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后教案13篇

2023-06-10 09:34:59 美术课教案

美术课后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爱生活,发现美创造美的精神。

  [智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纸带穿编纸艺穿编的规律,运用常见的穿编方法,设计制作简单的生活、装饰用品;纸带穿编

  [素质发展目标]:在学习中体会穿编这一工艺制作的实用及装饰功能,感受纸艺穿编的乐趣,培养看图动手操作能力及设计、工艺制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纸带穿编的方法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小方篮)及纸带穿编工艺的运用。

  [教学难点]: 纸带穿编方法及小方篮的制作

  教学准备

  课件 范例

  一、 欣赏导入

  1、以谈话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范作,指导学生欣赏。

  这是什么呢?它美吗?

  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做成的吗?

  2、幻灯出示课题

  1、指导学生看图自学穿编技能。

  有什么规律,要注意什么?

  看图小组自学讨论穿编方法,并提出问题。

  讨论穿编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并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做篮子。

  2、拆解范作(与学生试做结合)

  如何使小篮子立起来

  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在篮子上作装饰

  怎么处理篮子的开口

  3、指导学生看幻灯制作图编制小篮子。

  4、作品展示与评价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精细美观评价,总结穿编规律(一上一下交织)。

  小结:穿编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运用,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穿编,还有其他编法。只要你开动脑筋,动手创造,就会有与众不同的作品诞生。

  1、展示穿编的其他作品(小果篮、装饰图案、创意篮子等)

  2、布置课后拓展作业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难度不在于纸带的穿编过程,而在于纸带的制作过程,将整张的彩色纸裁剪成宽度均匀的纸带,实在是非常难为四年级的学生,所以我将这一步骤请学生在家里完成,可以让家长指导,这样课上就可以节省时间,直接进入穿编步骤。学生对穿编的过程很有兴趣,但是毕竟是学生作品不能制作出非常精美的作品,为了让学生对穿编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在下课前展示了民间精美的穿编工艺品,作为课后的拓展,让学生理解艺术是在生活中创作出来的,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美。

美术课后教案 篇2

  桐木镇中心学校 赵芳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九册第2课《画人像》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容。美术课程标准对小学高段这一领域的教学目标规定是: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本课是在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猜猜我是谁》之后的又一课以人物写生为主的教学内容,《猜猜我是谁》重点引导学生从背面观察人物特征,用线表现人物背面。《画人像》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抓住人物面部特征,用线条描绘。虽然小学低中段没有专门教学人物绘画,可学生在课堂课外经常表现以人物为主的题材,这使得他们对人物绘画既陌生又熟悉,对人物的画法处于一种感性的认识,通常以抽象、卡通的形式出现。本课将针对学生的这种状况进行客观的引导、教学。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用线表现人物的发型、脸型、五官、表情和,能抓住特点用线表现自己的一位同学。

  方法过程目标:在观察表现人物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学习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培养美术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习

  用线表现人物正面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抓住人物不同特征进行描绘。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和“演示法”。一节时间有限的课堂,让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实践操作,讲授和演示是一种直接有效地途径。三庭五眼是什么意思?他在绘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按照“三庭五眼”的比例画人的五官?这些需要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才能使学生理解运用。

  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观察、交流、练习。无论那类型的写生都离不开仔细的观察,画人像需要学生对模特的五官细致观察,分析交流绘画过程中该如何表现,再用所学习的绘画技法进行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谈话引入新课

  课前我要求学生暗地观察一位同学相貌特点,并准备用几句简短的话描述他的相貌。上课后选两位同学不准说姓名,只描述课前所观察的同学的相貌,让其他人猜所说的人是谁?然后我相机出示课前准备的某位学生肖像,学生观察后说说是谁?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感知到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人物样貌比语言文字更直观,也很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能积极参与学习。

  二、探究新知

  要想把一个人画得像,得抓住人物的面部的哪些特征呢?学生可能会说要把头发画像,把眼睛画准等等。根据学生的理解与已有的认识,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同学的发型,再对照图片认识常见的几种脸型,并观察自己的同桌是什么脸型。“三庭五眼”是中国古代画家对成年人的脸部长宽比例的概括,它在肖像绘画中主要用来确定五

  官的位置。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三庭五眼”的含义,实际绘画中能大概以此为标准进行构图、造型。表情是人物心理的表现,也是“以形写神”的要点,在了解“三庭五眼”的知识后,引导观察人面部的不同表情所引起的五官变化,为最后的画人像打下基础。

  为了降低学生绘画的难度,我课前拍摄了班上五官较有特点的两位同学的照片,出示在大屏幕上,这样教室里无论哪个角度的同学看到的都是人物的正面。我任选屏幕上一位同学进行画法的示范,具体步骤是确定要写生的人物,并仔细观察;然后是构图的示范,构图要求饱满,画出面部与发型的轮廓后,按照“三庭五眼”的要求把脸型按“横三竖五”划分等分,再对照他的五官绘画。每个人的五官特点不一样,具体先画什么、从哪里起笔,边示范边解说。最后修改。

  学生可以边学边临摹,也可以在我示范结束后另行选择模特绘画。我根据学生绘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完成画像后,该是向大家展示的时候了,在展示的时候顺便让学生评价,学生的评价标准只是外观的像不像,我还要引导学生从构图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简洁、有力,有没有抓住表情特征,只要具备以上其中一个优点,就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

  四、课堂总结

  学生可以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与疑惑之处,师相机解决。

  以上是我对《画人像》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美术课后教案 篇3

  说教材

  教材分析:

  《点、线、面》是苏少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教材第4册第10课内容。它是整套教材中以双基一条线展开的编写内容之一,相关双基内容还有《七彩生活》、《圆圆的世界》、《方方的物》、《找找三角形》、《点彩游戏》、《原色和间色》、《黑、白、灰》、《近大远小》、《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等组成。《点、线、面》旨在使学生了解它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元素,同时也是组成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的造型的最基本条件。对于“点、线、面”的理解与表现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是生活的,也可以是非生活的。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本课应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通过学习,应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并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同时,学生可以了解艺术形式的美感以及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学生对生活用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学习此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创造能力。教学中的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应加强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愿望。

  教学内容:

  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或材料,表现一幅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画面。

  教学目标:

  了解点、线、面是构成画面(图案)最基本的要素等知识。

  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点、线、面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学会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表现画面并合理搭配。

  感受现实生活中点、线、面的美。

  教学重点:

  学会用点、线、面表现画面。(可具象,也可抽象)

  教学难点:

  画面中点、线、面的搭配巧妙,布局合理,富有美感。

  教学准备:

  铅画纸、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毛笔、颜料等。

  教师:教师找几幅较为典型的“点、线、面”图案作品。

  学生:看一遍书上的文字及图片,最好多准备几种不同类型的笔和画纸。搜集生活中的图片资料。

  说教法、学法

  教法: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阶段要求:“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整体性教法:

  根据点、线、面展开教学过程。

  启发性教法:

  利用多种手段、媒材,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从而使学生理解点、线、面的组合原理。

  练习指导教法:

  通过帮助学生成功地完成课堂练习 ,达到学会知识或技能目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活动指导教法:

  要对学生独立从事的操作或实践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

  学法:

  本课主要通过从学生收集生活中“点、线、面”的素材,到欣赏生活中的“点、线、面”图片及绘画中的“点、线、面”,从而明白“点、线、面”不仅是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也是日常生活及景观不可缺少的基本设计要素。而后通过几则小练习让学生懂得“点、线、面”简单的构成原理,并能应用于生活。

  说教学程序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本课的教学设计即从生活中来(教师、学生收集的各种生活照片)→在课堂中作进一步探讨(什么是“点、线、面”及其相对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再回归于生活(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点、线、面”画面)。这样从整体把握的环节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用自己理解的“点、线、面”举例,寻找生活中、照片里的“点、线、面”。

  (设计意图:这是对“点、线、面”最初的感性认识。)

  二、 通过小练习,了解“点、线、面”的相对性。

  1、用各自带的工具画“点”。

  问 题:你画的点像什么?

  点能变成线吗?

  点能变成面吗?

  想象一下,一直不停地画点,画面会出现怎样的效果?

  2、用各自带的工具画出不同的“线”。(线条越多越好)

  问题:你能画出多少种不同的线条?

  线能变成点吗?

  线能变成面吗?

  想象一下,连续整齐的画线,画面会出现怎样的效果?

  3、换一种工具画“面”。

  问题:“面”是什么?

  用什么工具最能表现你理解的“面”?

  4、“点”、“线”、“面”简单组合成一幅画。

  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快速地把“点”、“线”、“面”组合成一幅简单的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植物或风景。

  (设计意图:通过此练习,学生对“点、线、面”的认识会有所提高)

  三、 通过学习、练习,学生再次欣赏“点、线、面”,唤起知识的重构。

  (可以利用学生准备的图片资料和教师准备的图片以及画家的画)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初步领悟点、线、面的相对性)

  如:一篇文章中的“点、线、面”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单个的字看成是“点”,一行字看成是“线”,整个的段落看成是“面”)

  如:“少数民族衣服”上装饰的贝壳,单一的看是“点”,连起来看是“线”。

  如:珠绣包上的珠子是“点”,退远看形成了“面”。

  如:整片草坪是“面”的感觉,仔细看它是由一棵棵小草(即“点”)组成。

  让学生感受点、线、面的合理搭配及构成的美。

  (画家的画以及教师的示范画引导)

  问题:你感觉哪一幅画中的“点、线、面”搭配最巧妙,布局最合理?

  (设计意图:这是对“点、线、面”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四、 学生通过以上的小练习再创作:用“点、线、面”组合的原理,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或生活用品进行设计。

  作业形式:·在原来作品上进行联想,派生新的作品。

  重新设计新的“点、线、面”作品。

  作业可以是具象的、也可是抽象的。(“点、线、面”作品的抽象或具像在作业时教师只是略讲,学生讨论时发现此问题可用图例讲述清楚)

  (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阶段,并与生活联系,学以致用)

  五、 巡回指导

  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点、线、面”作品启发学生。

  作业以组的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创作能力相互得以提高。

  全面观察学生作业。对个别学生进行构思启发引导。

  提供学生参考的书籍或图片,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创作能力。

  (设计意图:师生的交流阶段,有助于学生创作设计的提高)

  六、 小结、拓展

  可以用“点、线、面”,为学校设计庭院。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课后作有意义的拓展)

  板书设计

  点、线、面

  搭配巧妙 画家的画(图片)

  布局合理 学生资料(图片)

  富有美感 生活实例(图片)

美术课后教案 篇4

  教学准备:学具:生宣纸、油画棒、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

  教具:生宣纸、油画棒、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图片资料

  教学重点:图形的设计与蜡绘效果的协调

  教学难点:上蜡的技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懂得民间蜡染的基本工艺,初步学会用油画棒在生宣纸上描绘形象,加以染色的制作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油水分离”的尝试,感受民间蜡染制作工艺的特点,学会用纸(生宣)替代蜡染工艺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欣赏,感受民间蜡染艺术,体验蜡染制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发现

  1、创设情境

  1)师述:老师变个魔术,在白纸上刷上颜料,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在已用白色油画棒画好图案的纸上,刷上深色颜料)

  2)问:你知道原因吗?

  概括:油水分离原理,民间布艺中利用这种原理进行染色——蜡染。

  2、欣赏民间蜡染作品,并简介

  蜡染与扎染都是我国传统的染色手工艺。它是先蜡画后染色,被称为“蜡水分离”法。传统蜡染的题材多是吉祥图案,用于衣裙、门帘、被单等方面。刘子龙蜡染有了创新和突破,他把单色蜡染发展为彩色蜡染,且又作为壁挂进入现代家庭。

  3、揭题

  二、感受与交流

  1、学生尝试,交流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问:你认为应该怎样上蜡?染色?

  2、教师演示操作步骤

  1)上蜡。在上蜡过程中,力度适中,上蜡均匀,注意线条和图案边缘要保持光滑。

  2)染色。可以以传统蜡染的蓝白色体现民族风味,也可制作色彩丰富的现代蜡染。

  “染”有两种方法:滴染和刷染

  3、展示色彩丰富、图案简洁的`蜡染作品

  (传统与现代蜡染的比较)

  4、学生小组讨论

  蜡染作品图案有何特点?

  1)传统蜡染图案以对称型、线型纹样为主。

  2)现代蜡染图案造型简洁、夸张,线条较为粗,用点、线、面来表现对象。

  5、欣赏富有童趣的纸蜡染作品

  三、尝试与创作

  2、学生再练习

  3、作业要求

  1)图案饱满,能用简单的造型完成单色或多色蜡染

  轮廓是否清晰,上蜡是否均匀

  2)能设计复杂形象,独特蜡染艺术效果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欣赏作品,自评与互评

  以作业要求作为评价的依据

  4、交流蜡染制作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

  1、运用蜡染工艺制作的原理,还能制作出哪些作品?

  2、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民间手工艺?

  准备:布置下节课的用

美术课后教案 篇5

  学会欣赏中国宗教雕塑的艺术特征,体会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建立文化自豪感。

  1、欣赏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代表云冈石窟第20石窟佛像雕塑作品,及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塑,说出其中的主要艺术特点,培养图像识读的能力。

  2、赏析敦煌莫高窟第45窟雕塑的色彩、造型、和风格样式,进一步体会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提高审美判断核心素养。

  3、通过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三个石窟不同的雕塑代表,总结其反映的古代宗教文化观念,提高文化理解的能力。

  重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加以分析和鉴赏。

  难点

  如何理解宗教雕塑反映的中华民族文化观。

  主题

  提升素养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代表三个石窟的主要艺术特征

  1、中国的四大石窟是哪些?

  2、云冈石窟第20石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3、龙门石窟奉先寺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4、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石窟艺术集中在甘肃、山西、河南等地区?(从宗教传入我国境内的时间、地域的角度分析)宗教雕塑反映了我国古人怎样的文化观念?

  宗教雕塑的鼎盛时期

  【对比思考】

  对比赏云冈石窟第20石窟的造像与龙门石窟奉先寺异同。通过欣赏对比,得出为何唐代是宗教雕塑的鼎盛时期?

  寻找生活中与宗教雕塑有关的方方面面,举例并赏析艺术在生活中的表现与流传。(例如以敦煌莫高窟第三窟雕塑为原型,创作出舞蹈《千手观音》)

美术课后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注意保持教室的干净。

  [智育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素质发展目标]:将收集、加工后的什物串起来,制作1-2串挂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是否找到与众不同的材质来制作挂饰。

  2、是否能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3、是否发挥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是否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并激发出想象、创新的热情。

  教学准备

  1、收集一些彩色纸、吸管、麦杆、果核、落叶、野花、纽扣、贝壳、小石子及针、线、透明胶等工具材料。

  2、老师准备旧挂历的图片、准备胶水、针线、课件等。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准备彩色纸、吸管、麦杆、果核、落叶、野花、纽扣、贝壳、小石子及针、线、透明胶等工具材料。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欣赏图片《生活美劳》课件

  揭题:挂饰

  什么是挂饰?哪些物品可以称为挂饰,你准备做一些什么挂饰?

  三、新授

  挂饰可以包括以下品种:项链、手链、脚链、腰带、耳坠、包饰、手机饰品、钥匙坠、风铃、信插……

  你看到过的挂件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我们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材料来制作呢?

  吸管,纸片、纽扣、易拉罐,各种颜色的绳,或者用一些大自然的馈赠——缤纷的野花、柔韧的枝条、五彩的浆果、玲珑的石子、美丽的贝壳……

  把这些东西都串起来美不美呢?并不是所有的东西串在一起都会好看的,可以将有联系的什物串在一起,一般情况下,组成一串挂饰的什物种类越少越讨巧。

  利用纸片来设计,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制作呢?

  折叠、卷、裁剪、绘画

  同样其他的材料也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制作。

  四、布置作业

  利用你准备的材料,动手设计一个挂饰

  1、较硬的尼龙绳、金属丝、细藤来串什物可以避免穿针引线。

  2、较硬的物品,可以先用透明胶粘贴或用线捆绑,再串联。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悬挂作品进行展示,并讲评

  七、小结

  八、课后拓展

  在节日里,制作一串精美的挂饰,送给朋友和师长

  教学反思

  小朋友很感兴趣,能用各种彩珠,线,挂历纸做出各种造型,作业很有新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美术课后教案 篇7

  说教材

  《蔬果总动员》本课是根据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第8册第11课《蔬果造型》一课拓展而来,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容。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欣赏、表现的对象定位在蔬果的组合造型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美”——感受蔬果形状和颜色之美;“表现美”——运用美术语言来表现蔬果的美,提高学生造型表现能力;“运用美”——了解蔬果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美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整堂课的设计就是“感受美——表现美——运用美”的过程。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鉴于此,我进行了整堂课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通过观察,了解蔬果变化多样的形状和鲜艳多彩的色泽。

  2、技能性目标: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削、剪、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

  3、情感性目标: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感受蔬果造型的美感。并能用多种制作方法来创作造型新颖,富有趣味性的蔬果立体造型。

  3、难点:用蔬果创造出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4、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场景、水果拼盘、百宝箱、课件、实物展示台、蔬果、水果刀、菜板、牙签、盘子。

  学生:蔬果、手工材料。

  5、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二、说教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了摸百宝箱的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这有一个百宝箱,谁来摸一摸,猜猜里面藏着什么宝贝?

  2.你摸到的是什么?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

  3、师:出示ppt水中各类水果的图片。

  提问:a、你最喜欢哪样蔬菜和水果,为什么?

  b、多吃蔬菜水果的好处有哪些?

  教师总结:蔬菜为人体提供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有利促进消化,使我们更加的健康。

  4、师:那么你们知道蔬果除了可以食用以外,还可以做什么用呢?

  师:其实我们平时吃的蔬果还可以做成很多可爱的造型。

  二、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师:

  1)这个造型是哪几种蔬果做成的?

  2)这个蔬果造型运用了哪些方法,巧妙之处在哪里?

  2、师: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做呢?

  3、师:再动手制作前,老师要先考考你们:用蔬果做一件艺术品,想一想都需要哪些步骤呢?

  师:课件出示(构思、选材、制作、装饰)

  1)构思:奇特新颖,富有趣味

  2)选材:主题联系蔬果的造型

  3)制作:切、刻、雕、挖、贴、组合、插接等

  4)装饰:手工制作材料

  4、想像思考:组长领蔬果材料,你准备用蔬果设计什么形象?

  采用什么制作方法?

  三、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教师以章鱼为主题,在黑板上画章鱼,再以香蕉为原型,问:你觉得这根香蕉怎么设计制作成章鱼?

  2、边示范边讲解,引出削、剪、刻、拼接等方法。

  3、小结: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寻找合适的蔬果,也可以根据现有的蔬果,通过想象进行加工创造。

  四、小组合作,课堂探究

  第六届蔬果艺术节现场大赛,作品要求:

  1、通过刻、切、拼接等方法,制作出2~5个蔬果造型作品。注意用刀安全。

  2、由组内推荐出的那位蔬果男孩(女孩),向大家介绍本组作品(主题、表现方式、亮点等),最后评出最具创意大奖。

  课堂练习,小组合作

  1.小组分工合作,用各种蔬果制作雕塑作品。

  2.学生随意参观,交流。

  五、作品展示,多种评价结合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评价穿插其中。

  六、小结

  这些看似平常的蔬果切面,被我们同学画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正如罗丹 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蔬果总动员

  制作方法:切、刻、雕、挖

  蔬果特征:形态、色彩、质感

  制作步骤:构想、选材、制作、装饰

美术课后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3、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假如》这首小诗,我们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缩着身子

  寻食

  操场

  哭泣

  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

  二、朗读感悟。

  师:3个愿望都是美好的,我们来读读看,看我们能不能读好它们。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1、指导朗读全诗。

  2、学习“第一小节”看课件

  ①、小树为什么缩着身子?

  ②、他需要什么啊?

  ③、一起读这一小节。

  3、学习“第二小节”

  看课件(小鸟):刚出生的小鸟这样地站在树上。

  ①、看到这个画面,你一定有好多的话想说,有好多的问题要问,你要说什么?

  ②、鸟妈妈到哪去了呀?鸟妈妈会到哪去寻食呢?

  ③、会飞过哪里?感悟“遥远”的地方。

  ④、神笔就在你手中,你想画什么?---谷粒

  ⑤、指导朗读这一小节。

  4、学习“第三小节”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的时候,西西可以和我们

  5、拓展: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谁画什么?

  ①生写。

  ②汇报。

  三、指导写字。

  ①、课件:

  ②、师引导学生说出须注意的地方。

  ③、巡视指导写。

美术课后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体验一起堆沙和合作进行造型活动的愉悦,培养对美术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

  2、了解和发现堆沙造型的不同方法,学会巧妙地利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堆沙造型游戏。

  3、培养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体现相互配合的群体意识。

  教学设计:

  活动:大家一起玩堆沙游戏。看一看,想一想,怎样在沙地上塑造出有趣的场景。

  一、玩玩堆沙游戏

  在沙地上能做些什么。

  1、让学生充分、尽情地玩,寻找到能做的一件事,如:图画、写字、浇水、堆沙造型等。

  2、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沙地上做了什么。

  二、发现堆沙造型

  引导学生看一看,交流自己堆沙造型的方式和方法。

  三、选择方法尝试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选择方法。

  2、现场演示,指导能力强的学生利用塑料桶、一次性水杯、沙滩玩具的模具等进行较为复杂的堆沙造型。

  3、指导学生对堆沙造型进行再塑造,即雕的方法,包括铲、挖、切等。

  四、沙雕造型表现

  采用分小组合作表现的方式,有利于观赏效果和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

  一、 即兴述说表演

  1、学生根据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的内容,自己的经验和想

  象,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2、即兴述说一个故事或进行一个小表演。

  《堆沙》课后记:

  堆沙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之一,沙子具有造型表现的功能,且适合集体合作参与。

  本课通过大家一起玩沙,自由或小组堆雕有趣的事物,增加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参与体验。学生在玩中知道了泥沙造型的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学习的材料沙子易堆易雕,又好玩,有的学生带了成套的沙滩玩具(小水桶、小铲子、小水壶等),有的学生带了自己配备的工具,我与学生一起有效地组织、合作、参与,尽情体验堆沙造型活动的愉快,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美术课后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

  2、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并能运用概括的绘画手法表现景物。

  3、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情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观察和体验是本节课创作的基础,教师可以展示典型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田野,在愉悦中受到审美的熏陶,品味田园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控制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能流畅稳定地画出或弯或直的线条,进行随意交织的布局划分;通过体验各种绘画工具的使用效果(水笔的流畅、油画棒的粗犷、颜料的明快与厚重),尝试根据所表现的景物进行多变构图练习和绘画表现活动,借助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

  本课可以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构图技巧,创作表现想象、记忆中的田园风光。第二课时进行写生练习,可以在校园内进行相关风景的写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到田野中进行写生创作。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体创作一幅田园风光的长卷。教师要多加演示风景构图的不同视点和形式,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绘画表现的潜能。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田园的美,学习风景写生的方法和培养简单的构图能力。

  难点:构图方法和画面空间的划分如何体现画面内容的需要。景物的点、线、面表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教师直接示范,学生参与尝试来突破。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乡村的生活场景,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绘画工具。(教师)课件、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1、漫步田园。

  (1)欣赏田园风光。

  郊外的田园景色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灵动的韵律和丰富的色彩。你去过田园吗?风景如画的田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看你喜欢哪幅图,哪幅图能勾起你对乡村生活的回忆?课件展示。

  ①整体感受:俯瞰或远观。

  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两种视野下的田园面貌,引导学生观察。

  ②局部特写:人物和作物。

  通过拉近“镜头”,展现田园中的农作物和劳作的人们,观察田园中各个景物生长的样子和特点,人们劳动的场面和生活的场景。

  (2)交流表达感受。

  在欣赏中,教师带领孩子漫步田园,观察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视角下田园的不同构成方式。(如俯瞰时表现田埂的交错分布,平视时表现近景、中景、远景的层叠。)

  交流:你觉得田野怎么样?说说你最喜欢哪块田野?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田园风光图片或视频,在感受田园美景的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城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农村的田野,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获得感官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的园艺基地写生。)

  2、开垦田园。

  (1)模拟拓荒者,将画纸当做未开垦的土地,用线条画出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将“田地”分割。

  (2)继续用线分割布局,把这片土地分成好多块“田地”,近处可以稍微大一点,远处的小一点。也可以通过画田埂、河流或其他景物再分出几块田地。

  (3)讨论分割方法:一是自然分割,田间小路线条弯弯曲曲,体现一种俯瞰大地的视野效果;二是直线分割,体现机械作业环境下的现代化田野;三是水平线分割,这种构图方法可以用水平线构图的方式进行。还可以怎样分割?请一位学生尝试。

  (4)通过两张图片的比对,找出分割线。观察分割线之间的和景物的遮挡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和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田园布局和构图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关注田园的平面构成和视觉效果。)

  3、田园拾趣。

  (1)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了解不同农作物的色彩,田园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和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和景象:如还没插过秧的水田的颜色;还没种过植物的旱田的颜色;还没成熟时的小麦和玉米的颜色;成熟时稻田和麦田的颜色;紫云英、红高粱、油菜花等各种农作物所呈现出来大面积的色彩。课件再次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通过图片观察这些植物生长的样子。

  (2)现代化农业的设备和田地设施有哪些特有景色?辛勤劳作的农民们都在干着什么农活呢?田园中还有其他值得细细观赏的景物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和交流的内容通过示范和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通过由远及近的镜头推移,使学生感受田园中情趣盎然的美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重点解决画面中具体事物造型表达的方法。)

  4、田园畅想。

  (l)作品欣赏。

  欣赏画家的画和同龄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学习画面中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传达的意境和童真童趣。

  (2)学生尝试作业涂色方法,在分割好的“田块”中表现:如何用大面积涂色、用线条排列涂色(新翻的土壤也可以用波浪线)、快速点涂(可表现苗、花、果实等)、颜色叠加(色彩更丰富)等方法画出几片田野。

  (3)在田园里加以点缀(池塘、大树、拖拉机、稻草人、谷仓等)。(创作提示:相邻的颜色要有变化,田埂才分明。景物大小有区分,前后有遮挡,造型有虚实。)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5、我们的田园。

  将黑板看做一块未开垦的荒地,依次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排版、布展,根据孩子们的作品内容分类组合。

  (1)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评作业,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块田园?为什么?

  小结:看到这么美丽并且充满希望的田园,教师忍不住要唱一首田间小曲赞美一下,在欢快轻松的整理活动中结束本课。

  (教学提示:展示作品时,尽量让孩子们多表达自已的想法和看法,营造愉快、轻松的评述氛围,发现孩子作品中生勃且自然的一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观察乡村的生活场景,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绘画工具。(教师)课件、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l、画家笔下的田园欣赏。

  每个季节的田园都有它不同的美,令人神往。这么美的田园景色不仅吸引了同学,古往今来许多画家也为之倾倒,留下了不朽的名作。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作品,请同学们静静地体会画中的意境,并将你的所看所想告诉大家。

  (1)名画欣赏。

  欣赏中西绘画所表达的不同技法和意境对比照片,学习画家笔下画面的构图与色彩特点。

  (2)对比分析。

  ①构图。

  分析讨论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湘西水田》,比对照片,说说画家是如何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田园风光的。重点讲解画面的构图节奏。

  ②色彩。

  欣赏毕沙罗的油画作品《红房子》和凡,高的油画作品《播种者》,比对照片中的麦田,说说画家为什么用这样的色彩来表现田园。

  ③造型。

  欣赏画家笔下的农家色彩静物写生作品和田园农作物线描写生作品,体会一景一物所传达的田园情趣与造型之美。

  (3)交流感受。

  田园中平凡的农舍、田地、树木等,在画家眼里都是很好的画画题材。(教学提示:欣赏时,尽量让孩子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从构图、色彩和造型上分析画家笔下的生活情调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创作四季的田园风光。

  (1)欣赏田园的四季美景并交流感受。

  (2)分成四组,选择表现主题——四季的田园风光。

  (3)分工——讨论创作内容、形式和合作方式。

  3、集体创作表现,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以长卷等形式集体创作一个季节中田园的景物,可用中国画散点的方式将画桌连起来,选择统一的表现形式,并使表现的田园有构图的变化和故事性的内容。

  (教学提示:创作时,学生用色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他们还不能如实表现色彩关系。因此,不能以真实为依据强调色彩运用的准确性。应以色彩关系为前提,重点要放在构图的合理性上。)

  4、集体展评。

  (1)展示。将同学们完成的作业布置于教室中间或展示区域,教师根据学生作品内容排列成一片田园。

  (2)讲诉不同季节里的田园风光和故事,谈谈彼此在创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3)点评:寻找最美的田园风光。

  小结:今天,我们踏着“乡间的小路”,领略了田园四季的美丽风光,感受了独特的乡村风情!

  5、拓展整理。

  (1)田园中的农民艺术家。

  ①欣赏各种农具的造型,蓑衣、斗笠、风车、箩筐等农家物品之美。

  ②欣赏农田里草垛、稻草人、草艺玩具以及园艺造削党美。及园艺造型之美。③品味农家乐中农民们的淳朴文化之美。

  (2)田园行动计划:美丽家园,从我做起!

  (3)整理课桌,清洗双手,保存作品。

美术课后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注意保持本子的干净。

  智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想象泡泡飞起来的时候,透过泡泡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并通过讨论相互启发,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引导学生试着用各种材料表现泡泡的特征、及泡泡与人、建筑、动物等各种物体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是否能大胆的想象和表现自己的想法。

  2、是否能开动脑筋,在使用新材料中有创意。教学难点:是否在泡泡装饰上能采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新颖的特征。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色彩纸,图钉、气球、课件等。

  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只可以吹泡泡的物品,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塑料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组织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观察泡泡飞动的情景。边玩吹泡泡游戏边观察:你在飞起的泡泡中看到了什么?

  三、新授

  风儿把泡泡抱在了怀里,泡泡把我们抱在了怀里。有的小朋友觉得泡泡是五颜六色的,泡泡是透明的,泡泡飞到哪里,就会有景色在泡泡里,就像凸透镜一样。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泡泡被风吹起来了,它吹到了哪里,你希望它里面有什么景色呢?假如泡泡飞到了我们常州,你最希望里面是什么景色?

  我最希望里面有我们常州美丽的景色,恐龙园,红梅公园,文化宫广场……

  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欣赏书中图例1、2、3除了用绘画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呢?可以用气球、塑料袋、图钉等材料来表现泡泡的特征,还可以在这些物体上装饰、美化,表现泡泡新颖有趣的特点。欣赏图例4、5、6。

  四、布置作业

  先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泡泡的特征。

  注意点:表现出泡泡里面的景色。颜色要丰富。构图要饱满。

  五、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

  七、小结

  八、板书设计

  10泡泡飞呀飞

  变化与统一

  教后反思:

  师生间互动、适当进行示范,解决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尾展示、提示可采用另外的一些方式来表现泡泡,让学生自己在课后以喜爱的方式来再次创作泡泡飞呀飞这一课题、扩展思维空间。若课时安排为多课时则还可考虑让学生合理多选择几项,在学习要求上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美术课后教案 篇12

  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作为美术老师,我意识到给农村中学的孩子上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农村中学的教育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美术只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学生对于美术课的热情自然不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学好美术课呢?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美术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不仅仅学习绘画技法,更要感受到美术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一、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美术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是:美术教学就是传授绘画技能。而在新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穿插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美术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中的美。我也会带领学生走近校园的风景,哪怕是一片叶子,一朵小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自己创作,把美术融入到生活中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跟他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学内容不能全然依靠美术课本,应因地制宜做些调整,尊重农村中学的学情特点。

  1、绘画方面,农村中学的孩子们绘画基础较差,因此教学以线描为主,可以能锻炼学生的构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在课堂上应多与学生互动,活跃他们的思维。多让学生动手画,鼓励他们大胆下笔,不怕画错,在多次练习中获得进步。

  在《熟悉的物品》这一课上,我让学生将家中常见的物品带到教室来。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帽子、手套、篮球、水果……互相观察,交流讨论着,好不热闹!接下来我便引导他们描述物品特征,用线描方式将它们画下来。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

  另外,我也会选取某个题材,让学生进行想象创作。例如我以《缤纷多彩的热气球》为题,引导学生们对热气球展开联想,让他们设计热气球的形状以及图案。学生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让我惊叹,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2、手工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简单的剪纸外,树叶贴画、蛋壳人的制作等活动,学生也特别有兴趣。

  我将收集树叶的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们便兴致勃勃的去准备材料。课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随心所欲的进行手工创作,互相交流。最后将优秀作品收集起来,办一个树叶贴画的展览。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手工制作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废物利用、环保的好习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上美术课与其它课有着不一样的乐趣。

  三、优化美术作业评价

  1、评价不打分数。在美术作业批改上,我采用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在作业上批注“优”、“良”等,再简洁的说明优点或缺点。我建议表扬多一点,批评少一点,一句“构图准确,继续保持”,“线条优美,继续努力”可以给学生莫大的鼓励。遇到优秀的学生作业,我都会拍照上传,以便学生课下欣赏和参考,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素材。

  2、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在写生课上,我会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及时指出学生需要修改的地方,避免他们继续“走形”,同时我也会将构图准确,线条优美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欣赏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3、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在美术课上,除了多让孩子动手,也需要多让他们开口,评价他人的作品就是一个良好的锻炼方法。在作品评价环节,我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模式,先让学生自己讲讲作品的创作思路、过程以及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学生点评作品的优缺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欣赏和学习,也让他们能在同学的肯定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农村美术教师,我会以学生为本,努力让他们感受到美术课的乐趣,用美术教育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因材施教,注重创新,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美术课后教案 篇13

  《剪花边》一课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随着美术新课标的推行和实施,引发了我对小学美术课程的'种.种思考、探索与实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空间更灵活更广阔。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桥梁。如何通过这个桥梁,来培养美术素养和相应的基本能力,才是本堂课的关键之处。这堂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一、注重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美术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色在于课程突出了人文性与综合性,如何凸现人文性与综合性需要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补充。如本课中的花边,它的历史可以追朔到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从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图片中,让学生在历史文化情境中感知花边的应用。从朴素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到精美的清朝青花瓷碗,再到简洁的俄罗斯民间工艺,这些花边让学生发出惊叹之声,感受到了美术的价值。花边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案,学生很容易在身边找到。我在本课中还出示了很多图片,实物,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花边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另外,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在最后,提供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有服装、花瓶、盘子、拎包。

  但在欣赏的过程中,我始终感觉到:为了欣赏而欣赏。现在的美术课堂经常会穿插历史文化情境,但总给人感觉流于形式。其实在本课中也一样,我找到的图片中还蕴涵着很多本节课的有价值的资源。比如,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这些花边是装饰在什么部位的,可以帮助学生处理花边的位置,以及让学生了解除了直线形装饰外,还可以环形装饰。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下,这些花边的单独纹样,有的是简单的几何图形,有的是花形的,还有的是动物形的,为学生在设计单独纹样的时候开拓思路。但这些有价值的资源,我在本节课中还没有充分地利用。除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外,教师还要担当引导者的重任。在对课程进行拓展、整合与补充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把一切有利于教学的素材都应有效整合,突出课程的综合化。当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挖掘、整合课程资源后,理想的课堂才能构成。

  二、注重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制作课程缺乏生活体验,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创造表现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制作作品的时候认为只要能做一张像书本上范作那样的作品就算是好作业了,他们一味模仿,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再则,学科教学时,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作业要求,学生很难在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创造等方面展露自己的个性,作业成果整齐划一,缺少新意。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手工制作课不再以单纯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每一堂课中。

  在本节课中,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特意设计了“摆一摆”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给小组一份单独纹样的图片,有飞机、花朵、帆船、金鱼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不同的花边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思想,在尝试,在创造。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同样的单独纹样也能创造出不同的效果,不同的花边。对花边的了解又更深入了。

  但这一环节与后面的制作方法联系不够紧密,怎样将这些有用的组合规律应用于具体的设计,还有待于探究。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

  当我们把目光放到形成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上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技能技巧的训练。美术新课标中也提到:“技术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时间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现在的美术课堂,人们往往比较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美术素养的提高。对于单纯的技法讲解的比较少。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我觉得技法的传授还是必要的。要不然孩子会无从入手。在本课中为了解决花边的连接问题我采用了三张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一种画法是正确的。在课前我就预想到学生会在这一环节出错,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特意设计了这个教学环节。并且将三种情况都示范剪了一下,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

  在美术课堂中,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的思维强度还不够。

分享

热门关注

园资助申请书模板15篇

资助申请书

最新《颐和园》教学反思集锦

颐和园教学反思

装修公司新年年会致辞8篇

新年年会致辞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合集

职业生涯规划

初秋天早安心语

秋天早安

中职美术课件3篇

中职美术课件

教案(实用13篇)

春教案13篇

舞蹈教案13篇

舞蹈教案

小学美术课教学反思汇总12篇

小学美术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