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每课要点--17智取生辰纲
之一
一、简介作者和《水浒传》
1、作者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代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世传其为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其生平事迹,旧籍记载很少,传说亦多不一。《兴化县续志》载明代王道生撰写《施耐庵墓志》,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朝至顺年进士,卒于明朝洪武初年,时七十五岁。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因无定论。
2、关于《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又称《水浒》,是在长期流传的宋元话本(说书人的底本)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小说。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众多的英雄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此书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力,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表现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鼓吹“忠义”的思想局限。
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本子,主要有一百回本(写宋江招安后,有“征辽”和“征方腊”等情节),一百二十回本(插增征田虎、王庆的情节),后清人金圣叹将此书删改,砍去宋江招安及招安以后事,称七十回本(实为七十一回)。
二、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生词。
1、为下列加红的词注音。
趱行( )嗔怒( )尴尬( )这厮( )恁地( )怨怅( )
晌午( )兀的( )怄气( )窥望( )罗唣( )聒噪( )
2、本文在语言运用了夹杂了一些方言,有些方言与现代汉语同形,但是意思却不一样。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三、课文内容
课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这一回的题目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题目是编者所加,“纲”是古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生辰纲”即运输庆贺生日财物的组织。
所选课文涉及的前后故事情节梗概是:大名府留守(留守,官名,是地方长官兼镇守京城之官)梁士杰要把十万贯财宝送到东京(开封),给他岳父蔡京庆贺生日。而梁士杰前一年就曾送十万贯宝物给蔡京,半路被人劫去。此次他选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这批财宝。“自幼飘荡江湖”的刘唐把这个消息告知晁盖,随后联络了吴用、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和白胜等人聚义举事,决定劫取这不义之财,并由吴用谋划了智取策略。“智取生辰纲”之后,杨志被逼到二龙山落草,后上梁山。而晁盖等人抗击朝廷的武装镇压,打得官军落花流水,最后上了梁山。这段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面对压迫的可贵的反抗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智慧。
1、情节结构
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杨志押送生辰纲,酷热赶路,众人怨怒。
第一部分开头写酷热杨志催赶路(第1自然段),于是众人恼怨杨志(第2自然段)。接着写六月初四大热行路(第3自然段),其后众人累全倒黄泥冈,杨志责打招怨怒。
第一部分既叙述情节之发展“押送生辰纲至黄泥冈”,又为“智取生辰纲”做好了铺垫。因为杨志“押送生辰纲”和晁盖等好汉“准备智取生辰纲”几乎是在同时进行着,只不过“杨志押送”是明线所写,而“准备智取”是暗线所为而未道出(从后文“智取”可以推知),明线、暗线在“黄泥冈”相交——“押送”被“智取”。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到结尾):黄泥冈麻倒杨志一伙,晁盖等好汉智取生辰纲。
第一部分先写杨志见到七人,自说贩枣客(第5自然段),于是杨志稍放心歇凉(第6自然段)。而后见挑酒汉,军汉欲买酒吃,杨志阻拦(第7、8两自然段)。其后贩枣七人吃酒,挑酒汉抢回半瓢倒桶中(第9自然段),于是杨志容许军汉买酒吃(第10自然段),后来杨志一伙被麻倒,贩枣七人装了金宝去(第11自然段)。最后说出七人及“智取”之巧妙(第12自然段)。
第一部分详细写了“智取”经过,明线、暗线在黄泥冈相交,“押送”被“智取”,也是故事结局。“智取”过程描述,正见计谋之巧妙,与实行之周密,方能使谨慎精明的杨志中计,写得错综多变,极其引人回味。
2、人物形象
联系《水浒传》内容,课文在刻画杨志这个人物形象上很突出,生动形象的言行描写和心理描写非常成功。
杨志由于出身三代将门,所以一心想当官而“封妻荫子”,为了当官,他甘心为贪官污吏效力,接受押送生辰纲的危险差使。为了防被劫,他装成客商,显出他的精明老练。押送途中他怕被劫不管天气酷热,强迫军汉赶路,动辙打骂,这既写出了他的谨慎精明,也写出了他专横的性格特点。在黄泥冈“智斗”中,杨志更显出其精明机警之性格;等军汉要买酒,马上想到蒙汗药而禁止;直看到贩枣客喝了酒后没事,他才让军汉买酒吃。
杨志如此谨慎精明,还是中了“智取”妙计,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刻画,衬托吴用等人智谋的高妙,对表现主旨起到了重要作用。
3、线索
故事线索有两条: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等好汉准备智取生辰纲。前者为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索相交于黄泥冈。这样的安排既使故事叙述干净利落,又吸引人耐人回味(暗线内容可由结局而推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问题探索。
1、这篇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文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故事中许多情节都是由炎热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吴用用蒙汗药智取的计策,就是根据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的。写炎热,才能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这种环境描写,不仅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课文中对天气炎热的描写正是为"智取"服务的。
之二
(一)《智取生辰纲》
1. 字词:
趱行zǎn 虞候yú 嗔怪chēn 尴尬gān gà 厮sī
朴刀pō 恁地nèn 怨怅chàng 兀的wù 怄òu
喏喏连声nuò 芥菜jiè 剜口割舌wān 忒tuī 舀酒yǎo
罗唣zào 面面厮觑qù 聒噪guō 晁盖cháo 三阮ruǎn
庵ān
2. 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3. 课文分析:
(1)通读初知:
开端(1 — 4)杨志押送金银担,军汉天热行路苦。
发展(5 — 9)黄泥冈军汉歇凉,黑松林吴用下钓。
高潮和结局(10—11)众军喝酒中巧计,七星智取生辰纲。
补叙(12段)打破谜底说根由,枣客原是七好汉。
(2)深入剖析:
①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设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②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在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③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
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3)整体把握:
①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 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
②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汉、虞侯、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③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汉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