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精选(4篇)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报告,书面报告主要包括工作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打算等几个方面,可行性的报告是怎么写的?出国留学网为您准备了全部有关“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的内容请阅读,感谢您选择阅读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开拓您的视野!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篇1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于10月8日至13日、10月16日至2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别带领调研组,赴、等六县开展农民增收情况调研。调研期间,共下到6个乡、村、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随机走访了解了30多户农户家庭收入情况;听取了、、、、、六县政府及涉农部门领导的情况介绍;综合分析了市统计局、农调队农民增收问题的有关资料。现在,我受调研组的委托,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调查了解,年1—9月全市农业生产持续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9元,比增元,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连续五年在全省前列。特别是今年遭受“’’特大洪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仍保持稳定增长。一是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种植业上持续增收。1—9月份农业产值亿元,比增%。主要农作物生产平稳增长。粮食生产基本稳定,茶叶、烟叶、水果增产增收,蔬菜稳产增收,食用菌稳步增长,效益显著。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发展空间。二是完成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林农生产积极性提高,投入增加,促进了林业收入持续增收,林业效益明显,同比增长%。三是主导产业集群发

  展加快,工业带动农业取得进展。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木竹加工,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意见,两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带动了农民在一产业的收入,并增加了劳动力就业岗位。四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加。1—9月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元,同比增加元,增长%,对现金收入的贡献率达%。五是坚持和完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为主要内容的南平机制以及农村“八大员’’队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为农民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六是认真落实中央省上惠农支农政策和措施,发挥了政策效应。如落实了粮食、种子、农机等补贴,农民种粮效益提高;农村税费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收益。

  二、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是农民人均收入基数较低。几年来,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都在全省前

  列,但由于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基数低,与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对比较落后。1—9月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9元,比全省平均数3613元少724元,低20%,差距比上年同期扩大个百分点,与兄弟地市相比只有福州的%、厦门的%、泉州的%、漳州的%、莆田的%,与同属山区的三明相比少468元,比龙岩少386元,只比宁德多258元,仅位居第八位。

  二是农业投入不足。尤其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近几年我市连续遭受洪灾影响,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普遍存在带“病”运行。如:建瓯全市各类水利工程4395处,10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目前虽已修复80%,但大多是临时性的修复。邵武全市水毁水利工程1200处,目前修复的仅300处,资金缺口大。

  三是非农收入比重较低。1—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9元中,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元,占%,其中来自第一产业 的收入为元,占现金收入的%,来自二、三产业收入仅为元,占现金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元,占现金收入的%。

  三、对我市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为契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农业农村政策和措施,坚持以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使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接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生效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激发和引导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鼓励加工、流通企业以及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如继续推进林业

  改革不断深化,根据林事规律的特点,尊重林农的意愿,引导林农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兴办林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林业效益;加强对茶叶、笋竹、畜牧业等产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扶持。加强示范引导,培育合作典型。要总结完善顺昌柑桔、建阳葡萄、建瓯蔬菜、邵武、延平猪业等协会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促进产业化组织化经营,增加收入。通过抓示范典型,以点带面,真正起到建一个组织,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要加强规范化建设,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依照法律,完善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运作,增强活力。同时,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提供政策优惠、服务优质,环境宽松的发展环境。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在

  企业、基地、农户间有效地建立起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形成有竞争力、凝聚力和约束力的经济利益体,实现企农“双赢”。

  2、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训机制,提高从业技能和就业率。实践表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要推广浦城县经验,整合现有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建立农村劳动力个人档案和企业用工信息,为有序转移就业提供有效服务。要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农民非农从业技能,推广顺昌县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做法,搞好供需对接,一头对接新增劳动力,一头对接企业用工需求,解决培训和就业脱节问题。同时,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提高培训效率。加快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劳动力。继续实施“一户一就业”计划,突出对农业资源缺乏的乡村、贫困家庭以及失地农民转移就业 的指导、服务和扶持。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搞好农村水利“六百”工程的同时,针对自然灾害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紧紧围绕提高农业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抓紧水毁工程修复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道治理,尽快恢复和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农业灌溉面积。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在自身财力有限,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按轻重缓急统筹安排,优先保证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加强项目的跟踪监管。要建立社会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各种形式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

  势,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产业带,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建设和科技特派员、农民技术员队伍的管理,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好科技服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篇2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常委会副主任同志牵头,组成了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志任组长、副主任委员同志任副组长,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省农牧厅及部分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和有关市州人大代表参加的调研组,于5月至9月,对我省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

  了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中小企业局、省农垦集团的专题汇报,并先后赴河南、山东、湖北、重庆和我省平凉、庆阳、白银、金昌、临夏5个市州的10个县、22个乡镇、46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20次,填写调查表300份,调研覆盖面大,工作比较扎实。

  经过调研,总的印象是:在党中央加大农业投入和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我省农业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解决了粮食自给不足的矛盾,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迈进,农民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由此带来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多元化发展。在我们召开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和走访农户现场,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热情赞扬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一致认为当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民收入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一)农民收入变化的几个阶段

  总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收入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稳定增长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省全面推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1元增加到1993年的551元,净增450元,增长4.46倍,年均递增10.47%。

  第二阶段(1994-1998),较快增长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宏观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为农村非农产业的成长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也为农产品的需求开辟了市场。1994年和1996年国家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40%左右,市场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这一阶段,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51元增长到1394元,净增843元,增长1.53倍,年均递增11.22%。

  第三阶段(1999-),缓慢增长阶段。受1997年亚州金融危机的影响,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村经济发展趋缓。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农产品销售不畅。这些不仅影响农产品需求增长和价格走高,而且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一阶段,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94元增长到1590元,三年增加了196元,年均增长65元。

  第四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发了关于农业发展的六个一号文件,将农民增收确定为“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一是免除“皇粮国税”,让农民休养生息。我省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全省农民人均减负72元。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仅至7月,全省用于农业事业专项资金、向农民发放的各种补贴、补助资金的总额达194.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13.?02亿元、省财政安排33.83亿元、市县安排26.54亿元。三是实施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奶牛、生猪良种、能繁母猪等直补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起到了抑制粮食价格下跌和稳定农民收入的效果。五是致力于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全省农民工输转由的267万人增加到的426万人,增长1.6倍,年均增长8%;劳务收入由40亿元增加到256亿元,增长6.4倍,年均增长36%。六是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制体制保障。这一阶段是我省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人均纯收入由1590元增长到2723元,净增1133元,增长71.26%,年均递增11.36%。

  (二)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23.80元,比上年增长16.95%,增幅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是继我省农民纯收入增速9.1%水平后的又一新高,增速为10年以来最高,位居全国第九位。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867元,增长21.2%;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543.2元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篇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普遍关注。为此,我们对2002-2005年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2002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同比增长2.3%;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同比下降16.8%;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同比增长26.4%;2005年人均纯收入3386元,同比增长3.2%,在2004年、2005年农民人均国家政策性收入分别实现181元和99元。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2005年农民收入呈现出不稳定增长,且增收幅度不大,未能实现持续增收的发展态势;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平均比重为53%,比前四年比重降低8%,呈下降趋势,非农业增收比重逐年上升;国家政策性增收所占比重上升明显,2004年和2005年分别占农民收入的5.5%和3%。但总的来说农业在农民增收中仍占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这充分反映出我市农业生产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受国家政策、环境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很大。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障碍因素及问题

  目前,制约我市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政策不到位,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从1987-2002年的十五年间,由于国家在支农政策上力度不够,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

  2、农业结构不优,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尽管近年来,我市粮食产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农业各产业之间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种类趋同、产品品质档次低下、区域优势不明显等等,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加上受耕地面积、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生产水平低,仍处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加工水平低,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缺乏名牌产品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偏少,龙头不多不大,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4、农业生产条件差,投入不足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市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和实力的限制,还有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很差,造成农民减收,农民收入的减少反过来又影响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5、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一是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差。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其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6.3%,高

  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占3.7%,这样一来就很难及时接受一些新的适用技术。二是缺乏市场意识,信息闭塞,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6、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用土地规模化程度低。2005年,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仅为16165亩(其中大部分是以往已流转,2005年续签合同),仅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3%。二是发展劳务经济有一潜力。近几年来,劳务经济在农民增收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14.1%上升为2005年的29.5%。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关建议

  虽然我市在农民持续增收上,表现为内部增收动力不足,但是仍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实行内部增收与外部增收相结合,构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进而形成多元发展、多元增收的格局。

  (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通过科技推动促增收

  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①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结构。生产决定流通,要实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既要研究现实市场,又要研究潜在市场,变先抓生产为先抓市场。②围绕提高品质调整结构。坚持走增加产量与提高质量并重的路子,在保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要坚持无毒、无残留、无公害的“三无”标准,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来提高商品率。③围绕加工增值调整结构。抓住“一乡一品”不放,推进乡村培育主导产业,在发挥特色和优势上动脑筋,在延长产业链、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体系。④围绕区域优势调结构。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间的土壤、气候以及环境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选准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结合点,着力在发展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上下功夫。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植业、畜牧业、园艺特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形成与本地资源相适应,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生产。⑤围绕节本增效调整结构。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发展循环农业,加大秸秆饲料、秸秆肥科、农村沼气利用,充分挖掘每一生物个体的生产潜能,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品种选育最优化、生产方式最佳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是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兴农”。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重点抓好农作物与畜禽良种、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三是努力培育新农民,增强农民主体作用。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新型农民的要求,通过“绿色证书”“跨青培训”、“电波入户”、“阳光工程”等形式,开展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努力培养造就科技致富带头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继续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积极性,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增收的路子。

  2、推进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从资金、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最终实现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的目的。二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

  3、转变经营方式促增收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允许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租赁等合理流转,引导农民自愿、自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状态。

  (二)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

  1、创新体制、机制促增收

  一是抓好农户与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通过签订合同、契约等形式,确定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发放生产资金,提供生产服务等形式,把加工、销售的利润给农民返还一块,以改变过去的单纯的买卖关系,调动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创新风险补偿机制。为了抗御市场波动的风险,国家要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建立相应地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基金,防止在产品滞销、市场价格下跌时,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减少农民因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造成的损失。

  2、完善服务体系促增收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问题。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一个上下贯通,内外呼应,准确无误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随时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网上交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继续发育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集贸市场为支撑,重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三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销加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目前我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累计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总农户数的7.6%,而且各乡镇发展还不平衡,很难发挥应有的开拓市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3、政策扶持促增收

  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国家政策扶持增收与农业内部增收相结合。一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农民劳务收入已占全市农民收入的29.5%,已成为我市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尽快消除城乡壁垒,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大力促进劳务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目前,我国已经对农民实行了一系列的价格支持和补贴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但是对于扩大内需的作用就显得十分有限。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采取了妇婴儿童补充食品计划、学校早餐计划等计划,以扩大国内的农产品需求,这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三是整合支农资源。目前我国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只有5.89%,农业贷款余额占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只有5.55%。我省从2000年起开始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2004年开展了以免征农业税为核心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在体制创新上有了一定基础,建议进一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篇4

  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33 %,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市县有关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鼓励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来讲,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小,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此,按照县委、县府的安排,县人大组织了两个调研小组,采取以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我县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的现状

  (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24个镇乡(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居委、20xx个村民小组。农地67万亩,人均农地面积0.84亩,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土地流转的范围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化。目前全县土地流转的面积有4.07万亩,占农地总面积的6.07 %,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土地入股为辅。转包面积有3.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78.6 %;出租面积0.41万

  亩,占流转面积的10 %;转让面积20xx亩,互换2600亩, 土地入股、转让、互换这三种形式共占流转面积的11.4%。农户自发流转和村组织流转是我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流向外来耕作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三是流向农业企业;四是流向一般农户;五是流向其他单位。

  2、土地流转的特点??

  (1)、坚持农户自愿、协商、有偿原则。全县流转的 万亩农地中,农户自愿流转的占98%。

  (2)、土地流转收益是农民家庭收入的补充。土地进行自发流转的农户一般是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兼业,家庭收入以二、三产业和财产性收入为主,土地流转收益是家庭收入的补充。

  (3)、村社集体组织流转的土地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收益较高。

  (4)农户自发流转的期限短。

  (二)农民增收的现状

  全县现有农户21.82万户,农业人口79.86万人,农村劳力41.92万人。20xx年,全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747元,比上年增长5.1 %。

  1、农民外出务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来源

  经济活跃的龙水镇等临街处的农民主要靠手工业,进城打工增加家庭收入。而在偏远山区的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如高坪云顶村12社就有80%的外出打工人员。中敖全镇也近50%的农民靠外出打工。

  2、政策扶持农民增收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退耕还林政策给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3、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企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业主制经营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民将土地转让出去,不投一分钱就可以得到每亩700—800斤稻谷的补偿,如龙岗明星村、中敖明月村等。

  二、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

  (一)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无序流转现象严重

  农村中多数是农户自发流转,口头协议多,无具体的合同依据,长期如此,这样很容易引起土地纠纷。通过政府协调引进的企业、业主大户等许多也没有标准的合同文本,违约责任也不十分具体和明确。

  2、修建乡村公路任务重。

  乡镇建设乡村公路既无资金,又不严格按照一事一议制度筹资筹劳。不但影响了农民增收,还加重了农民负担。中敖镇中塘路属省道,三百万元的公路款全部转嫁给老百姓,而周边XX县的五桂镇修同一条公路需投资1400多万元,没有要农民出一分钱,这样中敖镇许多老百姓怨声载道,既紧张了干群关系,还影响了农业税的征收。

  3、农业产值、附加值低下,撂荒土地现象严重

  农民温饱虽已解决,但增收幅度不大,收入差异悬殊较大,调查户中人均年收入最高达3566元,最低人均年收入不到20元,因为农业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外出务工农民逐年增多,留下的是老弱病残,田土无人耕种,在偏远山区尢为突出。中敖加福村五社273人,外出务工的近100人,高坪的月台村,荒芜土地达三分之一。

  4、土地流转达不到预期效果

  部份农民素质较低,小农意识强,狭隘的自私心对规模经营阻力很大,既不愿意转租给业主,自己又不积极经营,使得很多乡镇无法引进企业。

  (二)农民增收中的障碍

  1、

  农村科技缺乏

  农村文化服务体系较弱,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加之农民自身技能低,技术欠缺,接受科技的能力弱、依赖性强。即使外出务工,也只有靠苦力、劳力,不但劳动强度大,还达不到预期的收入。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水灌、电灌设施瘫痪较多,仍然是靠天吃饭。

  三、建议

  土地流转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土地不搞活,农民难致富”,土地流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农民将土地流向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使土地形成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经营。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使农民增收,建议如下:

  1、规范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使土地向种养殖能手集中,果园、堰塘、水库和四荒地向专业户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民致富增收。

  2、加强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现实主义严重,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这主要是因为农民文化素质差,农业科技水平低。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技术的培训,强化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搞一些符合实际的短平快项目,拓展农民创业空间,使农村由习惯型、传统型生产向专业型、技术型转变。

  3、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公路、电讯、学校、医疗、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要投到特别需要的乡村,要扶小扶弱,不要扶优扶强。

  4、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减免农业税,增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减少农民对各种公益事业的投资。

  5、科学合理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建立健全专门的服务网络机构,构建互动的服务网络。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的途径,减勉农民子女在县内入学的选校费。对外出务工回乡创业的农民,享受与外来投资企业相同的各种优惠政策。

  6、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民增收关键环节。

  在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鼓励和支持境内外投资大户和农民大力兴办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专业协会、运销队伍、农村经纪人队伍、服务实体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采用统分结合、股份合作、合同契约、市场中介等多种形式把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与科技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给予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扶持。

分享

热门关注

生活感悟短语心情说说(锦集18句)

生活感悟短语心情说说

街道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精选

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

2023井排水方案

排水方案

赛事方案

赛事方案

运营方案锦集

运营方案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模板10篇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课题调研报告精选4篇

课题调研报告

社会保障情况调研报告集锦(4篇)

社会保障情况调研报告

公司运营情况调研报告(精选3篇)

公司运营情况调研报告

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

工作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