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案 篇1
水的浮力 【教材分析】
浮力的理解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阐述。而科学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理解浮力的水》这一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接下来学习水的其他性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认识浮力的存在
2、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空气中也存在浮力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产生
2、理解气液都能产生浮力
3、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以及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23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题的精神。
2、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探究和推导以及对于有关浮力知识的2、四、STS 而达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用空矿泉水瓶的实验,以及钩码和弹簧秤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到浮力的存在。
2、用气垫船的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原来空气也是有浮力的,进而推广到气体也是有浮力的。二二二二、、、、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2、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评价任务
感知与激疑
(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现象,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二)让学生来直接
受到向上的浮力。
学习活动
研究水中会下沉的物体的浮力 1数记为N1。2N2。
3、比较弹簧测力计读数N1、N2的大小。研究水中会下沉的物体的浮力 N1 N2
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 教师阐述课本中的实验。体也会产生浮力。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活动四 写着
让学生来直接参与该活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当你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在学生的不断回答中总结学生们对浮力的感觉。的那部分水的多少有
F浮=G排液=p液gV排液 教师进行阐明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计算
人物介绍。科学价值观。
小结与作业 小结
小结。并以适当的练习作为形成性评价来明确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教学方案
作业
教材P26 第1--5题 作业本中相关题目
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一、浮力
1、方向:向上
2、存在:液体、气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123 ,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F浮=G排液=p液gV排液
浮力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
(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学生实验]: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
(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浮力教案 篇3
第一节
浮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感知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掌握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
(3)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认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2)进一步熟悉使用探究实验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
探究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铝块,烧杯,乒乓球,细线,水,泡沫,木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体会浮力的存在,浮力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感知浮力。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1、浮力的概念
演示:将一正方体泡沫用力压入水中,撤去外力后,泡沫从水里浮上来静止在水面;将一小木块放入水中,松手后木块也浮上来静止在水面。
提问:从水里浮上来静止在水面的泡沫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受重力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还要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是水。因而从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水施加的向上的力—浮力。学生猜想浮力的方向。
利用乒乓球演示浮力的方向.学生形象的理解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全体学生:完成下沉物块静止在水中时的受力示意图。
教师:浮力的作用点习惯画在重心上。
(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图)。
2.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提问:水对浸没其中的物体的压力有何特点? 学生:压力随水的深度增加而增加。
继续提问:浸没体的上下表面压力方向与大小有何特点? 学生:上表面压力向下,较小;下表面压力向上,较大。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归纳: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变大且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因此物体下底受到液体的向上的压力较大,上底受到液体的向下的压力较小,物体上、下底面的压力差即表现为竖直向上的浮力。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进一步提问:在水底的铝块是否也受浮力?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来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尝试。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铝块浸在液体中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减小,说明小石块在水中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引导学生用平衡力的知识计算浮力的大小,总结出一种利用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根据平衡力的知识推导出 F浮=G—F拉。
提问:你还想知道与浮力有关的哪些问题?板书学生的问题。介绍本节将完成的的任务。
学生尝试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的力。
4、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进行大胆猜想。
对学生大胆的猜想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并据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在实验内容达成共识后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动手尝试:
探究一: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深度之间是否有关系。
学生思考选择什么器材作为研究对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演示
探究二: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选择什么器材作为研究对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学生演示。
探究三:学生探究浮力与物体进入液体部分体积大小的关系。
学生思考选择什么器材作为研究对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学生演示。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做实验较好的学生典型。邀请学生上讲台演示并解说,给学生点评鼓励。各小组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并展示成果。
引导全体学生归纳: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浸入液体部分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而
与物体浸在液体内的深度无关。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表达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及疑惑。
四、拓展思考
如何用浴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物体体积与它排开的水的体积是什么关系?(为本节与下节课的衔接做准备)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1节 浮力
一.浮力的概念:
1.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作用点:重心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液体对其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浸入液体部分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浸在液体内的深度无关
浮力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0课《水的浮力》。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三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大多九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根据《自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本课中学生要初步学会做说明水有浮力的实验)
3、非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确定为:认识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CAI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了气的气球、弹簧秤、钩码。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本节自然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一)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
教师首先出示“潜水艇在水中航行”的多媒体画面,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叙述:同学们请看,画面中的潜水艇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你看它一会儿在水面上航行,一会儿又潜入了水中,多威武,多有趣呀!同学们,请想一想,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大海上航行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
本部分是本节自然课的重点,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师讲述(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同学们,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和一个充了气的气球,请分别把它们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
(2)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3)分组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②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相同的感觉?
(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会感到有一种力等等。)
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在这里,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在水中会受到一种向上的力。)
(4)接下来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水的浮力”。)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并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老师将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放入水中的钩码是沉还是浮?(学生会说钩码会沉下去。)
(2)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用多媒体出示)
(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
(3)钩码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钩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研究时,请注意:
①如果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如果钩码没受到水的浮力,结果会怎样?(用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我对学生要做的实验进行说明并且示范操作: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这样来做这个实验。即将钩码挂在弹簧秤的小钩上,观察此时弹簧秤的刻度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再将弹簧秤上的钩码没入水中,看一看此时弹簧秤的刻度又是多少,并作好记录;然后将两次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发生了变化,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后一次记录的结果变小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把钩码往上托,使得弹簧秤的刻度变小了。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因此,就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当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还会有其它的实验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只要他们的实验方法可行,能得出实验的结论即可。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4)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分组实验完毕,抽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
①你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②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④通过实验,你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在这里,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6)实验小结:通过实验1和实验2,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的应用
(1)谈话:同学们,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水的浮力的应用”。
(2)请同学们观察、讨论:
①图中是什么物体?
②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③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3)抽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后,让学生说出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水的浮力这一现象的理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自然、用好自然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自然课的学习活动中去。
八、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一、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二、水的浮力的应用。
浮力教案 篇5
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5.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漂浮在水面的物体要受到浮力,那么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
例1 浸没在湖水中的物体,随着浸没深度的增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例2 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铝球,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水中。若挂铁球的示数变为F1,挂铝球的示数变为F2,则 ( )
例3 小玲将一块体积为的矿石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然后又将此矿石浸没在水中,测力计两次示数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1)矿石受到浮力的大小多大?
(2)若将此矿石浸没在密度为1.8×103 kg/m3的液体中,矿石受到浮力多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多大?
2.绳子的下端系着一个铁块,当铁块浸没在水中后剪断绳子,铁块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将( )
当石块从水面上逐渐浸入水中并沉入到容器底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
浸入水中随着浸入部分的体积的增大受到的浮力也增大,直到物体全部浸没后浮力的大小就不再改变。
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煤油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为什么?
不相等。因为液体的密度不相等。
浮力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软木塞、水、酒精、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录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第五节浮力)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浮力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语: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软木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设计说明:用一个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对比,对浮力较实际的探究,创造情景和条件,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投影多名学生的结论,评价、鼓励学生。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板书:2.大小f浮=g-f)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游戏: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验证: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三、智力快车道:(投影展示)
1.小发明:将弹簧测力计改装成一个能直接测浮力的测力计。
2.智多星: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设计说明:通过小发明制作和智多星,学生间进行知识的运用,把枯燥的练习融入到生动的活动中,增强了学习兴趣,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收获平台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