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科学编写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经过小编的积极努力我们最终完成了这篇山村的课件,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山村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生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1、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2、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1、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2、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山村的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山西村、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感受村民的淳朴以及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并尝试加以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游历西林山寺有感而发,题诗写词,而流传至今,而在宋朝同样也有这么一位诗人,在游历一座村落时,也写下了千古绝唱!这位诗人他是谁呢?又留下了怎样“绝唱”?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下《游山西村》。
(二)初读感知
1.读过标题你是否有疑问?
预设: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过渡:山西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作者去这个山西村游玩会有什么收获呢?
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词。
指导:学习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写法上左窄右宽。
4.学生齐读,思考概括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句诗都是什么意思?
2.作者这次出游到底收获了哪些呢?(小组合作)
收获一:村民的热情
(1)从哪里看出来村民热情好客?
明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民朋友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十分充足。山民招待客人时的情景,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从“莫笑”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叫大家不要笑。这里的酒菜虽然简单、淳朴,但包含了村民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2)再次齐声朗读,读出情感。
收获二:人生哲理
(1)从哪句诗获得哲理?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什么?这里景色怎么样?
(3)这句诗看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对自己眼下困顿遭遇表示乐观豁达。提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
(4)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欣喜,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四)巩固提高
诗人出游获得了很多收获,那么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束课堂。
作业: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包括作者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山村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
难点:懂得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带来危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画导入:
很早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想去那看看吗?(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么美丽的小山村你想说点什么?在这个小山村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二、以读入境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请做上记号,再往下读。读完后,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品第一段
这个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山村的美?(第一自然段)
A、听课文配乐读(第一段)
是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通过这些文字同学们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色?
B、指导读
谁愿意也来试着读这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后评)
还有哪些同学也想读这一段的一起读(感悟小山村的美)
C、入情入境,再读
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居民,能允许我来采访一下吗?
在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小山村中,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感悟小山村带给人们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读这些文字,把你对小上村的喜爱,把小山村带给我们的快乐读出来(齐读)
3、质疑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里,永远的消失了。
A、学生自由读5、6自然段(课件播放狂风、雨水、喊叫声)
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自己小声读读5、6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你读了这些句子以后心情怎么样?
B、齐读这两段
是啊,我们都为这个小山村感到担心、难过。让我们一起来读。
C、质疑
听了你们朗读,我好象听到小山村在难过地哭泣。看到小山村由美丽变成富裕,最后变成一无所有,亲爱的同学们,这个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小山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山村是如何变富裕的?)
4、再读课文,解疑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再细细读一读,想一想,看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生默读课文)
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
把这个句子改成这样,哪个句子好?好在什么地方?
课件对比句子:
想盖房,想造犁,就拿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砍下来。
(很多树木被砍了)
(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窗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了。
还有一个句子也写了许多树木被砍了,是哪一句?生读
你从哪儿看出很多很多树木被砍?(一栋栋、各式各样、大量)
找到这个句子的一起读一读。
(3)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在这片裸露的土地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色?(体会裸露)
(动物越来越少;生:空气越来越差;生:到处都光秃秃的)
齐读!
(4)小结
无数的树木被村民砍掉了,就连小树苗也不放过,这种砍伐是多么可怕啊。
郁郁葱葱的树木消失、小山坡裸露,村民们靠什么富起来,小山村为何最终却消失了?
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指名说
把树木变成生活所需品,让日子富起来的是谁?把树木都砍掉,最终导致小山坡裸露,让小山村消失的又是谁?
(板书:人类)
三、延伸扩展(感悟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人类!是啊,人们在把树木变成自己的所需品时,确实是让自己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但如果这种砍伐是无节制的砍伐那么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变得一无所有。(课件展示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画面)
你还收集到了哪些有关的资料,讲给大家听听。
看着、听着这些,你除了难过、担心,此时你的心情更多的是什么呢?
这时候你最想对小山村的人们说的话是什么?
总结:感谢你们,老师代表这美丽的小山村感谢你们!!你们倒出了许许多多小山村的心声,你们是它们的知己,是它们朋友!就让我们把这篇课文齐读一遍吧,告诉人们要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告诉所有的人都来爱护树木,都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山村的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高老师就带来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你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写哪儿吗?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读《游山西村》
正音
浑 豚 重
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
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
3.“横看”是怎么看?(课件,横:①使物体成横向。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③纵横杂乱。④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让学生判断选择。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这是怎样的山岭?(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指导读“横看成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峰?(陡峭)指导读第一句。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是幽谷深涧,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7.(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四、学习《题西林壁》三、四句:
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他找到原因了吗?
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____,视野受到局限。咱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因为_____,所以_____。
3.是呀,作者为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而叹息,但他似乎又明白了点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有的同学已经背出来了,谁来适一适?
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
1.学了《题西林壁》,我们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又明白了一些生活的哲理。(板书:赏景明理)下面我们随着诗人陆游到山西村去看看、走走,想想又能悟出什么道理呢?
2.诗人陆游因为被朝廷罢官回归故里,途经山西村,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乡亲们又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请读读一、二句。
3、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见乡亲们说了些什么?指导朗读。
六、学习《游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____,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课件显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眼前柳绿花红,又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2.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相吻合吗?被罢官的陆游本以为前途渺茫,陷入了困境,但是朴实的乡亲们却给了他走出困境的信心。这份欣喜之情,你能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3.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七、配乐朗诵,感悟情境
同样的触景生情,同样的耐人寻味,让我们随着诗文再次来赏景明理。
八、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背一背。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山村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品悟诗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间】
7分钟
【教学过程】
1、品诗情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饭菜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加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从刚才的“疑无路”到现在的“又一村”,从绝处逢生、到豁然开朗。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困境中蕴含着希望,在我们感觉疑无路的时候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下去,就会有又一村的美好景象。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相吻合吗?陆游被罢官了,他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没有嫌弃他,看着眼前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感受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淳朴的民风,陆游也看到了新的景象,新的希望。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伪诈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执掌朝政的人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此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即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但愿从今往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农人的热爱。
2、布置作业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结束语:
生活中谁没有困难,谁没有挫折,谁没有失败,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就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看到我们的世界春暖花开。
山村的课件(篇6)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附录]
仅供教师参考。
古人作诗有所谓“脱化”之法,即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陆诗“山重”一联也是脱化前人诗句的结果,例如: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转处,忽与前山通。”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