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合集

2023-04-13 18:56:39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1】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 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

  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

  的重要性。

  1. 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2.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

  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

  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教师:牛顿得到这个规律以后是不是就停止思考了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

  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一: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遵从这个规律,那么其他天体之间的力是

  师生: 因为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与之类似,根据前面的推导所以月球与地球

  之间的力,其他行星的卫星和该行星之间的力,都满足上面的规律,而且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教师:但是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力,和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是否遵从相同

  的规律?

  那么,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力是否也满足以上规律呢?即F’=G 从以上推导可知:地球对月球的引力遵从以上规律,即F=GMm' 2R

  此等式是否成立呢?

  68 已知:地球半径R=6.37×10m , 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r=3.8×10 m ,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T=27.3天, 重力加速度g=9.8 (以上数据在当时都已经能够精确测量)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假设此关系式成立,即F’=Gs2 Mm'是否成立? 2RMm' 2R

  F’=m’g=GMm' 2R2两式相比得: a/g=R / r 但此等式是在以上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得到的,反过来若能通过其他途径证明此等式成立,也就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成立的。代人数据计算: 2

  22 即a/g=R / r 成立,从而证明以上假设是成立的,说明地球与其周围

  这就是牛顿当年所做的著名的“月-地”检验,结果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守同样的规律。

  教师:不过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此时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三: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是否都遵从相同的规律?

  牛顿在研究了这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之后。于是他大胆地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于1687年正式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2】

  1、知道:质量的概念、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换算,并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不随位置、温度、状态、形状改变。

  2、知道: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0克(1两),一把面的质量为1千克(1公斤),一个中学生的质量为50kg

  导课:平时我们说:买2斤面,1斤糖,这就是说的质量的多少。大铁块比小铁块含的铁多,这些都是说的质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质量及相关知识。

  环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楼房、桌椅、汽车、轮船, 所有这些东西叫做物体。

  物体是由空气、水、金属、木头 等材料构成的,这些材料叫做物质。因此我们通常说:由物质组成的实物叫物体。例如:桌子是物体,而桌子是木头做的,木头则称之为物质。

  质量不随物体的 、、、的改变而改变。例如:一块冰由于温度升高, 化成了水,它的形状、状态、体积都改变了,但它的质量 .又例如:一副杠铃,无论是放在地球上还是带到月球上,其质量并不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质量 (变、不变。)

  (1)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其它单位有 等。

  1、(3)对质量的单位要形成具体的概念。如5分硬币的质量约为2克,1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克,成人的质量约为60千克等。一把面的质量为1千克(1公斤),一个中学生的质量为50kg

  托盘天平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由左、右托盘、底座、横梁(含平衡螺母)、分度盘、指针、标尺、游码组成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 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处。

  ②调节横梁右端的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放在 盘里,在 盘里加砝码,按先大后小顺序选择适当砝码,用 向右盘里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平衡。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等方法,对物体下落现象产生兴趣。

  2.观察、认识物体下落的必然性。

    二.活动准备

  1.“轱辘轱辘”学教具、“美丽下落路”学教具。

  2. 沙包、毛绒玩具、纸球、棉花等。

    三.活动过程

  (一)发现物体会下落的特征。

  1.玩“轱辘轱辘”。

  ①幼儿玩“轱辘轱辘”, 感受物体往下落。

  把手放开后瓶子会怎么样?(会下落)瓶子落到哪里?(落到地上)

  T:我们不动瓶子,它会自己上来吗?(不会)怎么让它上来?(摇动把手)

  放开手后会怎么样?(落到地上)

  ②师幼发现:轱辘上吊着的物体是会往下落的。

  2.再次探索

  ①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索。(沙包、毛绒玩具、纸球、棉花等)

  ②在探索的过程中,老师提示:

  先将这些物体拿在手中,手放开后会怎么样?它们都落到哪里去了?

  将它们轻轻地往上抛后,它们又落到了那里?

  将它们重重地往上抛后,它们又落到了那里?

  ③师幼发现:物体无论是放开手后、轻轻地、重重地往上抛,最后物体都落到了地上。

  3.探讨生活中看到的物体下落现象。

  ①观看视频:水往下流、苹果往下落

  ②幼儿列举生活中看到的物体下落的现象。

  ③师幼发现:生活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往下落的。

  4.师幼共同小结:

  我们的地球是有吸引力的,把物体都往下吸。

  (二)玩“美丽下落路”

  1.出示“美丽下落路”,教师示范将颜料倒入盒中,请幼儿猜一猜颜料会往那里走。

  T:老师将颜料舀入盒子中,旋转盒子,你们说颜料会往哪里走?(不管怎样转动盒,颜料都是往下流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地球有吸引力)

  2. 幼儿自由玩“美丽下落路”。

  T:孩子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我们用地球有吸引力的原理来创作一幅神奇有趣的“美丽下落路”吧。

  3. 幼儿自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

  原来地球的吸引力还能让我们创作出这么美丽的作品,我们把它们带回活动室展示出来吧。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4】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5】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如果用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

  -1122说明:1.G为引力常量,在SI制中,G=6.67×10N・m/kg.

  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物体是指质点而言,不能随意应用于一般物体。 a.对于相距很远因而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公式中的r 就是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对均匀的球体,可以看成是质量集中于球心上的质点,这是一种等效的简化处理方法。

  教师:牛顿虽然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并没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因为当时

  他没有办法测定引力常量G的数值。直到一百多年后英国的另一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才用实验测定了G的数值。

  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及其原理。

  扭秤的主要部分是这样一个T字形轻而结实的框架,把这个T形架倒挂在一根石英丝下。若在T形架的两端施加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丝就会扭转一个角度。力越大,扭转的角度也越大。反过来,如果测出T形架转过的角度,也就可以测出T形架两端所受力的大小。现在在T形架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小球,再在每个小球的附近各放一个大球,大小两个球间的距离是可以较容易测定的。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球会对小球产生引力,T形架会随之扭转,只要测出其扭转的角度,就可以测出引力的大小。当然由于引力很小,这个扭转的角度会很小。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度测出来呢?卡文迪许在T形架上装了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射向镜子,经镜子反63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射后的光射向远处的刻度尺,当镜子与T形架一起发生一个很小的转动时,刻度尺上的光斑会发生较大的移动。这样,就起到一个化小为大的效果,通过测定光斑的移动,测定了T形架在放置大球前后扭转的角度,从而测定了此时大球对小球的引力。卡文迪许用此扭秤验证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出万有引力恒量G的数值。这个数值与近代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测定的数值是非常接近的。

  卡文迪许测定的G值为6.754×10 N・m/kg,现在公认的G值为6.67-1122×10 N・m/kg。由于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非常小,所以一般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很小的,我们可以估算一下,两个质量50kg的同学相距

  -70.5m时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大(可由学生回答:约6.67×10N),这么小的

  力我们是根本感觉不到的。只有质量很大的物体对一般物体的引力我们才能感觉到,如地球对我们的引力大致就是我们的重力,月球对海洋的引力导致了潮汐现象。而天体之间的引力由于星球的质量很大,又是非常惊人的:如

  22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达3.56×10N。

  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它第一次揭示 了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6】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nm2/kg2。为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gm/r3)1/2;t=2(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吸铁性)。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①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7】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通过组织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激光的科技电影片,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组织阅读、参观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激光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频率单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激光的应用非常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重要应用有:光纤通信、精确测距、目标跟踪、激光光盘、激光致热切割、激光核聚变等等。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产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

  教学难点: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

  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二)新课教学:

  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

  (1)牛顿对引力的思考

  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牛顿进一步猜想,宇宙间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质,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牛顿对定律的推导

  首先,要证明太阳的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凭着他对于数学和物理学证明的惊人创造才能,大胆地将自己从地面上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运动定律,应用到天体的运动上,结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理论上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还证明引力跟太阳质量M和行星质量m的乘积成正比,牛顿再研究了卫星的运动,结论是:

  它们间的引力也是与行星和卫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牛顿对定律的检验

  以上结论是否正确,还需经过实验检验。牛顿根据观测结果,凭借理想实验巧...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9】

  (1)了解聚变反应的特点及其条件;

  (2)了解可控热核反应及其研究和发展;

  (3)知道轻核的聚变能够释放出很多的能量,如果能加以控制将为人类提供广阔的能源前景。

  2、过程与:通过让自己阅读课本,培养他们归纳与概括知识的和提出问题的

  (1)通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导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热爱科学、勇于献身科学;

  (2)认识核能的和平利用能为人类造福,但若用于战争目的将给人类带来灾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人类早日和平利用核聚变能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

  聚变核反应的特点。聚变反应的条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美国用了7年。氢弹爆炸释放核能是通过轻核的聚变来实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聚变的问题。

  提问:什么叫轻核的聚变?(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反应叫做聚变)

  提问:为什么轻核的聚变反应能够比重核的裂变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因为较轻的原子核比较重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更大,聚变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能产生更多的质量亏损,所以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就更大)

  21H+21H→31He+11H+4 MeV、21H+31H→42He+10n+17.6 MeV

  (2)释放能量:

  ΔE=Δmc2=17.6 MeV,平均每个核子释放能量3 MeV以上,约为裂变反应释放能量的3~4倍

  提问:请同学们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说明核聚变发生的条件?

  结论:

  微观上:参与反应的原子核必须接近到原子核大小的尺寸范围,即10-15 m,要使原子核接近到这种程度,必须使它们具有很大的动能以克服原子核之间巨大的库仑斥力。

  宏观上:要使原子核具有如此大的动能,就要把它加热到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聚变反应一旦发生,就不再需要外界给它能量,靠自身产生的热就可以维持反应持续进行下去,在短时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聚变引起的核爆炸。

  说明:

  (1)热核反应在宇宙中时时刻刻地进行着,太阳和很多恒星的内部温度高达107 K以上,因而在那里进行着激烈的热核反应,不断向外界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太阳每秒释放的能量约为3.8×1026 J,地球只接受了其中的二十亿分之一。太阳在“核燃烧”的过程中“体重”不断减轻。它每秒有7亿吨原子核参与碰撞,转化为能量的物质是400万吨。科学家估计,太阳的这种“核燃烧”还能维持90亿~100亿年。当然,与人类相比,这个时间很长很长!

  (2)上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利用核聚变反应制成了用于战争的氢弹,氢弹是利用热核反应制造的一种在规模杀伤武器,在其中进行的是不可控热核反应,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十几倍。

  阅读教材:课本图19.7-1是氢弹原理图,它需要用原子炸药来引爆,以获得热核反应所需要的高温,而这些原子炸药又要用普通炸药来点燃。

  提问:目前,人们还不能控制核聚变的速度,但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和尝试可控热核反应,以使核聚变造福于人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了解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哪些优点?

  可控热核反应发展进程:

  例1: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发生聚变,其核反应方程是21H+31H→42He+10n,其中氘核的质量:mD=2.014 102 u、氚核的质量:mT=3.016 050 u、氦核的质量:mα=4.002 603 u、中子的质量:mn=1.008 665 u、1u=1.660 6×10-27kg,e = 1.602 2×10-19C,请同学们求出该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根据质能方程,释放出的能量为:

  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约为3.3MeV,而铀核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约为1MeV。

  总结:聚变与裂变相比,这是优点之一,即轻核聚变产能高。

  常见的聚变反应:21H+21H→31He+11H+4MeV、21H+31H→42He+10n+17.6 MeV。在这两个反应中,前一反应的材料是氘,后一反应的材料是氘和氚,而氚又是前一反应的产物,所以氘是实现这两个反应的原始材料,而氘是重水的组成部分,在覆盖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海水中是取之不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轻核聚变是能源危机的终结者。

  总结:聚变与裂变相比,这是优点之二,即地球上聚变燃料的储量丰富。

  如1L海水中大约有0.03g氘,如果发生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L汽油。

  总结:聚变与裂变相比,优点之三,是轻核聚变反应更为安全、清洁。

  实现核聚变需要高温,一旦出现故障,高温不能维持,反应就自动终止了。另外,氘和氚聚就反应中产生的氦是没有放射性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是泄漏的氚以及聚变时高速中子、质子与其他物质反应而生成的放射性物质,比裂就所生成的废物的数量少,容易处理。

  (2)我国在可控热核反应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发展情况。

  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以探索无限而清洁的核聚变能源为目标,这个装置也被通称为“人造太阳”,能够像太阳一样给人类提供无限清洁的能源。目前,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制造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大部件已安装完毕,进入抽真空降温试验阶段。我国的科学家就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模拟太阳产生能量。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思路和过程;知道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知道万有引力常量以及它的测量方法。

  2.通过逐步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提高演绎思维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物理学的科学魅力,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难点: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提出问题:开普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其数学表达式为:

  教师引导:开普勒定律只是描述了行星如何绕太阳运动,但它没有说明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在各自的轨道上运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行星能够绕太阳运动呢?我们本节课就继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

  (二)新课讲授

  1.万有引力的猜想

  读书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中伽利略、开普勒、胡克的研究,并根据他们的研究和猜想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英国科学家牛顿也一直在思考为何行星做椭圆运动,据传说,牛顿的思考源于苹果落地,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牛顿是如何思考的。

  小组讨论:学生以物理小组为单位,3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如下问题:

  ①苹果熟了,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是天上?

  ②苹果树不论长得矮还是高,树上的苹果都会落地。由此可知,即使苹果长到月球那么高,照样会落地。那么,月球为何没有落地呢?

  ③为什么月球不做直线运动,而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解释:苹果树上的苹果相对地球静止,在重力的作用下,因此会落到地面;若月球相对于地球静止,月球也将像苹果一样的落回地面。月球上的苹果若具有月球一样的运动速度,它也将像月球一样不落回地面。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原因是受到了地球的引力,引力提供向心力做圆周运动。

  提出问题:既然一切天体之间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有引力。那么,是否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呢?那么,这个力又是多大呢?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11】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 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1. 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2.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得到:

  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于是提出大胆的设想:既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跟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即:F

  教师:牛顿得到这个规律以后是不是就停止思考了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一: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遵从这个规律,那么其他天体之间的力是否也遵从这个规律呢?(比如说月球与地球之间)

  师生: 因为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与之类似,根据前面的推导所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力,其他行星的卫星和该行星之间的力,都满足上面的规律,而且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教师:但是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力,和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是否遵从相同的规律?

  此等式是否成立呢?

  已知:地球半径R=6.37106m , 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r=3.8108 m ,

  提问:同学们能否通过提供的数据验证关系式F=G 是否成立?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但此等式是在以上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得到的,反过来若能通过其他途径证明此等式成立,也就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成立的。代人数据计算:

  即a/g=R2 / r2 成立,从而证明以上假设是成立的,说明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也遵从相同的规律,即F=G

  这就是牛顿当年所做的著名的月-地检验,结果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守同样的规律。

  教师:不过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此时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三: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是否都遵从相同的规律?

  牛顿在研究了这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之后。于是他大胆地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于1687年正式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如果用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其中G为引力常量)

  说明:1.G为引力常量,在SI制中,G=6.6710-11Nm2/kg2.

  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物体是指质点而言,不能随意应用于一般物体。

  a.对于相距很远因而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公式中的r 就是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对均匀的球体,可以看成是质量集中于球心上的质点,这是一种等效的简化处理方法。

  教师:牛顿虽然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并没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因为当时他没有办法测定引力常量G的数值。直到一百多年后英国的另一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才用实验测定了G的数值。

  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及其原理。

  扭秤的主要部分是这样一个T字形轻而结实的框架,把这个T形架倒挂在一根石英丝下。若在T形架的两端施加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丝就会扭转一个角度。力越大,扭转的角度也越大。反过来,如果测出T形架转过的角度,也就可以测出T形架两端所受力的大小。现在在T形架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小球,再在每个小球的附近各放一个大球,大小两个球间的距离是可以较容易测定的。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球会对小球产生引力,T形架会随之扭转,只要测出其扭转的角度,就可以测出引力的大小。当然由于引力很小,这个扭转的角度会很小。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度测出来呢?卡文迪许在T形架上装了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射向镜子,经镜子反射后的光射向远处的刻度尺,当镜子与T形架一起发生一个很小的转动时,刻度尺上的光斑会发生较大的移动。这样,就起到一个化小为大的效果,通过测定光斑的移动,测定了T形架在放置大球前后扭转的角度,从而测定了此时大球对小球的引力。卡文迪许用此扭秤验证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出万有引力恒量G的数值。这个数值与近代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测定的数值是非常接近的。

  卡文迪许测定的G值为6.75410-11 Nm2/kg2,现在公认的G值为6.6710-11 Nm2/kg2。由于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非常小,所以一般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很小的,我们可以估算一下,两个质量50kg的同学相距0.5m时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大(可由学生回答:约6.6710-7N),这么小的力我们是根本感觉不到的。只有质量很大的物体对一般物体的引力我们才能感觉到,如地球对我们的引力大致就是我们的重力,月球对海洋的引力导致了潮汐现象。而天体之间的引力由于星球的质量很大,又是非常惊人的: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达3.561022N。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篇12】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第二章光现象和第一章声现象联系十分紧密,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而第一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什么叫做光源?②光是如何传播的?③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三个问题跟第一章声现象中研究的三个问题很接近。①什么叫做声源?③声音是如何传播的?③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光和声音作一个类比,使学生对光有更深刻的理解。

  引入部分选用一个谜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物体是否能自行发光或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的角度分析西瓜为什么在被切开以前是黑色的?引导学生进入光的世界。

  引导学生仿照声源的概念来自己归纳光源的概念。

  老师根据学生对光源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完善光源概念。

  加深对光源的理解,分三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列举生活中的光源最多,并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列举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2).将一束激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分析归纳: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才不是沿直线传播,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板书)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a.小孔成像 b.影子的形成 c.步枪的瞄准器 d.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3.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三)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提问: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呢?

  列举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速度,然后给出光的速度,作一个比较。

  摩托车速度20m/s,汽车速度30m/s,飞机速度200m/s,宇宙飞船速度8000km/s,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达到3×108m/s。

  b.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2.收集各种手影游戏,加深对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理解。

分享

热门关注

2023年度述职报告超市(汇总11篇)

年度述职报告超市

关于上班的心情说说句子27条

上班心情句子

关于以青年为主题议论文(汇总7篇)

青年主题议论文

药师述职个人报告范本4篇

药师范本

[最新]公司整改报告范本合集7篇

公司整改报告范本

万有引力公式是什么 万有引力的推理依据是什么

万有引力公式

万有引力公式是怎么推出来的

万有引力公式

物理说课稿实用合集

实用说课稿合集

春天的手说课稿合集

春天的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实用合集

实用说课稿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