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春教案模板

2023-06-07 13:42:13 初中语文教案

  我们整理了初中语文春教案,并分享给您,欢迎大家参阅本文。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只有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

初中语文春教案(篇1)

  第一部分:教学模式设计与解读

  教学模式名称:信息化教学模式 学科: 语文姓名: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模板

  说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包括导入、讲授、评价等环节。应该把同一主题的三个环节部分进行有效设计。 作者信息

  NO.1 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NO.2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该环节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呈现在下表中。在“评价工具”一栏中,除量规外,其他均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

  第三步: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反思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初中语文春教案(篇2)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文作者是画家吴冠中,他以美术工作者独到的视角,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文章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同时,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与规范的说明文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让学生对说明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审美技巧,启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明白说明的多样性,应尝试不同的说明语言说明结构等。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方法

  本班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国石拱桥〉,对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因此我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自行熟悉文章的说明重点及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环节更为紧凑,同时也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有直观印象,我收集了许多相关图片,特别是本地的一些桥梁图片,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它们展示出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针对学生已经开始注重外在形象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正确评价自我形象,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和课堂练习则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说明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简介

  一、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二、导入新课学习

  投影显示以下语句

  1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

  2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俗语

  3桥,多么美!------吴冠中

  桥,简单实用,无处不在。桥,姿态万千,各具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们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桥之美》

  三、创设情境

  (桥之美)说课材料,标签:初二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投影显示相关图片,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些桥美在何处?

  四、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指定学生读一读自己所画的相关语句,师生一起修正,并投影显示

  2、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按课文顺序一一标出。

  教师投影显示相关内容及图片。

  五、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择两个例子,运用作者的观点,讨论分析这些桥究竟美在何处?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中作者的阐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做评价。并总结板书。

  六、能力迁移,拓展延伸

  1、再次展示与桥相关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座桥,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重新评价它们,并模仿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备交流。

  2、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说说它们是否具有独到的美。

  七、布置作业

  1、以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写一则语文练笔。

  2、预习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语文练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确对待自己的外在形象。

  二、对比阅读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

  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进行总结。

  同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异语言风格不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文语言平实,准确简洁。

  结合练习二,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堂练习------发放讲义,学生当堂完成。

  三、布置作业

  以家乡的桥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

初中语文春教案(篇3)

  一、说教材

  《竹林深处人家》是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写景散文。伴随着作者的移步换景,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竹林画面,也感受到了竹林深处居民的宁静朴素。学习这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合理地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但是七年级的学生第一次要将以前的记叙文划分成目前更加细分的写景状物散文等文体,是一种新的挑战。这就涉及到新的赏析角度在课堂上的运用。因此,学生和老师的良好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

  3.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难点是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谈话法进行导入。我的导入语是:“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多么优美的乡村竹林图。今天我们跟随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美景吧。”

  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地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

  (二)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所以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他们读准字音,扫清阅读障碍。

  其次,我会结合PPT,讲解本文易错的生字词。如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竹坞(wù)、匾箪(dān)。

  最后,我会让学生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结构。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基本把握文章内容,为深入研读环节打下基础。

  (三)深入研读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第三个教学环节,也就是深入研读。阅读是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想完成多重关系的对话,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边读边展开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与讨论:

  1.首先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如何写竹林的?”我预设的答案是作者通过远观和近看来描写竹林。远观具体表现在:作者远望竹乡,一是从山麓到山顶全铺着竹。竹海淹没了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二是风吹过时,竹海涌着起伏有势的竹浪。竹林密得没有层次,整个大自然仿佛由竹林构成。

  近看具体表现在:作者置身竹海,一是小路两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上的空盖着,不见阳光,像走进竹海的海底隧道。二是竹林的大路、小径、竹树都是差不多,路上没有标志,容易迷途。三是丛丛竹树遮挡山路,林中路尽处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2.接下来,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作者在竹林中穿行,为什么说‘仿佛在海底隧道里通过’,又‘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说明了竹林的什么特点?”

  通过默读课文,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作者深入竹海,看见两旁高大的竹林密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丝毫感觉不到外面的猛烈阳光,因此说“仿佛在海底隧道里通过”。这表现了竹林高大茂密的特点。有时看到前面一丛竹挡着去路,以为已到尽头,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另一条山路便移了出来,所以说“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表现了竹林茂密、小径曲折的特点。

  3.随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家和护林员对竹海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作者怎样写竹的韵致?这道题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所以我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我预设的答案是画家的观点:竹林茂密,找不出一点层次,如果要绘画竹林景色,实在束手无策。护林员的观点:竹林旺盛,意味着竹林和竹笋丰收,正是名副其实的竹乡,值得高兴。

  作者是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方面描写竹的韵致的。视觉表现在:作者远观竹海,竹林茂密;逐浪起伏,气势深沉;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听觉表现在: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听到近处微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听不到别的声音。嗅觉表现在:作者沏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

  4.随着文本的深入,我就文章重点部分提出问题:“竹乡人家的生活与竹密不可分,试就课文内容说明。”

  我明确的答案是:竹乡人善于就地取材,住的、用的和吃的都用竹:

  ①用作建筑材料:如房屋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

  ②制造家具和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椅子、桌子、凉床、碗柜、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兔笼、斗笠,甚至用竹子制造接山泉的水管,用竹箬制鞋。

  ③食物:竹笋、盐扁尖笋,用泉水和竹叶煎锅巴汤和用蚕豆煮新鮮笋饭,用竹管接来的山泉水沏碧螺春茶。

  5.最后,我会再次从整体上进行总结:这里的人民与竹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竹林丰收,竹农的生活就会更丰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那么竹乡人家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不能总结出竹乡人家的生活是富足、欢乐、祥和、劳碌、宁静、朴素的。

  以上问题的设计总体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和层次,贯穿不同的写作手法并带领学生体会了竹林深处人家的朴素静谧。由物及人,体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延伸作业

  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设置提问:“文章写竹林,凸显怎样的主题?”

  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回答:作者刻意描绘竹林深处人家,其用意是赞扬山村居民,自食其力,过着宁静朴素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默默地耕耘,种植竹林,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此,本节课的重难点得以解决,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小结是对课堂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作业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因此本节课我设计如下小结及作业:

  小结是由学生总结谈收获。

  作业是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其他写景状物的散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时积累优美语句。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好的板书应该结构清晰,构思新颖,内容高度凝练。因此,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便于学生理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初中语文春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写了一副对联称赞一位文学家,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位文学家是蒲松龄。写出了赫赫有名的《聊斋志异》,里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狼》,看看一个跟狼有关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纠正读音。

  2.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常识。

  (比如:止:通“只”,仅有。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乃:副词,于是,就。)

  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描写了一个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狼的追赶,投骨不成,只能杀死两只狼的故事。)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读。

  分小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屠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明确:(1)屠夫:是一个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2)运用了心理与动作描写的方法。“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2.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怎么塑造的?

  明确:(1)贪婪、凶恶、狡诈阴险、十分愚蠢的形象。(2)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将狼馋涎欲滴想吃人的绿眼睛刻画出来;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3.“狼”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觉得比喻的是什么?

  明确:根据对《聊斋志异》的了解,狼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四)拓展延伸

  1.分段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冲刺: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

  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终,自取灭亡。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2.角色扮演。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狼》,进一步了解了蒲松龄作品风格。从中知道了:对豺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能心存幻想,应该善于应对,勇敢斗争。

  作业: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写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篇幅虽短,知识点却十分密集,故事性强,思想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基础知识。在深入研读中,解读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初中语文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游戏中的童心童趣,唤起共鸣;

  2、初步领悟儿童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的道理;

  3、由意会(理解文本、超越文本)达到会意(心灵交汇),发掘生活中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和美。

  【教学难点】

  1、感受童心童趣,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形成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2、领悟、挖掘游戏中的艺术和美,在基础理解层面上有发展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光之美和光之用

  1、展示画有竹和影并含有光的图片,欣赏后,根据图片提问,让学生说出课题──竹影

  2、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也。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小节。重点领会:

  ⑴ 这两段写出了光的──?(写出了光的特点,变化过程)

  ⑵ 这两段写出了孩子对光的──感情。(喜爱,挽留)

  3、除了1、2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节中描写月光的语句,并让学生把赞美一词具体化。可问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试着赞美一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设计说明:

  光,对孩子们来说,是留恋的、喜爱的。晚霞下沉时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时的赞美一番,就表现了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没有光,就没有影,没了影就无以描,这不仅影响孩子们游戏,文章也就不真实。所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光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时写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

  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幻灯显示)后让学生一一找出并体验。

  1、重点体验:

  ⑴ 猜烟气。放手让学生猜,不求科学准确,只求从大胆的猜想中,体验孩子们的那股猜劲,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

  ⑵ 描竹影。通过比较阅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验孩子们自我欣赏的情趣。

  2、设计说明:

  趣事和趣味,学生们都有过。如何避免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让年岁稍长于文中的孩子们的学生有同样的体验,就得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本环节的两个体验重点,前者让学生自己猜,后者让学生比较读,其目的就是多给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时,还应指导学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三、审美赏美──从影到画,深入浅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园子中,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请说说他们提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的,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幻灯显示)

  1、重点明确:

  ⑴ 模仿和创新的意义。──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

  ⑵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西画风格之别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

  2、设计说明:

  孩子的问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让学生理解深奥的道理,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才能体会创新和活的神气的意义。联系练字和画画,展示中西画并拟题,正是让可感的生活来解释抽象的道理。

  四、跳出文本──体验生活,欣赏艺术

  1、引向生活:

  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的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前面孩子们的描人影描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和美呢?比一比,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和美。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大致明确: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

  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

  画、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瞎掰歌词──文学类

  拍照片(摄影) 剪纸、做纸船纸飞机(手工艺)──另外

  2、再次欣赏: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西方学说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但是我们至少明白了: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幻灯显示)

  让我们大声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

  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晶,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童趣。(幻灯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再来看这几幅漫画,是对童心童趣和艺术美的再度体验,里面的认同感和强烈共鸣都化作一个会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脚踏车点拨:每个会游戏的人都有艺术天份,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把它发挥出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欲)

  3、再来品读一首小诗:

  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 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 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幻灯显示)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在朗诵中细细体味。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趁热打铁,沿续心灵交汇的暗流,自然而然而引出下面的作业,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欲诉。)

  4、设计说明: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先从文本延伸到童年游戏,意在让学生领会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再从文本延伸到艺术作品,进一步证明艺术离不开生活。通过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后练习

  1、人尽其能,各显所长: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把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2、设计说明:

  练习练什么?怎么练?我以为在一定教学目标控制下,应该有相对的自由度。自由可以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自由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鉴此,本练习就给学生选择而练。

  播放儿歌《找朋友》,表达友情并道再见。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游 戏───艺 术

  趣 美

初中语文春教案(篇6)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们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老舍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老舍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老舍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老舍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学生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们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们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老舍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们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们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尊重学生们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们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们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们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们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们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们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们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们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们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们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们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们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们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们的阅读面,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们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们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们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们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们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老舍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教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们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们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教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们再读课文,并评价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们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教师把学生们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们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们交流,教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们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们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们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们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初中语文春教案(篇7)

  一、课例描述

  信息技术课课例《制作一份电子报》是《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所涉及的内容。 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完成了Word文档制作学习的相关五个任务),基本掌握了Word20xx的基本操作技能:文稿的编辑、文字与段落的设计、艺术字与图片的插入、表格的输入、对象框、页面设置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所掌握的关于Word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电子报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Word操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知识的整合。

  二、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所涉及的是集成办公软件Word 20xx操作的内容。学生不但要学会如何制作Word文档,还要学会制作电子报,通过制作电子报刊更好地掌握Word文档的制作,并能利用电子报形式来表达思想或信息。

  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Word 20xx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创作一份电子报。

  (2)学会设计电子报。

  (3)学会评价电子报。

  (4)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报的设计与设计思想的体现(制作);难点:对电子报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解决的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第一学期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围绕“电子报制作”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五、教学准备

  主要设计了以下信息资源:

  1、本地(局域网)资源:教师事先从因特网、VCD光盘中收集了大量有关“电子报”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分类别压缩为文件,上传服务器发布到局域网中。授课过程中,告知学生服务器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上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一)介绍小组协作学习任务 包括如下内容:

  (1)从老师提供的3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学生也可自己确定制作的主题),围绕该主题综合运用Word20xx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制作一份电子报;

  (2)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计划、电子报制作过程说明、各成员的分工、完成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二)通过展示优秀的电子报,解释电子报的设计要点:

  (1)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有吸引力

  (2)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

  (3)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三)引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围绕主题进行制作电子报。3个可供选择的主题包括:

  (1)步入信息时代

  可介绍信息技术的分类、发展;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影响;介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网络信息检索的主要策略与技巧、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等。 (2)网络与我

  通过使用网络的亲身体验,可介绍网络虚假信息及防护、网络安全与措施、网络道德与法律等知识或感受。

  (3)我的多媒体作品

  可介绍媒体及其分类、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作品的一般制作步骤、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整理、赏析多媒体作品等。

  (四)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1)本地资源:在局域网中,只要输入ftp://A-teacher这个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中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在Internet中,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并把相关资料下载。

  (五)小组讨论并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制作的主题并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制作方案、成员分配任务等。

  1、关于小组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不同,故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优秀电子报及说明电子报的设计要点旨在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样版,同时希望学生一开始的制作即能做到规范、严谨。

  3、学生制作电子报规定了三个要表达的主题,原因在于,电子报的主题表达是非常广泛的,由学生自拟不容易控制和把握;同时,三个主题的确定又是基于教材内容的,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依据教材内容来组织表达。

  4、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在本次活动中是必要的,我们所告诉学生的只是方法,而实际的操作则由学生完成。

  5、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故强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积极的意义。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本次教学的流程可归纳为6个步骤:

  资源整合(课前)—任务导引—小组学习—成果交流—教师、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总结推广

  八、教学反思和回顾

  本节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过程,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过去以教师为教主的教学观念,而以学生学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更有利于培养学习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课的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而在细节的设计上,不要太局限,上课时可灵活处理。其次在每步教学子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析,促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作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初中语文春教案(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也并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课文赞美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阅读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2、提高朗读能力,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3、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领悟并倡扬文中所表现的纯洁真诚的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学生分析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学生的感情倾向可能会与教材不一致,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会触发学生的另外的感想。教师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而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理念

  该文是一偏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地散文,重要地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文章中所蕴含地哲理。

  教师要注意使学生地学习方法发生转变,由过去地被动式阅读转变为主动式阅读,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特别是像〈羚羊木雕〉这样地课文,如果不联系自己地思想实际,很难有大地收获。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要用唯一答案来限制学生地思考。注意挖掘教材中地人文因素,以次培养学生地健康个性,实现学生知识与人格地同步发展。

  教学思路

  1、朗读与讨论并举,提高学生地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地感情,同时,让学生围绕文章地主旨进行研讨,从中感悟文章地亲情与友情。

  2、阅读与写作并行。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地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采用拓展写作地方式,让学生摹仿学习。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构想:设计此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构想:通过此环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四、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一)交流学案上的“我的视角”

  设计构想: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问题探究

  设计构想: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学习本文多种描写方法,并用之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三)拓展延伸

  1、写出至少两则关于友情的名言。

  2、给家人写一封信,委婉地指出他(她)的某个不足的方面。

  3、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要求选择班上某一位同学的某一点进行描写,突出其特点。

初中语文春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抓住这首诗“真挚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韵律”这三个明显特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

  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

  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

  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认识。

  4.第四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同学们在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

  (1)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那为什么不回到他们身

  边呢?仅仅是由于有一道台湾海峡吗?

  (2)再从作者生世和写作背景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学们真切体会诗人

  的思乡之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课堂练习]

  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模仿造句。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在车站久久的站立

  [课堂小结]

  正是由于具备了真挚的感情、鲜明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余光中的这首小诗才会成为海峡两岸广泛传颂的名篇,这也正是我们分析不少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乡愁》和《夜雨寄北》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时间 空间乡愁

  小时候母子异地邮票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真挚的感情

  后来坟墓内外坟墓鲜明的意象

  现在海峡两岸海峡

  乡愁是…… 数量词 叠词

  我在这头 ……在那头 优美的韵律

初中语文春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2、借助朗读,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4、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初读。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2、学生自学,师巡视。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五、学诗。

  1、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3)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3、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4、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秀美如画的景致,闲适恬静的农家生活让诗人向往,真挚深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

  六、想象意境。

  即兴表演

  指导表演:

  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

  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

  及时评价:

  七、拓展。

  1、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2、自学一首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9、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被选入了语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性,感受景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节课,我面临着如下需要解决的难题:

  第一,学生们只在早自习的时间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诵读,解决了生字词的困扰,对文章并未做很深的了解。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于类似写景的文章,学生在判断作者的感情色彩时根据字面的描述只能做较浮浅的判断,我如何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按照惯例,这是一篇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背诵是令大多数学生头疼的问题,我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快速而有效的完成对课文的背诵?

  第三,依据课表的安排,我的语文课排在星期五上午的最后一节,按照常规,上完这最后一节课,学生们就放双休假了,归家心切的学生们能否在那个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

  [描述]:

  星期五,我在上课之前进入了教室,学生们脸上流露出放假回家的期盼与兴奋,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收拾将要带回家的练习本,一副“铃声响起就往外冲”的架势,教室里的气氛比平常下课时要热烈得多,走过一群学生旁边,听见他们正在商量出校门后到商店去买卡片的事(学生们最近正热衷于收集一些动漫人物的小卡片),语文课本被歪放在一边,丝毫没有为上课做准备的打算。我明白我既不可以直接对学生说“不要急着回家”,也不可以批评他们收集卡片,“玩物丧志”。回家心切,是我也会有的状况,人之常情;而玩具更是孩子们的天使,童心未泯的初中生其实也很可爱。但这样的一个状况,肯定会影响到我的授课效果,必须想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上课铃响了,看着学生们心不在焉的表情,我觉得自己应该直面问题,我首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呢?如我所料的,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了“回家”!在回答的同时,有同学调皮地笑了,接着他们的回答,我很理解的祝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接着,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盼望回家只要盼两个星期就可以了,有一个人也有盼望,他盼望春天,而他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他是谁呢?这次,依然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朱自清”!这次的回答让我很高兴,因为大家终于开始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了。然后,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朱自清他是怎么盼望春天的呢?学生很整齐的说除了《春》这篇文章中的第一句,也是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知道,这个时候的同学们已经进入课堂了。

  在介绍了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我请一位朗诵基础较好的同学读完了课文。接下来本来准备按照事先确定好的模式让学生划分文章段落的,突然又觉得这样的方式用在这个时候太平常,应该换个方式,让学生们记住这节课。看着他们桌上放着的动漫卡片,我决定这节课我要“画”出来。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把朱自清先生的春天画出来。根据课文内容,文章可分成“春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五个大的画面,第一个“春归图”只有两个自然段,三句话,很容易背诵,学生在理解了“春归图”总领全文后,很快就能将内容背诵下来。对于“春草图”,我请了刚才在课间时商量去买卡片的同学到黑板上华出他们心中的小草,其中一个同学很快就画好了,看得出来他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而另一个同学似乎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他告诉我,他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却画不出来。我微笑着告诉所有的学生:是的,大家心中都有一副图。在那两位同学回到座位上之后,我在他们已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当然,这不仅仅是单纯的画画,结合课文内容,学生们边念课文,我边画,他们的目光不时的在课本与黑板间来回……

  在画完之后,我让学生们合上课本,看着黑板上的“春草图”,边回忆我画画的步骤,边试着背诵课文内容,让人惊喜的是,不少学生已经能够背诵出来了,看来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接下来的春花图,顺序性更强,虽然画出来的画很抽象,但学生却是牢牢的记住了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有很多学生还能将所许学的内容背下来。剩下的内容我准备在下次课完成,在下课之前,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让他们去收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完成的很好。

  [思考]:

  很庆幸当初没有放弃美术这一爱好,今天用到了。这节课我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在学生状态松散的情况下如何将学生带入课堂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本内容。从授课结束之前学生的反应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课文,这一点基本上实现了我的期望,对于假期过后的第二节课,相信学生们也能像这节课一样地参与进课堂,因为他们是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回家的。

  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开发与保护他们的创造能力。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教学策略,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有能力上的提高,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完这节可课,我有很深的感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用小的成功诱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的兴趣坚定成功的信念,用成功的`信念赢得学业成就。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中美术教案集合6篇

初中美术教案

初中教师教案汇总

教师教案

初中立定跳远教案通用12篇

初中立定跳远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10篇

分数初步认识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集锦

初中美术教案

初中语文课春的教案(系列10篇)

初中语文课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5篇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6篇

初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