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乡村调查报告(精选11篇)

2023-07-22 17:36:17 乡村调查报告

  相信大家都知道,实践是打开理论宝库的钥匙,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频繁使用到报告,答复报告必须按上级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写,在写报告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经过我们反复的打磨和修改我们呈现了最新的“乡村调查报告”,读完这篇文章后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乡村调查报告 篇1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乡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河南省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在暑假期间,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1000名(6—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众所周知,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也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557万人,从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为河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乡村调查报告 篇2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对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

  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些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

  2、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由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3、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另一方面又受市场

  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

   二、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

  3、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 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乡村调查报告 篇3

  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群众在经济支出中存在“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有钱宁愿储蓄,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和看病就医等几件大事上,不愿花钱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文化娱乐上,认为能够吃饱穿暖就行了,不追求文化生活。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导致了文化生活贫乏,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明确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服务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任务,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影响农村文化的效果发挥。要采取“向上争、本县投、民间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体共办文化的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社会化,文化服务有偿化。在向上级争取投入的基础上,县、乡财政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有偿服务。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要坚持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村民小组为基础,以户为对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乡镇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行政村一室(综合文化室),一自然村一院(农家文化大院)。乡镇文化中心应包括影剧院、图书室、书画室、多媒体室、乒乓室、台球室等多功能用房和篮球场、网球场和门球场等室外活动场地。村综合文化室应包括图书室、娱乐室和球场。乡村文化中心(室)应相应配备电脑、电视、音响、摄像机、照像机等文体器材和一定数量的图书。农家文化大院应有图书、电视、电脑、娱乐器具、体育器材和室外活动场地。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将学校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等设施设备定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开放。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根本,是农村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农民群众的文化取向。我县农村文化队伍的现状是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效果不佳。在逐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才能搞好农村文化工作。一是要按编职数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人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考虑适当工作报酬。二是努力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要求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提高履职能力。三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上划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乡镇党委政府协助管理,人员调配流动和工作安排须经主管部门同意,以保证队伍稳定、素质提高和工作专一。四是对农村文化工作机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县乡村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作效率与待遇挂钩,实行考核,严格奖惩。五是对农村民间文化团体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文化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六是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以利于送戏下乡质量提高,数量增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七是加强我县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文化执法大队应对农村文化经营活动加强监管,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乡村调查报告 篇4

  针对多年来城乡义务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种种问题,本报两名记者历时三个月,走访了我省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专家学者中国的乡村,始终是叫人牵挂的热土。当这一社会始终注目的焦点“乡村”与另一个焦点“教育”勾连起来时,热土中的焦点愈发炽烈。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人人有学上”到现今学杂费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学”,伴随着这个漫长过程的是中国乡村教育不可忽视的现实:

  学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城市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学校“大班额”比比皆是。

  这一系列问题,是在当前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改革引发的一种必然的普遍的阵痛与无奈,值得关注和思考。

  带着这一课题,今年6月中旬至8月底,本报两名记者走访了我省陕北、关中、陕南的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与基层教育职能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研究者等多个层面的近百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访和调查。

  这里为读者呈现的相关调查报告和个案解剖报道中反映出的问题,其症结就在于多年来城乡义务教育天平的失衡。

  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11月7日表示,要科学确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模、层次和速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全社会的期待。

  空壳学校的典型性“样本”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县城的教学质量好,家住红旗小学隔壁的白永霞将儿子转到了县城上学

  今年秋季开学,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榆林市清涧县下二十里铺乡红旗小学只剩下了4个学生。

  和很多西部县城的乡村小学一样,下二十里铺乡的书所乡村小学也不得不面对“生源荒”的残酷现实。

  当生源一点一点衰减的时候,经受考问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对学校逐渐丧失的信心以及乡村老师们对未来或多或少的迷茫。

  撤校是迟早的事,红旗小学的老师几乎都这么认为。

  这所距离榆林市清涧县城约15公里的山村小学正在走向空壳。尽管学校曾有高峰期400多名学生的辉煌历史,如今也不得不“忍受”6个老师10个学生的凄凉。落寞的学校空荡荡的教室

  6月8日,星期一。记者一大早就从县城出发,本想从升国旗开始,拥有对这所学校最完整的印象。

  红旗小学坐落在八斗岔村村口水泥路边的高坡上:一排八九孔窑洞正对着校门,门框窗棂清一色地刷成了浅蓝色;窗户上没有镶玻璃,而是用白纸糊着;久经风吹,有的白纸已七零八落,有的干脆已被撕掉。

  可惜,还是“错过”了升旗时间。上午7时许,学校已经开始上课。后来,记者才得知:学校的作息时间和城里不同,孩子们每天7时到校,半小时早读,接下来上两节课,9时放学回家吃早饭;中午12时到校,3时半放学。

  一间窑洞里传来了讲课的声音。教室门开着,一个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男老师站在讲台上,正用特有的陕北普通话向孩子们讲授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紧贴着讲台的一角,放着两排两张课桌,坐着3个学生。这个至少容纳40个学生的教室里空荡荡的。

  男老师叫白随宝,今年56岁,是数学老师。5年前,他从沟口的梨家湾小学调到这里,就开始面对学生流失的残酷现实。5年间,学校的人数从起初的七八十个,减少到了如今的10个。眼看着一间间教室空了出来,白随宝的心也变得空荡荡的。

  三年级教室里,3张课桌正对讲台中央竖着摆放着。11岁的任旭和比他小一岁的赵小宝在教室里坐着,有些不安。

  这个班的3个学生那天少了一个。没来的学生叫贺贤,是数学老师刘祝兰的儿子。老师和她的儿子竟然都没来,任旭分析:“估计赶事儿去了。”“赶事儿”是当地人对参加红白喜丧事的称呼。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任旭较为安静,坐在那里东张西望,而赵小宝时不时走出教室看看,再转回来。

  上午就这样过去。6个老师只来了1个,8个学生中的5个就像没了领头羊的小羊羔。初次到访,这个学校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落寞。再后来,记者听说了一个更受打击的事情:上午并没有升旗。

  学生没了学校秩序也没了

  学生人数的锐减,打乱了这所学校本应有的秩序。就连上下课打铃这样最基本的事情,都落在了一个14岁的小男孩身上。

  男孩叫贺露,是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最大,他成了这里的“孩子王”。

  其实,贺露应该读六年级。去年秋季开学时,本应和他一起升到六年级的五六个同学都没来报名,只剩下了贺露一个。六年级这个班最终没有开起来,贺露只好回到五年级“重读”。对此,白随宝解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成绩太差”。

  上午8时10分,正在教室里自习的贺露突然从教室里冲了出去,跑到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前,敲响了挂在树上的一个生锈的铁铃铛——下课了。“我是自己愿意打铃的。”贺露笑着,露出两颗兔牙。自从一个多月前有了手腕上戴着的那块黑色电子表,他主动承担起了打铃的任务。“如果不打铃,就不知道啥时候上课,啥时候玩了。”贺露说。其实,学校以前有电铃,后来坏了,就再也没修好。

  上午一节数学课,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没来,五年级的孩子只能回到教室里自习。另外两孔窑洞内,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几个孩子依然没有停止打闹。贺露似乎没法让自己静下来学习,隔一会儿就抬起手腕,看看几点了。

  其实,和同龄人相比,这个14岁的小男孩眼中的学校少了本该有的东西,广播操已经好久不做了,缺少的还有家长会、联欢会等本该有的活动。

  不过,经常去县城的贺露比他的同学见识广、本事多一点:他会简单地用电脑,还会打字、玩游戏。

  学校“单纯”地只剩下了上课。虽然每天安排了六节课,但孩子们开设的课程却极为简单。除了语文、数学等县上统考的科目外,美术、音乐等课程一概没有。体育课倒是开的,因为人数少,只好将全校的学生集中起来上,发给篮球、排球,或者任由孩子们在校园里嬉戏。

  和城里的小学生不同,他们不用参加英语考试。因为英语老师一直请不来,本该三年级就开始的这门课程一直没开,考试也就自然取消了。

  对于外面的东西,“差生”贺露还是有一丝向往的。今年“六一”儿童节,学校放假一天。后来,贺露听转到城里上学的小伙伴儿说,他们的学校在“六一”节办晚会,表演节目,羡慕得不行。

  一部乡村学校的衰亡史

  上午9时,放学了。白随宝回到宿舍,打开电蒸汽炉,加热放在里面的两个馒头和一碗小米红豆稀饭。那是他的早饭。

  早饭是他从家里带来的。自从到外村教书,白随宝的日子就变成了这样:每天早上,他会带上老伴儿准备好的早饭赶赴学校,早上上完课在学校里热热吃,下午放学回家再吃一顿现成的。

  从老师、学生和村民们的讲述中,记者拼凑出了一段红旗小学不完整的历史。这所学校建于上世纪60年代,村子50多岁以下的村民大多在学校里读过书。1976年,学校还办过一年初中。90年代初,学生人数曾多达400人。

  可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学生人数开始逐年下降。XX年,白随宝调到红旗小学时,虽然还有七八十个学生,但已经出现了在校生大幅下降的隐忧,七八十个学生大多分布在高年级,低年级一个班才三四个。

  另一个让他们担忧的事实是:优秀的学生不断地向县城学校流动。XX年年,学生中还能发现几个好苗子;xx年,考过全乡第一;但从今年开始,剩下的这些学生已经让他没了信心,“好学生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要么是实在太差的,要么就是家里穷走不了的”。

  期中考试,贺露的数学考了50多分,全班第一,其他几个才考了三四十分。“瞧瞧,最差的学生如今变成最好的了。”白随宝说。而今,这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只能靠回忆,才能拾起当老师的那份荣耀。

  白随宝的家在清涧县下十二里铺邓家沟村,骑摩托车到红旗小学需要半小时。1974年,村里有个小学,还有七八十个学生,但“老师请不来”。于是,村干部找到了刚刚高中毕业的白随宝,希望他去教孩子们。

  他应了下来,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10个工分,“顶得上一个好劳力”。再后来,不挣工分了,每月工资是30块钱,直到1994年转成公办教师,他的工资均在百元以下。

  提起当年“人丁”兴旺日子,白随宝眼里泛光,“学生多了,就容易发现好苗子,哪个老师不愿意教好学生?”

  一直以来,全县最好的初中——昆山中学都面向全县招收“重点班”学生。白随宝带毕业班,几乎每年都能考上一两个。最多的一次,全乡总共考进去了6个,其中4个都是他的学生。考上县重点班的学生,家长会请老师到家里吃饭,炒菜、喝酒,最好的要算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白随宝家里,至今保存着那些见证了他辉煌教学业绩的凭证。“学习标兵”,全县第一、第三的荣誉证书,“县模范教师”。最近这些年,他已经换了三所学校。而如今的这所,也不知道能待多久。

乡村调查报告 篇5

  教育是一个国度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如许一个发展中国度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生齿占有8.8亿人,响应的乡村教育更应增强。为更好地调查乡村教育近况,我在假期经过走访和讯问,对广东地域的乡村教育状况进行查询,发现乡村教育呈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欠债严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只影响乡村孩子承受教育,并且使农民对新常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执行形成妨碍。这不单是问题并且将是乡村教育的危机。

  一、村庄学校欠债累累

  因为乡村学生的膏火难收齐,而教员的办公经费又不足,良多乡村学校只得向私家告贷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到达"普九规范"向私家假贷建筑设备,比及新学年开端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局部付出债权。有些当地主管束育部分不管乡村的近况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必然要到达"普九规范",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繁重的债权。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类检查,破费巨额的款待费。招致乡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有良多乡村少年儿童无法获得公道的受教育时机,形成良多乡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致使不得不分开学校。乡村学校的欠债累累将严厉障碍乡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接受

  在查询中调查到,乡村经济发展较掉队,农民相对较贫穷。县政府在财务支出吃紧,教员工资难以发放的状况下,就经过添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局部发放给教员,以补偿财务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书社的回扣,把出书社的一些"指点资料"强行要学生购置;一些九年任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前提完成教育好像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置,这些书除了添加他们的担负还有什么用?而乡村还有一种怪景象就是分摊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若何能应付这么繁重的担负?

  三、师资力气严厉不足,教员问题多多

  村庄学校任教的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员,他们的学历凡间都是初中到高中程度,并且没有经由正轨的师范教育。依据规则要转正参与培训测验得花一笔不少的钱,因为当地财务支出有限,教员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员带来繁重的担负。而良多村庄任教的教员还要承当一些分摊,如建筑公路、当地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员工资中扣除,这些分摊基本就分歧教员磋商,如同匪徒拦路掳掠,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员的好处。一方面本地专科师范卒业生回籍任教,但县政府因为教员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采纳,另一方面没有经由正轨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员又因为才能有限而对学生的指导及培育形成障碍。这就招致教育资本被糜费,而少年儿童承受常识的范畴变得越来越狭隘。

  四、资本分派不公道

  在查询中,可以看到资本分派不公道的景象:各县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本支配的权利,它们应用部分所把握的权利最大限制地完成部分好处,或从财务分派方案中优先获得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本却少之又少,况且城市生齿的教育需求被优先知足,乡村生齿获得的教育资本就十分有限,远远无法知足乡村生齿承受教育的需求。在一所乡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景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行室的仪器陈腐的难以应用。如斯的设备怎样进行有用的教育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育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备和其它教育设备可以说是完美,如斯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本的分派不公道。教育资本分派不公道,使乡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本十分缺少的情况中,而无法承受优越的教育,这不只严厉障碍乡村少年的发展并且使乡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动教育问题的战略

  据查询的状况,本地县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村庄教育,是不克不及知足广阔乡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并且有的贫穷地域因为财务吃紧还会调用教育经费。为改动乡村教育近况,我们要起首加大乡村教育资本的投入,最大限制地改动乡村教育资本不足的情况。起首要把教育经费的调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本用到实处。敏捷成立一个查询小组,查清村庄小学、中学的欠债情况以及教员的工资问题,对因欠债建校舍的,要经过财务拨款付出,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家投资办学,来增补县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树立一个机制对乡村教育投资监视。再次,教育治理权限下下学校,添加学校的决议计划权,并向学校供应优越的办学情况;对乡村教员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动教员的本质,加巨匠资力气并进行优越的培训,进步师资程度,树立优越的师资步队,对不及格的民办教员赐与解雇,招收有大专学历的卒业生回籍任教,还对教员的福利等问题要依据实践赐与改善。最终是加大乡村教育资本分派,本地县政府应该把乡村教育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抓,在分派资本时着重加大乡村教育的经费,为乡村教育供应地盘资本和其它的设备。

乡村调查报告 篇6

  XX村位于XX河堤北面,XX沟南面,距XX镇政府西3公里 ,XX公路、XX公路从境内通过。镇组织农技、农经等相关人员于xx年x月x日对丁圩村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在把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村现有5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42户,总人口2158人,劳动力860人,在外打工劳动力560人,尚能转移100人,全村耕地面积1441亩,其中旱地1441亩,中低产田518亩,粮食种植面积达841亩,油料面积30亩,蔬菜面积10亩,花卉面积500亩,其它经济作物面积60亩。畜牧业生产情况:大家畜4头,生猪150头,羊105只,家禽养殖2200只,兔子50只。二三产业生产情况:企业6个,其中私营板厂1个,个体工商户5个。企业从业人数30人,粮食生产 59000公斤 ,油料生产 3000公斤 ,禽蛋产量 28000公斤 ,蔬菜产量 50000公斤 ,社会经济总收入1154万元。第一产业收入643万元,第二产业425万元,第三产业86万元,分别占总经济收入的55%、37%、8%,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花木,人民收入来源于花木和外出劳务。 年农民人均收入3875元,其中外出劳务收入1500元。

  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干群思想不解放,农民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花木行情好能够致富,上级号召引进新品种,不少农民群众对种植花木抱着消极态度,对种植花木认不上,思想守旧,小农意识强,不接收新鲜事物,只知道种粮食,有饭吃不挨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今后要进一步推进花木之乡经济发展、使农民及早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致富门路窄,收入增长困难,发展生产无资金,无工业项目,无技术人才,交通闭塞,党员干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村郭无房屋,党员干部无活动场所。水利配套较差的丁圩电灌站,不能发挥抗旱排涝作用,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以上各方面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生活难以提高。

  1、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扩大花木种植面积,引进高档花木品种,培养花木经纪人队伍,搞好花木营销促进农民收入,搞好土地流转,搞好花木生产面积,花木面积生产到1000亩。

  2、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全民创业积极性,壮大农村经济发展,近期村里招来了一个板材厂,现在已经在筹建中,需要资金50万元,要求上级扶持。搞好生产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年- 年年外出务工人员要达到700人。搞好二三产业,鼓励全民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到XX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3、 年要把村部房屋建设好,搞好党员活动室。

  4、搞好村庄规划,开好一道沟,铺设村中心路和村内道路,预计到 年村内全部铺设水泥路,使村容整洁,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组织专人进行规划。

  5、搞好水利建设,开挖好田间一套沟,修复好村电站,保证农田旱涝保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搞好村板材厂建设生产,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厂带动其它项目的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培育花木龙头企业,促进花木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收入。搞好资金筹措,按项目落实责任,由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1、村无房屋,希望上级给予资金支持,建好村部房屋。

  2、村板材厂生产,资金短缺,要求信用社给予扶持。

  3、颜邵路面窄,要求加宽,村内道路铺设资金困难,要求上级给予支持。

  4、村电灌站损坏,要求水利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修复电站。

乡村调查报告 篇7

  根据市委安排,我局就当前全市文化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讨论,就文化工作的成绩、问题和今后一段时间发展方向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一)艺术创作成绩斐然。三年间共创作大戏30余部、小戏(小品)60余部、歌曲300余首、舞蹈和曲艺节目280多个,先后推出了大型歌舞《山丹丹》、《信天游情景音乐会》、《九月枣儿红》、《兰花花》、《乡医刘易》、《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陕北说书》等大型剧目,多部作品在全国调演、省际比赛中获奖。艺术创作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以“延安过大年”和“陕北民歌大舞台”为特色品牌的文化活动活跃城乡,受到国内外关注。坚持举办每三年一届的全市“小戏调演”、“老年文化艺术节”、“城区校园文艺汇演”、“农民艺术节”和“民间艺术大赛”等多项社会文化活动、节庆类以及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活跃了城乡群众文生活。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用于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总投资近3亿元,基本改变了“两馆一院”设施落后的局面。一是新建了延安市图书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二是新建了志丹、安塞、黄陵、宜川、黄龙县“两馆”合一的文化艺术中心(大厦);三是宝塔区、子长、延川3县新建了县文化馆,延川、甘泉扩建了图书馆;四是实施了“210国道文化长廊建设”,共新建改造乡镇文化站74个、村文化室2716个。延长、宜川、黄龙三县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目标;五是为13个县级图书馆、88个乡镇文化站、672个村文化室赠送图书200余万册;六是向基层文化站室配送了价值268万元的设备器材和服装道具;七是在全市13个县图书馆、31个乡镇文化站、414个村文化室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

  (四)非遗保护成果丰硕。截止目前,全市已挖掘出各类民间艺术品种70余项104个品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12项,列入省级的64项,列入市级的135项,列入县级的284项(其中“陕北民歌”被誉为“人类文化遗产”);已有31人分别被国家和省上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国家7人),有6个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有4位民间艺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出版了《韩起祥文集》、《陕北民歌大全》(一·二卷)。

  (五)文化产业起步良好。一是与上海水木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反映新农村建设30集动剪纸漫片《延河湾》的制作;二是拍摄了电视连续剧《盘龙卧虎高山顶》;三是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以大型晚会《信天游永世唱不完》、腰鼓、唢呐为代表的艺术演出业、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业、以农家乐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业、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业、以少儿为主的'艺术培训业,初现产业格局,获得较好效益。

  (六)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先后组织子长唢呐参加了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挂红灯》参加了“相约北京·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迎奥运活动”,《挂红灯》、《山丹丹》剧目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组织安塞腰鼓和民歌手参加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国际文化节,组织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60周年庆典等一系列对外演艺交流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七)文化市场规范有序。按照控制数量、规范管理的思路,坚持在重要节日、敏感时期以及平时抽查、突击检查、市县联动、交叉检查等形式,加大整治力度,设立“12318”专项监督举报电话,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文化工作的开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列入中省的项目,市县均为落实配套资金。使一些项目长期负债运行。从总体看,基层文化阵地与其他社会事业总体水平相比,投入最少、设施最差、规模最小、手段最落后;二是文化人才短缺。现有人员年龄老化、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缺乏编剧、导演、文化创意、文化经纪等专门高级人才,由于机构编制所限,难以补充新鲜血液,加之待遇偏低,不仅不能吸引人才反而致使人才严重流失。三是工作开展失衡。由于主观上对文化发展认识程度的不同,工作措施的力度不同,和客观上南北县区群众生活习俗、居住环境、文化基础等不同,加之体制机制、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等因素,导致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县域之间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和精品创作等方面的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四是精品生产不力。由于人才、经费等因素的制约,致使艺术生产重点不突出、缺乏创意性和产业性。这些都形成了制约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

  按照我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要求,今后全市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阵地建设为重心,以文化活动为纽带,力求达到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继续实施“五个一”工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争取国家“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立项,努力对陕北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民情风俗、世态人情、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及文化成果进行研究和保护,并与挖掘利用有机结合,重点打造黄帝陵祭祀、延安革命旧址、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鼓王、陕北水船、陕北跑驴、陕北道情、陕北说书、陕北二人台、榆林小曲、白云上道教音乐、陕北唢呐、陕北剪纸、陕北面花、陕北石雕、陕北窑洞营造技艺、陕北传统匠艺、花木兰传说、白云山庙会等20个项目,推动陕北文化走出黄土地。

  二是依托红色、历史、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歌谣、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乐器、民间方言等资料,分类编目,单独成册,编辑出版《陕北民间艺术系列丛书》,约260万字。

  三是不断提高我市“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完善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扶持保护;筹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的建设工作。

乡村调查报告 篇8

  校园文化是构成学校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涵盖了校园内所发生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校园文化能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正确的导向,有效的激励,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以此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而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新课改的需要,如何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更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有效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我当涂县今年制定了全新的《当涂县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方案》,旨在跟名优学校求知取经,力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得到更长足的进步。

  2. 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完善与发展。

  三、调研时间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独秀小学,这所学校虽然校龄不长,于建成,正式招生,起初只招收了49名学生,5个班级,最少班级2人,有13名教师。而如今它已经发展到了已招收4000多名学生,60多个班级,170名教师的规模。被誉为“怀宁的深圳速度,教育的一枝独秀”。更重要的是短短的间,独秀小学以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跻身进全省优秀学校行列。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独秀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它的建校核心非常明确――“文化立校,特色兴校”。在明确的方针指导下,校园建设便有了总纲。“文化”是独秀小学自始至终围绕的内容,也是独秀小学在各类中小学中脱颖而出的最大的特色。学校的 “三秀”理念用“三雅”来支撑, “三秀”理念以“三雅”为追求,做到了学校高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雅在其内,秀在其外,雅秀一体。

  陈独秀和邓稼先绝对是在中国现当代史上起到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同来自于安庆,独秀小学高瞻远瞩,充分利用这两大家乡名人的优势,在建校初就以“独秀小学”的双关命名宣布了自己的高起点、高素质、高品位建校理念。这样的起步是高端的、深厚的,聚合了强大的人气,凝结了不小的潜力。在文化名人的家乡建立的一所以“文化”立校的特色小学也必将赢来众人的侧目和支持。

  主题景观在学校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可以说独秀小学十分重视细节传递出的书韵。从进校始,校门入口三角地带建有爱心园到花草氤氲中的陈独秀、邓稼先的塑像、砚池状的喷泉池、笔架型的假山、四友园、经典园、乡园、雅园、秀园、韵园再到各个楼层的主题文化建设,主题明确,条理井然,和谐统一。尤其是“三雅堂”、“三秀厅”布置的更是巧妙,大量的图片把孩子们的学习和文化成果展现出来,让观看者无不为之受到强烈的感染,不由被浓烈的书香氛围深深熏陶而楼层。而不得不提的是楼层主题建设别具匠心,一楼一主题,一墙一故事,既让楼层不单调,也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诸如此类的小细节,灯箱、走廊、时刻小品,只要能利用的都会考虑进去,力求处处皆书韵,时时普文化,提升学生文化品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独秀小学倡导文化,宣扬文化,但并不让这种文化变得死板。正如独秀小学蒋校长所说:“一种理念,没有活动,就不能成为流动的风景。”所以独秀小学十分注重用有活力的书香活动,让读书显得乐趣无穷。每年都会开展一届读书艺术节和校园文化节,给孩子们展示的空间和快乐的读书体验;经常进行优秀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让千人操前诵读的壮观景象震撼和感染每一个师生;红领巾广播定期就“看好书、读好书、评好书”、“听名曲、赏名诗、观名画”专题节目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学校的校报校刊鼓励学生自愿交流,校歌、校徽、校训也广泛征求师生的建议;每年学校还侧重和家长的沟通,除了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还鼓励家长参与,评选书香家长,做到家园结合,让校园文化推行到家中,更好地给学生文化激励。通过各种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

  读书不分年龄,教师要想与时俱进,给学生先进的知识,让学生喜欢阅读,还得不忘自己经常读书,提升自己的素质,用热爱阅读的表现给学生以榜样的效用。独秀小学要求每一名教师把读书当成习惯,每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月深读一本教学期刊,每周品读一两篇经典文章,而且要定期撰写书评和读书笔记,鼓励教师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做学生报告。并且对教师提出了阅读高要求:每位教师在三年内要到百家讲坛活动中作一次读书讲座;学校给每个教师的教师节礼物就是一本书。独秀小学的教师爱书,而教师对书本的热爱,无疑以身体力行的表现给本校的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文化师范课,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感染喜欢上了读书。

  与独秀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相比,许多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我县的许多中小学办校理念模糊,没有传达出文化内涵,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有特色的学校。而办学理念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十分必要,或者说它是一个有力的支撑。在办学理念中就应该贯穿文化理念,积极营造人文性,让学校有特色起来。还要以敏锐的嗅觉充分利用可用资源,例如我县就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李太白,这无疑对于打造文化类学校有很大帮助。

  细节可以传递出书香味。独秀小学让校园一草一木都能营造书香,积极利用每一处资源来说文化。而我县某些中小学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方面,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虽然办校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毫无特色,根本不注重细节也可以营造书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妨在校园内设置一些文化专栏,开辟出读书角等,在班级和楼道里张贴一些文化名人名言,在花草从间安放一些校训校规等,通过细节处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我县的许多中小学在教学质量上过多重视,轻视了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熏陶。很少有学校每年定期开办读书活动周或校园艺术节,即便有流于形式的也不在少数,不能广泛动员起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不妨学习独秀小学的策略,让学生成为主人,鼓励家长参与,尊重学生的看法和成果,要让节目完整而有意义。

  众多教师只要求学生读书,而且只读课内书,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而有些教师自己不爱看书,出口欠缺书卷气,对学生便产生了消极影响。独秀小学让我县的教师看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缺失不了教师的参与,自上而下,先从教师自己开始,多读书,读经典书,让自己成为一本最好的教材,给学生好的榜样。老师爱读书,学生也爱读书,校园书卷气息弥漫,文化建设便得到巨大的推动。

  总而言之,此次调研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了许多深刻的认识,我会将从独秀小学学习到的经验推行到本校的建设中去,积极响应“当涂县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方案”,努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新的突破。

乡村调查报告 篇9

   一、基本情况

  (一)、人口、土地、耕地及经济收入情况:乌苏市**乡位于天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乌苏市西北8公里处,南与世界上最大的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相毗邻,东与车排子镇为邻,西与农七师126团接壤,北与12团、127团隔奎屯河相望。全乡幅原167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万亩,现有耕地万亩。全乡8个村,19户,96人,**乡于1992年6月建乡,是本市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是一个以棉花生产为主,农牧结合,二、三产业齐头并举的自治区级明示范乡镇。20xx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162亿元,总产皮棉68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22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6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40万元,三产比重为44:466:8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78元;财政总供养人口14人。

  二、财政收支情况:20xx年,全乡实现乡村两级财政收入6746万元,乡级收入201万元,村级收入14万元,其中包括:财政拨款万元,转移支付万元,行政经费万元,税收返还万元,土地承包费征收万元,加工厂利润上缴万元,村集体收入财政总支出201万元,其中行政经费2724万元;公用经费82万元;科技三项费用62万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00万元;道路修建支出28万元,全乡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三)、村队基本情况:全乡共8个行政村,全乡村干部总数为8人,20xx年实现村级总收入万元,包括财政转移支付收入万元。。。。,“一事一议”收入;村级总支出万元,其中:包括:。。。。

   二、乡村债务基本情况:

  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收入剧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乡建设与发展。取消农业税以后,我乡村级历史债务更加突显出。由于乡村财政收入的锐减,财政体制的配套改革,乡村两级组织化解乡村债务的门路丧失。我乡面对沉重债务索取压力,日子将异常艰难。据乡农经站最近的统计数据,截止目前全乡乡村两级形成债务万元,其中乡政府1819万元,包括100万的防风治沙工程贷款,高新节水项目配套资金欠款4万元,历欠各类工程款80余万元,其他欠款;村级496万元,包括。。。。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形成乡村两级债务的主要原因是:

  我乡乡村债务的形成原因有现行制度、体制、法律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有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举债办事等微观方面的原因。既是历史遗留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公共品供给,国家一直是向城市倾斜,很少惠及农村,于是本该由国家提供的农村公共品,却让乡村基层组织承担,加之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称,乡村只有负债经营,举债办事,从而导致长期债务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惯性,虽然国家实施了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让“皇粮国税”成为历史,但是,某些制度弊端仍然在乡村组织运转中起作用,惯性作用不可避免。进一步分析,形成我乡乡村两级大量不良债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兴办公益事业是形成乡村债务的主要原因。近年许多一些公益事业急待要办,向上争取资金又比较困难,且向农民集资只能筹措到一小部分的钱,大部分资金缺口只有通过借款解决。据乡农经站清查统计,全乡乡村两级债务中,用于公益事业建设支出的债务高达万元,占乡级债务总额的%;在乡政府债务中,用于公益事业支出的债务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公益事业建设包括乡村学校、道路、植树造林、自水、农电改造、水利设施、医疗卫生建设等,这些公益事业建设主要依靠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只给少量的补贴和扶持。乡村干部在公益事业建设上面临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强上项目,且进行高标准建设,使得乡村公益事业建设不能实事求是地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没有资金只好大量举债。如200年争取的'防风治沙项目中为完成农田防护林建设上而形成债务100万元,占全乡债务总额的%。在20xx年全乡小城镇建设中耗资万元用于道路村庄环境建设,上级仅补助万元后,形成债务万元;这些债务除向农民集资偿还部分债务外,全乡仍有万元的债务无法化解。

  (二)盲目投资兴办乡村企业形成不良债务。建乡之初,上级大力提倡兴办企业,并将此纳入年度考核。一些项目便盲目上马,举债办企业,最终由于管理不善,投资无法收回,债务无力偿还,给政府造成了损失。

  (三)垫交水费是导致乡村负债的重要原因。过去水费征收过程中迫于生产需要,我们想方设法通过垫支的方式完成水费的缴纳,采取借贷等办法,拆东墙补西墙地为少数欠帐的“针子户”垫交水费任务形成乡村负债。在全乡八个村的债务中,垫水费负债总额达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

  (四)沉重的利息负担导致乡村债务不断增加。据调查,我乡村级债务主要是由村干部在民间高息借贷引起,借款年利率一般是8%至1%不等,高的甚至达到20%左右,且每年换据结息,息转本,本生息,基本上是至8年债务本金要翻一番。如**村在小城镇开发时,借万元,每年都要支付利息万元,?年多共支付利息余万元,但本金仍未偿还。全乡村级债务总额中,因支付借款利息而形成的负债万元,占乡镇债务总额的%;沉重的利息负担,使乡村债务进入了恶性循环。

  (五)经费开支差口是产生乡村债务的重要因素。取消农业税后,财政收入渠道更加变窄,硬性支出又必须保证,加剧了乡村收支矛盾,农村税费改革后,我乡的办公经费尽管通过上级转移支付得到了一定弥补,但也非常有限,维持日常运转差口较大。据调查,全乡按干部人均拨付公务费元,只够乡政府办公电话、打印资料、水、电和干部出差补贴;召开会议、人客接待和干部职工年终考核奖励等必须的经费没有资金,只有依靠负债维持。村级除在职干部报酬、优抚、五保户补贴列入预算外,每村仅预算办公费元。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村级办公费主要用于了征订报刊,没有直接拨付到村,村级的一些正常支出难以保证。加之部分村队财经管理不善,不该支的钱支出了,应收的款项又收不上,造成支出大于收入,只有依靠借款维持收支平衡,由此也带一些不必要的债务负担。

  ---乡村债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带的负面影响:

  (一)严重影响着我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由于债务过重,全乡干部为乡村集体垫支了日常费用,有的多年以没有领取过工资,手中握的是欠条,难以调动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少数村级组织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二)严重影响着干群关系和政府形象。在我们实施借款时,大都是我们的乡村干部在还款时间、利息等方面作出的承诺,由于到期偿债资金不落实,无法兑现还款计划时,致使干部的威信和信誉下降,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和政府形象。

  (三)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债务较大,资金没着落,我们的教育、敬老、广播、公路、水利设施的维修等公益性事业无力兴办,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程度,干部威信下降,正常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严重影响着基层组织建设。部分干部由于集体欠他们的钱,他们对政府怨声载道,不相信政府,根本不认真工作,政府因无钱兑现他们的欠款很难对其进行调整,导致村级基层许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五)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由于偿债资金不落实,加剧了债权人与乡村基层组织的矛盾,有的债权人结伙到乡政府或村干部家中催要欠款,甚至因债务纠纷而发生矛盾冲突,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有的债权人在乡村讨债不成,就纠缠乡政府主要领导不放,有的甚至损坏公共设施和财物,聚众讨债,严重影响了乡镇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三、化解乡村债务的做法及成效

  面对乡村两级沉重的债务,乡党委政府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干群意见后,以加强班子建设、提高群众积极性、开辟集体新财为突破口,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壮大集体经济、化解村级债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落实责任。

  近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化解乡村两级债务工作,按照上级有关精神,立足本乡实际,顺应发展要求,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措施,加强领导,成立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化解村级债务领导小组,确定了发展目标,明确责任,细化工作方案,认真抓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为全乡集体经济的壮大与村级债务的化解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多措并举,突出重点,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化解村级债务。

  1、抓班子,强基固本,为壮大集体经济、化解村级债务夯实基础。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化解村级债务,不断增强村队经济实力,关键要有一个好的村级班子。近年,全乡以“抓班子,促经济”的思路,按照政治强、靠得住、会管理、肯奉献的标准,狠抓了村队班子建设,使村队班子带民致富、发展经济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一是选好“领头雁”。以“两推一选”活动为载体,以抓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导能力和带富能力为目标,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采取下派挂职、交叉任职等多种措施,对软弱涣散的村队班子及时进行了调整,从200年以,共调整村队干部29人,切实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并下派6名机关干部指导督促各村工作,有力地带动了村级班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化解村级债务和带领广大农牧民致富的能力。二是二是精简机构和人员,做到减员增效。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改革中,各村大力精减集体干部职数,积极开展选派下村政府干部到各村任职,实行交叉任职,提倡兼职。几年共精减集体干部2人,镇政府每年可节约开支1万元;三是强化教育培训。以“科技之冬”活动为契机,对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进行经常性的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政策法规的培训,增强农村干部的市场观念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能力。四是强化监督激励机制。制订完善村干部监督激励办法,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考核的硬指标,激励村干部把精力聚集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上。

  2、调查摸底、清理资产、化解债务。

  20xx年,我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资产、清收债权、落实债务工作。我们实事求是地对8个村的各类资产、债权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摸清了家底,经过清理,乡级债务达万元,村级债务达16万元。根据清理结果,当年,在开展各项费用回收之际,乡党委、政府制定降息、减息和三角债抵顶转账等多项措施,鼓励和引导各村多渠道的化解和清理村级债务,20xx年共化解乡级债务万元,村级债务146万元,200年化解乡级债务万元,村级债务万元,20xx年化解乡级债务万元,村级债务万元。三年内共化解乡级债务万元,村级债务万元。

  3、建立完善制度,加强村集体资金管理。

  一是按照《自治区村级组织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村级财务管理》、《村级民主管理》、《村级民主监督》等村级财务监管制度,坚持“村有乡管县监督”的管理体制,发挥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以及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对村民委员会的财产收支及公开情况实施检查和监督,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

  二是坚持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制度,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三是对非生产性开支进行压缩。对村干部工资、补助等,积极推广“费用包干,定项限额”的办法,根据各村经济、人口规模、合理确定村干部人数和工资补助标准;对村级招待费实行零控制,严格审批程序,使集体积累逐年得到了增加,杜绝了不良集体债务发生。

  4、盘活土地资,确保集体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近年,我乡始终把土地问题看作是农民的根本及全乡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加强管理,成立了土地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全乡土地档案,在现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整合、盘活土地资,规范土地规划和审批程序,通过土地的租赁、承包等方式不断拓宽乡村两级收渠道,切实解决好“一块地”的问题。

  一是将家庭承包土地与村集体机动地、四荒地划分开,明确地块,确定属性,划分归类。为便于管理,合理统筹利用土地资。经乡土地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凡人均6亩地以外的土地均属于井地和乡村机动四荒地的范畴,且分别核定了收费标准。其中井地承包费为8元/年/亩(所收费用归村集体所有);机动地和四荒地承包费为10元/年/亩(其中2元归乡政府、78元归所在村集体),并规定每年须在播种前上缴完承包租赁费后方可耕种。

  二是针对近年各村土地面积账实不符问题,20xx年、20xx年分别组织了两次土地丈量清查工作,通过清查核实,全乡耕地新增耕地面积为亩;包括机动四荒地面积9906亩,井地8919亩,仅机动地和井地两项每年就可新增乡政府收入7967112元,新增村级收入117819780元。

  新增政府收入=9906*2元/亩+660*8元/亩=7967112元

  新增村级收入=9906*78元/亩+29119*8元/亩=11781978元

  三是统一规划,鼓励合理利用夹荒地,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由于近年全乡水利改革试点工作的成功,配水到户工作进展顺利,加之各项节水项目的实施,使全乡计划用水略有节余,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合理开发现有土地,使之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经乡土地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凡新开发的集体夹荒地(指非公益林区),均由乡土地和林业部门现场鉴定,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益牧则牧,并拿出初步规划渠、林、路、地的方案,经领导小组审批后统一编号、招标和发包,最后由承包方上缴一次性土地开发使用费后报乡农经站建立土地档案。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好路子,促进集体经济稳步增收。

  乡党委、政府按照“五个一”工程的要求,围绕服务农牧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优势,搞活乡棉花加工厂经营,稳定其龙头企业地位,从各方面给予扶持,使加工厂逐步适应和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不断自我发展和壮大,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200年给乡政府上交承包费1万元,拓宽了政府收入。

  6、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近年,为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乡党委政府能够积极申报和争取农业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从200年至今全乡共争取高新节水项目11000亩,补助资金0万元,建成了高新节水项目示范区,提高了棉花产量,促进了农民增收,有力的带动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市乡信用社积极出台扶助政策,对基层村队提供了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支持,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增添了新的活力。

  7、立足实际,切实加大各项费用的回收力度。

  近年,为足额将各项应收费用及时收回,乡党委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征收方案。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包片领导为副组长的费用征收领导小组,并下派了8个工作组,指导协助各村切实开展好费用的回收工作;二是出台优厚奖励措施,全力提高干群积极性。对凡在乡政府规定期限内完成各项费用的农户,最高按上交费用总额的7%给予奖励,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各项任务的村队,按完成额的1%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全乡干群交款积极性,从20xx年至今,三年共回收各类费用达万元,其中20xx年回收额达万元,200年回收额达282万元,20xx年回收额达万元。

   四、化解乡村债务制止的建议

  乡村债务的形成,有较长的历史过程和较为复杂的社会背景,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必然会导致旧债未还又添新债。我们认为,应本着“不操之过急、不增加农民负担、确保农村稳定”的原则,按照“禁增新债、化解旧债、分类处理、逐步消化”的思路,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化解办法。

  (一)妥善处理现有的债权债务。一是对目前存在的乡村两级债务,我们将制定还款计划,按年度正常收入,建立偿债基金,依一定的比例定额逐年清偿。二是对不同的债务的化解,个人借款要明晰借款原因,明确债务;银行及信用社贷款要积极争取核减,停止利息,以偿本为主,逐年定量偿还;财政借款要加强预算,定量清偿,界定呆帐给予核减。三是建议改革现行财政管理体制,重新核定收支,调整上解补助比例。

  (二)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加强“乡财县管”力度。一是实行财务预算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项目,特别是固定资产购建、公办公益事业、招待费等支出严格实行预算控制,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理财。二是要制定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法规,明确乡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建立集体资产出售,登记、报告制度,明确债权、债务责任。三是坚决实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乡村两级干部在离任时必须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作为其继续使用和升迁的主要依据。对任期内债务大量增加的干部不得继续使用、提拔,对任职内积极化解债务,债务明显下降的干部应优先考虑使用。

  (三)进一步盘活土地等资产还债。对我乡目前闲置机动地、林地、小型水利设施、“四荒地”等资,按程序讨论、报批后,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合理估价,采取公开拍卖、招标、租赁、承包等方式,综合开发利用,盘活存量资,筹集资金还债。

  (四)采取果断措施,制止新的债务发生。为此今后,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即禁止举债搞基础建设,禁止购置豪华办公设施和小汽车,禁止举债办公益事业为名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禁止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搞超越实际的工程建设,防止新的不良债务产生。建立新增不良债务责任追究制,对不按程序擅自借贷形成的债务,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处理。上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加大乡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投放力度,切实减轻乡村负担,防止新的不良债务产生,从而使农村真正走上繁荣和稳定。

  总之,在今后的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中,我们要立足实际,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扩大财,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逐步清偿。

乡村调查报告 篇10

  为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水平,根据xx调研实施方案,近期就x乡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采取了资料查阅、实地考察、走访调研等方式,先后深入到x乡各村开展了调研活动。共访谈相关人员x人,收集相关资料x份。通过对x乡发展乡村旅游工作整体状态的梳理,特别是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面对面、心贴心向广大干部群众询计问策,对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基本情况

  (一)基本乡情

  x乡位于x县南部山区,x北麓,与x接壤,距离县城x公里。19xx年确定为x乡,为全省八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全乡总面积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x亩,林地面积x亩,下辖4个行政村,共x人,其中x人。境内生态优美,风景秀丽,负氧离子浓度超过8000个/cm3,是一处天然氧吧,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古建筑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全年旅游人口数约达x万人。

  (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x乡立足“旅游兴乡,生态靓乡,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依托畲汉风俗,突出古村文化,保护秀美山水,落实民生共享,以“打造赣闽醉美山水之乡,扮靓畲汉醉美风情小镇”的发展目标,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畲汉文化,抓住县委政府提出的把x乡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的样板地大好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一方面,结合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秀美乡村点。突出大岩秀美乡村建设重点,特聘请专业团队,对大岩进行以AAA级景区标准的秀美乡村设计。对大岩进行的秀美乡村打造,共投入资金520余万元,完成了房屋改造、庭院改造、停车场、x文化广场、道路沥青、游步道、观景台、电网线路改造等基础建设项目,景区建设初见雏形,为下步发展全域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兼顾实施x村陈家、沿河新村秀美乡村建设。投入资金70余万元对陈家、沿河新村进行了环境提升、景观建设等项目。此外,重点打造梁家秀美乡村点,对中村村梁家自然村进行秀美乡村点打造,实施了古树林景观公园、路网改造、房屋改造、环境提升、改水等项目。其中秀美大岩建设当前被列为全县“AAA”级乡村旅游点,x村雷家成功向上申报“传统古村落”。

  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民族文化。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畲汉一家亲”文体活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民族文化进校园,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体育班、传统文化兴趣学习组活动,重点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把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x文化村寨、秀美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了x村“x雷家”旅游文化品牌和大岩村“独竖尖下的美丽畲寨”,在传承发扬x文化同时,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基本成效

  当前旅游景区呈开放免费模式,但是带动了地方”吃、住”两方面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包括茶叶、有机大米、绿色有机蔬菜和家养鸡鸭等的产销。与此同时,带动经营酒店的店主年收入增加数万元,这于当地经济而言,具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20xx年,全乡财政收入达到1124.94万元,与20xx年同比增长20.7%。

  四、存在的问题

  1、宣传不到位。自从x乡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宣传少、宣传范围小、宣传质量不高,只能吸引少部分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游玩。最为主要的是,宣传内容不够突出,无亮点,不够抓住人心,吸引力较低。同时产品与地方景点挂钩捆绑宣传较少,许多游客知景点,不知当地特色农产品,难以通过旅游产业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造成第一、三产业之间形成隔离带,无法联合发展。

  2、交通不便利。由于x乡地处山区,道路易受大型运输车辆和自然灾害损坏。对外连接的公路等级较低,加上年久失修,路面损坏严重、路面狭窄、弯道多,且临水临崖,冬季较长时间结冰无法通行,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群众和游客安全出行。不便的交通导致众多有意向来篁碧旅游的游客望而生畏,从而影响着我乡旅游产业的发展。

  3、规模不完整。现已建成的秀美乡村有大岩村、梁家、中村,初具规模。但对于x村内,仍然存在村内道路年久失修,交通不便的情况,这使得全乡域的乡村旅游不成规模,造成游客体验感下降,影响到游客宣传的口碑,从而影响到旅游经济的发展。

  4、文化传承弱化。因经济社会发展,现x乡居民聚居地多为畲汉混居,文化习俗逐渐汉化,原有x传统礼仪不断淡化、简化,x传统文化保留情况堪忧。加之缺少青壮年,文化传承也成为了一大难题。

  5、产业发展薄弱。x乡境内多山地,平均海拔高达900~1000米,气候寒冷潮湿,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如山洪地质灾害、低温冰冻等,导致现有耕地面积少,只能以茶叶、毛竹种植产业为主;且因地势、气候原因,不利于经济作物种植,绿色产业的发展也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产业结构也比较单一;各种作物的种植仍然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种植面积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基地;生产方式上,普遍属于粗放式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五、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1、坚持政策优先,加大基础性设施建设。建议对现有通往县城的道路进行修缮提升,加快实施互联互通工程,重点改造石垅至东山、港口至篁碧、集镇外环路、梁家桥及连接线等公路,早日实现融入县域大交通网络。同时要继续积极争取上级的各种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

  2、依托天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对乡村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提高闲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力发展篁碧茶叶、高山果蔬、林下种植等特色产业,全面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收入。

  3、完善乡村建设,扩大旅游规模。充分利用好篁碧“清凉资源”,引进旅游投资主体,建设一批康养和民宿项目,要加快x村美丽集镇建设脚步,规划建设x特色商业示范街,推进实施全域旅游,满足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吃喝游购物需求。只有全域内各秀美乡村点都能达成规范化的景点,才能使整个x乡的形成完整的,具有规模的乡村旅游地,从而使当地的旅游发展更具规模,以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4、加大挖掘力度,提升x文化输出。依托悠久的畲乡历史,持续深入挖掘和传承独特的x文化,重点挖掘书乡文化、饮食文化、进士文化、宗祠文化等,并将这些融入群众生活和学校课内外教育,通过支持开设畲语课程、x射弩和蹴球教学活动,编排x歌舞,举办“x三月三”民俗节日活动等,让x的优良传统家风文化深入群众。将x文化元素和产业发展深入融合,进一步整合本土x文化,将独特的x元素融入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打造畲乡产品品牌化影响力。

  5、强化宣传力度,做好旅游推介。通过整合篁碧优质旅游景点资源和优质特色产品,打造特色推广文案,并通过比如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友号、官方微博号、居民朋友圈等网络宣传方式进行宣传。或者是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吸引游客,并在活动上对本地特色产品进行宣传,从而扩大知名度。

乡村调查报告 篇11

  4月13日,我们随市***主任到**乡及***村进行了帮扶的前期工作调查,并于随后组成专门调研组,深入上官村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听取各组负责人对本组情况的汇报和发展经济的设想与建议;深入4个村民小组中的12个农户,进行家庭状况、收支构成和增收思路的抽样调查;走访了**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综合思考,现将该村的具体情况和帮扶思路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县城约1-4公里,是***乡政府所在地,**线、**线及**高速公路**出口引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范家、孟家、半个城、焦家、小兴垄大兴垄刘东、刘西等8个村民小组,764户3091人,以湖北、河南、山东人为主,有少量移民,是全乡第二大村,典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全村总体地势平坦,为井灌区,耕地4270亩,其中粮食2500多亩,蔬菜1000多亩(其中塑棚约150亩),果树700多亩,人均耕地近1.4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轮作),亩均单产800斤左右,夏秋总产各200万斤左右;经济作物以蒜苔、大蒜、黄瓜为主;果树主要是柿子、桃、梨和苹果;畜牧业以羊、猪为主,羊存栏2100只,猪存栏1240头,有奶牛15头、秦川牛14头。引进渭北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有限责任公司,占地89亩,有温室大棚40个。外出务工的240多人。

  村小学1942年建校,现有教职工24人,学生380名,学校占地15.2亩,有危房14间,教学条件比较差。全村共有党员56名,村级班子健全,机构运作正常。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700元(实际抽样调查要低),有困难户24户,收入少但吃饭不成问题。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中干部群众对帮扶主要有“三盼”:一盼送致富技术;二盼搞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三盼把村小学建设好。其它还提出许多具体问题。据我们考察,限制该村经济发展的还有一些其它因素。总体可归结为:

  1、村子较大,居住分散,基础差距大,管理比较困难。全村8个村民小组分别为8个自然村,村落不整,特色产业不一,经济基础差距较大,尤其刘东、刘西组水源贫乏,经济滞后,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村、组也无成型的发展经济规划。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影响农产品销售和经济发展。各村组之间的道路均土基路,特别是几条重要的生产道路雨天无法通行,影响农产品外运;现有机井水量小,干旱时浇地难,尤其**尚有300多亩缺乏灌溉条件。

  3、缺少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农业领域全村目前无任何专业协会组织,使农户在技术、销售、互助等方面缺乏依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4、农民怕担风险,不敢进行高效农业投资,投入能力也不足。如半个城组群众有务菜经验,水利条件好,适合发展温室大棚,但农户怕搞不成赔进去,加上没人组织,不敢投资。该村紧邻富平乳品厂,发展奶牛、奶羊条件得天独厚,但除各户少量养羊外,多数不敢养奶牛,怕赔不起。

  5、一些农村基本政策未落实,主要是机动地超标和承包不公平,不少农民心理不平衡。此外一些组家族势力较重,存在以势承包土地、承包机井和抬高水价问题,农户意见强烈。

  6、一些困难户经济条件太差,去年住房因雨倒塌或成危房,与周围反差十分明显,需予以关注。此外,不少农民反映国家实行减税和粮食补贴,但化肥、农药、电费等都不断涨价,尚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三、该村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经济基础较好。该村属井灌区,地势较好,又地处城乡结合部,农业的基本条件比较好,根据调查全村无赤贫户,吃饭不成问题。班子也比较好,运转正常。

  2、已有比较明晰的主导产业,群众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也有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如蔬菜是该村的传统产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其中以蒜苔、大蒜比较有名,市场销路一直较好。

  3、该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临近县城和**、**等城市,有比较方便的进城务工机会,既可以增加农民短期收入,也具有经商的条件。

  4、**高速公路**出口引线横穿全村,有招商引资的便利条件和潜力。

  5、**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落户该村,三年来经营效益较好,有一定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该园目前正酝酿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如果促成,将为***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提供很好条件。

   四、开展帮扶的目标和措施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上官村实际,如何开展帮扶工作?我们认为应立足当前,抓住重点,确定目标,中长结合,分步实施。对该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发挥潜在优势,做大做好做强主导产业,经过三至五年努力把**村建设成为小康先进村”。今明两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为以后奠定基矗

  1、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帮助村、组制定一个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要使这个规划家喻户晓,启发群众主动求发展的积极性。

  2、鼓励开展劳务输出,包括短期务工,增加农民近期收入。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年内组织一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帮助开眼界,换思想,学技术,长本领。同时大力倡导农闲时到**县城和**做短工。

  3、联系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作务水平。初步拟定按农时季节年内邀请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3-4次科技知识讲座。配合县乡农技部门在该村分产业确定若干个农业科技示范点,为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创造一个好的推广载体。

  4、引导农民建立各种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建立蔬菜类和养殖类专业协会组织,创建生产、技术、销售及农资服务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5、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着手解决群众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积极与市县有关方面联系,尽快完成**组四百米进城道路的硬化问题。二是和省高管局联系,及时完成对**村辖区因高速路修建损毁路段的修复。三是协助完成对该村中心小学建设前期的论证规划工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四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促成在**东岭新打一眼机井,解决该地块的灌溉问题。五是与县城建、环保部门联系,积极争取城市垃圾掩埋处理项目,带动该村道路修建和扩大耕地面积。六是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部分贫困户解决危房修建补助问题。力争年内办成2-3件。

  6、进行村组巷道整修,建设文明乡村。利用冬季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对村组巷道进行集中整修,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文明化程度。

  7、发展塑棚工程和奶畜业。依托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为群众积极协调建棚资金,年内发展一定规模的日光温室。鼓励群众饲养奶牛和奶羊,使该村的奶畜业在现在的基础上有明显增长。

  8、年内组织农民开展一两次农村政策、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诸方面的培训教育,启发内在活力,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组织人大机关干部不定期下村帮扶调研,向农民传信息,与农民勤交流,提高帮扶效果。

  市**办赴**县***乡***村调研组

  20xx年4月18日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格式 | 调查报告范文

分享

热门关注

5.4青年节祝福语简短(汇总29句)

5.4青年节祝福语

坚持拼搏的励志句子简短37句

坚持拼搏励志句子

最新滑滑梯课件

滑滑梯课件

励志个性签名短句优选

励志个性签名短句

[精]酒店年假申请书怎么写(10篇)

酒店申请书

乡村振兴调查报告(集锦11篇)

乡村振兴调查报告

[精]农村调查报告范文(精选11篇)

农村调查报告

尽职调查报告范文(精选11篇)

尽职调查报告

[精]网上购物调查报告精选

网上购物调查报告

[精]入户调查报告精选4篇

入户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