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小学数学说课教案"这样的内容。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上课用的教案课件,才能展现更完整课堂教学。欢迎阅读并参考!
小学数学说课教案 篇1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教案 篇2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
本课时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中第一教时。P100~101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万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本课内容包括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并认、读、写小部分是一位的小数。这部分内容是小数初步认识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为再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教学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母是10的分数及货币单位元、角,长度单位米、分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的了解多于米与分米,而且对小数也有所接触,为此教学一开始以一些商品的价格引入,不回避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反而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对教材稍作修改,先学小数的读写法,再通过学生的合作、自学、讨论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再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能认、读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分数与小数的含义是教学中的关键。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物品的价格,把你收集到告诉同学。
多请几位学生说说一些商品的价格。
二、实践讨论,学习新知.
1、读、写小数。
既然大家知道0.1元,0.2元,0.6元都是小数,那你认为它与我们学过的1,2,3,4……的数有什么不同?
(都有小圆点,都有零)指出,小数中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怎样读?怎样写?
2、理解小数的含义。
分三方面进行。
A以元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B认识以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C借助分数的意义认识小数。
每一方面都配以一定小练习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练习中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索能力。
3、通过自学让学生了解自然数、整数及小数是由哪几部组成的。
三、自学“你知道吗?”。
通过“你知道吗?”来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首先起源于人类的需要,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小学数学说课教案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 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习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2、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
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过渡。
(2)学习加法算式。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3和1表示。然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最后教读加法算式。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圆片合并在一起。这一步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巩固发展,在练习中提高
(1)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①课本第24页“做一做”。②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红花配绿叶)。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课本第25页松鼠玩耍图,通过动画演示引出算式3+2=□。
(4)课本第25页做一做。
① 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② 巩固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点数,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
③ 通过对比4+1=5、1+4=5和1+3=4、3+1=4这两对算式式,使学生通过直观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4、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5、布置作业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6、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信任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2)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交流意识。
(3)发挥课件的动态立体优势,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小学数学说课教案 篇4
《7的乘法口诀》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7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
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7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一年级(下册)6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想一想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学习1——6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记住7的乘法口诀。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1——6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吗?(通过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的旧知)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学具操作,用摆小船,数一数,摆一只小船用几个?
2、提问:如果摆2只小船、3只小船、4只小船……7只小船,各需要多少个呢?你们能完成这个表格吗?
船的只数1234567
的个数
3、摆1只小船用了7个的个数的个数,就是1个7,摆3只小船是几个7相加?谁能列乘法算式?你还能编出乘法口诀吗?想一想,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乘法算式?
板书:3个7相加7×3=213×7=21三七二十一
4、你还能编出7的其它口诀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5、完善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把口诀补充完整。
6、自己看乘法算式,读乘法口诀。
比较乘法算式和口诀,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几的积比它前面的几个几多几,比它后面的几个几少几,即“是几的口诀相邻之间的积就相差几”的规律,为学生记忆乘法口诀作准备。
(这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
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练习
1、根据口诀写出两道算式
四七二十八
2、给小动物找家
三七二十一二七十四五七三十五一七得七七七四十九四七二十八六七四十二
7×27×17×47×76×77×3
4×77+7+7|+7+7+7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五七三十五里面没人住)
小兔子住在五七三十五里面,你认为他符合什么条件?
3、有一只小动物只记得口诀五七三十五,四七()、六七(),它都不记得了,怎么办?谁来帮帮它?
4、()×7=()5×()()
127×()37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芙蓉区荷晏小学余佳
小学数学说课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本部分内容实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与整数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和讲解上都注意联系整数运算,一边是学生把整数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
2、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材编排的特点。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它包括两种情况:小数乘以整数,这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以小数,则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乘法意义上的扩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积里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在整数乘法积随因数的变化的规律,小数点的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这也许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结合例题的讲解来掌握其方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以练习为主;
2、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4扩大( )倍是24;72缩小( )倍是7、2;
5、24扩大( )倍是524;702缩小( )倍是0.702;
0.056扩大( )倍是56;5320缩小( )倍是5.32;
2、下面各数,把小数点去掉,各扩大了多少倍?
6.3 3.04 0.9 0.35 0.008
3、下面各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后各是多少?
4 58 6340 5000 3090
4、说出15×5,208×15各表示什么意义?并用竖式计算。
(二)、新授
1、提示课题
今天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小数乘法(板书)
2、出示复习题,师生共同观察讨论
(1)算出积填在空格里
(2)观察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关系
从左到右观察比较,提问:两个因数有没有变化?分别起了什么样的变化?积起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右到左观察比较,提问:两个因数又起了什么变化?积又起了什么变化?
从而引发学生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3、教学例1
花布每米1.50元,求买5米要用多少元?该怎样列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根据题列式
用加法计算:1.5+1.5+1.5+1.5+1.5+1.5
提问:这几个加数有什么特点?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计算吗?怎样列式?
用乘法计算:1.5×5
提问:1.5×5表示意思?(5个1.5)也可以表示什么?(1.5的5倍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3)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提问:小数乘法中含有小数位,能不能把这些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采用什么方法呢?
②指导学生看书,讲解解题思路
1.5扩大10倍 > 15
× 5 ×5
7.5缩小10倍 > 75
1.5里有一位小数,先把1.5扩大10倍变成15,把15乘以5得75,求得的积比原来要求的积扩大了10倍,根据是前面所复习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原来的积不变,必须把75缩小10倍,即把积里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样乘得的积就应有一位小数。
③共同小结:
为什么要把1.5扩大10倍?(把小数转化成整数)为什么要把积缩小10倍?(使原来的积不变)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步骤怎样?(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点上小数点)
指出:实际计算时,不必写出思维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边说边填
2.5> ( ) 5.8 > ( )
× 7 × 7 × 3 ×3
( )
2、直接说出积是多少
3.2 5、4 8.56、7 5.2、 1.2
× 2 × 6 × 3 × 8 × 9 × 5
得出:一位小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也整数乘法相同,只是乘得的积是一位小数。
3、试算“做一做”
提问:你会做吗?
学生计算后继续提问:你是怎样算的?第一个乘数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第一个乘数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总结出计算方法:
小数乘以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看第一个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小学数学说课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4、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5、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多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部分教材的内容特点,经过我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主要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观察一下,触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讲授新课
(1)、教学圆锥的认识
课件展示,如果我们沿着些圆锥的轮廓画线,可得到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根据几何图形指出:圆锥的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再触摸,得出圆锥的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再观察物体,教师指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你能从物体上找到圆锥的高吗?(教师指出母线不是高)
你能从图形上找到圆锥的高吗?(学生回答)
你能确定圆锥高的条数吗?(学生回答并根据定义总结:只有一条)
(2)、小结
第一步,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师生总结: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请学生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你能根据测量圆柱高的启示,来测量圆锥的高吗?(小组尝试)
请同学展示,测量圆锥的高的过程。
师生总结: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阅读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转动含30度的三角板,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课堂练习
利用课件,展示习题,指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与小学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
小学数学说课教案 篇7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小学数学说课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 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 复习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体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 10里面有 个1
10个10是 100里面有 个10
10个百是 1000里面有 个100
(2)、 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这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 填一填: ----、---、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最后进入总结的环节: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