮它们分的?学生汇报,师板书。

  提问:这几种分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动手实践,分圆.

  ①提出要求:把12个圆分成4份,每份要分的同样多。会分吗分分看。

  ②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

  ③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只要是每分分得同样多,允许有多种分法。).分成了4份,每份同样多吗?

  像这样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

  巩固平均分。看黑板判断哪些是平均分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8个梨和4只盘子,示题: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每盘是()个。

  (2)提问:一共要分多少个梨?(8个)平均分在几只盘子里?(4只)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就是每盘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呢

  (3)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梨,动手分分看。分后4人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4)请学生口述分的过程,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老师先拿4个梨,每盘放1个,

  问:分完了吗?还剩下4个梨,再每盘放1个。

  问:分完了吗?

  问:每盘是几个?(填空)

  问:是不是每盘分得同样多?

  每盘分得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归纳:把12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出示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3.教学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认识除号.

  加法里的运算符号叫加号,减法的运算符号叫减号,乘法的运算符号叫乘号。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做除号(板书:)这个就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要画得平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两点要对齐.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2)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①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每盘是()个。这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总数是几个?把8写在除号前面(板书:8);把8平均分成几份?(4份)平均分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2),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②教师指着84=2说明:这就是除法算式,读做8除以4等于2,(生跟读)

  (3)8表示--,4表示--,2表示--,

  整个算式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学生互相说说63=2这个算式的意义.

  三、尝试练习

  看黑板上的图列算式,说意义。最后一题独立列出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卡片出示除法算式63=2186=3102=5123=4读算式,说意义。

  同桌或4人小组互说。

  2、P76第三题看图写出算式,做在书本上。

  3、根据题意,判断小猴和小猪谁做得对,谁做错了,为什么?

  (1)把12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小猴123=4

  (2)把12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小猴123=4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我们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就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和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六、机动题

  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目,要请小朋友们回家去动动小脑筋,好好想一想。

  (1)妈妈买来6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到几个?

  (2)把12朵花平均分成几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教学设计说明: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把8个圆分成2份,从学生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再把8个圆分成同样多的4份,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这样及时引出新课,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印象,进人角色.

  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第二层次是结合例2教学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除法算式的含义.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下面的操作练习做了示范.

  组织练习时,采用操作和说理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7)

  本单元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包括角的图形与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及比较大小的方法,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关于角的一般知识,再教学直角和比直角小的锐角、比直角大的钝角。

  1联系实际教学角。

  首次教学角,暂时不给角下定义,只要求学生对角有直观的认识,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1)第64页例题创设的情境是一名男孩剪出了一个五角星,一名女孩手里拿着一个三角形,桌面上放着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片、一个闹钟,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图形和物体。《标准》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为此,教材作了两步安排:第一步是在剪刀的刀刃上,三角形的边上画上红线,引导学生看这些红线和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然后隐去实物,剩下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讲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是有联系的,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第二步是继续在情境图里寻找其他角。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带着对角的初步印象观察物体,丰富角的感性材料。例题通过在实物与角之间的反复联系,帮助学生完成对角的首次感知。在学生找到其他角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要注意的是,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2)第65页例题和试一试进一步认识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这个知识分三步教学,第一步观察三个钟面,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不同,教材说转动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把学生的注意引向角有大、有小,直观感受时针与分针叉开得大,形成的角大;叉开得小,形成的角小。这是对角的大小的初步感受,判断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要让学生说出这些感受,体会角大、角小的含义。第二步把两根硬纸条的一端钉在一起,绕这一点转动纸条,做出大小不同的角。活动角的两条边可以随意张开或收拢,因而做成许多个大小不同的角,从中感受角的两边叉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在活动角上获得的体验比钟面上丰富、深刻、概括,用这些体验解释打开纸扇角变大、合拢剪刀角变小这两个现象,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是它的两条边叉开程度决定的。第三步是想想做做第4题,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折角的活动中加强对角的认识。这项活动要应用角的知识进行推理,还要按推理有步骤地操作,教材通过插图对学生进行提示。首先应该想角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于是利用长方形纸的一条边为角的一条边,折出另一条边,就折出了一个角。然后想角的两条边叉开或收拢能改变角的大小,由此折出大一些或小一些的角。如果学生不完全照教材图示的样子,自己想办法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应该得到鼓励。

  2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初步知道锐角和钝角。

  这部分教材以认识直角为重点。

  (1)教学直角编排了一道例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直角。第一步从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上提取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教学表示直角的记号。教材把提取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让学生正确感知直角。第二步用纸折出直角,教材示范了折的步骤,可以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折法,再动手折并仔细看看折出的直角。在折直角时选用不规则图形的纸,可以突出折成的直角。如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也能折出直角,但原来纸上的四个直角会干扰学生对折出的直角的注意。第三步把折出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一方面认识三角尺上的直角,另一方面发现直角同样大。第四步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由于学生已经知道直角同样大,已经有用纸折成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所以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对其他的角作出判断。凡是和这些角大小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大小不相等的都不是直角。第68页第1题还通过图示规范比试时的行为,学生具有这种比试与判断的能力,不但知道了更多的、存在于物体表面上的直角,而且为以后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打下了基础。如果直角的位置摆得很正,容易看出它是直角。如果直角的摆放位置有变式,不容易直接看出它是直角,这时就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或其他已有的直角来比一比。

  (2)在辨认锐角、钝角时进一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第67页的例题,钟的时针、分针分别形成三个大小不同的角,先从中找出直角,再找出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的角,并告诉学生这样的角分别是钝角、锐角。教材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位在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这个层次上,为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对直角的认识。教学时,可以指着某个角这样说:这个角比直角大(小),是钝(锐)角。但是,不要离开了角的图形说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这样的话,因为这样的表述是不严密的。

  本单元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包括角的图形与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及比较大小的方法,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关于角的一般知识,再教学直角和比直角小的锐角、比直角大的钝角。

  1联系实际教学角。

  首次教学角,暂时不给角下定义,只要求学生对角有直观的认识,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1)第64页例题创设的情境是一名男孩剪出了一个五角星,一名女孩手里拿着一个三角形,桌面上放着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片、一个闹钟,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图形和物体。《标准》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为此,教材作了两步安排:第一步是在剪刀的刀刃上,三角形的边上画上红线,引导学生看这些红线和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然后隐去实物,剩下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讲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是有联系的,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第二步是继续在情境图里寻找其他角。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带着对角的初步印象观察物体,丰富角的感性材料。例题通过在实物与角之间的反复联系,帮助学生完成对角的首次感知。在学生找到其他角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要注意的是,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2)第65页例题和试一试进一步认识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这个知识分三步教学,第一步观察三个钟面,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不同,教材说转动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把学生的注意引向角有大、有小,直观感受时针与分针叉开得大,形成的角大;叉开得小,形成的角小。这是对角的大小的初步感受,判断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要让学生说出这些感受,体会角大、角小的含义。第二步把两根硬纸条的一端钉在一起,绕这一点转动纸条,做出大小不同的角。活动角的两条边可以随意张开或收拢,因而做成许多个大小不同的角,从中感受角的两边叉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在活动角上获得的体验比钟面上丰富、深刻、概括,用这些体验解释打开纸扇角变大、合拢剪刀角变小这两个现象,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是它的两条边叉开程度决定的。第三步是想想做做第4题,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折角的活动中加强对角的认识。这项活动要应用角的知识进行推理,还要按推理有步骤地操作,教材通过插图对学生进行提示。首先应该想角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于是利用长方形纸的一条边为角的一条边,折出另一条边,就折出了一个角。然后想角的两条边叉开或收拢能改变角的大小,由此折出大一些或小一些的角。如果学生不完全照教材图示的样子,自己想办法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应该得到鼓励。

  2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初步知道锐角和钝角。

  这部分教材以认识直角为重点。

  (1)教学直角编排了一道例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直角。第一步从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上提取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教学表示直角的记号。教材把提取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让学生正确感知直角。第二步用纸折出直角,教材示范了折的步骤,可以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折法,再动手折并仔细看看折出的直角。在折直角时选用不规则图形的纸,可以突出折成的直角。如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也能折出直角,但原来纸上的四个直角会干扰学生对折出的直角的注意。第三步把折出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一方面认识三角尺上的直角,另一方面发现直角同样大。第四步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由于学生已经知道直角同样大,已经有用纸折成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所以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对其他的角作出判断。凡是和这些角大小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大小不相等的都不是直角。第68页第1题还通过图示规范比试时的行为,学生具有这种比试与判断的能力,不但知道了更多的、存在于物体表面上的直角,而且为以后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打下了基础。如果直角的位置摆得很正,容易看出它是直角。如果直角的摆放位置有变式,不容易直接看出它是直角,这时就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或其他已有的直角来比一比。

  (2)在辨认锐角、钝角时进一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第67页的例题,钟的时针、分针分别形成三个大小不同的角,先从中找出直角,再找出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的角,并告诉学生这样的角分别是钝角、锐角。教材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位在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这个层次上,为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对直角的认识。教学时,可以指着某个角这样说:这个角比直角大(小),是钝(锐)角。但是,不要离开了角的图形说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这样的话,因为这样的表述是不严密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①老师和学生比高矮,让学生体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必须量一量。

  ②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③指出: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2.出示学生尺,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讨论)

  ①交流:尺上有数;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有字母cm。

  ②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①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②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③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在直尺上,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④小结:学生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对应的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①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②取出宽是1厘米的硬纸条,提问:用这张纸条的宽和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长)那么这根纸条的宽是多少呢?(1厘米)

  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把纸条轻轻夹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保持不动,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

  ③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用硬纸条插进去校正一下。

  ④举例: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小朋友已经找到了很多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尺上两个相邻数之间的长度。那么2厘米就是尺上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3厘米、5厘米、8厘米?

  4.测量物体长度

  ①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几厘米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量的是什么?有多长?你怎么知道的?

  ②师:小朋友已经会看图说出物体的长度了,那么你们会用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

  试着量一量刚才那根纸条的长是几厘米。

  教师询问不同的答案,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逐一讲评。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③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这个方法来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和一指的长。

  5.用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提出要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交流画法,并明确: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

  ③练一练: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画好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1)

  第十周星期一第二节20xx--.0421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1))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10)

  详细介绍: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11)

  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

  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

  第一部分: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

  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你能找到1厘米吗?

  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

  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

  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

  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

  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

  (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

  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生2: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感知毫米

  教师先后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毫米,用1毫米的视线范围观察四周,找1毫米的物体。

  师(出示1毫米实物标本):在同学们的眼里,有这么多物体和1毫米接近,说明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现在,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

  生1:1毫米呀1毫米,你怎么这么小!

  生2:你可太难比划啦。

  生3:你可真小呀!

  生4:你就像一条小缝。

  师: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生1:大米。

  生2:缝衣针。

  师:同学们都选择了一些相对较小的物体,某一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就是用毫米作单位表示的。其实用毫米作单位不仅仅要考虑物体本身的长短、粗细等,还与测量的要求有关。

  3.测量实践(略)。

  第二部分:认识分米

  1.认识分米

  师:同桌合作,用直尺来测量课桌到底有多长?

  (提出合作要求:一个同学用直尺量,另一个同学帮助数。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生:

  师(小结):可以用15厘米为一段去测量,可以用18厘米为一段去测量,还可以用10厘米为一段去测量。看来,测量课桌的长度,需要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为了便于推算,规定10厘米长的线段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认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说一说你的画法。

  生:

  3.感知分米

  用手势比划1分米

  师: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放到直尺上量一量是1分米吗?(引导利用直尺上去比划;反复比划1分米,逐步递增1分米的表象)

  找生活中1分米的物体(略)

  4.认识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拿出软尺,估计有多长?大概几分米?数一数有几分米?你知道了什么?

  生:

  三、梳理知识,解决问题

  1.完善板书,进行总结

  2.基础性练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完成课本练习题)

  3.拓展性练习:这是四个同学测量纸箱的长度后交流的情景,说说你的想法。

  4.实践性练习:选一样教室里的物品,先估一估再测量,并把测量方法和结果找人交流。

  四、课外延伸,联系生活

  推荐课后任务单(丁丁的数学日记、实物标本、选择实物进行测量、多少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评课

  长度与面积、重量、体积等一样,是用于刻划物体属性的基本尺度之一。小学阶段测量往往是和长度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毫米、分米是在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目标在于揭示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过程,即厘米和米在精细刻划物体的长度时的不足。设计者通过说话接龙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体验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必要性,同时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可谓匠心独运。

  接着,设计者深入地通过学生的估测、实测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长一些、短一些,自然而贴切地引出毫米的知识,并及时地结合刻度尺,让学生比划、数小格、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揭示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同时,设计者又浅出地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来引出分米的学习,在学生经历认识毫米的活动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画一画的环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了必然的有机联系。这样的处理,不论从教学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活动地设计,学生的体验是充分的,知识的产生是自然的,教学的实效是明显的。

  从整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深感设计者对合作探究学习得心应手的运用。首先合作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主题与任务是明确的;其次,活动的开展在过程性评价与反思中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既是关注过程的,也是关注结果的;第三,活动的开展不是放任的,教师在巡视中注重对学生测量的方法、思维的关键点的及时掌控、引导和启发。

  最后,教学设计中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心设计反思性练习,关注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了拓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题目,及时地将实现数学对生活的反哺,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解释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究性的知识。

分享

热门关注

最新小学生音乐教案1000字系列6篇

小学生教案

关于小学生安全教案9篇

小学生教案

关于小学主题班会教案合集

小学主题班会教案

关于安全教育小学教案2000字

安全教育小学教案

关于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1000字精选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通用12篇)

小学二年级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1000字合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

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