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栏目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1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习,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平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平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习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2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听阿凡提的故事吗?让电脑老师来给我们讲一讲阿凡提的故事!
(播放)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这一份契约:将自己的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是表示长度。
生: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一块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是呀,那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感知面积
师:拿出课本,摸一摸它的边,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是一条线。
师:如果想量出边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
生:尺子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再仔细观察,课本的封面与桌面哪个大?
生:桌面大
师:再摸一下,和摸课本的边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一样,封面和桌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
师:如果要知道面的大小,能用尺子去量吗?
生:不能。尺子量的是长度,不是面的大小
师:说得对。我们给物体表面的大小一个新的名称,叫作面积。
师: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有面积吗?
生:(略)
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谁能比较一下,谁最大?
生:长方形最大
师:你是怎样比的?
生:把圆放在长方形里面,还没放满。
师:那么,正方形和三角形呢?
生:三角形可以放在圆里
生:正方形可以放在三角形里
师:说得真好。现在谁能说说,哪个平面图形最大,哪个最小?
生:长方形最大,正方形最小。
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作面积。现在谁能概括一下什么叫面积?
生: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三、引导探索面积单位
师: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1和图形2,比比哪个大?说说怎么比?
生:图形2大。我是把图形1和图形2叠起来,图形2还有多出来的部分。
师: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么你还能想办法比一下图形2和图形3,谁大?(说明:图形2和图形3重叠后,都有一部分多出来,只用重叠法无法比较)
生:老师,我先把它们叠起来,再把图形2多出来的剪下来,剪下来的部分再和图形3多出来的比(学生边剪边说)
师:大家看明白了吗?你真会动脑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发现他们的边有长短,用尺子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也可以比。
生:还可以算一算。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但如果要比较两张桌面,你还能用剪的方法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如果剪桌子,桌子就坏了。我们要保护桌子。
师:你真有爱心!是呀,我们不能用剪刀去剪桌子,要保护他们,他们是工人叔叔辛苦生产出来的。
师:老师给你两张铅画纸,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以在铅画纸画出桌子的大小。
生:做一个桌子的模型。
师:但是,如果只有这么小的铅画纸呢?
生:可以一个个摆过去。
师:怎么摆?请同学们在这两个图形上(长方形和正方形)摆一摆小方块(教师统一发给小方块),看看分别要摆几个?
生:一个(长方形)要摆8个小方块,另一个(正方形)要摆9个小方块。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个比较大?为什么?
生:正方形大,因为它摆了9个,比8个多。
师:请同学们再来摆一下你刚才找出来的图形1,用你信封中的小方块摆一摆,有几个方块那么大?
生:有4个小方块那么大。
生:不对,应该是9个。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吗?
生:是的。
生:没错。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小方块的大小不一样。
生:小方块小了,所以摆的个数就多了。
师:观察得真仔细。如果这个方块再做得小一些去摆,结果会怎么样?
生:需要的小方块会更多。
师:做得再小一些,再小一些,还可以再小一些
生:老师,这样方块的大小就定不好了
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先预定好有多大。
师:预定这个词用得真好!小方块需要有统一的大小才能进行比较,而且这大小不是我们统一就行了,国际上都要统一。我们就把确定下来的统一的大小,叫做面积单位。
四、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1平方厘米,它是指边长1厘米大的正方形的大小。请同学们先在铅画纸上(说明:教师课前发下,上面已画好所需要的图形)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下来,贴到黑板上来。
生动手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大小是1平方厘米?
生:开关的按钮
生:信封上写邮编的格子
生:指甲
生: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我们来估计一下图形1有几平方厘米?
生:(略)
师:到底对不对?让我们来测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并汇报。(教师发给学生装有很多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信封)
生:一共有16平方厘米。
师:大家再用这些小方块来测测课桌的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方块太小了,很麻烦
生:把小方块做得大一些就好了
师:那么,我们就需要再大一点的面积,是吗?你觉得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会是哪个?
生:平方分米
师:你能从平方厘米中得到一点启示,说说什么样的叫做1平方分米吗?
生: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1平方分米
生: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就是1平方分米。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用纸片比划)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有道理,相信刚才说错的那位同学也能及时改正错误。
师:请同学们再从铅画纸中找到1平方分米,剪下来,比比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谁大?
生:1平方分米大。
师:想象一下,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又多了一个方块。找找生活中有哪些1平方分米?
生:(略)
师:现在我们再用1平方分米来测测桌面,小组合作,哪组最先测出来?
生:24平方分米。
师:猜一下,下一个要学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生:1平方米
师:什么是1平方米?从铅画纸中找出1平方米来
生:老师,找不出来了
师:为什么?
生:你发给我们的纸太小了
师:那要多大呢?
生:边长要1米长。
师:原来是这样。老师这儿有1平方米,请看!(缓慢展开)你想到了有这么大吗?
生:我没想到1平方米有这么大呀!
师:是呀,1平方米确实挺大的。谁想到上面来站一站,感觉一下到底1平方米有多大?
(生上台)
师:现在你感觉如何?
生:我感觉很舒服,像在白地毯上(师生大笑)
(另一生上台)
师: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空
师:也就是还可以站一些同学?
生:是呀
师:你估计一下最多可以站几个同学?
生:6个
师:好,我们就来试一下!(6个学生上台)
生:还是很空
师:你觉得还可以再多几个?
生:再上3个(3个学生上台)
师:现在还可站吗?
生:我觉得再站3个也没问题
师:谁愿意来?(3个学生上台)
师:现在还可以站吗?
生:差不多了
师:同学们,你觉得1平方米怎么样?
生:很大
师:想想1平方米可以测哪些东西呢?
生:(略)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大家看到的契约,现在你能估计一下问题出在哪儿?
生:我觉得问题就是出在60米上
师:怎么讲?
生:60米是指长度,而巴依老爷是想得到一块地,应该写地的面积
师:那么,你们觉得正确的应该怎么改?
生:改成60平方米?
师:这样改和刚才的60米有什么不同?
生:60米只有一条边,60平方米才是整块地
生:60米是线段的长度,60平方米是面积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巴依老爷是想从阿凡提手中廉价买这块地,但阿凡提抓住他不懂数学的缺点,机智的保护了自己的院子,还使他白白地丢了10元钱,真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能像阿凡提这么聪明!
师:通过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疑惑吗?我们一起来共同解决!
生:(略)
师:你想想还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
生:平方毫米,平方千米
五、应用巩固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笔记本的大小是24______,黑板大小是4______,讲台桌面是50______,篮球场是420______。
2、按要求测出长方形5(信封中)的面积:首先判断用哪个面积来测?再动手测一测。
师:有没有用的小方块比其他同学少的?说说你是怎样测的?
生:长边放5个,宽边再放2个(演示)
师:为什么这样也可以知道是15平方厘米?
生:因为长边放5个,就相当于每排放5个;宽边放3个,就相当于有3排。53=15个。
师:好办法!有没有更少的呢?
生:只要一个
师:只要一个?怎么放?
生:一个放好后,翻过去再放数数一共放了几次
师:这个办法更妙了!还有更少的吗?
生:这样不是一个也不要了吗?
师:是呀,你能不能不用小方块,也能知道它的面积?
生:可以,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呢?
生:先量出长,再量出宽,然后再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对物体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生活中杂乱的图片和整理得干净整洁的图片,学生通过观看,感受到整理分类的必要性。
引入课题:分一分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索
1、帮小熊整理房间,书柜。 学生纷纷献计,怎样才能把小熊的房间整理得干净整洁? 教师展示整理好的小熊房间,学生进一步感受分一分的必要性。
2、小组活动 活动准备:每组3个白色的圆片,2个红色的圆片,3个红色的三角形,4个白色的三角形。
(1)小组成员从信封中倒出圆片和三角形,再动手分一分。
(2)小组汇报成果,并说明这样分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具体分法。
第一种分法是按形状分:三个圆片分成一堆,三个三角形分成另一堆。
第二种分法是按颜色分:两个红圆片和一个红三角形分在一起,一个白圆片和两个白三角形分在一起。
三、课堂活动
完成课堂活动,练习六1、2、3、4、题教师用课件出示题,再读题。学生理解题,再独立完成,最后展示结果。
四、实践应用
1、给物品分类。
2、整理书包。
3、回家整理房间。
五、总结
你在这节课中愉快吗?你收获了些什么?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1页的例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购买不同价格物品的情景中,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认识用小数标的物品单价、加法含义及元、角之间的换算。)解决简单的购买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思维及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培养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不同单位的人民币相加。
教学过程:
一、提供购物场景,复习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认识了商店里物品的价格、还学会了怎样换人民币,你们知道人民币有什么用途?(买东西。)今天我们就应用前面所学的关于人民币的知识来解决买东西的问题。
2.师:瞧,商店里有这么多东西,你们会认这些商品的价格吗?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两件物品跟同桌说一说它的价格。请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改变课题名称,变人民币的加法计算为买东西,紧扣本节课的活动,使学生容易理解,还数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商店里的物品都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说价格,达到复习旧知的效果,为本节课的新授打下基础。〕
二、模拟购物情景,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人民币的加法计算
1.创设情境,出示3种气球(圆形、葫芦形、心形),并简单认识3种气球的形状及价格。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这个商店里卖气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哪几种气球?他们分别要多少钱?你们喜欢气球吗?老师想买两个送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你们说我可以买哪两个?
(2)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猜一猜老师有可能买哪两个气球,有几种买法?
(3)解决方案:反馈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在表格内表示出来。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动物乐园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大小的比较方法。借助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数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号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以动物乐园为情境的主题图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主题图中选比较的对象进行比较,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学校状况:
我校地处本市两大区之一云岩区,在本区小学中我校属于实验性大型学校,在办学水平及硬件设施方面名列云岩区前茅。
学生分析:
《大小比较》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更没有符号感。因此这节课教师要利用各种形式,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很快掌握比较方法以及建立符号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了,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汇报。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知道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2)、认识、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把大于符号调过方向)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
这个式子35怎么读?(3小于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有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头符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角小,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4小鹿比小兔4〇5
小熊比小猴多4○3小兔比小鹿5〇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34○93○35○810○1
2□6□6=□□=8□9
四、总结: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我在开课处,利用教材主题图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在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我还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解决了学生记忆和使用符号的困难。
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案点评:(点评人:实验二小教导主任高文兴)
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比较事物的大小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不刻意模仿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参与比较活动,逐步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同时还重视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引导和评价,此外还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如这面红旗(教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减法,比较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较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
教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2、教学比的意义。
教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长和宽比较。)
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
(长和宽比较也就是3和2比。)
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教师板书。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教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
引导学生回答: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教师:刚才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时,板书:100÷2=50(千米)
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路程和时间比较。)
那么汽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教师:在这个例子中,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教师:现在看这些例子,都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用除法。)那么表示两种量的两个数,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相除关系。)是几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
学生回答后板书。
再看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这又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比的方法。)几个数的比?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个数的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从比的意义看,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除二字下面画上着重号,然后齐读。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
3比2记作(板书:记作),先写3,再写“∶”,最后写2。(板书:3∶2)
提示学生比号的两个小圆点要写在两个数的正中间,它叫比号,读作“比”,那么这个比就读作3比2。让学生齐读一遍。
2比3记作(板书:记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00比2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0∶2。
这两个比会读吗?齐读一遍,学生练习写比。
教师:在比中,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名称。我们以3∶2为例(板书:3∶2),这叫什么符号?(学生答后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板书: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后项)
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在这个比中,用谁除以谁?(3除以2。)3除以2的商是多少?(1)
教师指出: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1在这里就叫做3∶2的比值。
板书:3∶2=3÷2=1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教师: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列完表后,教师指出:比和除法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混同起来,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师提问:那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值的定义,弄清楚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而比是表示所比较的两个数的关系,如3∶2,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仍读作3比2。)
需要指出: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比和除法的关系,由于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而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同时还要进一步指出,在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也使用“∶”号。但这只表示哪一队对哪一队比赛,各得多少分,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比赛中时常出现0∶0或几比0的情况,而数学中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另外,比赛中的几比几是不能化简的。
4、做教科书第62页上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1)完成第1题。
指名一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并察看学生是否将比号的位置写得规范。
然后提问:每个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能不能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颠倒?教师指出:正如前面所讲,求长是宽的几倍,用长÷宽;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用宽÷长;所以交换了比的前后项的位置,比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5、教学比与分数的关系。教师: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3∶2可以写作
示两个数的比,仍读作3比2。
让学生齐读。,在这里,它表
进一步举例:2∶3可以写作,100∶2可以写作。然后让学生齐读。
提问: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提问: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弄清楚: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列表如下:
列完表后,提问:比和分数有没有区别呢?
让学生明确分数是一种数,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总结比、除法、分数三者在意义上的区别: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
6、做教科书第62页下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用分数表示的比,并强调指出:虽然写的是分数形式,但不能读作几分之几,而应读作几比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