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案范例

2023-07-09 10:50:46 高二化学教案

  笔者发现“高二化学教案”这篇文章异常精彩,必不可少的是每位老师的教案课件,因此最好能认真撰写每份教案课件。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对于教师更好地掌握课程重点非常有帮助。欢迎您阅读并收藏!

高二化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准备】

  金属镁、氧化铜粉末、活性炭、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浓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酒精灯、火柴、试管、胶头滴管、玻璃片、药匙、砂纸等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问题和思考] 为什么溶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师生交流与讨论] 1、有人进入溶洞搞破坏?2、溶洞里有鬼怪出没?3、溶洞里有使溶洞变化的物质?……

  [实验探究] 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在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

  结论:澄清石灰水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时有碳酸钙沉淀生成;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碳酸钙又溶解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钙。溶洞形状的变化就是由于溶洞中含有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情景二:探空气球和飞艇

  [问题与思考] 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气球中装的是什么?

  [师生交流与思考] 1、气球中装了气体,气体密度比空气小。2、节日的气球就是用氢气来充气的,飞得很高。3、氢气从那里可以得到,工厂还是实验室?氢气还有其它用途吗?……

  [电脑展示] 实验室制取氢气并点燃氢气;工业电解水制取氢气;氢氧焰焊接金属;工业上利用氢气制取盐酸等。

  情景三:1、行走中的列车、轮船;2、日常使用的铁锅、铁丁以及其它铁制用品;3、桥梁和机械设备等。(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师生交流与思考] 1、它们都是什么物质做成的?这些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2、它们从那里来,如何得到它们?

  [电脑展示] 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取单质铁,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尾气点燃处理;钢铁厂炼铁的图片和动画模拟。

  [结论] 通过化学手段可以制取一些重要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精彩。

  [思考] 在生活中,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与化学化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回答:1、黏结剂可以让不同物体黏结在一起。2、摩丝、发胶、啫哩水等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3、修正液对人体有害。4、房屋装修后产生有害气体。5、汽车尾气产生空气污染等等。

  [交流与谈论]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以及上面的介绍,你对化学科学有了哪些认识?你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语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化学?

  结论:化学科学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她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她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电脑展示] 丰收的粮食、石油化工产品,漂亮的衣服、各类化妆品、电脑光碟、手提电脑、飞机等等。

  [阅读与讲述]课本第2-3页内容

  [板书]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情景四:远古的地球、先民们生火取食、古代炼金场面、我国出土的青铜器;化学有名的科学家: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门捷列夫)

  [电脑提示] 化学的发展简史。见附录一《化学发展简史》。强调以下:

  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交流与谈论] 1、二十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

  2、我国化学家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贡献。

  [阅读与讲述] 课本第3—4页内容:化学的形成和发展。(附录二我国古代化学科学的成就)

  [板书]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情景五:由硅原子排列的两个汉字----中国,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齿轮和分子马达,神州五号返回舱。

  [师生交流与思考] 现代化学研究是否已经到了极点了?现代化学的地位及化学研究有那些领域?通过对化学发展史的认识,你认为应如何比较恰当来定义化学科学的内涵。

  [阅读与讲述] 课本第5—6页

  [结论及板书] 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

  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思考]化学科学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你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哪些问题感兴趣?

  [电脑展示] 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的一些产品和职业,如:新型药物、导电塑料、新型建筑材料、药物研制人员、化学科研人员、化学教师、化工厂工人、质检人员、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医生等。

  [师生交流与思考]由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开展一分钟演讲)

  情景六:高中校园图片,教室、实验室、高一化学有关内容图片、高二化学有关图片、高三化学有关图片

  [师生交流与思考] 高中阶段,我们将学习哪些化学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呢?我们将走过怎样的化学学习历程呢?

  [电脑展示和讲述] 高中新教材体系架构。

  《化学必修一》、《化学必修二》

  《化学与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板书]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

  必修模块: 化学一 化学二

  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

  情景七:一位思考中的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在日常的化学学习中应当如何探究化学问题?

  [分组实验探究] 在所给的下列试剂瓶中,盛有少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溶液或固体物质,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如何检验?请给鉴别出来的物质分别帖上标签。所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如下(均未标明):金属镁、氧化铜粉末、活性炭、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酒精灯、火柴、试管、胶头滴管、玻璃片、药匙、砂纸等。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探究结果,以备评价。

  [师生交流与讨论] 化学探究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如何观察、思考、假说、验证、推理、判断得出结论。怎样才能学好化学

  [结论及板书]化学探究的基本模式是:

  提出问题→观察思考→提出假说→收集证据、验证假说→表达交流→完善证据、得出结论。

  学好化学要做到:

  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密切联系实际;多渠道获取知识。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到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且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相信大家一定特别想学好化学,也一定能学好化学,实现你的心中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

  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

  必修模块: 化学一 化学二

  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

  化学探究的基本模式是:

  提出问题→观察思考→提出假说→收集证据、验证假说→表达交流→完善证据、得出结论。

  学好化学要做到: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密切联系实际;多渠道获取知识。

  附录一:

  化 学 简 史

  年代 大事纪要

  约50万年前 “北京猿人”已会用火

  公元前8~6千年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制陶器

  约公元前2千年 中国已会铸铜

  公元前四世纪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提出“四元素”学说

  公元前140~87年 中国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 中国《本草经》成书,书中记载动物、植物、矿物、药物达365种

  十世纪 中国(宋代)把火药用于制造火药箭、火球等武器

  1661年 英国的波义耳在《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给元素下了科学的定义

  1772年 舍勒制得了氢气

  1773年 舍勒制得了氧气

  1777年 法国的拉瓦锡发表《燃烧概论》_了燃素说

  1803年 英国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1811年 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

  1860年 分子学说得到世界公认

  1869年 俄国的门捷列夫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周期表

  1911年 英国的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模型

  1934年 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42年 中国的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1965年 中国科学家合成出牛胰岛素,是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81年 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2000年 人类基因组破译

  附录二:我国古代化学成就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如商代的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的的古青铜器。

  1972年在河北出土的商代铁刃青铜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铁器。我国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很早就有关于化学的记载。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公元1596年)中,还记载了许多有关化学鉴定的试验方法。

高二化学教案 篇2

  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和进度:完成芳香烃一节的教学及第一节2-1脂肪烃的习题讲评

  第一课时:(1)复习芳香烃、苯的同系物概念;

  (2)复习巩固苯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3)能力提升;拓展与溴取代及硝化反应的实验,产物的提纯。

  第二课时:(1)苯的同系物(甲苯)的化学性质;

  (2)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第三、四课时:对脂肪烃、芳香烃巩固训练,讲评相关习题

  2、教学目标:

  在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后,重点介绍苯的同系物。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从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规律和思考方法,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问题。要注意脂肪烃和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要善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 教学重点: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

   教学难点:苯的同系物结构中苯环和侧链烃基的相互影响

  3、资料准备: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分子球棍模型、实验视频

  4、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 第一课时:以旧带新,复习提升;

  第二课时:对比、联系学习新知。通过比较苯和甲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第一课时【方案Ⅰ】复习再现,对比思考,学习迁移

  复习再现: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立体模型展示苯的结构,通过实验录相再现苯的燃烧、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列表对比小结。

  提示:从苯的分子组成上看,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其性质应该同乙烯、乙炔相似,但实际苯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说明苯的结构比较稳定。这是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殊之处──“组成上高度不饱和,结构比较稳定”。

  学习迁移:

  (1)苯燃烧有浓厚的黑烟,同乙炔类似,因为苯(C6H6)和乙炔(C2H2)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相同,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均为92.3%,高于甲烷和乙烯。

  (2)取代反应,类似于烷烃的反应,重点讨论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与甲烷氯代的反应进行对比。

  (3)加成反应,由于苯属于不饱和烃,因此也能发生类似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苯与氢气催化加成生成环己烷(环状饱和烃),不同的是苯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第二课时

  2. 苯的同系物

  【方案Ⅲ】活动探究,对比思考,总结讲解

  活动探究:讨论对比苯和甲苯结构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实验探究苯、甲苯分别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思考有机化合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活动探究,填写下表:

  总结讲解:甲苯发生取代反应时取代基的定位,甲苯被氧化的原因是苯环与甲基的相互作用使甲基变得活泼。

  【方案Ⅳ】结构演绎,观察思考,迁移提高

  3. 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方案Ⅴ】自学阅读,讨论提高

  情景创设(教师也可提供网络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

  问题提示:芳香烃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芳香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讨论相关问题

  小结提高:交流各小组讨论结果,联系 生活实际,提高对石油产品及其应用的认识。

  二、活动建议

  【实验2-2】由 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颜色较深,甲苯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较慢,本实验颜色变化观察较困难。一方面要加入硫酸改变溶液的酸碱性,另一方面,高锰酸钾溶液不能加入太多,几滴即可,并可用蒸馏水稀释试管中的溶液,以便于观察颜色变化和分层情况。

  讨论记录

  罗贤朗:1、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列表对比小结。2、通过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殊之处──“组成上高度不饱和,结构比较稳定”使学生意识到结构(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3、课本中只介绍甲苯的硝化反应(取代反应),上课时应该补充甲苯与液溴在FeBr3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的卤代反应,强调条件不同,取代的位置不同。

  林春:1、演示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苯+溴水的实验,或者播放视频,引导仔细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讨论对比苯和甲苯结构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先猜测甲苯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苯、甲苯分别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思考有机化合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3、多个侧链的苯的同系物的取代反应产物简单补充一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邻、对位取代。化学方程式需要多练习书写。

  附件:导学案

  第二 单元 芳香烃学案

  芳香族化合物—— 。

  芳香烃—— 。

  一、苯的结构与性质

  1.苯的结构

  (1)分子式: 最简式(实验式):

  (2)结构式: 结构简式:

  〖交流与讨论〗苯分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① 苯的1H核磁共振谱图(教材P48):苯分子中6个H所处的化学环境

  苯分子结构的确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866年,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称为凯库勒式:

  ② 苯的一取代物只有一种,邻位二取代物只有一种

  〖拓展视野〗苯环中的碳原子都是采用的sp2杂化,碳原子之间形成σ(sp2-sp2)键,六个C原子的p轨道重叠形成一个大π键。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都是一样长的(1.4×10-10m),这说明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共价建,

  (3)分子空间构型

  苯分子是 结构,键角 ,所有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键长C—C 苯环上的碳碳键长 C=C C≡C,苯环上的碳碳键是

  之间的独特键。

  2.苯的物理性质

  苯是 色,带有 气味的液体,苯有毒,

  溶于水,密度比水 。用冰冷却,苯凝结成无色的晶体,通常可 溴水中的溴,是一种有机溶剂。

  3.苯的化学性质

  (1)苯的溴代反应

  原理:

  装置:(如右图)

  现象:

  ①向三颈烧瓶中加苯和液溴后,

  ②反应结束后,三颈烧瓶底部出现 ( )

  ③锥形瓶内有白雾,向锥形瓶中加入AgNO3溶液,出现 沉淀

  ④向三颈烧瓶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 沉淀( )

  注意:

  ①直型冷凝管的作用: (HBr和少量溴蒸气能通过)。

高二化学教案 篇3

  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材

  本节课是化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情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此前,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养合作意识,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哪些领域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

  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并在多媒体上放映。)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

  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

  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

  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

  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最低,硬度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高二化学教案 篇4

  【课程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领会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含义。

  (2)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物质的量来计量物质。

  (3)掌握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4)学会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4) 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5) 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如何分析、联想、类比、迁移、概括和总结,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3) 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4)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上重点、难点:物质的量的含义和应用。

  2.方法上重点、难点:如何寻找、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数学模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探讨,完成下列表格:

  假定我们有一篓面值一元的硬币,假定每一硬币的形状、体积、质量是相同的,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可以知道这篓硬币的个数?

  序 号 方 法 或 途 径

  方法一

  方法二

  ……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交流、研讨]在开始今天的化学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回答我们布置的课前智力游戏:

  假定我们有一篓面值一元的硬币,假定每一硬币的形状、体积、质量是相同的,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可以知道这篓硬币的个数?

  (媒体显示)

  序 号 方 法 或 途 径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方法六

  方法七

  方法八

  …… 直接数数

  先称量出一个硬币的质量,再用硬币的总质量除以一个硬币的质量

  先称量出100个硬币的质量,用硬币的总质量除以100个硬币的质量,再乘以100

  先称量出一个硬币的体积,再用硬币的总体积除以一个硬币的体积

  先称量出100个硬币的体积,用硬币的总体积除以100个硬币的体积,再乘以100

  先测量出一个硬币的厚度,再将硬币垒起来,用硬币的总厚度除以一个硬币的厚度

  先测量出100个硬币的厚度,再将硬币垒起来,用硬币的总厚度除以100个硬币的厚度,然后乘以100

  用模具(比如一木板上刻有许多凹槽,每一凹槽中正好卡入10个硬币)计量(银行常用)

  ……

  [建立模型] 我把上述方法总结为两种方法模型:直接计量和换算。前者直接获得硬币个数,后者通过引入中间物理量搭桥,换算出硬币个数。

  [讲述、媒体显示]

  模型一:直接计量 (方法一)

  模型二:引入中间物理量换算 (方法二~方法八)

  [引言]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化学上经常遇到的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构成它的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第三节所讲述的内容。

  [讲述、媒体显示]第三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摩尔质量

  [引言]首先我们来分析C + O2 == CO2 反应:

  [讲述、媒体显示]

  C + O2 == CO2

  宏观上: 12克 32克 44克

  微观上: 1个C原子 一个O2分子 一个CO2分子

  [联想质疑]实际生产或科学实验中,碳、氧气、二氧化碳是可称量的,固体反应原料是按照一定的质量比例、气体反应原料是按照一定的体积比例投入的,但化学反应是在碳原子与氧分子之间一个一个地进行的,碳原子、氧分子以及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都是难于称量的微观粒子,如何建立起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其所含微观粒子数之间的联系呢?或者说已知宏观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如何求出它所含有的微粒个数?已知微粒个数,如何求出它的质量或体积?

  [媒体显示]

  宏观物质质量、体积――――――――――――――微粒个数

  [思考探究]结合前面解决一篓硬币有多少个的方法模型,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知晓一定质量或体积的宏观物质中含有多少个微观粒子的方法或途径。(以碳粉、碳原子为例说明)

  (媒体显示)

  序 号 方 法 或 途 径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 ▼一个一个地数

  ▼先称量出1个微观粒子的质量,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质量除以1个微观粒子的质量,计算出微观粒子个数。

  ▼先称量出由某一数目的微观粒子所组成的微粒集体的质量,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质量除以微粒集体的质量,再乘以微粒集体所含有的微粒数,计算出碳原子个数。

  ▼先测量出1个微观粒子的体积,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体积除以1个微观粒子的体积,计算出微观粒子个数。

  ▼先数出1cm3宏观物质所含有的微观粒子个数,然后再根据宏观物质的总体积,计算出微观粒子个数。

  ......

  [分析评价] 方法一可以看作是属于模型一的,直接计量;方法二~五可以看作是属于模型二的,引入中间物理量换算。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见或计数,因此,我们可以否定方法一。同样的理由,我们也可以排除方法二、方法四。由于不同的微粒的体积不一定相同,我们没有1cm3的各种宏观物质中所含微粒的个数的现成的数据,方法五不具有普遍性,如果采用方法五求一定质量物质中所含微观粒子数,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我们有现成的表示原子相对质量的相对原子量,只要我们适当确定方法三中构成微粒集体的微粒数目,使得这一微粒集体的质量是可以称量的,也许我们能够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建立模型]

  根据方法三,我们把这一微观粒子集体所含微粒数目暂定为NA个,建立下列数学模型:

  [讲述、媒体显示]

  物质所含微粒数= ×NA

  [引导点拨] 如何确定这“一定数目NA”,这“一定数目NA”究竟为多少比较适宜呢?国际上规定:0.012kg12C所含碳原子数目即为NA。这样规定有什么好处?①NA个微观粒子所形成的微粒集体的质量在几克到几百克之间,质量大小适宜,便于换算,可以称量。②有利于借助原子量,确定不同种类粒子集体的质量。

  [讲述、媒体显示]我们把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个数称作“阿伏伽德罗常数”即NA,大约为6.02×1023。

  将通过方法三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NA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代替,并作变形:

  [讲述、媒体显示]

  =

  [讲述]我们把上述比值用一个特定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表示,并规定其单位为摩尔(mol),即:

  [讲述、媒体显示]

  物质的量(mol)= =

  [讲述]物质的量便是我们在建立物质的质量与其所含微粒数时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通过它建立起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

  由上述关系式可以看出,当物质的量等于1mol时:

  物质所含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的质量

  所以:1mol的物质中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

  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的质量即1mol物质的质量。

  我们把1mol物质(即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因此:

  [讲述、媒体显示]

  物质的量(mol)= =

  n =N/NA=m/M

  [提问总结、概括整合] (媒体显示)

  ▼在建立物质的质量和其所含微粒数的联系时,我们引入了什么新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物质所含微粒数之间是如何换算的?

  ▼什么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1mol物质的质量如何确定?什么是摩尔质量?它与1mol物质的质量是否为同一概念?

  ▼物质的量的含义什么?摩尔是什么?任何1mol物质中都含有多少个微粒?

  [迁移、应用]

  常规训练(略)

  拓展延伸:

  ▼请在互联网或有关图书上查询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这些物理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已知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是不变的。如果我们在确定原子量时,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24作标准,则水分子的式量为多少?18克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

  ▼物质的量可以用来计量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各种微观粒子,也可计量这些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C2H4(乙烯)、HCHO(甲醛)、C2H4O2(乙酸)三种分子的组成可以分别用下图表示

  从组成的角度看,可以把每个分子中的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合成一特定的整体,则上述三种物质可以表示为(CH2)2、(CH2)O、(CH2)2O2,三种物质所形成的混合物可看作是这一整体和氧原子组成的。已知由这三种物质组成的某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第 二 课 时

  [引言]引入了物质的量后,建立起了宏观物质与其所含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今天我们继续探讨1mol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特点。

  [媒体显示]

  二、气体摩尔体积

  [交流、研讨]阅读P21表1-3-1,相邻同学相互研讨。

  [提问交流][媒体显示]

  问 题 结 论

  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数值上等于其式量,单位为克

  相同的温度、压强下,1mol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固体、液体物质体积无明显规律,气体物质体积基本相同

  [总结]从表1-3-1我们获得这样的结论:

  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式量,单位为克。

  相同的温度、压强下,1mol不同气体物质的质量不同,但体积基本相同。

  [讲述、媒体显示]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m,单位L/mol)。

  n=V/Vm

  [拓展延伸]

  同温(T)、同压 (P) 下,相同体积(V)的气体所含有的气体物质的量(n)或分子数(N)是否相同?

  同温(T)、同压 (P) 下,气体的体积(V)和气体的物质的量(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同温(T)、同体积(V)下,气体的压强(P)和气体的物质的量(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讲述、媒体显示]

  标准状况(简写为STP,指0℃,1.01×105Pa)下,1mol任何气体都占有大约22.4升的体积,这个体积叫做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展示22.4L立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

  [概括整合] (媒体显示)

  [迁移、应用]

  常规训练(略)

  [拓展延伸]

  ▼查阅有关书籍,想一想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不同条件、不同状态的物质,决定其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从理论上解释相同条件下,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为什么相同?

  ▼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求标况下1mol气体质量的方法。

  ▼自己动手用硬纸皮制作一个体积为22.4升的立方体,感受其大小。

  第 三 课 时

  [引言]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通过质量分数,我们可以求出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但是,在化学计算中,我们更多的应用到物质的量,因此,我们需要用物质的量表示溶液的组成――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讲述、媒体显示]

  三、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B)

  CB=n/V

  n ――― 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V ―――溶液的体积(L或m3等)

  CB―――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mol/m3等)

  [迁移、应用]

  将53gNa2CO3固体溶于水配成0.5升溶液,所得Na2CO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1mol/L的H2SO4溶液中CH+、CSO42-分别是多少?将1molNaCl、1molCaCl2溶于水配成1升溶液,所得溶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概括整合] (媒体显示)

  [引言]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呢?

  [媒体显示]

  请用NaCl固体配制250ml0.5mol/L的NaCl溶液。

  [交流研讨]

  你认为配制溶液的大致步骤有哪些?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提高溶液配制的精确度?

  [活动探究](两人一组,相互协作)

  [拓展延伸]某同学在配制NaCl溶液的实验中出现了如下情形,试分析对所配溶液浓度的影响

  操 作 实 情 对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

  称量前未调零点,天平指针偏向左边

  要称取7.3gNaCl固体,将药品放在右边托盘上称量

  容量瓶洗涤后未干燥

  未洗涤溶解NaCl固体的烧杯

  加水至容量瓶容积的2/3时,未轻轻振荡容量瓶

  定容时眼睛处于仰视的位置

  摇匀后发现凹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第 四 课 时

  [引言]引入物质的量后,不仅解决了一定量的宏观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数的问题,而且也为根据化学反应计算带来极大的方便。

  [讲述、媒体显示]

  四、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

  2H2 + O2 2H2O

  从质量角度: 4g 32g 36g

  从分子数角度: 2分子 1分子 2分子

  从物质的量角度: 2mol 1mol 2mol

  从标况下气体体积角度: 44.8L 22.4L

  从任意相同条件气体体积角度: 2体积 1体积

  [迁移应用]

  ▼分别从质量角度、微观粒子数角度、物质的量角度、从标况下气体体积角度、从任意相同条件气体体积角度分析化学反应2NO+O2===2NO2中各物质间的数量关系。

  ▼P24交流研讨

  ▼在标准状况下。CH4气体0.224升,充分燃烧时消耗O2多少摩尔?生成水多少克?如果将生成的CO2气体用2mol/L的NaOH溶液吸收,需要多少毫升的NaOH溶液?

  [拓展延伸]

  ▼如何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配制250ml 2mol/L的稀硫酸?

  ▼试探讨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关系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高二化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之前的章节中,已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做了详细的介绍,为本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本节课中对晶体常识的介绍,则是以后学习各种晶体结构与性质的一个重要开端。关于晶体的常识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晶体的特点;3、晶体的制备。从教材看,本章首先从人们熟悉的固体出发,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引出了晶体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从外形、微观角度和物理性质等方面讨论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充分体会的化学的意义。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研究晶体结构的最基本概念,教科书利用图片、比喻等方式介绍了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并通过例子介绍了如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对晶体与非晶体在宏观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微观本质了解并不多,基本可以运用在前几个章节学习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对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再通过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各种性质。高一15班是西安交通大学少年预科班,具有较高的实验素养和理论知识以及对科学强烈的探究精神。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的理论性上可以适当加深,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设计理念:

  本教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实物展示和形象比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晶体和非晶体本质区别的热情。通过晶体和非晶体微观上的本质区别,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性质上的区别,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建构起晶胞的概念,形象比喻的方式,体会晶胞与晶体之间的关系;再以课本上的问题设置矛盾,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的适当点拨,总结归纳出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常识、感情经验从宏观特征逐步过渡到微观特征,认真把握内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探究晶体结构的兴趣,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辨证思维

  教学重点:晶体和晶胞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晶胞的结构、晶胞中微粒数目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

  目标达成预测

  【引入】在前面两张,我们从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这两种微观结构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在这一章,我们将从另一种微观角度——晶体结构,来研究固体的性质与结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晶体的有关常识

  【板书】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初中对于晶体和非晶体是如何定义的?那些物质是晶体,那些不是?

  展示一些晶体和非晶体的图片

  展示具体的实物和图片进行教学。例如,展示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晶体实物:食盐、蓝矾、明矾、_钾等;展示一些非晶体实物:玻璃、松香,一些塑料。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晶体的有关常识

  【学生】晶体:胆矾、水晶、金刚石……

  非晶体:玻璃、石蜡……

  观看图片

  回答:晶体和非晶体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联系旧知,导入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展示的实物以及本章章图中的各种矿石的彩_片等。

  展示教科书中的图3-4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1)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2)晶体有什么特点和性质?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观察、小组讨论、归纳

  归纳: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非晶体:不具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归纳与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的意识。

  探究本质差异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NaCl、CO2、金刚石等晶体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展示教科书中的图3-4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晶体二氧化硅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非晶体二氧化硅

  提出问题:

  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归纳:

  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内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非晶体:原子排列相对无序

  通过问题解决,运用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讲解晶体的自范性:

  请学生观察老师制备得到的玛瑙和水晶,并告诉其制备方法,结合前边看到的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从制备方法中得到晶体具有自范性的条件。

  归纳:

  晶体具有自范性的条件:

  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结合以前和今天学到的知识,总结出晶体的性质

  归纳:

  晶体的特点:

  1.晶体内部质点和外形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2、有固定的熔点。

  3、有各向异性。

  【演示】实验3—1

  碘的升华与凝华

  引导学生应用晶体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制备晶体的方法:

  熔融态物质凝固

  气态物质凝华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重新展示上课开始的图片,请学生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的内容:晶体的概念、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及晶体的制备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三章晶体和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非晶体:不具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3、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4、晶体具有自范性的条件

  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高二化学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内容多,从教材编排上看,电离平衡之前有化学平衡,

  之后有溶解平衡,而且之三种平衡都是研究电解质溶液里发生的变化为基础,所以电离理论是联系化学平衡与电离平衡的桥梁,很显然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内容简述

  本节在教学内容上包含两大重心: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弱电解质的

  电离。在知识结构上看要注意与必修1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概念、及前一章化学平衡等知识的衔接,注意内容的深广度,一些相关数据以资料形式提供(如:由PH值求CH+)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有关电离平衡常数可以另安排课时让学生选择性的自学。

  二、说目标

  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要求,以及“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定量观”“微粒观”“动态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并学会判断强弱电解质;能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并会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能理解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能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强弱电解质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活动2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真实的、是有用的、是美的。

  三、说重难点的确定

  俗话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为了在课堂上更好的体现这一理念,我把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领会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作为本节重点。针对高二学生已有了电解质、电离和化学平衡的知识和理论储备,但电离平衡所讨论的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动态的、微观的理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待进一步发展,为此确定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本节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

  四、说教法学法的确定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本节大概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阅读法、归纳法、对比迁移法等。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是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发去思考、去学习,促使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五、说教学过程

  1、习题复习,引入正题

  在本节使用复习引人即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游客仪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问题、实验探究

  设问1:电解质还能再划分吗?(通过问题灌输分类的思想)

  设问2:盐酸和醋酸电离程度有差别吗?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设问3:镁条与这两种酸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现象不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知道这两种酸的强弱不同,也知道镁条与酸反应快慢受CH+大小影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

  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对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并经过改组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

  设问4:通过PH测定及CH+的数值,你能的出这两种酸的电离程度吗?(引导学生

  的出盐酸完全电离,而醋酸部分电离)

  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扣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形成持久的内驱力,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3、问题探究,迁移应用

  在弱电解质的电离这内容上有两个知识点:

  一、电离平衡的建立

  二、电离平衡的移动。在解决这个重难点上我采用了多个问题探究的方法,层层深入。

  创设冰醋酸溶于水的过程,通过问题运用对比法、图象法让学生领会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特点,顺理成章突破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这一难点。对于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通过回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以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主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实验、问题、生活情景等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温故激疑、实验探究、迁移应用、课后实践等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在基于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化学的学科视角、观念和方法。

  (2)本节课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又从化学走进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活处处皆化学。从而较好地达成了三维目标。

  (3)本课的设计另一独到之处是:放手让学生发挥其创造性,一切靠学生自我判断或用实验验证,让学生在真实中“跌跌撞撞”后获得成功。体验“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正是科学探究的本质所在。以实际行为落实了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4)本课设计在参考 3套教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一些创新

  ①实验探究改成学生分组微型实验,于节约实验成本、有利于环保等。

  ②将实验中1 mo l / I的盐酸和醋酸分别改用0 。 1 mo l / I的盐酸和醋酸,主要考虑到大多数学校测p H还只能用广泛p H试纸,它的测量范围只能是1~1 4的正整数。

  ③增加了使学生体验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相关实验。

  (5)困难与不足:本设计可能会出现一些动态的、不确定的要素。如

  ①预设与生成:在活动2中学生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方案,不一定会按照设计中的预设而生成。

  ②归纳与总结:学生在总结表达电离平衡的含义、特征、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时,能否达到想要的答案。以上问题的动态出现,还需要教师智慧地、准确地和到位地引导和点评。因此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化学教案 | 高二化学教案 |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

分享

热门关注

高中美术教案范例7篇

高中美术教案

高三作文教案

高三作文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教案系列(7篇)

高一化学必修教案

高中历史教学教案集锦

高中历史教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育教案精选4篇

高中历史教育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收藏13篇

高二化学教案

最新高二化学教案人教版范文(合集6篇)

高二化学教案人教版

精选高中高二化学教案设计5篇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设计

通用范文高三化学教案人教版

高三化学教案人教版

高中化学教案必修一2022最新

高中化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