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教案4篇

2023-05-22 17:52:49 九年级数学教案

  假设您对这个话题感到莫名其妙,标榜一下“九年级数学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赶上课程之前,教员要提前筹备好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材料,且自行精心修改其中的内容。所谓教案,即是教授良好的效果的观测记录。希望您可以静下心来阅读并珍爱这份资源!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1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弦切角定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线段成比例等问题时,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圆心角和圆周角以及直线形角的性质构成了完美的角的体系,属于工具知识之一.

  难点:弦切角定理的证明.因为在证明过程中包含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虽然在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中应用过,但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因此它是教学中的难点.

   2、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设置学习情境,组织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归纳结论,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并获得新知识;

  (2)学习时应注意:

  (Ⅰ)弦切角的识别由三要素构成:①顶点为切点,②一边为切线,③一边为过切点的弦;

  (Ⅱ)在使用弦切角定理时,首先要根据图形准确找到弦切角和它们所夹弧上的圆周角;

  (Ⅲ)要注意弦切角定理的证明,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思路

   教学目标

  1、理解弦切角的概念;

  2、掌握弦切角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3、进一步理解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

  教学重点:弦切角定理及其应用是重点

  教学难点:弦切角定理的证明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以旧探新

  1、复习: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

  2、弦切角的概念:

  电脑显示:圆周角CAB,让射线AC绕点A旋转,产生无数个圆周角,当AC绕点A旋转至与圆相切时,得BAE

  引导学生共同观察、分析BAE的特点:

  (1)顶点在圆周上;

  (2)一边与圆相交;

  (3)一边与圆相切

  弦切角的定义:

  顶点在圆上,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弦切角。

  3、用反例图形剖析定义,揭示概念本质属性:

   (二)观察、猜想

  1、观察:(电脑动画,使C点变动)

  观察P与BAC的关系.

  2、猜想:BAC

   (三)类比联想、论证

  1、首先让学生回忆联想:

  (1)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采用了什么方法?

  (2)既然弦切角可由圆周角演变而来,那么上述猜想是否可用类似的方法来证明呢?

  2、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当固定切线,让过切点的弦运动,可发现一个圆的弦切角有无数个

  如图由此发现,弦切角可分为三类:

  (1)圆心在角的外部;

  (2)圆心在角的一边上;

  (3)圆心在角的内部

  3、迁移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方法

  先证明了特殊情况,在考虑圆心在弦切角的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一般情况的证明转化为特殊情况

  圆心O在CAB外,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BAQ-APQ-APC

  圆心O在CAB内,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QAB十QPA十APC,

  (在此基础上,给出证明,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回顾证明方法:将情形图都化归至情形图1,利用角的合成、对三种情况进行完全归纳、从而证明了上述猜想是正确的,得: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4、深化结论

  练习1直线AB和圆相切于点P,PC,PD为弦,指出图中所有的弦切角以及它们所夹的弧.

  练习2DE切⊙O于A,AB,AC是⊙O的弦,若=xx,那么DAB和EAC是否相等?为什么?

  分析:由于和分别是两个弦切角OAB和EAC所夹的弧.而=xx,连结B,C,易证B=C.于是得到DAB=EAC.

   由此得出:

  推论:若两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则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四)应用

  例1已知AB是⊙O的直径,AC是弦,直线CE和⊙O切于点C,ADCE,垂足为D

  求证:AC平分BAD.

  思路一:要证BAC=CAD,可证这两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相似,于是连结BC,得Rt△ACB,只需证ACD=B.

  证明:(学生板书)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可否用前边学过的知识证明此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思路二,连结OC,由切线性质,可得OC‖AD,于是有3,又由于2,可证得结论。

  思路三,过C作CFAB,交⊙O于P,连结AF.由垂径定理可知3,又根据弦切角定理有1,于是3,进而可证明结论成立.

   练习题

  1、AB为⊙O的直径,直线EF切⊙O于C,若BAC=56,则ECA=______度.

  2、AB切⊙O于A点,圆周被AC所分成的优弧与劣弧之比为3:1,则夹劣弧的弦切角BAC=________

  3、经过⊙O上的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C.

  求证:ATC=TBC.

  (此题为课本的练习题,证明方法较多,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证法.)

   (五)归纳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作业:教材P13,习题7.4A组,(2),5,6,7题

   探究活动

  一个角的顶点在圆上,它的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的度数,试探讨该角是否圆周角?若不是,请举出反例;若是圆周角,请给出证明。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2

  1、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旋转的基本性质。

  重点

  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

  旋转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具有的一些性质。

  (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转围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钟的中心。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

  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钟、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

  (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

  自主探究:

  请看我手里拿着的硬纸板,我在硬纸板上挖下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把挖好的硬纸板放在黑板上,先在黑板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在黑板上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去硬纸板。

  (分组讨论)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一组推荐一人上台说明)

  1、线段OA与OA′,OB与OB′,OC与OC′有什么关系?

  2、∠AOA′,∠BOB′,∠COC′有什么关系?

  3、△ABC与△A′B′C′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老师点评:1.OA=OA′,OB=OB′,OC=OC′,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AOA′=∠BOB′=∠COC′,我们把这三个相等的角,即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称为旋转角。

  3、△ABC和△A′B′C′形状相同和大小相等,即全等。

  综合以上的实验操作得出: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例2如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的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

  分析: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点,那么旋转角就是∠ACD,根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即∠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CB=CB′,就可确定B′的位置,如图所示。

  解:(1)连接CD;

  (2)以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

  (3)在射线CE上截取CB′=CB,则B′即为所求的B的对应点;

  (4)连接DB′,则△DB′C就是△ABC绕C点旋转后的图形。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62~63页习题4,5,6.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3

   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找规律)(第115—118)

   第一课时:找规律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 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 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 、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 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 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 )=( ),肯定是11+5=16

  2、 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 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 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 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 出示巩固练习题

  (1) 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 )、55

  (2)96、( )、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 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4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

  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重点

  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

  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x2-4x+7=0(2)2x2-8x+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略.(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

  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如果q

  例1解下列方程:

  (1)2x2+1=3x(2)3x2-6x+4=0(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练习2.(3)(4)(5)(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复习巩固3.(3)(4).

  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

  (2) 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

分享

热门关注

物流仓储实习报告精选

物流仓储实习报告

关于飞行的句子200句

正能量情感语录经典句子(汇总25句)

正能量情感语录句子

班级圣诞晚会策划书精选

班级圣诞晚会策划书

兼职社会实践报告必备

兼职社会实践报告

五年级数学教案汇总

五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梯形6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栽蒜苗3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栽蒜苗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

六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1000字合集

二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