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6篇

2023-06-02 11:19:21 初中语文教案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在我看来“初中语文教案”是众多文章中的绝美之作,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初中语文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说明文是以客观的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说明语言往往是简洁准确,平易朴实的,但是读了李渔的《芙蕖》以后,一缕清新的空气就会扑面而来。因为本文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说明了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又将说明文的格局与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动说明的风格。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要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探究,从而区别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重点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教学设想:

  区别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领悟本文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要学习这篇说明文结构的严谨,祥略得当等写作特色。另外,作为文言文阅读,本课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了两篇关于莲花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审美意义,联系诗歌名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照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比较探究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4、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形成清新生动的说明语言的特色。

  5、学会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芙蕖》与《爱莲说》的异同,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2、联系现代汉语学习理解文言文。

  3、合作与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体会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难点:

  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突破:

  将古汉语的学习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在沿革演变中去辨析理解文言文,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再从说明文的五要素的角度分步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勾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2、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3、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出示释迦牟尼端坐莲花宝座的图片和“连年有余”的年画)

  古往今来,莲花常常被人们所亲睐推崇,那端坐莲花宝座的佛祖成了参禅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寻常百姓将“鱼戏莲叶间”的画面赋予了“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对莲更是爱得痴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杨万里爱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莲花,竟然以此为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渔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明确:(多媒体出示)

  李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传后人”

  三、解析题目

  1、正确注音。明确:fúqú

  2、提到芙蕖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确:莲花

  3、你对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从芙蕖的外形、结构、用途及习性等方面介绍)

  明确::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为了介绍芙蕖这种植物,给人传授有关的科学知

初中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生字、词语、美词佳句;2.能力目标:了解丑小鸭命运的戏剧性变化,理解其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懂得友善、懂得追求。

  教学时长: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童年,故事伴我们成长:白雪公主让我们懂得了善良,快乐王子让我们学会了无私,小红帽教会了我们机智,或许我们也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吧。教师随即出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flash”图片,引入课题。

  初读

  1.自读课文,画出不熟悉的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意思,并识记字形,交流巩固(自主学习、合作巩固)。

  2.分段指读,师生评议(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熟读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读懂了什么?没读懂的用“?”标出。

  2.分组交流谈故事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分组交流,达成共识。(分组、合作、探究)

  3.质疑问难:交流探讨后,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说出来。(师生交流,整合问题,适当点拨)

  4.内容探知: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谈谈你的理由。(结合课文内容简单易懂、情节引人入胜的特点,强调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仿句拓展:根据例句,仿写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紧扣主题、延伸课外)

  丑小鸭让我们学会了自信和追求。

   第二课时

   一、跳读全文,深析内容

  1.理线索:请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丑小鸭流浪的足迹为线索)

  2.明结构:请具体找出丑小鸭流浪生活的足迹。(出生地-沼泽地-老太婆家-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析内容:结合语境,简要概括丑小鸭在各个地方的故事。并用精确的词语概括大家对它的态度,同时体会丑小鸭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

  出生地──(被排挤)

  沼泽地──(被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森林里──(向往美)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二、 辨析形象,感悟主题

  1.辨形象:指出你认为可悲、可笑、可鄙、可敬的人物(动物)形象。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表演。之后,对其评价,体会其现实意义。(小组合作)

  示例:老太婆家的短腿鸡,它傲慢无礼,自以为是,缺少同情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冷酷,人情的冷淡。

  2.悟主题: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1)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2)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3)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养在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4)他感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美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引导学生悟出主题后,相机出示美丽的白天鹅翱翔于天空中的画面。在画面的下方提示主题。

  主题:要成为白天鹅,就应有宽厚、善良的心,应有理想,要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三、人生启示

  从丑小鸭的“丑”“苦”“变”的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2.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就不可能创造出人生的奇迹。

  3.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初中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文学传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梵高投身艺术创作时的忘我境界和执著精神。

  3.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

  (梵高曾是画坛上的一个“异数”,他命运多纠,但对艺术却执著一生,有着强大的人格力量。作者写作本文正是为了表现出这一点。为了达到此目的,主要使用了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尤其是。c理描写;二是矛盾冲突;三是虚实结合。)

  1.导入。

  用实物投影仪投放《吃土豆的人》图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对这幅画的印象,也许有的同学说其人物结构上有某些缺陷,色彩过于昏暗,所表现的也不过是一些身份低微的农民。它美在何处呢?我们不妨走近这幅画的作者――梵高,看看他想通过这幅画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设计的意图有二,一是用相对直观的形式给学生以感性材料,带学生进入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二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2.了解作家、作品及《吃土豆的人》的创作背景。

  3.朗读课文,学习有关词语。

  (该课词语较多,可以让学生按音、形、义三个方面来归类整理;另外,要注意提示、注释、练习上的重要词汇。)

  4.比较阅读。

  以下文字是从梵高写给其胞弟提奥的信中摘录下来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欧文・斯通正是通过阅读以下文字,并加以合理想像而写出了本文。比较梵高的自述和欧文的文章,找出其不同。

  这个礼拜,我开始画一幅农氏晚上图在一起吃一盘土豆的画。我早起晚睡,已不停地画了三天。…・’・我想把我在农舍里画的那幅吃土豆的人的速写作些修改,使它成为一幅真正的画。《吃土豆的J至少是我试探过的一个题材。我可以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和某些完全错误的地方,但它相当真实,比有些完全没有缺陷的画也许更真实。……我又在画《吃土豆的人》。我新画了些头部的习作,尤其手部作了很大的改动。尽管现在这幅画只花了比较短的时间,但画头和手的习作却用了整整一个冬天。至于画这画的那几天,十足是一场战斗,不过是一场使我感到极为兴奋的战*。我试图清楚地表现这些在油灯下吃土豆的人们如何用他们伸过盘子里的那同一只手挖地,以便使画表现出体力劳动以及他们如何诚实地谋生。……画面上是一间屋于昏暗的内部,屋里,点着一盏小油灯,肮脏的亚麻桑布、被烟熏黑的墙壁,女人们头上在地里干活时戴的论通的无沿帽,所有这些在油灯下通过眼睛毛看来都变成了很深的灰色…・・全部头像都画完了,而且还画得非常仔细,但我还是毫不可惜地立即重画。在现在完成的这幅画里,他们的肤色像还带着泥土的、没有削过的新鲜土豆。我根据我对那一场面本身的记忆而画出了这幅画。可我已经把头像画了多少违有!于是,我又每天晚上跑去现场认真捉摸某些细节。我认为画已经完成了――这总是比较而言,因为实际上我永远不会把自己的作品看得完史无缺。这一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想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以达钢举目张、领提在顺之效。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梢匀醚生比较清晰地并列两个文本的不同,进而思考其中的原因。

  (1)根据梵高自述,讨论第1~6段中以及第10-15段中,韦尔斯神父与梵高的冲突这一情节,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作者为何要加入这一情节。(这一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传记文学的一个特点,即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活;有时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地想像,甚至虚构。但想像或虚构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2)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课文中为何加入大量有关梵高的心理描写(这一点在梵高自述中是比较少的,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创造),揣摩这些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落实教学重点即如何抓住心理刻画人物;二是帮助学生把握文幸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并非只为了简单介绍《吃土豆的人》这幅画的作画经过,而是为了从中表现出梵高那种对艺术的执著、对农民的友善、对人类的关怀、对真实生活的渴望、对克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世界。)

  5.欣赏品味。

  (1)梵高为什么一再对他所作的画不满意,甚至“付之一炬”?后来,他终于成功了,原因是什么?这一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是一个比较有开放度的问题,既可以从文中找到立论的根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共体验谈谈感悟,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关情趣。)

  (2)语言品味。

  ①文中写梵高看自己的画的时候,都没有用“看”这个字,如“他在画室里走了一囵,端详着自己的作品”,又如“他把油画放在椅子上,点燃了烟斗,站在那里凝神注视着自己的作品”。你认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试将“端详”和“凝神注视”改为“看”,做一比较。

  ②第9段和第!9段中有两句话意思相近,即‘对于他在画的东西,他无须思索即可挥洒自如”和“所要描绘的东西不用费心思索便出现在画布上”,是否重复?如果不是,又有何意味呢?

  这类语言品味点在文中还有许多,这里仅是简单举例。其意图是强化语言训练,使学生逐步培养起好的语感,同时帮助他们对文章的内容及遣词造句之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刻画人物的手法。

  (1)正面描写:又可细分为外在行为描写和内在心理描写。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尤其是关于梵高的心理描写,从中可以窥视其骇人的人格力量。

  (2)侧面描写:要注意韦尔斯神父和德格鲁特一家对待梵高的不同态度,这实际上象征了对前驱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作者正是把梵高放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错综的背景下来刻画的'。

  (3)虚实结合:应该说作者刻画的梵高这一形象,基本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但也加入了不少合理的想像。这一点应该注意到,并要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要加入想像也可以说是虚构的成分?这些想像和虚构的基础又是什么?

  (4)把人物放在一个矛盾冲突的背景里来写。这一点(2)中已经提及。要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写的好处,并能够借鉴这种写法。

  2、怎样理解传记文学中的虚构。

  传记文学既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就应该允许有虚构的成分,这也可以说是~种再创造。但是这种再创造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达到更高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比如本文虚构了韦尔斯神父与梵高的冲突,并通过斯蒂思母亲的四强化了这种冲突,意在一种严酷的环境里将梵高对艺术的执著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再比如本文有多处梵高的心理描写,这显然是虚构的,但我们却不能说它不合理,因为这些描写真实地表现了梵高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真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才使得梵高这个形象如此丰满、如此典型。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史记・高祖本记》,其中的不少描写我们可以断言是虚构的(无怪乎有人称《史记》为“谤书”),但我们也可以断言这些描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为真实的、更为典型的。

  阅读下面肖红的《鲁迅先生记》,回答文后的思考题。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在蓝色,有点从患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机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象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象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革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文章命题很大,但人手却很小。作者主要选择了何种事物来描写?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2、找出作者描写鲁迅抽烟这一细节的句子,揣摩一下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3、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突出,请概括一下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

  (第1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和象征手法。第2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第3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主要选择了万年青来写。作者反复强调它不怕冻,“最耐久”是一种使“我”感到“惊奇”的“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主要是为了通过这一寓意深长的关好形象,来象征鲁迅先生的坚韧顽强、不畏艰难的伟大人格。2.“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效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象一朵小花似的……”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了鲁迅永不熄灭的热情。虽然,过度的劳累,使他在生理上加速了苍老的进程,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裹老。那红的烟头难道不可以使人联想到那正是先生那火红火红的生命的象征么?3.一瓶万年青,一句“永久这样”,一缕轻烟,一丛墓草,就这样,作者勾勒出了朴实、坚韧、勤奋、崇高的鲁迅形象,一位令人无限景仰和永志不忘的伟大战士的形原。

初中语文教案(篇4)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

  二、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笔记体小说。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练生动。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缺少足够的字词积累,但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因此授课中决定遵循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内容、四读读出情感)的方式,使文言文的语言学习融入到思想情境的感知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研读文本、理解重点虚词“之”;通过探讨问题,深入理解文意,领悟狼的狡猾与屠户的勇敢、机智;

  方法与途径: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

  情感与评价:通过诵读,感受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通过研读课文,懂得在生活中,对待邪恶势力,不光要敢于斗争,而且要运用智慧,善于斗争;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的寓意;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领悟、理解。

  六、教学准备

  制作“四步十二法”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四步研读预习表”上的内容(常识研读——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本研读——生字新词、情节研读、基本结构、文章主旨;艺术研读——立意、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生活研读——自己的启示与感悟)。

  七、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导入示标:

  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狼的图片及解释,猜出成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这几个成语的主角有关,请同学们大声说出今天的课题——《狼》

  预习共享:

  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1、《狼》的作者 蒲松龄 ,字 留仙 ,一字 剑臣 ,别号: 柳泉居士

  世称 聊斋先生 , 清 朝文学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

  《山市》 。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 。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 书屋 名,“志异”的意思是 记录奇异的事 。

  3、作者书屋的对联是: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六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上内容,不能解决的向教师提出。

  讨论完成后教师就出错较多的问题统一讲解,学生使用双色笔纠错。

  (二)引领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可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学生范读: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补充或点评。

  教师正字正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眈dān 瞑míng 隧suì 尻kāo 黠xiá

  二读——读出节奏

  小组讨论以下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第二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第三段: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第四段: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第五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学生齐读

  三读——读懂内容

  (小组合作,结合预习表与课下注释理解文意,记录下自己有疑惑的地方,组内解决)

  重点虚词

  之:

  1、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

  2、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例: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重点句子翻译:

  1、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3、苫蔽成丘

  ——覆盖成小山似的。

  4、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你能流利的讲出这个故事吗?(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读——读出情感(层层深入,揭示主旨)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本性?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文章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

  (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找出课文例句并分析。)

  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顾”“奔”“倚”“弛”“持”“暴起” “劈”“毙” “转视”“断”“毙”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如此狡猾的狼,最终却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学生思考、六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三)训练检测

  对比阅读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

  注释:

  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

  ②致:使。

  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

  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对比练习:

  1、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目似暝,意暇甚

  故令嗥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D:相去数十步

  跑号如前状 一狼径去

  2、说说自己读完《狼》与《牧竖》的感受。

  (四)总结升华

  说说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知识梳理、规律总结)

  多媒体呈现课文寓意主旨: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正是蒲松龄的两则狼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

  八、教学反思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因此本节课指导学生通过自读、齐读、默读、范读等形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内容、读出情感。之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六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四读及问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训练检测”环节中的“对比阅读”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

初中语文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疑难字

  2、了解游记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进行记叙、描写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中关键的词语和重要的句子,了解并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理清写景顺序

  4、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杭州的美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杭州西湖,它的美,从古到今,有很多文人墨客用诗和文章来赞美。同学们能否回忆一下古人咏赞西湖的诗词: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二)解释游记

  是记叙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它取材范围极广,形式灵活多样,文字优美,风格迥异。一般先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缘由,然后按时间顺序,以游踪为线索,抓住景物的特点,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地记叙旅途所见所闻,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陶冶。

  (三)分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并思考:这篇游记按时间先后和游踪,记叙了哪几个景点?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特点?

  2、正音

  璞(pú)

  潋(liàn)滟(yàn)蜿(wān)蜒(yán)

  琤(chēng)

  袂(mèi)

  3、分析第一段

  课文一开始,简要交代了游湖的原因和时间,点明是第四次游湖了(正以为如此,作者才能尽拨繁冗,深入精微)作者先用了一个排比句“没有……没有……也没有……”,说明了“六月并不是好时候”。读者看到这里,内心自然会产生一丝隐隐的憾意:来的不巧。但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从视觉和嗅觉这两个角度写出了西湖初夏风光的别具一格。

  (1)六月的西湖给人一种什么印象?作者怎么会发现西湖一种特有的美?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六月的西湖在烟雨笼罩中有一种特有的'空灵清丽之美。要了解西湖,“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启发读者如何去鉴赏美。

  (2)作者通过“仔细领略观赏”,发现了六月西湖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个特点来写?

  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来写。原因:

  一是六月春光已老,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尚早,“绿”正是此时西湖的主宰,

  二是前人关于西湖的诗文早已汗牛充栋,作者另辟蹊径,引导读者探求西湖内在美。

  4、分析第二段

  指名朗读,思考:作者写了灵隐哪些处所的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讨论交流,形成板书)

  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绿的广漠无际,渗透到了每个角落。先虚写对绿的感受,“绿意扑眼而来”,似乎“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再实写绿的景物,道旁古木,飞来峰上树木,峰下小径,亭旁溪水,无一不是绿的天地。作者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次第写来,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绿的世界。

  灵隐绿“扑眼而来”,连“雨丝儿也都是绿的”,“直绿到了石头逢里”,亭下溪水也流淌在“一片绿色的景中”,无处不绿,触眼皆绿,具有一种逼人的气势。

  地点

  景物

  特点

初中语文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翻译

   【课时】

  1

   【教学过程】

  导课

  1、《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2、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 )命学( xiào )学半

  3、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文章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本文翻译。

分享

热门关注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10篇

分数初步认识教案

初中语文课春的教案(系列10篇)

初中语文课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集锦

初中美术教案

人之初教案推荐5篇

人之初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2000字精选

分数初步认识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5篇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实用五篇)

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教案

[参考]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范文集锦12篇

初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