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概念教案集锦

2023-06-14 10:04:44 概念教案

  小编细致整理了“量的概念教案”的相关资料,献上来供大家参考。在正式课堂上,老师必须要编写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亲力亲为精心筹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会直接反映在老师的教案课件上。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你提供帮助!

量的概念教案 篇1

  Unit 10 I’m ten

   重点词汇: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 新课标词汇: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 课文重点:

  1)、年龄的表达方式I’m…..e.g: I’m ten.我十岁啦 2)、询问年龄的方式

  e.g: How old are you?

  3)、口语表达:

  Be quite! 重点语法:

  I’m

  you’re

  教案:一周一次

  Period 1 Step1:

  Greeting(1m)Step2;Grouping(3m)

  借由分组来Call number,让小朋友先熟悉今天要学的单词(数字)Step3:

  warm up(3min)Let’s play XX says

  Step 4: Review words(复习前面一个单元所学单词和句型)(8min)Step 5: Presentation(10min)小朋友要过生日了,但是他今天到底是多少岁的生日呢,让大家猜猜他的年龄,由此引出今天的重点单词1 2 3 4 5 6 7 8 9 10,并且复习所学过的举行Is……? Step6: Practice(5min)1 2 3 4 5 6 7 8 9 10 Drill:1.touch and say

  2.jump and say

  3.paper scissor stone

  Step6: 整合单词,整体操练 Drill:Play hopsctch

  Period 2 Step 1: warm up(2min)Play a game:London Brige falling down Step 2: Review

  (5min)1 2 3 4 5 6 7 8 9 10 单词比较简单,多用游戏操练。让小朋友们能够按顺序背出来,适当增加几个数字 Step 3:

  (5min)听写所学的1-10的单词 Step 4:开书认读第一篇课文 Step 5:开书认读第二篇课文

  Step 6:Role play(让小朋友分角色来朗读课文)Step 7:语法

  首先由T向学生作自我介绍,由此引出今日的重点语法 T:Hello,I’m XX,I’m 22.How old are you, Ada? 接着请学生上台来作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年龄。Ss:I’m Ada, I’m 9

  I’m=I am You’re= You are He’s=He is Step 8:分小组来进行对话

  T:This time I want you to find your partner to make a conversation.Use these two sentences“How old are you?”and“I’m…”ok? Step 9:课堂小结

  今日所学重点单词: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口语练习:Be quite!How old are you? 重点语法:I’m=I am You’re= You are

  教案:一周两次(第一次课)

  Period 1 Step1: Greeting(1m)Step2;Grouping(3m)

  借由分组来Call number,让小朋友先熟悉今天要学的单词(数字)Step3:

  warm up(3min)Let’s play XX says

  Step 4: Review words(复习前面一个单元所学单词和句型)(8min)Step 5: Presentation(10min)小朋友要过生日了,但是他今天到底是多少岁的生日呢,让大家猜猜他的年龄,由此引出今天的重点单词1 2 3 4 5 6 7 8 9 10,并且复习所学过的举行Is……? Step6: Practice(20min)1 2 3 4 5 6 7 8 9 10 Drill:1.touch and say

  2.jump and say

  3.paper scissor stone Step6: 整合单词,整体操练 Drill:Play hopsctch Period 2 Step1:warm-up(call number)(2m)Step2:review the key words(10m)Step3:Listen and act 由此引出今日新学重点句型:How old are you?

  Are you…..? Yes,I am / No,I’m not.I’m=I am You’re=You are

  I’m not=I am not

  You aren’t=You are not T:Ada,come here please,can you tell me,how old are you? Ss:I’m 9 Step4:role play T:I want you to find your partner use these two sentences to make a conversation,ok?Now go find

  your partner.Step5:课堂小结

  今日所学重点单词: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口语练习:Be quite!How old are you? 重点语法: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Yes,I am / No,I’m not.I’m=I am You’re=You are

  I’m not=I am not

  You aren’t=You are not

  教案:一周两次(第二次课)

  Period1

  Step1: Greeting and divide group(5min)Step2: warm up(5min)

  Color song Step3: Review(15min)

  1.Introduce yourself to everyone 2.Review words(上节课学过的单词)Drill:whisper and say.Call number

  Dictation(听写单词)Step4:开书认读(第一篇课文)(10m)T:Open your book turn to page 56 Step6:Role play(5m)分角色来表演课文

  Step7:开书认读(第二篇课文)(10m)T:Open your book turn to page 58 Step8:Role play(5m)分角色来表演课文

  Period2 Step1:warm-up:Let’s play XX says(3m)Step2:Review the key words.(10m)Step3:Role play 自由对话和课文角色朗读 Step4:课后练习

  T:Open your book turn to page60 finish part A-C

  Step5:Listen an say 语音:字母u在单词中的发音 mum bug bus mug mud rug Step6:课堂小结

  今日所学重点单词: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口语练习:Be quite!How old are you?

  重点语法:I’m=I am You’re= You are He’s=He is

量的概念教案 篇2

  何为望远镜思维?顾名思义,我们要打破部分的局限、狭隘的视野,用向外部看、向远方看、向整体看的思维来看待单元整体设计。由于所对应的大概念大小不一,我们可以把单元分为宏观单元、中观单元和微观单元。宏观单元是整个学科高位的大概念或跨学科的大概念组织的集合,中观单元围绕某一学科的大概念展开,那微观单元自然是学科教材中的现有单元。按照刘徽老师的观点,望远镜思维即要形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总体框架”,运用统整法或基点法思考单元与单元、单元与学科、单元与跨学科、单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

  以单元与单元的关联为例,统编版教材中,各单元以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的双线组元形式编排。针对这一编排形式,我们可以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建立单元与单元的关联。比如统编教材必修上下册中,议论文写作隶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涉及三个单元的写作主题和写作任务,分别是议论要有针对性、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论证。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展开前后勾连、逐级进阶的关联式作文教学。“议论要有针对性”主要落实“针对”的四个维度,引导学生在写作上增强问题意识、读者意识、说理意识、目的意识,从整体上进行议论文写作框架的打造。“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主要解决多维度阐述观点的问题,以提升元认知能力。“如何论证”则主要解决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问题。这样,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针对某现实问题,在特定的读者对象面前,运用说理思路和说理方法,多维度阐述自我观点,以说服对方”这一大概念的统筹之下,写作教学在单元的关联中循序渐进、有序展开,学生的写作能力逐级提升。

  再如单元与跨学科的关联。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有一句名言:“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学科的很多知识与能力要辐射到其他科目的学习。比如学生对语段的分析能力强的话,数学的应用题相对会更得心应手;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强的话,历史的史料分析题得分会更高等等。以选必中册“逻辑的力量”为例,思维形式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对特定对象进行反映的基本方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一大概念涉及单元与跨学科的关联。把握了概念之间的全同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不仅有利于病句题的分析、现代文阅读的解读,还能顺利掌握数学集合的相关知识,轻松完成政治的客观题分析。

量的概念教案 篇3

  学习目标是教学中最先要考虑的因素,明晰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来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明确《课程标准》要求;(2)分析教材;(3)分析学情。

  1、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复数的引入实现了中学阶段数系的最后一次扩充.但是,复数它完全没有按照教科书所描述的逻辑连续性.实际的需要使实数具有某种实在感.可是,复数的情形却不一样,是纯理论的创造.

  新课程中复数内容突出复数的代数表示,同时也强调了复数的几何意义.它的内容是分层设计的:先将复数看成是有序实数对,再把复数看成是直角坐标系下平面上的点或向量,最后介绍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同时,复数作为一种新的数学语言,也为我们今后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回忆数系扩充的过程,体会虚数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数的概念已经扩充到实数,也已清楚各种数集之间的包含关系等内容,但知识是零碎、分散的,对数的生成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缺乏整体认识与理性思考,知识体系还未形成。另一方面学生对方程解的问题会默认为在实数集中进行,缺乏严谨的思维习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回忆数系的扩充过程,观察所列举的复数能简述复数的定义,并能说出复数的实部与虚部。

  (2)通过小组讨论能将复数归类,并能用语言或图形表达复数的分类,会解决含有字母的复数的分类问题。

  (3)通过比较给出的两个复数能归纳出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并能解决与例题相似的题目。

  1、 通过课堂检测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 通过例1、课堂检测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 通过例2、课堂检测3检测目标3的达成。

  设计意图: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过课堂效率。同时能及时反馈学生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1-2》第三章第一课时,复数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复数的表示、复数的运算及后继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复数的概念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2象x=-1这样的方程没有实数解在学生心目中已成定论,负数不能开平方是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而虚数单位i的引入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心理上的排斥。故虚数单位i的引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结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法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设置问题串,引领学生追溯历史,提炼数系扩充的原则;通过设置问题串,帮助学生合乎情理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让数学理论自然诞生在学生的思想中。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基于这一理论,我把这一节课的教学程序分成四个环节来进行,下面我向各位专家作详细说明: 1 创设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提出问题串:

  问题1 从小到大,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数。进入高中,我们学习了集合,你知道的数集有哪些?分别用什么记号表示?

  问题3 “?”能换成“ ? ”吗?为什么? ?

  设计意图:一方面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入手,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为引入虚数单位“i”埋下伏笔,引入课题。 2 建构理论

  问题4 我们常说的运算,是指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思考一下,这些运算在各个数集中总能实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数集扩充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重新建构数集的扩充过程,这是本节课的生长点.

  问题5 那么在实数范围内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些运算总能实施了吗?

  由此,追问:

  问题6 需要添加什么样的数呢?

  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采用类比的思想,将问题转化为找一个数的平方为-1,从而让“引入新数”水到渠成.

  此时,教师适时介绍与虚数单位i有关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对i的认识,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上每一步的迈出是多么的艰辛!

  引入i后,给出问题串:

  问题7 添加的新数仅仅是i吗?

  问题8 你还能写出其他含有i的数吗?

  问题9 你能写出一个形式,把刚才所写出来的数都包含在内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问题7、8的铺垫,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复数的代数形

  式,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复数的代数形式.

  问题10 实数集与扩充后的复数集是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对复数进行分类,从而深化对复数概念的理解,攻克本节课的重点.

  问题11 复数集、实数集、虚数集、纯虚数集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你能用图表的形式画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复数的分类,进一步深化复数的概念。

  为了检测学生对复数有关概念的理解,对应三个目标我分别设置了下列三组练习: 例1、指出下列复数的实部和虚部

  (1)4 (2)2-3i(3)-6i(4)0(5)1i(6)2 ?2

  例2、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z=m(m-1)+(m-1)i 是:

  (1)实数? (2)虚数?(3)纯虚数?

  设计意图:例题1主要是前后照应,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完善认知结构;例题2主要是巩固复数的分类标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复数有关概念,起到及时反馈、学以致用的功效.

  并追问:对于复数z1?a?bi,z2?c?di(a,b,c,d?R),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相等呢? 从而为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点表示复数提供了可能.并设置了:

  例3已知复数z1= (x + y) + (x-2y)i ,复数z2= (2x-5) + (3x+y)i , 若z1 = z2 ,求实数x,y的值.

  设计意图:强化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并让学生感受到复数问题可以化归为实数问题来求解.

  抛出问题:实数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所有的复数也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教师提炼,深化内容,让学生体会数系扩充过程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复数的后续学习的欲望。 六、反思:

  本节课教学,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从概念产生的背景到概念的建立、辨析再到概念的应用,层层深入,最后完成评价检测目标的达成。这样教学,符合 “感知—辨认—概括—定义—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此外,复数的概念,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而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悟、体验。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由于虚数单位i的概念非常抽象,又与学生原有知识冲突,学生能否顺利接受从而理解复数的概念?学生能否将复数分类并能准确表示?评价方案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如果这些学习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哪些知识铺垫?这都是值得研究的。

  以上是我对数系的扩充的第一课时的构思与设计,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量的概念教案 篇4

  Unit13

  Late or early

  晚了还是早了

  课文注释:

  1:Come on — 固定短语。What time is it? — 固定用法。

  It’s eight o’clock.—习惯用语。这里使用It是因为英语句子中必须有一个主语。我们把it的这种用法叫做“虚主语”,因为它满足了语法要求,但并不指某个具体的名词。

  2:kids — 规则变化的名词复数,在/d/后读作/z/。

  for school — 固定短语。如果表示school的一般目的(即“去上学”),那么前面不加冠词。也就是说,如果指学校这所建筑物,就用the school;如果指众多学校中的一所学校,就用a school;但指school的“总体的常见”目的时不用冠词:for school。

  3:Call me Daisy, please — me,宾格代词,放在call的后面。4:Let’s go — Let’s+不定式表示第一人称复数的祈使句。

  What a speed/car!— What a/an+单数名词,表示惊奇、羡慕、赞同/不赞同等感叹。

  5:The school gates — the,表示特指的定冠词;school gates,复合名词;第一个名词school说明第二个名词gates的所属对象。

  gates — 规则变化的复数,-s在/t/音后读作/s/。

  6:We’re both early now — both,分配词,修饰we;放在动词be的后面;now,时间副词;通常放在句子或从句的末尾。其它:

  一、询问时间

  询问时间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示方法: What time is it?

  What’s the time?

  【注】对整点的回答,我们只要将整数 + o’clock,o’clock是“of the clock”的缩写形式。

  Unit14

  One,two,three,catch!一、二、三、接住!

  课文注释:

  1:Give me —(比较give me the ruler)

  Please — 表示礼貌请求的标识语;通常放在主语前面,或者句子末尾。当它放在句尾的时候,前面要加一个逗号。

  Which jar —(比较Which boy / which man?我们用which来表示从一个以上的人或事物中识别出一个。)

  2:This one? — No, not that one.The one on the table.The empty one — this,that和the都是“限定词”;也就是说,它们说明了是“哪一个”。不定代词one代替名词jar。

  3:Here you are — 当主语是代词时,here后面无需主谓倒装。图4:Stop — 祈使句。

  5:I can’t catch it!— can’t catch的意思是“am physically unable to catch”(从体力上讲没有能力抓住)。

  Bring it here!— 祈使动词+代词宾语;it,单数中性宾格代词,回指jar。其它:

  一、用give提出请求

  1.以动词原形give开头的祈使句表示“给某人某物”。Give me a book, please.请给我一本书。Give him a knife, please.请给他一把刀子。

  【注】please是表示礼貌请求的标识语;通常放在主语前面,或者句子末尾。当它放在句尾的时候,前面要加一个逗号。2.提出请求也可以用情态动词can。

  Can you give me a glass, please? = Give me a glass, please.请给我一个杯子。【注】情态动词can提出请求比用普通的祈使句听起来更加礼貌。这里有三支铅笔,哪一只是你的?这支?那支?还是在铅笔盒里的那支? I have two old bikes,but he has two new ones.我有两辆旧自行车型,他有两辆新的。

量的概念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这段时间对方位词的概念含混不清,对物体空间位置的指认总是用这里或那里来表达,为此我以《小猴摘桃子》这个故事情节为主线设计了这节《区分上下》的小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

  2、教幼儿初步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别上下。

  3、通过游戏,增强幼儿对方位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猴摘桃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小朋友,你们听过小猴摘桃子的故事吗?(听过)好了,今天天气不错,我们一起去森林里转一转,看看有什么新任务。

  二、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学习方位词。

  1、森林里有什么呀?(幼儿自由回答:猴子、蝴蝶、树、桃子等。)小猴子在哪?蝴蝶在哪?桃子在哪?(幼儿回答:猴子在蝴蝶下面,蝴蝶在猴子上面,桃子在树上)现在小猴子去哪了?(幼儿回答:在树下)现在小猴子开始摘桃子了,小猴子在哪呀?(幼儿回答:在树上)先把上面两个桃子摘了,最后把下面的桃子摘了,摘完桃子的小猴子在哪呀(在树下)。

  2、我们又来到了小猴家,小猴请大家去家里做客。看看谁在椅子下?谁又跳到桌子上了,小猪在哪?最后来的兔子在哪,它又跳到什么上面了?小鸡在哪(幼儿自由回答。)继续切换PPT图片,这间房子里都有谁,都在什么地方?按照先后点出来的动物让幼儿分别回答。

  3、打开最后PPT的最后一个图,出现机器猫图片和音乐。问:小朋友们,大家看这是谁,幼儿回答:机器猫、大雄和李静。然后引导他们以人体为中心,分别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嘴在眼睛下面等。

  三、结束活动。

  我们的小朋友们真聪明,让小猴子摘到了桃子,参观了小猴子的桃子,又看到了机器猫和他的伙伴们。

  活动反思:

  整节活动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利用课间教育让幼儿非常感兴趣,也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活动利用游戏贯穿始终,使孩子在感受小猴子摘桃子这个故事中认识了上下,一环扣一环,完成了活动目标。

量的概念教案 篇6

  Unite 9 what’s this ,mum ?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要求

  1.词汇

  Bone,hamburger,salad, sausage,tomato,pizza 听得懂,会说,会读

  2.句型

  -what is it ?-it is …

  听得懂,会说,会读

  3.歌谣

  4.功能

  询问并回答某物是什么

  (2)应用目标

  1、在图片或课件的帮助下理解并掌握有关食品的单词

  2、能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谈论有关饮食的话题

  二、课堂练习

  1、把下列句子中的缩写部分写完整

  (1)what’s that?(2)it’s a sausage.(3)it isn’t a sausage.(4)that’s a tomato.2、根据问题及所给的单词写回答

  例句:insect, what’s this ?

  it is an insect.(1)Sausage, what’s that ?(2)Tomato what is it ?(3)Pizza

  what is this?(4)Bone

  what’s this ? 三 课后作业

  1、大声的朗读生词

  2、用本单元的句型编对话

量的概念教案 篇7

  Unit 1 Hello!

  课题:Hello!教学目标:

  1.学会元音字母a和e的短音自然发音[æ]、[e].2.能听懂、会说、会认读以下单词:hi,hello,fish,cat,dog,ball,apple,egg.3.能用hi, hello打招呼并且能简单地用yes,no简单地回答问题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自然发音的舌头体操在黑板上。2教师准备DVD及教案。教学过程:

  1.讲授元音字母a、e的短音发音规则,并操练[æ]和[e]的相关单词及舌头体操:a.Sad dad and mad Dan ran on the sand.b.My hen lay an egg everyday.2.视听DVD,学习打招呼,用yes,no简单地回答问题。3.做游戏。

  教师戴上“elephant”头饰做裁判,让全体幼儿也戴好头饰。大家手拉手成一圆圈,边走边念儿歌:“森林里,真热闹,小动物来赛跑,大象伯伯当裁判,点到谁,谁就跑!”念完时教师出示动物字卡,如:“dog”,戴着“dog”头饰的幼儿就绕圈跑一周,跑回自己的位置。游戏反复进行。4.完成同步练习。

  5.将学生分组进行分角色对话,练习口语交流。作业:

  1.大声朗读自然发音、生词并记忆。2.练习打招呼的对话以及用本单元学过的单词与句型与搭档互换角色相互问答。

  教学反思:

  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口语表达量,但是要开始注重规范书写了。

  Unit 2 Yummy!

  课题:Yummy!教学目标:

  1.学会元音字母i、o、u的短音自然发音[i]、[ɔ]、[u].2.2.了解一些口语俚语yummy,yuk,help,stop.3.掌握重点词汇:girl,hat,insect,jelly,kite,green,red.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自然发音的舌头体操在黑板上。2教师准备教学果冻、卡片、DVD及教案。教学过程:

  1.讲授元音字母i、o、u的短音发音规则,操练[i]、[ɔ]、[u]的相关单词及舌头操: 2.a.A big ship is sailing on the sea.b.Clock on the top of the box.c.The bug jumped up onto the bus.2.发给每位小朋友一个果冻,教其说“Yummy!”。

  视听DVD,学习一些口语俚语:Yummy!Yuk!Stop!Help!以及一些重点词汇,完成趣味同步练习。3.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小对话。布置作业:

  1.自制生词卡片,看谁的卡片做的最好。2.把自己做的卡片展示给爸爸妈妈看,要一一读给爸爸妈妈听。教学反思:

  对待每一位孩子应同等关切,(比如发果冻时要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口味)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就会感到受挫,从而上课提不起积极性。

  Unit 3 Look at your red nose

  课题:Look at your red nose 教学目标:

  1.学会半元音字母y的自然发音[ai]、[i].2.掌握表达look at...以及学会认读颜色与身体部位。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自然发音的舌头体操在黑板上。2教师准备教学彩笔、卡片、DVD及教案。教学过程:

  1.讲授半元音字母y的短音发音规则,并操练[ai]和[i]的相关单词及舌头体操: a.The kite is flying in the sky.b.Mummy,daddy and baby,this is the family.2.教师在一张大大的白色纸上画出一个人,让学生来标上其leg,mouth,nose等,然后给他这些部位涂上不同的颜色,大家一起来说出描述,如yellow leg, blue mouth, red nose等。

  3.认读卡片:red,yellow,green,blue,leg,mouth,nose.4.Sing a an yellow, green and blue.Hello!Hello!Hello to you!Red an yellow, green and blue.Hi!Hi!Hi!Hi!Hi,hi to you!布置作业: 1.练习所学表达10遍。2.将颜色的歌谣唱给家人听。

  Unit 3 Look at your red nose 课题:Look at your red nose 教学目标:

  1.学会半元音字母y的自然发音[ai]、[i].2.掌握表达look at...以及学会认读颜色与身体部位。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自然发音的舌头体操在黑板上。2教师准备教学彩笔、卡片、DVD及教案。教学过程:

  1.讲授半元音字母y的短音发音规则,并操练[ai]和[i]的相关单词及舌头体操: a.The kite is flying in the sky.b.Mummy,daddy and baby,this is the family.2.教师在一张大大的白色纸上画出一个人,让学生来标上其leg,mouth,nose等然后给他这些部位涂上不同的颜色,大家一起来说出描述,如yellow leg, blue mouth, red nose等。3.认读卡片:

  red,yellow,green,blue,leg,mouth,nose.4.Sing a an yellow, green and blue.Hello!Hello!Hello to you!Red an yellow, green and blue.Hi!Hi!Hi!Hi!Hi,hi to you!布置作业:

  1.练习所学表达10遍。2.将颜色的歌谣唱给家人听。

  Unit 4 Thank you, Mum!课题:Thank you,Mum!教学目标:

  1.学会元音组ai,ay的自然发音[ei]及ee,ea的自然发音[i:].2.通过情境游戏,理解、学习短句Thank you, Mum!让孩子学会感恩。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自然发音的舌头体操在黑板上。2教师准备教学DVD及教案。教学过程:

  1.讲授元音组ai,ay及ee,ea的发音规则,并操练相关单词及舌头体操:a.The snail prayed.b.We will have a special meal in the jeep.2.Listen and say: boy,sun,table,umbrella.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并操练单词。

  Today, Miss Xu have a something.Look!What's this? Yes, umbrella.Now , guess,what am I doing ? Oh sorry, you're wrong.Now, look at me.The sun is shining outside.Please come in the umbrella!OK.Now let's have some juice.First, we need a table here.(这个过程中反复带读umbrella、sun、table等词)3.小结并表扬全班小朋友。

  4.作业:在家视听DVD,练习口语内容。

  Unit 5 Look!The zoo!课题:Look!The zoo!教学目标:

  1.学会元音组air, are以及al, aw的自然发音[eə]、[ɔ:].2.能听懂、会说、会认读以下单词:air, hair, ware, care, ball, wall, saw, law.3.能说出动物园的几种小动物。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自然发音的舌头体操在黑板上。2教师准备DVD及教案。教学过程:

  1.讲授发音规则,并操练相关单词及舌头体操。2.视听DVD,学习动物名称,用look,a …句型练习。3.做游戏。

  教师和学生带上画有动物的头饰:

  panda,elephant,zebra,monkey等。教师点名称,点到谁谁就转个圈圈,并说英语:I’m(panda).4.完成同步练习

  5.将学生分组进行分角色对话,练习口语交流。作业:

  1.大声朗读自然发音、生词并记忆。

  2.练习生词以及用本单元学过的单词与句型与搭档互换角色相互问答。教学反思:

  课堂活跃起来小孩子的积极性更高,学习得更快。

  Unit 6 This is my family!

  课题:This is my family!教学目标:

  1.学会oa, ow及oi, oy的自然发音[əʊ]、[ɔi].2.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人朋友。

  3.掌握重点词汇:mom, dad, sister, brother, friend..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自然发音的趣味练习在黑板上。2教师准备教学用具family tree、DVD及教案。教学过程:

  1.讲授发音规则并操练相关单词:oa as o boat coat;ow as o window low;oi oil soil;oy as oi boy toy.2.在白板上贴好family tree,请小朋友上讲台尽其所能来指出各位家庭成员。在这个过程之后,教授mom, dad, sister, brother, friend.的读法。3.视听DVD,学习课文内容,学会表达:This is my(mom).4.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课文对话。布置作业:

  1.写单词,每个10遍。

  2.自己画出自己家的family tree,用英语标上每位成员的名称。教学反思:

  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容忽视,一旦出现,应及时制止。

  Unit 7 Happy birthday!

  课题:Happy birthday!教学目标:

  1.学会ow, ou, oo的自然发音[aʊ]、[u]、[u:].2.掌握表达Happy birthday!以及相关礼物的词汇。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自然发音练习在黑板上。2教师准备教学彩笔、卡片、DVD及教案。教学过程:

  1.讲授发音规则,并操练相关单词:ow as ou how now;

  ou housemouse;oo as long u food zoo;oo as short u look book.2.教师唱生日歌曲Happy birthday to you.让课堂进入欢乐的气氛。然后问小朋友们喜欢什么生日礼物,进而引导其学习新词汇:van, doll, bike, rotot.3.认读卡片。

  4.Sing a song.Happy birthday to you!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七单元内容前两页。2.将所学歌谣唱给家人听

量的概念教案 篇8

  摘要: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概念的学习理解不够,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概念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在这方面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从生活实际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男生占全班的27/56,女生占全班的29/56,第一小组占全班的1/8或7/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逛超市”的活动,这样不但起到了练习的效果,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这时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总之,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生活才能得以新发展。生活永远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生活,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学习便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与生趣。

量的概念教案 篇9

  unit one   Lesson 1  Excuse me!  对不起!   Excuse me!   Yes?   Is this your handbag?   Pardon?   Is this your handbag?   Yes, it is.   Thank you very much.     单  词 音  标 记 忆 方 法  词义 excuse /ikskju:z/ u发本身音 重读开音节 v. 原谅 me  /mi:/ excuse me 打扰一下 宾格是放在动词和介词后使用 pron. 我(宾格) yes  /jes/ yes----no adv. 是的 is /iz/ 他,她,它 + 人名是第三人称单数 v. be 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 this Tis that 那个 pron. 这个 your jC: 要(谐音)你的'东西 你的,你们的 单  词 音  标 记 忆 方 法  词义 you ju: 你有(谐音)一套! 区别your 你的 你,你们 handbag 5hAndbA^ hand 手 bag 包 n. (女用)手提包 pardon 5pB:dn 有r 发儿化音 int. 原谅,请再说一遍 it  /it/   pron. 它 thank WANk 有th 时,注意舌头的位置 谢谢 thank you     感谢你(们) very much     非常地 pen /pen/ hen 母鸡 ten 十 注意小口e的发音 n. 钢笔 pencil 5pensl pencil 比 pen 写的嗖(谐音)嗖快 n. 铅笔 book /buk/ look 看 注意 oo 发短音u n. 书 watch wCtF watch(手表)叹口气说:“哎,我可以看电视、看比赛(watch TV/games), 就是不能看书、看报纸(read books/newspapers)”  n. 手表 v. 看 coat kEut boat  小船 goat  山羊 n. 上衣,外衣 dress /dres/ 别使劲拽死(谐音)连衣裙 n. 连衣裙 skirt skE:t 区别 shirt n. 裙子 shirt FE:t T-shirt 体恤衫 n. 衬衣 car /ka:/ 卡(谐音)车 n. 小汽车 house /haus/ mouse 老鼠 housework 家务活 区别 horse 马  的写法与发音 n. 房子   作业: 一、     看词义,默写单词。 二、     默写课文。

量的概念教案 篇10

  [摘要]函数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生活和学习联系紧密。

  教师在组织高中学生学习函数内容时,一要帮助学生梳理函数概念,二要进行目标解析,三要帮学生诊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概念,但到了高中,函数概念发生了变化。

  此时,数学教师要帮学生理清概念,解析问题。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概念,建立的函数概念是: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

  其中x称为自变量。

  这个定义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把函数看成是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最初的函数概念几乎等同于解析式。

  进入高中,学生需要建立的函数概念是: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 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这个概念与初中概念相比更具有一般性。

  其实,高中的函数概念与初中的函数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

  不同点是表述方式不同──高中明确了集合、对应的方法;初中虽然没有明确定义域、值域这些集合,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也已经渗透了集合与对应的观点。

  且高中引入了抽象的符号f(x),f(x)指集合B中与x对应的那个数,当x确定时,f(x)也唯一确定。

  另外,初中并没有明确函数值域这个概念。

  函数概念的核心是“对应”,理解函数概念要注意:1.两个数集间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即对于数集A中每一个x,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

  2.涉及两个数集A、B,而且这两个数集都非空;这里的关键词是“每一个”“唯一确定”。

  也就是,对于集合A中的数,不能有的在集合B中有数与之对应,有的没有。

  而且,在集合B中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不存在两个或者两个。

  3.函数概念中涉及的集合A、B,对应关系f是一个整体,是集合A与集合B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函数。

  1.通过丰富实例,建立函数概念的背景,使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了解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

  2.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通过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在研究已有函数实例(学生举出的例子)的过程中,感受在两个数集A、B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f,进而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刻画这一关系,获得函数概念。

  1.学生对函数概念中的“每一个”“唯一确定”等关键词关注不够,领会不深。

  教学中,可以通过反例让学生加以认识。

  如有学生的考试情况是这样的:集合A={1,2,3,4,5,6},B={90,93,98,92},f:每次考试成绩。

  这里就不能表示一个函数。

  因为对于集合A中的元素“4”,在集合B中就没有元素与它对应。

  2.忽视“数集”二字,把一般的映射关系理解为函数。

  如:高一(2)班的同学组成集合A,教室里的座椅组成集合B,每个学生都有唯一的一个座椅,班上还有空椅子。

  这能否算作一个函数的例子,为什么?

  3.对为什么集合B不是函数的值域不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有时,为了研究方便或者确定一个函数的值域暂时有困难,使得B={f(x)|x∈A} 更加合理。

  4.当函数关系具有解析式表示时,f(x)当然可以用x的解析式表示出来。

  学生会因此而误以为对应关系f都可以用解析式表示。

  可以通过所举实例的类型,引导学生,明确表示对应关系f并非解析表达式不可。

  但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下一节课“函数的表示”中解决。

  只要注意所列举的例子不光是有解析式的即可。

  可以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理解抽象的f(x)。

  比如函数f(x)=x2,A=x|-2≤x

  f(2)无定义。

  f(x)=x2,x∈A。

  最终,让学生明白,f(x)是集合B中的一个数,是与集合A中的x对应的那个数.当x取具体数字时,f(x)也是一个具体的数。

分享

热门关注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00字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主持人婚礼致辞10篇

主持人婚礼致辞

激励自己努力的简短句子64句

激励自己努力句子

很失望的句子简短69句

失望句子

累快乐的心情短语28条

快乐

幼儿教案集锦

幼儿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集锦

故都教案

麋鹿教案集锦

麋鹿教案

彩色翅膀教案集锦

彩色翅膀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集锦

立定跳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