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文章中编辑看到了一篇令人深思的“掩耳盗铃教案”,希望这些数据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根基。
掩耳盗铃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本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2、会用“一……就……”造句。3、有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手港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教学难点“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教具铃铛一只、课件。
初读
启发导入
整体阅读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质疑问难
导读提示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齐读课题
回忆或查字义,说一段话,初步理解题目。
个人读后两人互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边读边标号,思考第1自然段内容并回答问题。 2分
3分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时间
议读
指出重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就该是课堂上优先讲解的内容:
尊重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表达出
来。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
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默读标句子
整体感知第2段内容。个人感悟重点内容。
指名读,回答问题。
读句子,讨论。
体会“一…就”的句式。
运用句式说句子。读第2句
读句子,理解“掩住”做动作,理解句子,掩住谁的耳朵,谁听不见响声,读句子,体会心情,达到有语气朗读。默读,画词,订正区别“偷”与“拿”,“偷”与“盗”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段话。
25分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时间。尊重孩子们让他们用自己习惯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表演动作。用动作概括出题目。 2分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读第四句,说出意思体会“碰”与“发觉”的关系。用“一…就”句式说话。
体会心情
有语气朗读
3分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小
组学习。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1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读书,朗读,
表达吸收。
讨论,谈体会。交流,抓“明明知道”和“没想到”。运用“一…就”的句式。
练习巩固有感情朗读。 5分
板书设计明明知道碰→响→发觉
↓
掩耳盗铃掩伸偷
↓
没想到碰→发觉
掩耳盗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1)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2)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1)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2)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
(3)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4)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5)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6)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7)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二)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1)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2、出示重点句。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圈点出只要就就并板书。
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开火车读)
后两个就的内容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
(就的结果顺序有先后,不能对调)
3、这个人为了偷铃而且不被人发觉,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①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板书:如果就
②将反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意思不变。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肯定就听不见了)
③将反问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与前板书对照)
④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
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书)
⑥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⑦结果怎样?出示幻灯,读最后一句话。
4、引读全文。
师引
(1)那个人怎么想到去盗铃的?(生读)
(2)他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盗铃?
(3)他是怎么做的?
(4)结果怎样?
5、熟读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三)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1、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这时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批评教育着这个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只写一两句,但要写到点子上,尽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几个词)
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上台交流,对着幻灯进入角色)
①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错)
②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蠢)
三、练习
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成成语的意思。
先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再说说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哪一种人?
(成语意思:捂住耳朵偷铃,现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课后小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耳盗铃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练习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其中一则寓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2、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课文题目中哪两个是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王老师板书,请你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我。
3、在某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⑴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读评)
⑶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⑷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⑸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a、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b、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⑹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⑺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2、出示重点句: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圈点出只要......就......就......并板书。
②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开火车读)
③后两个就......的内容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
(就......的结果顺序有先后,不能对调)
3、这个人为了偷铃而且不被人发觉,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①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板书:如果......就......
②将反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意思不变。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肯定就听不见了)
③将反问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与前板书对照)
④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
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书)
⑥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⑦结果怎样?出示幻灯,读最后一句话
4、引读全文
师引:⑴那个人怎么想到去盗铃的?(生读)
⑵他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盗铃?
⑶他是怎么做的?
⑷结果怎样?
5、熟读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1、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这时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批评教育着这个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只写一两句,但要写到点子上,尽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几个词)
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上台交流,对着幻灯进入角色)
板书:错、蠢
①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错)
②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蠢)
3、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成成语的意思:
⑴先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再说说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哪一种人?
(成语意思:捂住耳朵偷铃,现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偷走一碰发觉
2、造句:只要......就......
3、背诵课文。
掩耳盗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 (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的故事,谁能把你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明知 只要……就……
可是 如果……就……
谁知 刚……就……
掩耳盗铃教案(篇6)
1,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2,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有所思,读有所得、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3,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形成真诚交流,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4,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这则寓言时,鉴于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三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通过复习学过的《自相矛盾》,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自然引入本课、学生自学和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
(4)技术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1,掌握重点字:掩,盗,铃,偷,捂、
2,理解课文意思,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流程图:(一)激趣导入→(二)了解故事→(三)初读感知→(四)再读感悟→(五)表演明理→(六)深化理解→(七)联系生活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堵、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和新词新朋友:掩,盗,铃,偷,捂;丁零,碰到,偷走,铃铛,掩耳盗铃、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
2,自读课文,然后读给同桌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现在请同学们听听课文录音,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
(四)再读感悟
1,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课件出示:思考:那个盗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
2,学生联系上下文,看图,做实验等方法谈、
相机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还可以怎么说哪句好读一读再说说:他认为谁听不见(主人,过路人,守门人,做买卖的人……)
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
"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两个"就会"前一个能去掉吗用"只要……就会……"说一句话吧
3,你们还有问题吗(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做什么那个人被抓住了结果会怎样)
4,是啊,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五)表演明理
1,结合掩,盗,铃,偷,捂等几个字,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六)深化理解
讨论:(课件出示)
1,读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话来评评偷铃人的行为吗可以是一个成语或俗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2,你愿意做那样的人吗你从这则故事体会到什么道理
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七)联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板书设计:掩耳盗铃
小偷
响←碰←◇铃◇铛→偷→捂耳朵→被发觉
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1,学生自己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2,看版主和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表演与联系生活使知识延伸,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1、重视将关键字词结合寓言内容加以讲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质疑,使学生始终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
3、重视表演的效果,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理解成语意思
掩耳盗铃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铃》。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掩耳盗铃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设计思考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平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篇9)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爱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
3、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4、利教利学,为教师、学生留有开发选择、创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寓言《掩耳盗铃》主要描写这位偷盗者的心理活动及行动,他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响,别人也同他一样听不见,真是愚蠢。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预言就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教学中不必引导学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盗铃这样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盗铃的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去摘铃铛,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时捂住两只耳朵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根据指导思想要求,突出重难点,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体现语文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心奇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在一二年级时打下了一定阅读理解基础上,还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法、讲述法,使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更易领会这篇课文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一)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
六、整理小结,作业布置
(二)教学具体过程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3、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掩耳盗铃》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六、整理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2、作业: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
(三)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自欺欺人)
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加强训练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关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1、注重与前边所学寓言的紧密衔接,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自然引入本课。
2、大胆结合教师指导,激发学生自学热情,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的寓言故事中去,捕捉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读为本,再度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通过教师指导要求、学生自学,最后教师再指导的过程,巩固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4、落实积累,通过表演和配音等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感悟。
5、课外延伸,扩展到更高层次,注重语文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掩耳盗铃教案(篇10)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30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这则寓言时,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四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铃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诱导
1、激趣导入
出示铃铛并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说说表示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哗啦哗啦??(板书:铛dāng象声词)。
强调: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3、放动画,听故事
4、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板书完整课题﹚。
过渡:请看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二﹚定向——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学会做人。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的意思。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从书上划出有关的句子,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 偷铃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4、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自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
﹙四﹚成果汇报
1、掩耳盗铃的意思: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2、偷铃人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3、偷铃人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偷铃人这么做的: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1、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2、预设: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我们遇到这些事该怎么做呢?﹙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道在犯法,却挺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要实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1、 反馈学习:请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1)。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2)。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3)。有 的 同 学 做 练 习 册 上 的 题 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2、总结:是呀,自欺欺人,最终还是自食其果 ,让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掩耳盗铃
小偷
响←碰←铃 ◇铛→偷→捂耳朵→被发觉◇
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掩耳盗铃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