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阅读教案汇总

2023-04-09 16:36:10 小学教案

  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在上课之前把教案准备好是每个老师必经的一个环节。编写教案能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收集整理的“最新小学阅读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小学阅读教案【篇1】

  《第一场雪》是一篇阅读课文。根据阅读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赏析语言文字,来了解雪中、雪后的美丽景色及作者的联想,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设计了以读代讲、评议结合,让学生从内容、形式、语句鉴赏文章,提高阅读欣赏能力,真切体会优美文字,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深入领会思想感情。

  一、预习检查,评价交流

  在《第一场雪》的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了预习检查环节,让学生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按照看到想到将文章分为两段,另一种认为按照雪前雪中雪后联想将文章分为四段。当双方同学各持己见的时候,我及时对双方意见给予了肯定性评价,让他们明白两种思路都正确,前者是从内容入手,后者是按结构来分,并表扬了他们肯动脑筋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明白有些问题是可以一题多解的,不但融洽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

  二、指导朗读,贯穿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以读代讲、评议结合为本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注意评价和朗读的紧密联系。对于每一次朗读我都注意抓住时机进行评价、想尽办法鼓励学生。除了教师适时适度的赞赏与鼓励外,还引导学生看到他人学习中的闪光点。即使要说不足,也是使用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如果能够再大声一些老师就更满意了等语气委婉、充满鼓励的话语。在本课的朗读指导中,我还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时而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这样处理朗读的速度与轻重,时而让学生评价他人朗读的优点与不足,时而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评议。记得在指导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这一句的朗读时,在品析了词句后,学生体会到咯吱这个象声词用得十分准确,一个学生在朗读时重读了这个词,这时另一个学生对这样的朗读处理进行了评价,他认为因为是在寂静的夜里,所以才能听见枯枝被积雪压断的声音,因此,这一句必须读得轻一些。

  三、议中解难,及时导评

  当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中遇到难题时,我注意适时适度地运用具有启发性的导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例如:在品析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和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时,学生小组汇报时只谈到这两处运用了叠词突出了银条和雪球的美丽。学生的品还停留在肤浅的阶段,为了让学生深入地品析这两处描写的准确,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按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说银条毛茸茸、亮晶晶不是矛盾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经过讨论解决了这个问题后,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第一场雪》的教学中我体会到评价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过程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实现,成功的肯定评价会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运用激励性的评价。

  二、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要力求多样,可以是生生互评、师给生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生给师评,几种方式在课堂中穿插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导评注重启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学习中的评价应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但是教师的导评也不容忽视。教师的导评应该注重启发,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课堂学习评价成为激活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四、评价贯穿教学过程评价并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独立环节,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与其他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学生可以在读书中评价,在表达中评价,在议论中评价,促进学生朗读水平、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新小学阅读教案【篇2】

  语文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阅读教学也是一样。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级或启蒙阶段,一定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切不可低中高不分,小学中学不分,一味讲深讲透搞烦琐分析,弄得头绪太多,门槛定得太高,使学生进不了门。

  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此外还要求对读物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阅读中能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从《标准》制定的目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三点基本精神:

  一是重视阅读情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是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而把理解程度的要求尽量降低到最低底线(如了解词句的意思、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是从一开始便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词语积累,同时提倡交流与合作。

  苏教版语文教材认为:认(识字)是读(读书)的基础,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会默读,这才具备进入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人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兴趣、习惯,理所当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第二要弄清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课文的特点与编写意图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共选编课文25篇,其中写景状物的6课,记事(含生活见闻、童话故事)为主的11课,写人为主的(包括人物故事)6课,古诗1课,文包诗1课。内容涉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受,对社会风情的了解体察,对优秀文化、高尚品德、科学精神的颂扬,对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注等。课文大都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语言规范,内涵丰富。

  课文全文注音,字体较大,行距清晰。有意加强了拼音、识字、阅读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采用双行认读的方法,使识字(看拼音识字)与阅读可以同步进行。避免单独搞孤立的识字环节,割断识字与阅读的紧密联系。

  课文全部配有图画,有的一篇课文配有多幅图画,尽可能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并使课文的重点表象得到凸显。这样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和由具象到抽象、由阅读画书向阅读字书过渡的阅读思维发展规律。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一是把培养认读能力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突出了读书、写字两大重点。25篇课文中有20篇只安排朗读课文和描红写字两项作业。其余5课也都把朗读、描红两项作业放在前面,再增加一点说话、造句、表演等加深或拓展阅读效果的活动。这样做完全体现了《标准》提倡的少做题,多读书的精神。二是注重语言的积累。25篇课文,要求背诵的达12课,占48%。这是符合儿童记忆力高于理解力的年龄特征的,抓住记忆的最佳期,让学生多背一些好东西是可以终身受用的。

  第三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改进阅读教学设计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是说,其一,读书活动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而不是听老师讲书;其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是有个性、有灵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不能整齐划一,追求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其一,要明白阅读教学包含三个要素:教师、学生、文本;其二,必须摆正这三者的位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前文说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应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课堂上的第一认识对象,也是学生的一个独立的对话伙伴。它可以凭借符号信息,向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刺激,发出感召与呼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当起着组织调配、创造条件、穿针引线、指点示范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即要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而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交际经验。其次,学生还要通过合作学习,与同学、老师对话交流。一面与同学讨论切磋,一面聆听老师的教诲指点。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以及教材编者的思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了解学生阅读的前提条件和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当然还要与学生对话,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指导他们正确地读书,顺利地实现内化。

  据此,江苏语文教学工作者倡导构建以指导读书内化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新机制。执行这一教学机制,必须实现三个根本的转变:

  1、由以理解课文知识内容、获取统一结论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学会阅读、内化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

  2、由重外因,靠教师分析讲解的灌输型教学模式,转变为重内因,以学生自主读书内化为主线的读书交往型教学形式;

  3、由以肢解为主,搞散装零售、习题化琐碎练习,转变为以整合为主,注重综合实践,开展实用化语文活动。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实行这一机制,需要掌握如下几条要点:

  1、激发情趣,让学生作好阅读的准备。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在阅读前先做好两个准备:

  一是情感态度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即寻找相似块)。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比如学习《咏华山》一课,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还可以让他们试着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中国名山。然后可以展示华山的部分画面,有条件的可以放一点华山风光录像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当场念出一首歌唱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可带着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2、加强认读,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

  一是辨认文字符号,分清词与非词;

  二是进行意义整合,分清句读;

  三是动用发音器官,读出课文语句;

  四是口诵、耳闻、心惟,捕捉语言信息,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读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轮廓的了解。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一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比如读《咏华山》第三自然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学生可能不太懂,要是回过头来,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读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上下文结合起来,对照阅读,学生便能比较顺利地了解诗句的意思。再如情不自禁一词,除了结合上下文,还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回忆自己遇到特别开心的事,忍不住要唱、要跳、要表现自己的情景。这样对词义的感悟就会更加具体、真切。

  二是展开联想和想像,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其一是要学会循文明像,即凭借语言符号展开想像,建立事物的表象,进人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也可以借助课文图画,来帮助自己建立表象。对于某些比较生疏的事物,还可采用实物、挂图、投影、电脑课件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其二是要学会循像明意,即透过画面去感受课文的意境。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各种角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读到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可引导学生看看插图,把小孩与大山联系起来展开想像,就能感受到爬山的艰苦和孩子的坚强。再读读啊!华山真高哇!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稍加想像,就能感受华山的高险和登上高山的惬意心情。

  4、组织演诵,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内化。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小学生还缺乏这种自我建构的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切实的帮助。

  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表现。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可以自读欣赏、听读欣赏,还可以眼看画面(图画、录像或课件)、耳听配乐朗诵、嘴跟着吟和,双脑并用,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多要素融合,以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运用语调,配上表情动作,反复品味咀嚼,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背诵识累的任务。

  二要引导演化升华。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比如分角色演诵,改变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练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最新小学阅读教案【篇3】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低年级加强阅读教学,重视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必然会同时促进他们识字能力提高。济南师范附属小学刘秀云老师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一个片断,就是生动的实例。

  这篇看图学文有四幅图,课文也分为四个部分。教学第一部分,在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朗读之后,刘老师用小黑板出示了课文中的前三句话。在指导学生理解的时候,老师没有采用常见的直接把这个字提出来的做法,而是说:这三句话里有一个字出现了三次,可是意思不都是一样的,看谁能把它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地动耳(听清老师的问题)、动眼(看哪个字出现过三次)、动口(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有的学生就是菜字。这时,老师没有急于表示对否,而是让大家来发表意见。一个学生说:在这三句话里,菜字出现了四次,不是三次,意思出是一样的,所以不是菜字。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听得认真,说得好。随后,经过一番议论,大家找到了收字。

  于是,老师第一步先让学生说说老山羊在地里收白菜,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忙这句话里的收字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收白菜就是拔白菜。有的说:收就是拔。在老师启发下,其他学生补充说,拔下白菜,还要把它运回家去。看来,学生对这一个收字的理解算是全面正确了,然而老师却没有到此为止,又提出了问题:要是收苹果,收是什么意思?(摘。)收麦子呢?(割。)这样,老师摒弃了以词解词的做法,使学生真切而具体地理解了这里收字所具有的收获的含义。

  第二步,刘老师让学生读另一个句子:小灰兔收下白菜,说:谢谢您!要求说一说这句话里的收字是什么意思。几个学生讲了各自的理解:小灰兔要了老山羊的白菜;拿了白菜;接过了白菜。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以上几种说法,作了小结。

  第三步,刘老师让学生读这句话:收完白菜,老山羊把自己种的白菜送给他们。通过比较,学生顺利地理解到这里的收跟第一句里收的意思相同。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认识,有时候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一样,要仔细地读,动脑筋想,才能分辨清楚。

  以上这个教学实例使我想到: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识字与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的宝贵经验;轻视阅读,为识字而识字的教学再也不可继续下去了。这应该是从刘秀云老师的教学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

最新小学阅读教案【篇4】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三方面入手:

  一、在说、想中内化课文的语言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小猪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想象中活化土地爷爷

  土地爷爷是一个贯穿课文线索的一个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话来描写土地爷爷。如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自然会想起《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纷纷责备小猪真是改不了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学同意小猪的做法:小猪,好样的,想吃就吃个够。看到小牛处理麦子的做法,老人点点头。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小牛,你既勤劳又节俭,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同学说:小牛,你太节俭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难受呀!当看到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此时你从土地爷爷的神态语言中看出土地爷爷心理会想些什么?有的同学说:真不愧为猴头,最聪明、最能干!经学生这么一说,课文中寥寥数语的土地爷爷形象也活灵活现了,而且一树盛开万种花,学生的答案也各种各样。

  三、在续编故事中创新学生的思想

  课文结尾,我深情地告诉学生:大雪纷飞,又要过年了。有一天一个白胡子的老头突然拎着一口袋东西来到你的家里,他对你说,这是聪明的小猴送给我的一口袋麦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给你。你拿到这袋麦子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还有的同学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这些想法让老师感动,可也反映孩子的惰性,居然有很多孩子把土地爷爷送给他们的一口袋麦子拿回家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种,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以上是我上这一课的一点想法,愿与大家共免!!!

最新小学阅读教案【篇5】

  师:出示八个词。

  师:这么难的问题出口成章。看看哪些词不理解。

  生:高速度、高强度、高难度为什么把叶欣比作永不停止的机器?生: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鬼神,生:高强度是什么意思?

  师: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吗?

  生:战争

  师:还有哪不懂?、

  生:为什么还给学生留永恒的微笑。

  生:为什么用声色俱厉关在门外?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老师发现对高风险提的问题最大,四个问题。

  生:高风险什么意思?

  师:只要读书就能找到答案,最关键问题是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的。

  (生自主读书)

  师:谁能读懂死神的含义。

  生:快要死了。

  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是指非典。

  师:非典肆虐时,你们才上一年级,还记得吗?

  生:人人都戴着口罩。

  生:大家都打役苗。

  师:文中怎么说的?

  生交流。

  师;让我们来听一组数据。(医护人员累计达1000名左右)

  生:这个病毒真可贵。

  生:这些医务人员真伟大。

  师;课文中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谈到战争,你眼前出现什么?

  生:许多人在抢救。

  生:许多人死亡。

  师:有战争就有死亡,一起读。谁来读。

  指名读,女生读。

  师;叶欣是怎么工作的?(出示:叶欣迅速----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

  指名读。

  师:读得怎么样?能给他一点友情提示吗?

  生:省略号要停顿一下。因为她做了许多。

  生:省略号前做了许多事,要慢些。

  生:时间过得太漫长了,可以读慢些。

  指名读。

  师:抢救完梁先生,她累吗?哪里读出来的?

  生:(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抢救中去)

  师:哪个字最好?

  生:拖。

  师;读到拖,你想到什么?

  生:她很累。

  师;累到什么地步?

  生:要瘫下来。

  师:她为什么不休息?

  生:要抢救更多的人?

  师:还有病人来吗?从哪里看出来。

  生:一个又一个。

  师:为什么把叶欣比作机器。

  生:机器不知道疲劳,她也是。

  师:这就是高强度。

  生:叶欣要抢救许多病人,像机器一样。

  师:就这是―――

  生:高效率。

  生:机器要比人做更多危险的事。就是高风险。

  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师:回到前面大家提出的问题:她为什么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

  师:默读想想。(生读)

  师:把这个声色俱厉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词。

  师: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她是为了保护战友。(板书:保护战友)

  师:叶欣说这句话时,语气是什么?指名读。什么叫斩钉截铁?

  生:说话做事,毫不犹豫。

  师:刚才那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来试试。

  指名读。

  师:她是怎么想的?请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

  生:她深知―――她心甘情愿。

  师;她自己的心里怎么想的?改成我。

  生:我深知------我心甘情愿。

  师:多么平实的语言啊,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再读一读。她默默地作出了选择。平凡在于默默地,伟大在于默默。人是机器吗?

  生:不是。

  师:人是血肉身躯啊。想想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自由地读)

  生: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师:沉重地像压了一块(石头)

  生:我不忍看到她倒下。

  生:她就这样要离开我们而去了。

  生:我心痛,也很舍不得。

  生:我很惋惜。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的,我们一起合作读。由于第一次合作,我们来试试。(教师引读)

  师: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大家无法挽留她的脚步。她为了保护战友牺牲了。(板书:牺牲自己)

  (播放动画)

  师: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你想对叶阿姨说些什么?

  生:你是天堂里心灵最纯洁的天使。

  生:您虽然走了,但你的微笑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生:叶阿姨,您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师:什么精神。

  生:舍已为人。

  师:同学们,看看这一张张微笑的脸庞吧。他们都是非典战场上倒下的永远的白衣战士。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建起来一道健康的长城。

  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些(读)

  生:永远的白衣战士。请四(4)班的同学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到处传扬。

最新小学阅读教案【篇6】

  本册教材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贴近儿童生活,密切联系了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力求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确立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中心的教学思想,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用形象的画面促进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课文中的词语比较抽象,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识字1》中的词语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高气爽等,若只靠单纯地读,孩子们很难理解其意义。又如《秋天的图画》,一文中所描绘的景色离城市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我就采用了一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去帮助他们进行消化、理解。用一幅幅美丽的秋收图画,带领孩子们走进了色彩缤纷的农村田园,使他们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在《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最后的几块奇石没有出现图片,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为课文添加插图,鼓励他们自编课文,如有的同学这样写到:月亮升起来了,银色的月光照在一只可爱的小狗身上,那只狗昂头挺胸,仿佛对着月亮在嚎叫,那样子好象要飞上天去,这就是黄山有名奇石──天狗望月,配以形象的画面。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放飞了他们想象的翅膀。

  2、表演课本剧,激发学生自主朗读的兴趣,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我们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但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地模仿就能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角色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本册教材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中一些可爱的形象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如《酸的和甜的》中的狐狸、猴子,《称赞》中的小獾、刺猬,《纸船和风筝》中的松鼠、小熊等等。这类课文比较适合进行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有效的办法,创设了适宜的情境,如制作头饰、播放音乐、布置环境等。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准确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达出来。这种方式从一年级开始,同学们就比较感兴趣。但我发现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的始终是那些有表现欲望的孩子,大部分同学只在充当观众,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我把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了分工。有的扮演角色,有的当导演,负责对每个演员的表演提出修改建议,通过这样演一演,改一改,孩子们就能比较深刻地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如教学《酸的和甜的》时,当同学们读通课文之后,我就和孩子们开始了尽情的、大面积的表演,他们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看他们那一副副高兴的表情和认真投入的神态就足以可见对这种方式的认可:扮演狐狸的那副狡猾的神情,想吃葡萄却摘不到时自我解嘲的语言和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扮演猴子的来到了葡萄架下,先是抓耳挠腮,接着嗖地一下爬到了葡萄架上,大口大口吃起葡萄来,那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让评委们打出了满分。这时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朗读表演各有特色,读书不再是他们的负担,他们个个是最出色的演员。

  3、合作朗读促使全体参与,竞赛朗读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精神。而合作意识正是现代儿童群体所欠缺的。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朗读中来,提高朗读水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我让每个学习小组推选出朗读水平相对较弱的同学,进行合作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这样一来,全体同学就都参与到了朗读中去,教的认真耐心,学的谦虚卖力,这时的课堂上,再没有闲人,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所有的孩子都是积极主动参与到朗读课文中去。且不说他们的朗读水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单是他们积极快乐地学习过程,不正是新课程标准很好的体现吗?为了给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我经常在班上开展朗读小能手的活动,同桌之间,小组内,甚至在全班展开朗读竞赛,可以选课文,也可以自选素材,这种形式的朗读,最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从而也为一些优秀的孩子创造了展示的舞台。

  4、当学生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新课程要求教学相长,我们老师有时也会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从而开创教学的新路子。例如有一节课前,我收到了我班上徐楚阳同学的一盒录音带,上面有她朗读课文的录音,课堂上我改变了由老师范读的形式,而改由边听徐楚阳的朗读录音,边欣赏课文图片,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也给了徐楚阳极大的鼓舞。受她的启发,我们让同学们和录音机交朋友,听听自己的声音,进行对比,借以促进自己的朗读水平。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们的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极高的热情,这种现象发自于孩子们内心,那种高涨的积极性是别的方法不可比拟的。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最新小学阅读教案【篇7】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师: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

  【评:在这个崇尚英雄、追逐明星的时代,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何以让人产生敬意?陈老师通过一种悬念的制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引发了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学生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进行验证,进行期待。于是这种询问、验证、期待,成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无痕中,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阅读期待的艺术。】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据吗?

  生:(读)我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这说明我对扫路人很喜欢,30年后还要来看望他,说明他对老人已很有感情。

  师: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读读看。

  (一生读。)

  师:交情好像一般,感情还不够深。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对扫路人的

  敬重之情?

  生:紧紧地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了。

  师: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你体会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

  师:给你这一读,这回是紧紧握住双手喽!我觉得这句的再字你读得挺重的,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师:对!一个紧紧,一个再字,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

  【评:在目前人文满天飞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把阅读的触角降临在文本的大地上,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辨别语言的色彩,玩味语言的意蕴。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加强和给与重视的问题。教学中,陈老师已经在进行自觉的实践。】

  师: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就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

  (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我觉得这是夸张,就是说天游峰很高,很有气势。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

  生:我想这是因为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师:精彩啊!精彩!你们高水平的发言,同样的顶天立地!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

  【评: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陈老师以一个大问题顺着学生课始的阅读期待,搭起整课教学的研读框架,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并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问的语言材料,默读、思考、交流、转换、朗读、品味,引领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在揣摩言语的同时感受到文本的意蕴,在心中树立起扫路人的精神丰碑。于是有了学生对顶天立地一词从描写天游峰到感悟是扫路人精神、品质、心灵写照的鲜活理解和生动演绎。】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生:我有点同意。

  师:就是说还有点不满意?

  生:我觉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惊讶。那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大问题,扫路人还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学生自由快速地读课文。)

  【评:此环节教学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击节。妙在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了言语本身,妙在学生自发地产生了问题,妙在教师自如地展示了问题解决过程,起到了引领者的必要责任,更妙在学生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悟到了语言的内蕴魅力形象化表达带给人的真切感受。谁说文本的人文只能靠教师大段语言的铺陈去激发?谁说文本的内核只能靠大量使用媒体手段去渲染?让学生关注言语本身,关注表达方式,切实进行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同样能让学生领悟到文本的人文价值,同时领略到言意融合给阅读带来的整体震撼。】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众笑。)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掌声。)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来!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生:读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读!再读!是炯(jiǒng),读!再读!是(yǒu)黝黑,不是yōu,读!再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评:从精瘦、运动鞋、褪色的衣服等词体会到老人的身份与形象,这是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中,意象得到了饱满和圆足。这时候,需要借助有关词语去固定、去充实、去梳理这份意,使意得以立起来,使意得以有声化或有形化。此处让学生用词语去概括老人的特点,将心中感悟到的老人形象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从意到言的转化。不创设这样的言意转化,学生心中的意就会消解、就会模糊、就会生涩、就会淡化。陈老师适时地把握住了言意互转的契机。】

  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详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的衣服之类的,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

  (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刚才有同学说了,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再读读这两段话。

  (生自由读第3节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掌声再度响起。)

  【评:王尚文先生说,一个人的创造性常常表现为一种问题意识,即首先表现在对文本言语形式的不断探询与追求。目前许多的阅读教学都停留在文本精神层面的掠过,很少能进入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层面。此处教学,引导学生据意识言,认识和品评言语表达方式的功能和优劣,不仅内化了文本的意,而且内化了文本的言,积累了言语材料,储存了言语的表达形式。对当下的阅读教学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师:精彩呀!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里看出老人的豁达乐观?

  生:(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明明已经很累很辛苦了,他却这样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像游山玩水一样。说明他对工作很满意,很快乐,很乐观。

  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板书。)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生写感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评:学生将心中的意转换为口头、笔下得体的言,这是一种创造,在这以言表意的转换中,学生经历了语言的痛苦而将意固定下来,明晰起来,丰满起来,于是学生在言语不断丰妙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变得丰韵起来。语文学习就是在这样言意互转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总评:

  语文的核心和关键是什么?是言和意。那言是什么?意是什么?魏星老师认为,言,不仅指静态的、共性的、符号性的语言,更多的是指大量的、动态的、充满个性的、充满鲜活个性的言语,这其中既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和文学常识,又包括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的言语表达技巧和艺术。意,不仅指思想、概念、鉴识、数理等逻辑思维,更多的是指印象、情绪、想象等形象思维和情感、思想、意念、理想等心理活动以及人性、人情、人道内在的心灵世界。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李维鼎先生在著作《语文言意论》里更是指明了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旦建构起以上的理念,愚以为,本课的教学将视角瞄准了语文本体,坚持言语实践中的言意互转,着力于言和意的转化,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说了什么,更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怎么说、写),演绎出阅读教学崭新的境界。

  输理并审视本课教学过程,不难看出言意互转的三处痕迹:

  1、据言得意,感受老人的可敬形象

  阅读理解的首务在于对意义的追寻,而对意义的追寻始于对言语的感知。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书体会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敬意的理由,从精瘦褪色的衣服豁达开朗倒抽一口气等语言来品读老人形象,在追问和揣摩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意逐渐明晰和丰满,于是一个怀有爱心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顶天立地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艰苦朴素的老人的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健康、善良的、勤劳的、精神矍铄的老人的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豁达乐观、默默奉献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老人形象的不断圆足,得益于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熟读、精思、生发,得益于对学生文本语言的想象、涵泳、玩味。

  2、据意识言,体会老人形象的塑造

  大多的阅读教学都只停留在据言知意的阶段,而至于这意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却很少关注。本课教学的意义之处就是呈现了阅读教学中这不可忽略的环节据意识言。

  陈老师以强烈的语文意识和高超的实践智慧抓住课堂上学生对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的质疑,展开了淋漓尽致的导引过程。于是学生在比较品味中体会到了原来对一个老人的形象感知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形象的表达方法,是用了侧面描写,明白了作者对于老人两次外貌分开描写的用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从而体会到作者以言表意的方式和方法,这样不仅内化了言语作品的意,而且内化了言语作品的言,真正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

  3、以言表意,沉淀心中的老人形象

  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一个可敬的老人形象已在眼前鲜明起来,同作者一样,学生对这位老人也怀有深深的敬意之情了。情动而辞发,意的充盈,心中便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候,就必须以言的介入来实现意的完行。陈老师深谙此道。一是要求学生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随着学生言语的生成,老人的形象便留在了学生的心里,这是学生自己心中的老人形象,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与心中的意粘合的老人形象,因此是内在的,是刻入心灵的。二是在教学的结尾,让学生把阅读的想法写下来,此处的表达,是糅合了本课文本阅读的全部意义之后的一个升华。如果第一次的辞发是读出言里之意,作者之意,那么此处的辞发则是读出言外之意,言之不尽之意,读出学生自己心中的意。于是这个老人已不仅仅是一个可敬的老人,而是化作了学生心中不计较得失、不抱怨、脚踏实地、好好工作、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乐观一些生活会永远对你微笑的人生信念。学生的心意因有了言语的生成,便将本课的意化作了精神的使者、心灵的细胞。阅读教学需要这种嵌入心灵的言意融合。

  据言知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就在这言意互转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螺旋式的提高。

最新小学阅读教案【篇8】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认为:要理解透彻,必须反复仔细地阅读。可是,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需要我们阅读的书籍量剧增,时间上不允许我们反复地仔细地阅读,不讲究方法只依靠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是不现实的。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努力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邓小平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同样的道理,快速阅读能力也应从小培养,这就是我们开展快速阅读实验的根本原因。在几个月的实践尝试中,深深体会到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阅读速度的迅速提高使学生建立了自信。

  开始,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图片进行训练,不断地反复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机械枯燥。然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注意力与记忆力都有明显提高时,就慢慢地体验到了快速阅读的乐趣,并开始渴望老师教给他们快速阅读的方法。意群注视法是读书看报最常用的方法,我们化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训练,包括校内与校外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测试中,看到自己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渐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勇敢地向老师挑战,向家长挑战,大人们竟一次次地输给他们,看到自己的胜利,孩子们无不欣喜雀跃。成功的信心越来越强,学习的兴趣不断高涨。如今,学生平均阅读速度已超过每分钟一千二百字,是训练前的三倍。很多同学自豪地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绝对比不上他们。从图书馆借来一册书,他们都看了几遍了,而父母却只看了几页。看到的是他们满脸的自信。

  二、快速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刚认字的孩子总会伸出小手指点着读,并发出洪亮的声音,但这种习惯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尽快养成学生默读的习惯,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其中的快速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前提:在一二年级能认读常用字的基础上。)因为在速度训练时,非常强调不出声,不回读,甚至一定要避免心读。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集中全部注意力,让眼睛快速移动,读懂内容,逼得发声器官来不及随之运动。久而久之,改变了发音的毛病,养成了默读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本《快速阅读天天练》,目的是让每位学生在获得大量知识信息的同时做做记录,今天我了解了哪些新的信息;写写读书笔记,今天我读了什么书或文章,读懂了些什么内容,或懂得了什么道理等。让学生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同时,逐渐了解社会,初步学会做人,渐渐地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快速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众所周知,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而速读则为学生在理性方面积淀语感创造了条件。好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隐藏着深沉含蓄的感情;蕴含着思想深刻的哲理在速读时,我们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养成敏锐的语感能力,为学生自己写文章提供了范例。阅读量的增多使学生在作文时有丰富的词句描述,使文章写得生动感人。班里有位叫胡昱的女生,她每分钟能读两千字以上,一般的童话故事、儿童文学已不能满足她的阅读需求,大量的小说已涌入她的视野。她的作文不再局限于写人写事、富有童趣,而更多地带有小说的味道,意蕴深刻,可称之为超龄作文。是快速阅读使她接触了大量的课外读物,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使她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增长了见识。宽广的知识面不断提高着她的作文水平。

  以上是在快速阅读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的。随着新的教育大纲的实施,强化课外阅读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小学生如果具备了快速阅读的能力,那么他的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那他自信的个性品格、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更快地养成,他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提高得更快,而这一切更坚定了我们在学生中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信心。

  品尝着快速阅读带来的喜悦,我们有理由相信,朝前走不回头,成功不会遥远。愿我们的实验早日开花、结果,愿我们的幼苗茁壮成长!

最新小学阅读教案【篇9】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的佳作。第一,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作者观察的精细与深入。其次,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在海上看日出不同于登山、站立草原,入森林等地看日出,海上的日出始终与天光、水色的变化等联系在一起。作者就是抓住天水相接、完全跳出海面、直射到水面海水等来写日出过程中光亮、色彩的。第三,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正面写太阳的形----一道红霞小半边脸圆;光----晴天由没有光亮到夺目的亮光云也有了光彩,微云天气是灿烂的亮光,云片很厚时,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光芒给黑云镶上了金边,突出重围后,把片片黑云染成了或红或紫,太阳亮了,云朵亮了,海水亮了,连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色----红着,红而无亮光,红得可爱深红;动----慢慢儿纵一纵冲破跳出等。侧面着力描写周围环境的变化。天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一片浅蓝,旁边的云突然有了光彩这样写不单调、不板滞。第四,文章详略得当,描写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海上日出。晴好天气详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仪态万象。写微云天气,仅侧重写阳光空穿过白云时造成的水天一色的情状。写乌云蔽日时,重点写太阳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状。这样详略互见,点面结合,各有侧重,而又相互映衬,互为补充,不仅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海上日出的种种奇观,而且简炼、精当。第五、语言生动、形象。⒈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⒉动作词冲跳纵镶透等,名称词亮光光线光芒光彩光亮等,还有果然终于等词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最新小学阅读教案【篇10】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从不同的人物身上受到启迪。

  2.学习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三、教具准备:

  一组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检复激疑: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课文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观看了齐威王和田忌之间的两次赛马,谁来介绍一下两次赛马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两次比赛所采用的方法和比赛的结果。)

  2.告诉老师,了解了两次比赛的结果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为什么两次比赛的结果不一样?孙膑是怎么想到这个好办法的?)

  [上课伊始,精选的检查复习内容,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迅速地切入了新课教学。]

  (二)、自读自悟,体验内涵:

  1.是啊,相同的马参加比赛,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谈谈你对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评价以及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这个自学要求涵盖了检复激疑部分学生的质疑内容,调动了学生恰当地对人物作出评价的生活储备,促使学生经历由感知提炼印证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同桌互相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加深理解。

  3.全班交流:

  人物评价理由启发

  齐威王骄傲自满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让我们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孙膑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啊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田忌考虑问题不周到,脾气粗暴,易激动。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以上表格的设置展示了全班交流的核心内容,而非让学生做填空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顺序,体现动态生成式教学观,下以对孙膑的评价及的受的启发为例解析具体操作办法。]

  (1).研读课文以后,你想对哪个人物作出评价?(孙膑)

  (2).你觉得孙膑这个人?

  (3).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他在仔细观察?(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句子: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4).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叙述)

  齐威王的上等马比田忌的上等马快不了多少。

  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田忌的中等马快不了多少。

  齐威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快不了多少。

  (5).哎,我们看了也禁不住想说:哎呀,实在是太可惜了,齐威王的马只比田忌的马快了一点点耶,如果(引导学生说)

  如果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肯定会赢。

  如果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肯定会赢。

  (6).孙膑在第一次赛马中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句子: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说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叙述)

  齐威王的上等马比田忌的上等马强。

  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田忌的中等马强。

  齐威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强。

  (7).孙膑不仅在仔细观察,还在?(认真思考)他想到的妙计就是?(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句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说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口述文章14、15、16自然段内容)。

  (8).你能给这三句话(课件出示的三句话)加上适当的关联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虽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但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所以只要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

  [这种设计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将文章内容内化而后外显为口头叙述,紧扣重点,化难为易,充分理解快不了多少,从而懂得任何办法要取得成功,都是有条件的,无视具体条件争取的办法只会是盲目的行动。]

  (9).看样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让我们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中,学习中你有没有过这种成功体验?四人小组交流举例。

  (10).全班交流。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如:利用杠杆原理,撬出埋在草地下的大石头,路标认路,学会放风筝)。

  [这一环节设计,既对学生理解内容的当堂检测,又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养成观察生活锻炼能力的好习惯,可谓一箭双雕。]

  (三)、组织表演,实践感悟。

  课文的作者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写,把每一次赛马中每一个人物的表现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这篇课文非常适合于表演,假如让你把它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你认为至少可以拍成几集?每一集的名称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2.我们现在就开始现场改编第二集。要想表演,首先要(引导学生说出研读剧本的作用和方法。)

  3.各自研读剧本自主合作确定演员和导演分组试演选一组上台试演学生相互评价再次试演。

  [《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西游计》等许许多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连续剧早已让学生对表演有了向往和领悟,所以这一环节设计使课堂教学形式异常生动活泼,而且在这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在同学的评价中学习语言文字,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活生生的感受,在表演中再现当时的人物、生活。]

  (四)、课外作业设计:

  1.继续排练好课本剧,面向全校公开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故事,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2.初步了解《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

  (五)、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分享

热门关注

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

有关最新小学识字教案精选

识字教案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优秀范文(模板11篇)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及说课稿精选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说课稿

关于小学英语教案英文版汇总

小学英语教案英文版

最新小学生安全课教案汇总

小学生教案

最新小学教案的标准格式5000字(汇总7篇)

小学教案标准

最新小学品德教案精选

小学品德教案

最新小学古诗教案精选

古诗教案

最新小学音乐教案二年级(汇总7篇)

小学音乐教案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