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案设计2000字

2023-04-06 11:28:54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的教案设计 篇1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设计:逛超市

  活动目标

  1、体验数学操作的乐趣。

  2、操作活动中5以内的数数。

  3、学习按数量取物。

  活动准备塑料盘(红、黄、白),三种积木,红、黄、白卡片各一张,小狗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狗妈妈带狗宝宝去超市买东西的游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带上小狗头饰):你们看我是谁?(学小狗叫)

  教师:我是狗妈妈,你们做我的小狗宝宝好吗?

  教师:宝宝们想去超市买东西吃啊?

  二、认识红、黄、白三种颜色,并介绍活动规则

  1、教师:宝宝们看,这是饼干,这是包子,这是糖,仔细听妈妈的话,待会儿不要拿错东西。

  2、教师:每个宝宝的椅子下面都有一个盘子,轻轻地把它们拿出来。

  (1)拿红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红盘子的宝宝每人买5颗糖;

  (2)拿黄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黄盘子的宝宝每人买2个包子;

  (3)拿白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白盘子的宝宝每人买4块饼干。

  (4)宝宝们记住了吗?

  红盘子的宝宝应该买什么?买多少?跟妈妈说:我拿红盘子买5颗糖。(黄白同)

  教师示范一次

  三、操作

  1、现在我们要去超市了,到了超市啊,宝宝们不能拥挤,不能抢东西,否则把超市里弄的乱七八糟的,

  超市的阿姨以后就不让我们宝宝去超市了,记住了吗?好,我们去超市吧。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检查

  1、教师:宝宝们都买好点心了吗?

  2、教师:红盘子的宝宝,你们买了什么啊?买了多少?

  跟妈妈一起说:我拿红盘子买了5颗糖。

  (黄、白同)

  3、教师:好,吃完点心,我们把盘子放好吧,红盘子放在红色卡片这里,黄盘子放在黄色卡片这里,

  白盘子放在白色卡片这里。

  4、教师:我们一起出去做游戏吧。

小学数学的教案设计 篇2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2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关于"嫦娥一号"的具体情境感悟比的意义,并学会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学生在经历将比改写成除法和分数的过程中,体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掌握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感受比、分数、除法的区别。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养成观察、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并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比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比

  1、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情境(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__年12月,人类对月球进行的探测活动,成功61次,失败63次。)

  问:看完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你对这则消息中的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是怎么比的?(板书:63-61=2)

  小结: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差关系。(板书:相差关系)

  (2)问:用除法可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63÷61=636161÷63=6163)

  师:6361表示什么?6163呢?

  小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3)师: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数关系关键看什么?

  2、研究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1)揭示课题

  师: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2)出示: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是63比61;

  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是61比63。

  (板书:63比6161比63)

  3、读、写比

  (1)师:63比61写作63:61,(板书:63:61)这里的两点":"在数学里面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比号前项后项)

  问: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

  (2)指名1人写61比63,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写。

  (3)读比:63:61,61:63。

  5、感受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问:63比61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61比63呢?

  问:63在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中是?(前项),63在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中是?(后项)

  追问:同样是这个数63,为什么在前一个比中是前项,而在后一个比中却是后项呢?

  小结: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6、进一步感悟比

  (1)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画面

  问:在这段画面中有没有听到比?(1:3)

  问: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是"嫦娥一号"的模型,在这个比中,你认为是把谁的大小看作1份?"嫦娥一号"是几份?

  追问:那么"嫦娥一号"的大小与模型的比是?(3:1)

  (2)完成"试一试"

  ①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讨论:

  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1表示洗洁液和水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相等)

  ④问:这四个比的前项都是1,能表示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体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问:用分数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3)①出示身高图片

  师:这是一位六年级同学的照片,你估计她的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②出示身高与双臂平伸的照片

  问:你估计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给出正方形后你怎么就能确定是1:1了?

  (3)师:比在生活中又岂止这些,这不,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比。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5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班学生只有少部分新转来的,从上学年老生的考试试卷分析,学生的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大部分学生的解决问题掌握基本良好,但是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也较差。本学期首先还是要强调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及复习,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同时,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概念的掌握。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奖励机制,让孩子齐头并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 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 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加强四则运算的口算练习。

  2、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

  3、会算24点,能用不同的方法算24点。

  4、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难点:

  用四张牌算24点

  教学准备:

  每人A—9的扑克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今天数学课小朋友们都带来了什么?

  生:扑克牌。

  师: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演示,介绍牌的知识:一副牌有54张,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其余52张代表一年中的52个星期。有四种花色,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花色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种花色各有13张牌,表示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把J、Q、K当作11、12、13点,大王、小王为半点,一副扑克牌的总点数恰好是365点。若把大小王各算为1点,共366点。

  【说明:开课伊始,从深受小朋友们喜爱和熟悉的扑克牌入手,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介绍扑克牌与时间相关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 揭示课题

  师:你们玩过牌吗?用牌玩过哪些游戏呢?

  师:你们用牌会玩这么多游戏。刚刚听到有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你知道算24点是怎么玩的吗?【点击课件】

  师:哦,我们在玩算24点时,把A看作1,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今天我们就用九张牌来玩个益智游戏——算24点。(板书课题:算24点)

  师:想玩好算24点,要掌握一些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对对碰!

  (二)游戏活动

  1、游戏一:幸运对对碰(2个数算24点)

  师:游戏规则是:我出一张牌,你用你手中的一张牌和我碰,碰成24。准备好了么?

  (点击课件:闪现对对碰页面)

  1. 三八二十四(点击课件:出现扑克牌8)

  师:我出8,你能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手举8)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手举3)

  师:你怎么想得这么快?适时板书:三八二十四

  师:真聪明!很快就想到用口诀来算。

  师:我还出8,你能拿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1,3)(3,6)(1,2)……生说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两张牌的?

  师(引导观察板书):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的第二步,都是3×8=24,第一步呢?都是先用两张牌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如果还有学生举手,请他们与同桌说说。)

  2. 四六二十四

  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也只出一张牌就能跟你碰成24?

  生:我出4。

  师:谁拿牌跟他碰?(6)

  师:小脑筋转得真快!你怎么想到出6的?生答师板书:四六二十四

  师:拿两张牌跟他碰,你会吗?师有选择的板书。

  3. 师(引导观察板书):我们刚刚都是先凑成几来和4碰的?再利用四六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

  【说明:设计这一环节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想口诀从牌中寻找能算出24点的里找能算出24点的算式,为后面三、四个数算24点做好基础工作。】

  2、游戏二:幸运凑凑碰(3个数算24点)

  师:如果我出9呢?你能用一张牌碰出24吗?两张行不行?

  师:大家猜得很快。现在给你三张牌,你们能把牌上的数字加减乘除,算出结果是24吗

  【点击课件:闪现3张牌的题目】

  1. 师:你能用这3张牌算出24点吗?【课件出示:】

  (2,3,4) (7,6,3) (9,8,3) (3,5,9)

  ①2×3=6,6×4=24 7-3=4 9÷3=3 3×5=15

  ②2×4=8,3×8=24 4×6=24 3×8=24 15+9=24

  ③3×4=12,12×2=24

  让学生边算24边寻找算24点的秘诀。

  师:你们的计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你们发现什么诀窍没有?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师:多数可以凑3和8,4和6,应用口诀进行计算,不能应用口诀的再想办法进行加、减、乘、除混合算。

  【说明:在活动过程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让他“玩”有组织,“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获。 ]

  3、游戏三——幸运比比拼 (4个数算24点 )

  【课件出示:】(1,2,5,8)

  师:先独立想一想,想好了可以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一个四人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活动。

  汇报板书。

  师:看来用4张牌算24点也难不倒你们。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想试试吗?

  好,请拿出纸和笔,老师出题,你们把方法写在本子上。开始!

  (4,6,7,8)(2,6,7,9)(2,3,4,5)(5,6,5,3)

  学生写完后,逐题汇报 。

  与三个数算24点比较,小组讨论、交流。

  师小结:刚才大家都开动脑筋,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了24,下面我们来分组比赛,好吗?

  【说明: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三个数算24点和四个数算24点方法相同,只是后者算法更多样些。】

  

小学数学的教案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对除法学习的进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对除法意义的又一次认知,同时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安排观察和操作活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含义,余数的产生是实际需要的,他与所分物体的多少和分成几份有重要的关系。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提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节教材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能整除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3、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他们对余数的现实有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余数产生的意义缺少深刻的数学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从现实的情景中,把有余数的这一数学现象剥离出来,结合现实背景来具体思考余数产生的意义以及和除法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②.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③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实际背景,明白余数的意义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小学数学的教案设计 篇4

  学生课前对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有一定了解和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四边形的普遍特征。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和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找出四边形特点。和能够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难点掌握长、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了。有花有草,还有各式各样的石头,这样的校园你们喜欢吗?光明小学的校园也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主题图)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3、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那么多的图形。有圆形、三角形,还有不少的四边形。听说过四边形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和它交交朋友。(板书:认识四边形)

  (一)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些不认识的图形(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初步感知

  其实,刚才大家已经找到了很多四边形(课件出示)。

  试着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

  2、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课件出示)

  重点判断:是不是四边形。

  3、现在你能说一下,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吗?

  4、考考你:判断老师手里拿着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

  强调:只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这个图形就是四边形。

  (二)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初步概括:四条边,四个角等等

  再次概括: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三、感受四边形

  找找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三)预设学生行为

  书本的表面,红旗的表面等等。

  四、四边形的分类

  1、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课件出示六种四边形)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

  提示: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2、刚才大家在分类的时候,很多同学把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在了一类,说明它们是很特殊的,那么到底特殊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用三角板来量量角,也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比一比边。

  3、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四)预设学生行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分类标准。

  1、按是不是直角分两类

  ①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②不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2、按边的长度关系分

  (1)①四条边都相等

  ②对边相等

  ③四条边都不相等

  (2)①对边相等的

  ②对边不相等的

  ……

  学生试着说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操作。

  五、巩固拓展

  1、小猴子吃桃子(课件)

  2、画一画

  画一个任意四边形。

  画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画一个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五)预设学生行为

  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小学数学的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的教案设计 篇6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有理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索法则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

  授课班级数学优生偏少,中等生及学困生较多。

  2.任务分析

  在小学整数、小数、分数除法的基础上,本节课学习有理数除法,类比有理数乘法,探索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掌握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这节课承上启下,它既是小学除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整式除法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难点:商的符号的确定,归纳和总结出有理数除法法则,体会转化的思想。

  5.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学习法则一,又分为三个小环节,复习引入→探索法则→运用法则

  第二环节,学习法则二,也分为三个小环节,复习引入→探索法则→运用法则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

  第一环节:学习法则一

  5.1复习引入

  (1)12÷3=?你是怎样做的?

  (2)在有理数范围内,除法发生了什么变化?“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还成立吗?

  设计目的:复习小学学过的除法,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承认它在有理数范围也成立,体会有理数的除法是小学除法的推广和延续,为下面探索有理数除法法则做好铺垫。

  5.2探索法则一

  (1)计算

小学数学的教案设计 篇7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土地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和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估计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小明邀请小朋友到他的新家参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

  观察图画,说说在图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说一说。

  【设计意图:具体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经验先说一说对公顷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基础,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探究学习。

  1、认识公顷。

  (1)课件出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学生算一算: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列式:100×100=10000平方米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2)想一想,说一说:1公顷有多大?

  学生相互说说。

  课件出示:100米长的跑道。

  教师:这是100米长的跑道,这样的四条跑道围起来的面积就是1公顷。

  出示:教学楼图片。我们的教学楼占地面积大约500平方米,这样的20幢楼房共占地1公顷。

  教师: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面积是1公顷?

  学生说一说自己理解的1公顷有多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明白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感受1公顷的大小,形成面积单位公顷的表象。】

  (3)生活中“公顷”。

  出示图片、文字:

  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

  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

  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公顷

  xx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55亿公顷

小学数学的教案设计 篇8

  课题一: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P72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别这些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同样大小的正方体8个。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辨认。

  课间活动。

  5.做P72的“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呢?

  认识图形

分享

热门关注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及说课稿精选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说课稿

关于小学英语教案英文版汇总

小学英语教案英文版

最新小学安全教育班会教案合集

小学安全教育班会教案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6篇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四年级(集锦7篇)

信息技术教案四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系列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202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集锦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500字(合集6篇)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最新小学教案设计合集

小学教案设计

2022小学数学教师教案设计方案

教案设计方案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