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雨霖铃课件实用

2023-07-18 15:10:04 雨霖铃课件

雨霖铃课件 篇1

  1.理解词意,体会词人宦途的失意及与恋人离别的愁苦。

  2.了解“婉约词”的特点。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首词写的是与恋人的离别。此时词人因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故而与恋人惜别。

  “寒蝉”,点明离别的季节是在秋初(因为晚秋已无蝉鸣)。“凄切”,寒蝉的叫声给人一种凄凄切切之感,衬托出离别的凄凉伤感。“对长亭晚”,傍晚时分,在长亭外送别。“长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点明送别的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这些景物描写,字字写景而字字含请,准确地将与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2.“都门帐饮无绪。”

  “都”,指北宋都成汴京,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都成,杭州是南宋都城)。“门”,指城门。“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无绪”,没有心情(柳永因作词忤逆仁宗,因而不得意,于是流连坊曲,为歌妓作词)。

  3.“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正在依依惜别之时,船家频频催促:走啦,走啦,开船了!于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情人,紧握双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同桌之间表演此句)。

  同学们,你有过这种无语凝噎的时候吗?一个人要伤心到怎样的地步,才会“无语凝噎”!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问一句:既然分别让两人如此痛苦,“柳郎,不能不走吗?”同学们,你觉得词人能不能不走?不能!在古代,仕途几乎是一个有志男儿唯一的出路。一个男人不能没有事业,事业给男人活着的分量。作为一个女人,她如果真心爱一个男人,就不能拖后腿。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去去”,即越走越远。想到这次去南方,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雾沉沉的楚地一望无边。暮霭沉沉,离愁深深,使人想到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一句是别后思念的预想,是虚写。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凉的清秋时节,叫人情何以堪!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时分,我身在何处呢?只怕是在杨柳岸边,吹着凄凉的晨风,眼望黎明时天边的一弯残月,身边再也没有你。

  这句写词人酒醒之后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景语即情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成为名句。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经年”,一年又一年。“良辰”,好天气。“好景”,好风景。这一去,年复一年,即便是遇上良辰好景,过得花红柳绿,但没有你,也形同虚设。对你,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去和谁说呢?(相信,你也一样吧!)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更显强烈。

  1.词的上片、下片分别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抒发了词人仕途失意及与恋人离别的愁苦。

  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恋人难以割舍的感情。

  婉约,即婉转含蓄。婉约词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柳永《雨霖铃》是婉约词的典型代表。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不拘音律。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典型代表。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雨霖铃课件 篇2

  -12-22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梁赤州发国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于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好景况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一、教材柳永的这篇《雨霖铃》摆设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位第8课,与第一单位一起内容全是中国古典诗词,为高中以来学生首届接触。第8课包孕了七首词,选录了五代成就无上的填词家李煜和宋代的6个名家的词代表作,气势气魄兼括了婉约派和豪宕派,典型性突出,为学生对于词尤其是宋词孕育发生感性认识有简练而精心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让他们感受词中哀婉阔大的意象,体会填词家将要分别时藕断丝连的心情,让学生孕育发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文学化人的熏陶效果。2.让学生了解柳永《雨霖铃》所用的表现手法:白描、虚实结合、语意多转、缘情设景等,及柳词的主要气势气魄。3.对于词这类文体有开端了解,并测验考试填词,要求可先不必太高。4.高考《考试申明》对于诗歌鉴赏的具体划定是这样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抒发技巧②评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立场。在已经学习其他诗词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于这首词的学习,进一步靠近高考要求。三、教学手段多媒体(主要用于播放音频)和传统板书四、导入“黯然销魂者,唯别罢了矣!”(江淹《别赋》)“人有悲欢聚散,月有阴晴圆缺。”(苏轼)自古以来,亲人、朋友间的相聚、离别,老是导致人的很多感慨。想必大家也多几多少体验过离别之情,比如放假了与好朋友暂别,有些同学来自屯子或外地开学了要和家人告别。提出疑难题目:同学们还能想出咱们古人说过哪一些有关离另外诗或诗句?回忆增补高中之前或同学本身课外阅读到的.有关离另外诗或诗句:(来由略)无为在歧路,后代共沾巾。少小离家老大回,家乡的口音无改鬓毛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伴着歌曲声。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山脉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是天涯沉溺堕落人,邂逅何须曾了解!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五、标题疑难题目、作者和创作配景。(知人论世)雨霖铃,曲牌名,又作“雨淋铃”,据王灼《碧鸡漫志》解释源于唐玄宗入蜀时为悼念杨贵妃而作,曲声恨怨。柳永这首表达描写离别之情,也有这个独特的地方。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抒发了跟情人藕断丝连的感情,同时也含有对于本身生平不幸遭遇的感慨。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清,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故也称为柳七。曾因在词中有表示宁愿填词而不在意功名意思的句子,(:“忍把谰言,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于是批他“且去填词”,柳永就真的离开京城汴京流浪江南,并以恶作剧的立场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这搭可以看出柳永年少轻狂,有很强烈的个性。一直至厥后他才改名成此刻的柳永去考进士,后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1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乐章集》是他的词集。柳永大量便宜新曲,鼎力大举创作长而节奏缓慢的词,代表作《雨霖铃》就属于长而节奏缓慢的词。柳永还被认为是两大词派之一的婉约派的开创者,成就很高,对于后世填词家有深广的影响。曾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曾引用一西夏官员的话)6、课程实施(一)听与读1.学生先齐读,本身开端体会词的节拍和所抒发的感情。2.对于学生首届阅读中出现的字音错误举行正音,尤其注重“噎”“那”等易读错字。3.放《雨霖铃》朗读或吟诵音频,让学生注重听,摹仿其字音、停顿、感情等。4.教员领头,结合音频及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诵读提醒,学生全体再齐读一遍。(二)讲与思I解释词语,疏通文意。1.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何处是归途?长亭更短亭。”2.帐饮:此处指设帐饯别。3.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为船的赞美的称呼。(文学常识介绍)类似写法比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4.凝噎:因为冲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5.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代地区属楚国,(加上课文所给解释,趁便向学生介绍相关古代地理汗青常识)泛指南边的天空。6.无绪:没有心情。7.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II课文细讲上阕写了送另外时间、地点和分别时种种难分难舍的情景。1.“寒蝉”写当远景物,点名誉节操令,直贯下阕“清秋节”。“长亭”点出行将分别。歌曲《长亭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2.本来柳永与情人已要离别,但来了骤雨,可以借以再稍作停留,但此时已经“初歇”,不得不走了。“饮”而“无绪”,“留恋”却“催生”,这类种主客观的矛盾,写尽了离别时的盘曲、复杂。临行饯别,却无心喝酒,因为吃也不香,饮也不顺畅。本身不硬心肠做离去,“兰舟”却已“催生”,正见语意多转。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写出了情人分别时细润的情状,虽则是白描,却让人感同深受,这大概就是因为感情竭诚的缘故原由吧!“竟无语凝噎”,刘若英有一首歌,此中一句歌词写到:“千言万语只能无语”。看来,人类所有的基本感情古今还是想通的。4.去去,用了叠字,联想所学过的《迢迢牛郎星》,诗中的叠字可谓用得出神入化。但那首中的叠字都是形容词,而“去去”是动词的重叠。课文注解说“去去”是: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同学们不妨还可以考虑这类解释:走了又走,不克不及停止。《古诗十九首》第一首就说:行行重行行。因为是“念”,所以柳永尚无真的动身,只是设想将来。接下来两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也是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此外,这写景之句也结束了对于离另外正面描述。上阕极写离别之情,下阕转向放笔直写。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尴尬、冷落清秋节!”是直抒胸臆,但紧接着又转入设想。今晚酒醒了我又会在哪里呢?咱们不得而知,柳永本身也不知。应该是那有着“晓风残月”的“杨柳岸”吧!这搭遥接上阕“都门帐饮”,形成对于应。虽则帐饮无绪,但还是喝了,而且喝醉了。这让人天然地想到买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同学们想想,这类意象何等朦胧、何等凄婉!此处系纯写景,而不见人在何处。这好像使读者不自觉地酿成了作者,用和一千多年前的柳永一样的眼神儿迷离地注视着面前所见及各种各样的感觉交集地设想着心中所想。6.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到“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都是对于照而更深一层,沈祖迸士谓之即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之意。7.“应是良辰美好景况虚设”,很多书都没有做出解释。我以为,这是说他走了,那末他曾经生活过、也十分留恋的都城汴京的美景都看不到了,那末风景再美我又不克不及见,不是虚设吗?这更体现出柳永那种离另外无限怅惘和掉意。词虽写离别的愁苦别情,但却境界阔大,情深意挚,一唱三叹,写尽中情,不愧为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宋词的优秀作品。(三)思与练1.课后练习第二题第1题:《雨霖铃》上片写情人话别时的种种情态,似乎已将离情说尽。先想想下片该怎么写,再阐发填词家这样写好在哪里。参考:转笔铺开,直抒胸臆;与上片的联系,层层推进。2.选做(课后练习第四题)细读下面文字,回答疑难题目。(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于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1.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象征着什么?2.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是否得当?参考:关于婉约词和豪宕词的气势气魄差异疑难题目,幕士的评论基本得当。3.课后思考结合所学过的其他词,教员可列出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念奴娇》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与柳永的这首《雨霖铃》举行气势气魄上的相比较,让学生更进一步体悟柳永词对于五代词的继承和变创,婉约词和豪宕词在气势气魄上的区分。并让学生会商,婉约词和豪宕词是否有孰优孰劣的区分?对于你而言,你更喜欢婉约词还是豪宕词?不设定规范答案(现实也没有规范备案),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婉约词与豪宕词只是气势气魄上有区分,并要依据具体的汗青前提、作家个性、情感立场等因素举行评价,它们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区分。对于笃学覃思的学生,可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分别对于柳永词和苏轼词的评价疑难题目。(四)创作实践课后练习第五题。用学过的曲牌或其他曲牌填一首词,词题自定,平声和仄声可以无论,但要押韵。第8课最末有曲牌的词谱范例,学生可资参照填词。教员也可提供《雨霖铃》或其他曲牌的词谱。这看学生的兴趣而来,不必上交。七、板书设计雨霖铃柳永意象: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上片兰舟烟波暮霭楚天点明时间、地点感情:无绪留恋藕断丝连”念去去,…“说尽离情感情深厚白描、缘情于景”多情…"放笔直写,直抒胸臆下片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虚实结合感情:伤心冷落参考资料:语文(第三册),人平易近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第三册),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人平易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莫砺锋、黄天骥本卷主编,高档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

雨霖铃课件 篇3

  一、设计思想

  “送别”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们通过这些诗词向读者展示了许多不同的送别场面,抒发了深深的离别之情。送别诗词有许多共通之处,如选取典型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等等。本课将以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为例,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境,感悟男女恋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掌握送别诗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将采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局部研讨-拓展提升-归纳总结”的过程进行。

  二、教学歩骤: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送别》创设情境

  (一) 导入由“送别”这个话题回顾曾经学过的与送别有关的诗句,列举送别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引出新课柳永的《雨霖铃》。

  (二) 诗词鉴赏

  1、 介绍作者柳永

  2、 学生诵读词的上下阙,自主疏通词句的意思。

  3、 欣赏比较《雨霖铃》的两幅插图,从意象与意境上感受本词。

  4、

  学生交流讨论: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教师引导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感受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三) 拓展提升江南柳 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张先的《江南柳》与柳永的《雨霖铃》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同:都写了别情;都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都写了别后,虚实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自己远行的情景,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

  (四) 归纳总结送别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选取别时的典型意象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五)作业布置:

  背诵《雨霖铃》,完成练习。

雨霖铃课件 篇4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大家喜欢唱歌吗?刚才这首歌大家会唱吗?它是台湾已故著名歌星邓丽君演唱的,根据柳永的词《雨霖铃》谱成的歌曲。古人写词本就是配乐歌唱的。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柳永的《望海潮》,柳永在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画卷,非常形象生动,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北宋。然而,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的作品是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雨霖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雨霖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三、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在诗人的笔下却化作了美丽的诗篇。

  4.请2~3位学生朗读这首词。

  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

  6. 学生齐读。

  (4)离别的心情: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1)分别找出上下阙中的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词语。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情与景是怎样的关系?

  3.名句赏析:

  问:这首词中,你觉得哪一句或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由本组选出代表来回答,形式是抢答。

  有人盛赞此句是千古名句:

  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

  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4. 学生再次齐读,感受词人的离愁别绪。

  六、课堂小结 :

  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 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对于这堂课我总结了一点点心得:

  1.学好一首词,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词的情感,在“读”中将“词”的感情变化把握住。

  2.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重点放在品析情与景的关系和欣赏名句上,然而,在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透彻,老师的分析较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不够,学生思维可能会被限制,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掌握里面的全部内容。在欣赏名句时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雨霖铃课件 篇5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掌握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这一首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雨霖铃课件 篇6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尽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问题 :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问题 :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雨霖铃课件 篇7

  二、教学重难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离愁别绪,共同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之情,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请一位学生读,正音。

  第一、要注意断字。如“对长亭晚”

  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感情读到位,如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要读得短,要读出词的凄切之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读对的地方加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听读,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注听节奏、语气和情感)自读,体会感悟词人的情感。

  (一)《雨霖铃》是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词中自然饱含着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如何抒发呢?引导学生说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你认为哪些意象最能触动人的离愁与相思呢?任选一两处进行赏析!

  内容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什么意境?情感抒发什么情感?技巧运用什么手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分析:“寒蝉”:特指秋天的蝉,天气转凉,此时的蝉生命即将终止,再也不像夏天时没日没夜嘶叫不已,它的叫声凄凉悲切。

  “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负责给驿转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味,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唐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享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一阵急雨刚停。赏析:这句诗句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手法)寒蝉、长亭、日暮、雨歇,(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意境)。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分析:“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京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别离的情绪也是暗淡的。

  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暗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途?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暗淡的色彩,这样一来,给予读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赏析:这一句运用了融情于景,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柳:“柳”的谐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许多送别诗中都会出现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晓风:拂晓的风凄冷,用凄冷的风写凄冷的情。残月:月有阴时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即为相似。词人面对一钩残月,唤起了他孤独意识、月光清辉,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词人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作者把“杨柳”“风”“残月”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画面,让人体会到愁更愁。这几句也是作者的想象,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是虚写之景。

  赏析:此句为词人想象之景,是虚景,融情于景。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面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二)词人写景时运用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何为虚?何为实?实写,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写就是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6、课堂总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结合),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分享

热门关注

培训中心应急预案应该怎么写12篇

幼儿园应急预案

最新教师调动的申请书集锦(11篇)

教师调动申请书

腊八节发领导的句子

腊八节领导句子

2023儿童节表演说说汇总147句

儿童节表演说说

逃课认错检讨书12篇

逃课认错检讨书

雨霖铃教案精品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6篇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范例7篇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系列8篇

雨霖铃教案

2023谢谢课件(实用15篇)

谢谢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