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课件9篇

2023-06-21 18:53:13 制造课件

制造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2、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各种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豆豆、米粒、纸片。

   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秘密

  1、出示:瓶子、豆子。

  2、听听瓶子有没有声音?再听听豆子有没有声音?

  3、想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

   二、声音的产生

  第一次尝试操作验证:

  1、分组操作,教师指导。

  2、怎样制造声音。(空瓶子、罐子、盒子、豆豆、米粒、纸片)

   三、声音的不同

  出示:不同材料的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让幼儿听辨。(这个声音像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

  辨析探究声音的特点:

  1 、撕纸(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

  2、塑料带、瓶、豆、盒子、米粒、纸片(有的声音是“砰砰的”“扑扑的”;有的说这声音“沙沙沙”“叮当叮当”象下雨,象打雷)

   活动反思:

  孩子们通过“动脑想、动手做、用眼看、用耳听”了解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兴趣和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整节活动孩子的兴趣很浓,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

   不足之处:

  活动中没能关注每个孩子,以至使孩子注意不集中。

制造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风无处不在的乐趣。

  2、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3、能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造风。

  活动准备:

  1、材料:电风扇、不同材质的纸(如硬纸片、报纸、卷纸)、塑料袋、气球、布料;折纸用纸。

  2、幼儿经验准备:小风扇儿歌及游戏。

  活动过程:

  一、站到户外让幼儿感受风。

  二、自由的寻找风

  三、说说风

  四、幼儿大胆思考,用各种材料制作出风。

  活动延伸:制作风车

制造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会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2、初步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感受探索声音的乐趣。

  活动重点:借助材料制造声音,制造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幼儿操作常规。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科学操作经验。

  物质准备:各种空瓶子、罐子、盒子,小石块、豆豆、米粒、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制造声音。(6分钟)

  1、幼儿尝试制造声音。(4分钟)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东西,

  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2分钟)

  提问:“你制造出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

  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

  二、探索声音。(9分钟)

  1、启发,提问:“刚才制造声音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1分钟)

  2、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3分钟)

  (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

  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

  一样的。

  (2)教师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小结:同

  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有没

  有装东西?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

  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3、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5分钟)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乐音与噪音。(2分钟)

  教师播放不同的录音,请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

  动室里应轻轻地说话。

制造课件 篇4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应用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

  一体化教学就是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的实践技能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提倡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通过学生的实践掌握真正的专业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更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靠想象和实践,而制造完全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与“实”结合,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

  2.优化教学内容

  学校教师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主线,以模块化实践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以机械设计及制造教学“机械轴”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了解轴的不同类型。其次,让学生了解轴的使用场合,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轴上零件的拆装过程,增强轴上零件的定位意识,实现理实结合的教学目标。

  3.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流程

  强化知识的理论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生要反复实践,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的学习,只有学好了理论才能更好地付诸实践。

   二、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适用够用为原则。重点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技术标准、加工工艺、材料选择、使用维护;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删减那些过深、过时的'理论推导和证明,培养的是技能型、适用型人才,重点教会学生怎样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公式、定理、设计方法以及技术标准来计算、查找、确定所需要的参数;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来进行结构设计,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这样即符合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具体的机械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技术基础和其他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训练学生查阅标准、规范、手册和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将原来理论教学结束后数周的课程设计融入理论教学的各个模块中,课程设计完成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拿来进行分组讨论,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的特点,主要参数的确定,工程图的表达,相互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

  3.采用模块化教学

  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甚至可以把几门相近的课程融合一体,将培养目标相同的相关的教学内容集中到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目标明确化。例如,在学习带传动这个模块时,把电动机的选择加入进去,因为电机的动力往往是通过皮带轮和联轴器来连接输出装置输出的,《学生工作任务书》要求学生学习这个模块后,计算带式输送机减速器需要的输入功率,分配各级传动的传动比,确定电机转速,根据功率和电机转速选择电动机,V型带型号及数量的确定,带轮的结构形状和尺寸的确定,带轮工程图的设计。

  4.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如利用实物、模型进行课堂演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机械基础实验室和实训车间让学生参观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形式和特点及通用机械零件的结构;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机械设计为线索,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总结

  现在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工业4.0”时代,传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适应飞速发展的机械工业。各类技工院校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目前相关法规、标准缺失,而中国又人口众多,高技能人才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加快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教育的质量将是整个职业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国家、为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后劲。

制造课件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x号选手,来自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制造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制造平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象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这节课是在《机械是什么》这一整体感知机械的基础上,具体感知杠杆的平衡。并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研究做铺垫。

   学情分析

  平衡现象对四年级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更多的只是感性的生活经验,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更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本节,我着重带领学生,从科学层面认识平衡。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现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游戏,能准确判断平衡状态与不平衡状态。认识杠杆尺,钩码等实验器材。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条件,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根据探究过程和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知道的平衡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会提前准备杠杆尺、钩码盒、实验数据记录表教具。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把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平衡的实验过程做为了教学重点,把分析、整理数据、归纳出平衡的规律做为了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多媒体辅助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以情境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杠杆尺平衡的规律,并能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过程:

  根据“主导和主体”,“开放式教学和主动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思路: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上课时,我让学生先玩一个游戏。我出示一把尺子,请学生上台把一根尺子平放在一个手指上,不让他掉下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很快做出来。我会告诉学生这种情况就是平衡状态。同时,我会增加难度,在尺子一段放上橡皮,会怎样,学生会回答,尺子会掉下来。我趁机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一种不平衡状态。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手中的器材来制造平衡。

  本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探索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接下去的学习顺理成章。

   (二)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认识器材。

  通过游戏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给学生介绍本节课我们借助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

  2、研究等臂平衡。

  认识器材时,我将有意先展示平衡状态,然后展示不平衡状态,随机提出研究问题:老师在左边第二格挂3个钩码,想想右边二格处应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学生猜测,并分组进行验证。验证时,同时要求学生要分工明确,确保每个孩子有事可做,避免探究活动只是部分孩子展示自我的舞台。分组活动结束后,学生全班进行交流。如果出现不同结果,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实验,寻找原因。接下来在交流实验探究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到在右边的其他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杠杆尺也会平衡。我会根据交流的状况灵活地进行教学调整,开展不等臂平衡的研究。

  3、研究不等臂平衡。

  在交流等臂平衡的实验结果时,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在右边的其他地方挂钩码也能使杠杆平衡,我会直接提出新问题:老师不规定同学们在右边第三格挂钩码,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让杠杆尺平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这时,我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进行猜测。交流时,我将学生猜测的情况记录在黑板上,同时告诉学生方法不仅仅这几种,可能还有更多,鼓励学生在验证猜想的同时想出更多平衡的方法。

  本环节我这样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了猜想、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操作与探索中得以培养,也使学生获取了数据,为整理分析数据,发现规律提供了基础。

   (三)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我以谈话的形式进入,告诉学生,我们找到这么多是杠杆尺平衡的方法,那杠杆尺的平衡有没有规律呢。然后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探寻杠杆尺平衡的规律。如果学生自己探究出来,我会请他们讲解,如果没有,我将引导他们探寻规律。

  这个环节,使学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也使学生整理分析数据,发现规律提供了学习保障。

   (四)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科学应用,帮助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两项练习:

  1、让学生再次回到开课前的那个游戏,鼓励学生利用平衡规律,寻找不同方法让平放在手指上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尺子再次回到平衡。

  2、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制造课件 篇6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教学本实验时,我在互联网上查找适合本课的素材,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把多媒体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来。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课前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指导点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 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教材上册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探索光合作用部分,在今后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甚至其他章节的一些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3、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同学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但是由于有些操作学生第一次涉及,如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等,教师应特别强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能力目标——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原理。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的设计。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教师指导学生与学生独立实施实验方案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播放器、课件、盆栽小白菜和地瓜叶、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网、镊子、火柴、三脚架等。

  2、学生准备:各种形状黑纸片、曲别针。每个小组可以从家里带一些盆栽小白菜(要求将盆栽小白菜实验前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七、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教学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绿色植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萨克斯通过实验使人们认识到了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如果我们想验证这一结论用什么方法呢?

  通过引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进入下面的学习环节。

   (二)探究学习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法来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板书),请同学们分析我们的验证问题,找出我们要验证的有几个问题?每一个问题你所应用的实验原理又是什么呢?

  学生:对照实验法和淀粉遇碘变成蓝色的原理。

  教师:那么从我们最熟悉的一步验证淀粉的方法—滴加碘液入手,首先我们设计出这一步,那么同学们想下如果我们直接滴加碘液到绿叶上效果明显吗?

  学生:不明显

  教师:所以我们在滴加碘液前要对绿叶进行脱色处理,那么我们要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在脱色前我们要将绿叶放在哪里呢?

  学生:光下

  教师:那么我们根据对照实验方法的原理,设计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同学们可以参照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

  学生:让叶子一半有光一半无光形成对照实验。

  教师:很好,我们就把这一步总结为部分遮光。那么老师举个例子,如果我想验证面包吃了会使我有力气,那我在刚刚吃饱饭很有力气的时候来做这个实验科学吗?你怎么样设计这个实验呢?

  学生:不科学,要在饥饿的时候吃。

  教师:非常好,所以在光照前我们也要用同样的原理将绿叶原有的淀粉消耗掉,我们用的方法就是暗处理。到这里呢,我们基本的实验步骤就设计的差不多了,那么在观察前为了避免碘液颜色的干扰,我们还要进行漂洗。所以我们这个验证实验的步骤就出来了:

  1、暗处理→2、部分遮光→3、光照→4、酒精水浴脱色→5、漂洗后滴加碘液→6、漂洗后观察

   (三)试验操作

  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先播放演示实验动画,为了避免自然条件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先让学生通过分析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

  因为前3个步骤学生不能现场做,需要提前准备,所以请各小组同学介绍展示自己处理好的盆栽小白菜,让所有学生对前三个实验步骤的操作熟悉。教师示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保证学生的安全操作。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步骤4——6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操作,顺利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酒精水浴加热的过程中需要一段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呢?

  3、将叶片放入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4、经碘液处理后,叶片将发生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几个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几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实际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条件——光。

  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这个环节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拓展探究

  1、如何在绿叶上出现心形图像?

  2、如何让农作物增产?

   (六)自我检测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

  1、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将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就形成了有光和无光两种不同的环境,这种设计方法在实验中叫做 实验。

  3、盛有酒精的烧杯隔水加热的原因是 ,目的是 。

  4、向叶片滴加碘液,不遮光部分变蓝色是为检验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用碘液处理后,被遮盖的部分不变蓝,说明了绿叶合成淀粉需要 。

  5、这个实验的结论是: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七)作业布置:

  学习指导中关于本节的相关知识,这个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二)—(六)教学环节的设计,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化解并突破了难点。

   (八)板书设计

  第四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第一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一、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变蓝

  2、对照实验法

   二、实验步骤

  1、暗处理→2、部分遮光→3、光照→4、酒精水浴脱色→5、漂洗后滴加碘液→6、漂洗后观察

   三、实验结论

  1、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该板书设计概括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本节课,我从教材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借助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把实验生动活泼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学习效果更好。也就是说,多媒技术的应用让我的教学事半功倍。

  谢谢大家!

制造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无

  引入: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分析实验题目,确定探究课题和主要实验方法

  分析实验步骤中的原理、方法

  实施实验

  得出实验结果

  推导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以上问题穿插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隔水加热、酒精脱色这一步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老师可在等待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①~⑤,在叶片脱色之后按步骤进行问题⑥~⑧的讨论。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灯的安全。

  三、推导实验结论

  老师组织学生经过了设计实验的讨论,以及对教材中实验步骤的理解,学生已经对实验验证的原理和逻辑关系非常清楚,通过实验结果不难推导出结论

  老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推导:“加碘后,叶片部分变蓝,这说明叶片中含有什么?”“而遮光部分叶片没变蓝,这说明叶片中的淀粉是从何而来?”由此推出:叶片中的淀粉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老师再问:“造成叶片一部分有淀粉,一部分没有淀粉的实验因素是什么?这与我们的实验假设相符吗?对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最后老师紧扣实验标题“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总结实验结论。同时,老师应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还会转变成蛋白质、脂类等其他有机物。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为什么必须要有光?”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学生,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中“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能够说出光是一种能量,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可以增加彩叶草或银边天竺葵的实验。由于彩叶草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教材实验步骤4~6进行处理后,叶片也会出现部分变蓝的现象。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是哪部分变蓝了,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老师进一步指出:叶绿体不仅仅存在于叶片中,植物体其他的绿色部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五、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不仅仅人类,所有其他生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每年能够合成大约5000亿吨有机物,是整个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六、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制造课件 篇8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纸制品,感受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讨论及观察图片等活动,初步了解纸的制造过程以及造纸的原料。

  3、进一步懂得用纸要节约,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各种纸制品(书、报纸、纸巾、纸杯、纸盒等)及各种非纸类物品,相应的标志图两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看一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纸) 你们看老师手上都拿着各种各样的纸,黄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哪一个小朋友最聪明啦,谁来说一说这些纸用来干什么的?(让幼儿来回答。)

  2、我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棒,知道纸的用处可大了,它可以写字、画画、可以折纸、可以做漂亮的头饰、可以做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盒子装东西等等,但小朋友想不想知道纸是怎样制造的呢?(想)

  这节课黄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纸的制造。

  二、认识各种纸制品,感受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板书:纸的制造。

  2、出示教学挂图进行教学。

  (1)讨论做河粉的过程。

  (2)告诉幼儿:我们的纸跟做河粉一样也要有它的原料,做纸的 原料是树皮和草。

  (3)学习纸制造的过程:第一步,先将树皮切碎,浸泡在水中加热。第二步,清洗树皮后加漂白剂浸泡,让树皮变白。 第三步用搅拌器搅拌成纸浆。第四步,把纸浆分布在抄帘上就是一张湿纸。第五步,用木头把湿纸压平,并挤出多余的水分。最后,在热热的烘板上把纸烘干整。

  3、让幼儿感觉纸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小朋友都知道我们的纸需要树皮和草做的,纸做出来的过程可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在使用纸和纸制造时应注意什么呢?(让幼儿讨论回答)

  三、认识各种各样纸制品及非纸制品。

  1、师:看一看老师的桌面上有些什么?幼儿:有卫生纸、书、报纸、纸巾、纸钞、纸杯、玻璃杯、塑料袋、等等。

  2、按纸制品和非纸制品进行分类。

  3、集体检查,交流分类情况。

  四、收集各种纸制品。

制造课件 篇9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五、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

  1、讲解探究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2、播放实验视频:(主要是6个步骤)要重点观看和讲解。

  3、分析试验结果: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明了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

  2、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第四部分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

分享

热门关注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锦集11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荐]新年元旦校长致辞稿(精选5篇)

新年致辞

音乐教育专业自荐信7篇

音乐教育专业自荐信

[荐]员工离职申请书如何写(通用6篇)

员工离职申请书

中年正能量文案(汇总188句)

中年正能量文案

师说课件9篇

师说课件

生日课件(推荐9篇)

生日课件

猴王出世课件9篇

猴王出世课件

太阳课件(集合9篇)

太阳课件

漫画课件(集锦9篇)

漫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