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栏目推荐你阅读“教案教学反思”等专题内容。
教育应坚持启发式,避免注入式。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新的思想和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在备课中。如何写出令人满意的教案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教案中的教学反思”,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案中的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
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讲神话故事。(配乐)
2、质疑:
这是真的吗?你了解太阳吗?你想了解太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神奇的大火球。学习课文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明确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把不会的多读几遍。
2、边读边认字。
3、边读边想课文讲的什么内容?
三、认读生字和词语
1、请小老师教读生字(正音)
2、指名扩词。
3、开火车读词卡。
4、你能不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指名)
5、同位相互测字。
四、再次读课文
1、带着这些新朋友再读一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2、指名汇报读课文。
(指名读、互评,男、女生读)
3、汇报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五、指导写字
1、示范易写错,难写的字;如:
抵、蔬、繁等。
2、指出多音字:
差,注音、组词。
3、生练写,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指名回答)
2、考考你认识它们吗?
(指名读词卡)
3、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一课,一同去看看每天都陪在我们身边的太阳公公。
4、板题、读题。
二、学习课文
1、“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课文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指名说读课文的要求)
2、读完课文你一回味无穷。那就在让我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勾划,课文中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呢?
3、找到你的答案后在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先在小组中合作读一读课文,再交流你的学习成果。
4、生汇报:
板:太阳远、大、热和与我们的关系。
(两部分内容)
5、“课文介绍了太阳这么多的知识,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好好的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写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6、生汇报,并相应的指导朗读课文。
7、你一定对它还有其他的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指名汇报搜集的资料)
8、同位相互交流资料。
三、朗读、拓展
1、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了解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太阳。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指名读,互评。师引读。
3、“你能试着将自己喜欢的部分,以讲故事的方式或者以解说的方式来介绍给大家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4、同位相互讲,指名讲,全班参加评价。
四、谈感受、背课文
1、“太阳如此美丽、如此重要,想一想如果我们将要失去它我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联系生活、环境谈谈你的看法。
2、“是呀!你们说的真好。”总之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引入最后一段)
3、起读最后一段。
(配乐)
4、自己试着背一背,指名背。
(配乐)
5、小结。
教案中的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⑵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课件配以相应的图片、文字及轻音乐)
要求学生:
⑴注意字的读音;
⑵注意老师的朗读技巧。
2、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分小组来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每一小组分配一个画面。
问题提示:
⑴这个画面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⑵这个描写对象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了春天的气息?
⑶哪些词句让你身临其境,有见到、听到、触到、嗅到的感觉,并从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⑷为这幅画面取个名字,并说明取名的理由。
(学生的研讨不限于此提示,同时穿插各种方式的读,加深体会。)
2、全班进行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作补充发言。
(进行变句比较。)
3、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
⑴概括开头和结尾的内容?
⑵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
四、教学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
教案中的教学反思(篇3)
创意说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师生共议
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四、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提出你思考的的问题
六、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课文扩读材料
勇气
D.C.狄斯尼
(选文略)
使用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争使亿万人民处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然而真正强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间蕴藏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与课文相似的是,《勇气》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被侵略国的人民与解放人员之间发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两种勇气”“两次收留”,为学生尝试“归类品味”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为这种学法的“试验田”。
教案中的教学反思(篇4)
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也深切感受到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即变“教”为“学”,“教”是为“学”引路、架桥。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让老师的教路顺着学生的学路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与合作。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进行愉快教学。
教材简析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文章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欣赏这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朗读能力等多种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活动准备
带领学生到郊外去春游。教师选择能反映春天特色的典型景点,指导学生观察、写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景导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可记得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他是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晚年成为著名的民主战士。他写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其中许多篇目如《背影》、《绿》、《荷塘月色》、《春》都是中学传统教材,深受教师、学生的喜爱。
三、听读课文
1、使用朗读磁带。
2、学生分组朗读全文。
3、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4、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⑴正音: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⑵思考:
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以及作者的思路。
本文围绕一个“春”字,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最后歌颂春天。(见板书)
四、讲读体会
1、第一部分:迎春。
⑴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⑵轻声读第1自然段,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部分:绘春。
⑴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描绘出了哪几幅不同的画面?
明确: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⑵分析第三节:
①描绘春草图,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明确:从草的情态、质地、色泽和长势方面。
“偷偷地”用拟人的手法把春草人格化。
“钻”写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嫩”写质地;“绿绿”写颜色,准确地写出春草“新”的特点。
“……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表现春草的勃勃生机。
“软绵绵”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②小草惹人喜爱,招来许多人,文中哪些动作来表现人在草上的活?为何写草要写人呢?
明确:
动词:坐、躺、打、踢、赛、捉。
动词写孩子的嬉戏,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
③本节文字从点到面,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着力描绘了春草勃发的景象。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五、作业
背诵第1~3节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抽背“春草图”。
2、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二、朗读4~6段,参照学习春草图的方法,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1、请三位同学分别上讲台对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进行分析,其余同学要作扼要记录,自由发言,指出他们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自己补充修正。
2、教师小结。
三、朗读第三部分:颂春
1、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2、这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3、把这三个比喻合成一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四、归纳总结
中心思想: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五、迁移练习
1、课文中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在这阳光明媚、新芽萌发的春天里,你想到些什么?请根据课前在郊外所观察到的写一段话。
2、教师小结。
六、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郊外春色》。
简述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文中春草图为重点。经过老师对春草图的示范讲解和分析,学习春花、春雨图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课应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外,其他可以以读代讲,以写代讲。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案中的教学反思(篇5)
教材简析
《阳光》这篇短文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与美丽,说明了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朗读课文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しㄥ”和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让学生以自已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太阳从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冉冉升起,由红彤彤逐渐变得亮晶晶。你们看,红红的太阳照亮了什么地方?
2、板书课题,学习“阳”字,认识“”旁。
二、初读课文
1、小组自由学习课文。
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评议。
3、同桌读。(能读准安音,读通课文就给同桌画上一个红太阳。)
三、识字
这些生字娃娃排着队走遍了阳光照射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我们看看,它们藏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一读。
2、同桌互读生字卡片。
3、交流:哪个生字最难记?给小朋友们提个醒。
游戏:登山看日出。(用生字铺成的山路)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联系实际理解“阳光像金子”,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理解“洒遍”一词。
⑵指导朗读。
2、学习2、3、4自然段:
⑴教师范读。
⑵小组自读后,选择在家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讨论、交流。
⑶汇报、展示、质疑。随机出示句子:
田里的禾苗,绿了。山上的小树,高了。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①小组派代表说说对句子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②小组派代表朗读,其他组可以竞争朗读,评议。
③指导朗读。
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①小组代表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感受河面上波光粼粼,像绿色锦缎般美丽。
③思考:你觉得它(小河)还像什么?
④汇报,评议,指导朗读。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①指小组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着重理解“跳进”一词)
②观察插图中小女孩的神情,感受阳光的美好。
③指导朗读。
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
①齐读句子。
②小组派代表质疑解疑。(重点理解“捉不住,大家的”
③指导朗读。
3、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⑴学生朗读、评议。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评议。
五、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齐读课文,注意有感情。(配乐)
2、评选朗读能手。
3、背诵全文:
⑴出示课文插图,教师指插图,指导背诵。
⑵想像画面,同桌互背,指正。集体背诵。
六、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学生观察后,自由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范写,生写。
2、展示学生作业,点评。
七、读读说说
1、开火车读带有“日”字旁的字。
2、教师随意指一个字,学生组词,比比谁是“组词大王”。
八、扩展活动
1、说说阳光可爱吗?为什么?
阳光可以帮人类做些什么事?如果地球没有阳光,那会怎样?
2、画一幅图,表现阳光的美好。
教案中的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阅读文言文
2、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狼》(第二则)字词含义
朗读、互考互批、点评
二、导入《狼》第三则
在没有注解的帮助下,学生来做一回注解者。
三、学习《狼》第三则
1、默读短文,圈划出你认为需要注解的字词。
2、借助字典为你所圈划的字词加上注解。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各自加上的注解,综合出一份代表小组集体智慧的注解。
4、小组展示注解成果。可补充或表明不同意见。
5、以不同形式朗读。
6、教师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再朗读。
7、整理原先忽略或注解错的字词。
四、总结阅读方法──借助注解、借助工具书,我们能很好地阅读文言文,能读到很多有意义或很有趣的文言故事
五、扩展阅读
发放《狼》第一则,课外阅读,并思考:蒲松龄为什么要连写三则《狼》?
教师角色定位的再次反思
《狼》一文教后反思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因此,在这堂课的前期准备选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节生动些,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本着重点突出、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把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相对独立地阅读文言。
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在平时具体的教学中,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入,实在需要静心反思。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意识到,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我始终在这两者之间徘徊。
学生在运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词含义之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质疑,并尽量依靠学生资源互享的原则自行解决。这一环节我虽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及思路,但根据经验也大致有个揣测。比如,对行室一词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断学生会从上下文去合理揣摩。前两次试讲,也的确如此。我企图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我企图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但是,学生不领情,有一个学生偏偏从对行宫的理解迁移到对行室的揣摩。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学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学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课改后,我们教师的确注重了学生的质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但有几位教师真正地把教学活动指向了学生的问题呢?绕来绕去,往往还是回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教师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通过这一次教学,我更切肤地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有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习是自我实践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试想:一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是父母教会的,还是自己经过无数次的摔倒、体验学会的呢?虽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毕竟是他们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问题还要靠自己解决,这才回归了教学的主体。在整个痛苦的磨合过程中,我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今后一个阶段在文言教学上所追求的境界。
教案中的教学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⑵掌握作者的有关情况。
2、能力培养点:
⑴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怀。
⑵品味语言,理解寓意。
⑶领会作者在对南北雪景描绘。
3、情教育验点:
感悟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⑴作者的情感取向,最称赞何种雪。
⑵鲁迅语言风格的独特性。
⑶“优美”与“壮美”的统一。
2、课型:
新授课。
3、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本课目标
1、了解有关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江南的雪与北国的雪各自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习对比和先仰后扬的写法。
二、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说到“雪”或许会句起你的一段美好回忆:童年时的滚雪球,打雪仗,塑罗汉,在地里捕鸟……这些都让你神往。可面对轻柔细雪和如沙大雪时,你更情有独钟谁呢?(学生们争论不一)。还是看看鲁迅的《雪》中给我们答案吧!
2、课前热身:
⑴录音机示范读。
⑵个别学生有情感的朗读。
⑶男女分组示读。女同学读江南学的部分,男同学读北方雪的部分。
3、综合探究:
⑴整体感知:
这是篇散文诗,通过对江南和北国的雪的细致描绘,在对此中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因为他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理解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时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惊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这句话对文中提到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作出了带右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北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装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惊魂。
⑵四边互动:
师:拿位女同学和男同学愿意起来读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再让同学们感悟一下鲁迅的思想。在这两位自愿同学读完后,如果哪位同学认为的他们感情基调不合适,可以踊跃在读,记住了用你喜欢的方式读。
生读。
师:几名同学读的太精彩了,各有千秋。
师:请同学找出你欣赏的描写两个不同地方雪的句子,然后请你说喜欢的理由,这个可以一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
生:……
师:很好,你说的太好了。棒,理解的真透……
师:那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说一下江南雪的特点,说完后请男同学坐出评价,然后请男同学说一下北方雪的特点,然后请女同学做出评价,看一下谁表现的好,可以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生:……
师:同学们刚才做了精彩的发言,可以说都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也表达出自几的个性、,这一点很好希望以后继续保持。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导线在为止,根据你理解的,本文作者鲁迅喜欢哪种雪呢?
生齐喊:北方的雪。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对北方雪情有独钟呢,理解了这个问题,同学们才能较好的把握整篇文章,同学们可以同桌之间小声讨论这个问题,明白的可以举手,看谁有快又准?
生:陆续举手。
师:点名让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老师出乎意料了,以为你们很难理解本文,现在看来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那么同学们自己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好吗?
4、达标反馈:
请同学们自己理解以下几句:
⑴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通算什么,而且嘴上的胭脂也退进了。
⑵那时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学习小结:
本文通过对江南和江北的雪的细致描绘,在对比中发表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因为他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三、扩展延伸
1、实践活动:
课文中描写了塑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2、巩固练习:
⑴作者描绘江南雪时,创造出一种怎样的范围?
⑵作者对江南雪及北方雪的描绘,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作者为何喜欢北方的雪?
板书设计
江南的雪追求美好理想
雪对比升华
北方的雪充满斗争精神
教案中的教学反思(篇8)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98抗洪抢险实录片段、98抗洪歌曲《为了谁》。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抗洪抢险记实片段。
2、看了这个记录片,你有什么话说?
3、师:暴雨奔袭、洪水告急,乡亲危急,在这样的时刻,没有人会不惊慌,没有人会不害怕,没有人不会四处逃命,然而有这样一位老人,一位老党支部书记,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在洪水肆掠时处变不惊,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去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课件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纠正学生读中的错误。
2、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从环境和人物形象上来说。)
三、潜心会文,披文入情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和同座位交流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全班交流重点句:
⑴描写情节危急的句子。
⑵描写老汉的句子: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
②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⑶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
⑷“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比较句子:
①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②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四、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品词析句,升华情感
1、这个小伙子是谁?学生自由读最后4个自然段:
师: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⑴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
(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⑵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说一说。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生: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2、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文章的8~9自然段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⑴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
⑵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
⑶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3、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5~13自然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三、启发想象,体验真情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他们是时代的英雄,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事例。让我们再来听一听98年抗洪抢险时的歌曲吧。
师:是啊,倒在为之倾洒全部热血的嵩岳大地,倒在为之奋斗不息的公安事业上的任长霞;98年抗洪抢险的壮士们,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他们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永远照亮我们。
2、课文以“桥”为题目,却用大量的篇幅写洪水和老汉,为什么?
3、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⑴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⑵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⑶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材料:
⑴(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⑵《伦敦地铁大火灾》。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教案中的教学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通过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3、理解本文一些深奥难懂语句的深层含义;
4、比较阅读《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教学重难点
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及我们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的附文,说说你对这篇课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还有哪些?
三、文本探究
1、请大家找一下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更喜欢朔方的雪)
3、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1~3段。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然后对比着引出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⑴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让人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⑵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⑶第三段,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4、鲁迅又是怎样来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场了。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继续文本探究和研读
1、鲁迅对两种雪的态度怎样?(较难)
从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琢磨,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资料佐证: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说道:“站在沙漠上,看看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的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正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返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2、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难点)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3、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关键语句的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四、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五、对比阅读
江南无雪
我居住的江南小城,一年里四季分明。立春过后,一场如酥的细雨刚下过,冬眠的小草开始露出碧绿的媚眼;夏天,赤日炎炎,有高大的梧桐树撑起遮阳的绿阴;立秋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凉,那梧桐叶先是泛黄,再成古铜色,然后一片一片地飘落,冬天很快就要到了。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关于寒冷与飘雪的记忆。
冬至一过,凛冽的北风一日紧似一日。向晚,暮色越来越重了,街上除了少数几家摊店尚在营业以外,平常人家都早早关上了房门。肆虐的寒风被我关在门外,却从日晒雨淋的祖居老屋开裂后的木板缝隙里钻进来,依然呼呼作响寒气袭人。这时父亲就会买回几张白色的道林纸,裁成一条一条,调好了浆糊,让我帮忙着一起把能够封死的缝隙都粘上了纸条,准备过冬了。可是,家里没有酒,没有烧着木炭跳动着温暖光焰的火盆,当然也没有一种闲情而围炉夜话──那简直是冬日里的一种奢侈。
有时,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摄氏)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那雪,果如所料,说下就下了。不一会儿,先是“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像音乐家灵巧的两手轻轻地划过琴键,叮叮咚咚,动听!上初中时读过一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能背诵,说是“冬宜密雪,有碎玉声”,拟物状态,觉得妥帖。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现在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如果真的下雪了,“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只能眼见而听不见声音的。所以那时的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因为雪地雪景总是孩子欢乐的天堂。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是我无法以藏在黑夜阁楼的心情而全部地领受的。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和在我耳边的哝哝絮语──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在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
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我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即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在那洁白的棉被底下,却隐藏着春天的消息,隐藏着农家的喜悦,也记录着我和伙伴们在那上边打滚的昨天……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淡漠到了生活中没有雪的日子也没有往心里想过。可是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当然也向往“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鲁迅《雪》)还要用皂珠或龙眼核给他做眼珠,还要从母亲的化装奁中偷来唇膏涂在他的嘴上……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曾经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江南凝云而且灰暗的天空下,已经多年没有雪。如果,“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雪,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个经历。后来,孩子又问:“爸爸,冬天怎么不下雪了?”
“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那年冬天,我去四季如春的昆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竟纷纷扬扬下起大雪了,冻得毫无准备的我们只好躲在宾馆的空调房里,站在玻璃窗前欣赏“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雪景。本该有雪的地方没雪了,不该有雪的地方却下雪了,你说,老天怪不?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大气污染?森林减少?冰山融化?地球趋暖?四季不再分明?“厄尔尼诺”现象?我回答不上。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也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如果还有兴致,明早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什么时候,我们还能见到飘雪的日子?不是在回忆中,不是在梦中,而是凌晨推门,眼前一亮:银世界,玉乾坤,天与地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