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通用9篇)

2023-09-03 13:50:10 实验报告

  报告正确写法是什么?当一项事情结束时,我们常常会用到报告。报告可以全面分析某阶段的学习工作,提高自我,编辑在翻阅中发现了一篇十分实用的“实验报告”,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新的灵感和想法!

实验报告(篇1)

  一、《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内容

  1.顺序表的建立、插入、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删除。

  二、提交到个人10m硬盘空间的内容及截止时间

  1.分别建立二个文件夹,取名为顺序表和单链表。

  2.在这二个文件夹中,分别存放上述二个实验的相关文件。每个文件夹中应有三个文件(.c文件、.obj文件和.exe文件)。

  3. 截止时间:12月28日(18周周日)晚上关机时为止,届时服务器将关闭。

  三、实验报告要求及上交时间(用a4纸打印)

  1.格式: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报告

  用户名se×××× 学号 姓名 学院

  ① 实验名称:

  ② 实验目的:

  ③ 算法描述(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流程图):

  ④ 源代码:(.c的文件)

  ⑤ 用户屏幕(即程序运行时出现在机器上的画面):

  2.对c文件的要求:

  程序应具有以下特点:a 可读性:有注释。

  b 交互性:有输入提示。

  c 结构化程序设计风格:分层缩进、隔行书写。

  3. 上交时间:12月26日下午1点-6点,工程设计中心三楼教学组。 请注意:过时不候哟!

  四、实验报告内容

  0.顺序表的插入。

  1. 顺序表的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插入。

  3. 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删除。

  注意:

  1. 每个人只需在实验报告中完成上述4个项目中的一个,具体安排为:将自己的序号对4求余,得到的数即为应完成的项目的序号。

  例如:序号为85的同学,85%4=1,即在实验报告中应完成顺序表的删除。

  2. 实验报告中的源代码应是通过编译链接即可运行的。

  3. 提交到个人空间中的内容应是上机实验中的全部内容。

实验报告(篇2)

  1、实验要求:

  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

  2.实验过程:

  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3.实验已知数据:

  A点坐标 X 3525052.175

  Y 527483.758

  B点坐标 X 3525047.348

  Y 527412.793

  D点坐标 X 3524903.239

  Y 527259.558

  4.实验观测数据:

  α=76°22′05″,β=80°37′19″,

  γ=88°39′44″(检核角)

  竖角θ=37°24′03″

  5

  实验结果:

  C点坐标:X 3524875.2304

  Y 527453.3827

  Z 75.066

  检校误差3″

  6.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忍耐,有时候仪器不稳定,必须得等。

实验报告(篇3)

  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更接近太阳。

  ——题记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遇见,还会不会责怪时间的荒唐。如果有一天,我们各自远走,那只能说明光阴还不够漫长。很多年后,我们一定会想起,这些青春里的微茫和盛大。

  向上吧!少年。奋斗吧!少年。中考倒计时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那么的紧张、急促。快节奏的生活早已被我们全然接受,哗哗的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浅浅的呼吸声充斥着整个教室。每个人都忙忙碌碌,每个人都在用热血书写青春,用行动续写未来。翻开时间的背囊,迎风翻开了一本时光日记,赫然醒目的是一张“实验报告”。

  《关于青春是否值得奋斗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研究“青春”的性质。

  实验目的:探索“青春”分别于“懒散”溶液、“追求”溶液、“奋斗”溶液反应所生成的“物质”。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三只大试管、药匙、“青春”颗粒、“懒散”溶液、“追求”溶液、“奋斗”溶液。

  实验步骤:

  1、用托盘天平称取三份等质量的“青春”颗粒分别用药匙置于三只大试管中。2。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三种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滴入“懒散”溶液的试管,试管中物质反应缓慢,很久才生成一种叫失败的黑色沉淀和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滴入“追求”溶液的试管,试管中不断有气泡冒出,生成一种带香味的气体和一种叫做“坚持”的蓝色沉淀。3、滴入“奋斗”溶液的试管,试管内物质反应极快,生成一种粉色气体,剩余物质并迅速凝固生

  一种叫“成功”的固体。

  实验方程式:懒散+青春=失败+悔恨

  追求+青春=坚持+信念

  奋斗+青春=成功+美好

  实验结论:青春值得自己去努力奋斗,青春有梦就不怕痛,年轻的我们有梦,有理想,有追求,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不会妥协不会认输。奋斗、努力、坚强、坚持是我们青春最好的良方。只有奋斗过的青春才没有遗憾,青春值得我们去奋斗。

  实验时间:20xx年9月1日

  20xx年9月1日刚开学的我,载着希望与梦想,载着时光的背囊,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理想,我把热血投入深海,把希望抛上云宵。在霓虹灯亮起的那一刻,所有的星星都是真的。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宁愿跑起来被绊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我觉得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有真正意义,别人撞了南墙才回头,而我撞了也不回头,我要跨过去。

  明年芙蓉花开,同学们我们会在哪?高中三年希望我们还一起走过,青春终将散场,但唯有记忆永垂不朽,剩下的日子让这记忆更加深刻些,让这记忆更加浓烈些。我们各自匆忙,不必相视,各自远走,却要想念。今年的奋斗为了明年的一切值了,明年加油!

  后记:我不会因为一片云,指着天空说没太阳,我会踮起脚尖更接近太阳。

实验报告(篇4)

  【引言】

  顺磁共振(EPR)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ESR),这是因为物质的顺磁性主要来自电子的自旋。电子自旋共振即为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在射频场或微波场作用下的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顺磁共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后广泛的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等领域。电子自旋共振方法具有在高频率的波段上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深入物质内部进行超低含量分析,但并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对化学反应无干扰等优点,对研究材料的各种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和演变,以及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有机自由基DPPH的g因子值,了解和掌握微波器件在电子自由共振中的应用,从矩形谐振长度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谐振腔的驻波。

  【正文】

  一、实验原理

  (1)电子的自旋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 l

  原子中的电子由于轨道运动,具有轨道磁矩,其数值为:

  l号表示方向同Pl相反。在量子力学中PePl2me,负,因而lB1)B2me称为玻尔磁子。电子除了轨道运动外,其中e还具有自旋运动,因此还具有自旋磁矩,其数值表示为:sePsme。

  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可以忽略不计,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合成原子的总磁矩:jgej(j1)l(l1)s(s1)Pjg12me,其中g是朗德因子:2j(j1)。

  在外磁场中原子磁矩要受到力的作用,其效果是磁矩绕磁场的方向作旋进,也就是Pj绕着磁场方向作旋进,引入回磁比同时原子角动量Pj和原子总磁矩Pjm ,mj,j1,j2,e2me,总磁矩可表示成jPj。j取向是量子化的。Pj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为:其中m称为磁量子数,相应磁矩在外磁场方向上j。的投影为: jmmgB ;mj,j1,j2,

  (2)电子顺磁共振 j。

  原子磁矩与外磁场B相互作用可表示为:EjBmgBBmB。不同的磁量子数m所对应的状态表示不同的磁能级,相邻磁能级间的能量差为EB,它是由原子受磁场作用而旋进产生的附加能量。

  如果在原子所在的稳定磁场区又叠加一个与之垂直的交变磁场,且角频率满足条件gBB,即EB,刚好满足原子在稳定外磁场中的邻近二能级差时,二邻近能级之间就有共振跃迁,我们称之为电子顺磁共振。 P当原子结合成分子或固体时,由于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常是猝灭的,即j近似为零,所以分子和固体中的磁矩主要是电子自旋磁矩的贡献。根据泡利原理,一个电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若电子轨道都被电子成对地填满了,它们的自旋磁矩相互抵消,便没有固有磁矩。通常所见的化合物大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因而电子顺磁共振只能研究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特殊化合物。

  (3)弛豫时间

  实验样品是含有大量具有不成对电子自旋所组成的系统,虽然各个粒子都具有磁矩,但是在热运动的扰动下,取向是混乱的,对外的合磁矩为零。当自旋系统处在恒定的外磁场H0中时,系统内各质点的磁矩便以不同的角度取向磁场H0的方向,并绕着外场方向进动,从而形成一个与外磁场方向一致的宏观磁矩M。当热平衡时,分布在各能级上的粒子数服从波耳兹曼定律,即:N2EE1Eexp(2)exp()N1kTkT式中k是波耳兹曼常数,k=1.3803×10-16(尔格/度),T是绝对温度。计算表明,低能级上的粒子数略比高能级上的粒子数多几个。这说明要现实出宏观的共振吸收现象所必要的条件,既由低能态向高能级跃迁的粒子数比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的粒子数要多是满足的。正是这一微弱的上下能级粒子数之差提供了我们观测电子顺磁共振现象的可能性。

  二、实验装置

  微波顺磁共振实验系统由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隔离器,可变衰减器,波长计,魔T,匹配负载,单螺调配器,晶体检波器,矩形样品谐振腔,耦合片,磁共振实验仪,电磁铁等组成,为使联结方便,增加了H面弯波导,波导支架等元件。

  (1)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

  是一种使用体效应管做振荡源的信号发生器,为顺磁共振实验系统提供微波振荡信号。

  (2)隔离器:

  位于磁场中的某些铁氧体材料对于来自不同方向的电磁波有着不同的吸收,经过适当调节,可使其哦对微波具有单方向传播的特性。隔离器常用于振荡器与负载之间,起隔离和单向传输作用。

  (3)可变衰减器:

  把一片能吸收微波能量的吸收片垂直与矩形波导的宽边,纵向插入波导管即成,用以部分衰减传输功率,沿着宽边移动吸收可改变衰减量的大小。衰减器起调节系统中微波功率以及去耦合的作用。

  (4)波长表:

  波通过耦合孔从波导进入频率计的空腔中,当频率计的腔体失谐时,腔里的电磁场极为微弱,此时,它基本上不影响波导中波的传输。当电磁波的频率满足空腔的谐振条件时,发生谐振,反映到波导中的阻抗发生剧烈变化,相应地,通过波导中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将减弱,输出幅度将出现明显的跌落,从刻度套筒可读出输入微波谐振时的刻度,通过查表可得知输入微波谐振频率。

  (5)匹配负载:

  波导中装有很好地吸收微波能量的电阻片或吸收材料,它几乎能全部吸收入射功率。

  (6)微波源:

  微波源可采用反射式速调管微波源或固态微波源。本实验采用3cm固态微波源,它具有寿命长、输出频率较稳定等优点,用其作微波源时,ESR的实验装置比采用速调管简单。因此固态微波源目前使用比较广泛。通过调节固态微波源谐振腔中心位置的调谐螺钉,可使谐振腔固有频率发生变化。调节二极管的工作电流或谐振腔前法兰盘中心处的调配螺钉可改变微波输出功率。

  (7)魔 T:

  魔 T是一个具有与低频电桥相类似特

  征的微波元器件,如图(2)所示。它有四个臂,相当于一个E~T和一个H~T组成,故又称双T,是一种互易无损耗四端口网络,具有“双臂隔离,旁臂平分”的特性。利用四端口S矩阵可证明,只要1、4臂同时调到匹配,则2、3臂也自动获得匹配;反之亦然。E臂和H臂之间固有隔离,反向臂2、3之间彼此隔离,即从任一臂输入信号都不能从相对臂输出,只能从旁臂输出。信号从H臂输入,同相等分给2、3臂;E臂输入则反相等分给2、3臂。由于互易性原理,若信号从反向臂2,3同相输入,则E臂得到它们的差信号,H臂得到它们的和信号;反之,若2、3臂反相输入,则E臂得到和信号,H臂得到差信号。当输出的微波信号经隔离器、衰减器进入魔 T的H臂,同相等分给2、3臂,而不能进入E臂。3臂接单螺调配器和终端负载;2臂接可调的反射式矩形样品谐振腔,样品DPPH在腔内的位置可调整。E臂接隔离器和晶体检波器;2、3臂的反射信号只能等分给E、H臂,当3臂匹配时,E臂上微波功率仅取自于2臂的反射。

  (8)样品腔:

  样品腔结构,是一个反射式终端活塞可调的矩型谐振腔。谐振腔的末端是可移动的活塞,调节活塞位置,使腔长度等于半个波导波长的整数倍lpg/2时,谐振腔谐振。当谐振腔谐振时,电磁场沿谐振腔长l方向出现P/2个长度为g的驻立半波,即TE10P模式。腔内闭合磁力线平行于波导宽壁,且同一驻立半波磁力线的方向相同、相邻驻立半波磁力线的方向相反。在相邻两驻立半波空间交界处,微波磁场强度最大,微波电场最弱。满足样品磁共振吸收强,非共振的介质损耗小的要求,所以,是放置样品最理想的位置。在实验中应使外加恒定磁场B垂直于波导宽边,以满足ESR共振条件的要求。样品腔的宽边正中开有一条窄槽,通过机械传动装置可使样品处于谐振腔中的任何位置并可以从窄边上的刻度直接读数,调节腔长或移动样品的位置,可测出波导波长。

  三、实验步骤

  (1)连接系统,将可变衰减器顺时针旋至最大, 开启系统中各仪器的电源,预热20分钟。

  (2)按使用说明书调节各仪器至工作状态。

  (3)调节微波桥路,用波长表测定微波信号的频率,使谐振腔处于谐振状态,将样品置于交变磁场最强处。

  (4)调节晶体检波器输出最灵敏,并由波导波长的计算值大体确定谐振腔长度及样品所在位置,然后微调谐振腔的长度使谐振腔处于谐振状态。

  (5)搜索共振信号,按下扫场按扭,调节扫场旋钮改变扫场电流,当磁场满足共振条件时,在示波器上便可看到共振信号。调节仪器使共振信号幅度最大,波形对称。

  (6)使用高斯计测定磁共振仪输出电流与磁场强度的数值关系曲线,确定共振时的磁场强度。

  (7)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出g因子。

实验报告(篇5)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姓名:学 号: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 级:同组人员: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 精馏实验实验日期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实验五 精馏实验

  摘要:本实验通过测定稳定工作状态下塔顶、塔釜及任意两块塔板的液相折光度,得到该处液相浓度,根据数据绘出x-y图并用图解法求出理论塔板数,从而得到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通过实验,了解精馏塔工作原理。 关键词:精馏,图解法,理论板数,全塔效率,单板效率。

  一、目的及任务

  ①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②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状况。

  ③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塔效率。

  ④测定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

  ⑤测定全塔的浓度(或温度)分布。

  ⑥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与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无穷多塔板的精馏塔。当然,这不符合工业实际,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操作处于全回流时,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午实际意义。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工业装置的开停车、排除故障及科学研究时采用。

  实际回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在精馏操作中,若回流系统出现故障,操作情况会急剧恶化,分离效果也将变坏。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有以下两种定义方法。

  (1) 总板效率E

  E=N/Ne

  式中E——总板效率;N——理论板数(不包括塔釜);

  Ne——实际板数。

  (2)单板效率Eml

  Eml=(xn-1-xn)/(xn-1-xn*)

  式中 Eml——以液相浓度表示的单板效率;

  xn ,xn-1——第n块板和第n-1块板的液相浓度;

  xn*——与第n块板气相浓度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总板效率与单板效率的数值通常由实验测定。单板效率是评价塔板性能优劣的重要数据。物系性质、板型及操作负荷是影响单板效率的重要因数。当物系与板型确定后,可通过改变气液负荷达到最高板效率;对于不同的板型,可以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条件下,测定其单板效率,以评价其性能的优劣。总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离效果,常用于板式塔设计中。

  若改变塔釜再沸器中加热器的电压,塔内上升蒸汽量将会改变,同时,塔釜再沸器电加热器表面的温度将发生变化,其沸腾给热系数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得到沸腾给热系数与加热量的关系。由牛顿冷却定律,可知

  Q=αA△tm

  式中 Q——加热量,kw;

  α——沸腾给热系数,kw/(m2*K);

  A——传热面积,m2;

  △tm——加热器表面与主体温度之差,℃。

  若加热器的壁面温度为ts ,塔釜内液体的主体温度为tw ,则上式可改写为

  Q=aA(ts-tw)

  由于塔釜再沸器为直接电加热,则加热量Q为

  Q=U2/R

  式中 U——电加热的加热电压,V; R——电加热器的电阻,Ω。

  三、装置和流程

  本实验的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有精馏塔、回流分配装置及测控系

  统组成。

  1.精馏塔

  精馏塔为筛板塔,全塔共八块塔板,塔身的结构尺寸为:塔径∮(57×3.5)mm,塔板间距80mm;溢流管截面积78.5mm2,溢流堰高12mm,底隙高度6mm;每块塔板开有43个直径为1.5mm的小孔,正三角形排列,孔间距为6mm。为了便于观察踏板上的汽-液接触情况,塔身设有一节玻璃视盅,在第1-6块塔板上均有液相取样口。

  蒸馏釜尺寸为∮108mm×4mm×400mm.塔釜装有液位计、电加热器(1.5kw)、控温电热器(200w)、温度计接口、测压口和取样口,分别用于观测釜内液面高度,加热料液,控制电加热装置,测量塔釜温度,测量塔顶与塔釜的压差和塔釜液取样。由于本实验所取试样为塔釜液相物料,故塔釜内可视为一块理论板。塔顶冷凝器为一蛇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为0.06m2,管外走冷却液。

  图1 精馏装置和流程示意图

  1.塔顶冷凝器 2.塔身3.视盅4.塔釜 5.控温棒 6.支座

  7.加热棒 8.塔釜液冷却器 9.转子流量计 10.回流分配器

  11.原料液罐 12.原料泵 13.缓冲罐 14.加料口 15.液位计

  2.回流分配装置

  回流分配装置由回流分配器与控制器组成。控制器由控制仪表和电磁线圈构成。回流分配器由玻璃制成,它由一个入口管、两个出口管及引流棒组成。两个出口管分别用于回流和采出。引流棒为一根∮4mm的玻璃棒,内部装有铁芯,塔顶冷凝器中的冷凝液顺着引流棒流下,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塔顶冷凝器的回流或采出操作。即当控制器电路接通后,电磁圈将引流棒吸起,操作处于采出状态;当控制器电路断开时,电磁线圈不工作,引流棒自然下垂,操作处于回流状态。此回流分配器可通过控制器实现手动控制,也可通过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

  3.测控系统

  在本实验中,利用人工智能仪表分别测定塔顶温度、塔釜温度、塔身伴热温度、塔釜加热温度、全塔压降、加热电压、进料温度及回流比等参数,该系统的引入,不仅使实验跟更为简便、快捷,又可实现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与控制。

  4.物料浓度分析

  本实验所用的体系为乙醇-正丙醇,由于这两种物质的折射率存在差异,且其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与折射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故可通过阿贝折光仪分析料液的折射率,从而得到浓度。这种测定方法的特点是方便快捷、操作简单,但精度稍低;若要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可利用气相色谱进行浓度分析。

  混合料液的折射率与质量分数(以乙醇计)的关系如下。

  ?=58.9149—42.5532nD

  式中 ?——料液的质量分数;

  nD——料液的折射率(以上数据为由实验测得)。

  四、操作要点

  ①对照流程图,先熟悉精馏过程中的流程,并搞清仪表上的按钮与各仪表相对应的设备与测控点。

  ②全回流操作时,在原料贮罐中配置乙醇含量20%~25%(摩尔分数)左右的乙醇-正丙醇料液,启动进料泵,向塔中供料至塔釜液面达250~300mm。

  ③启动塔釜加热及塔身伴热,观察塔釜、塔身t、塔顶温度及塔板上的气液接触状况(观察视镜),发现塔板上有料液时,打开塔顶冷凝器的水控制阀。

实验报告(篇6)

  一、 实验目的

  测定酸模、香蒲、毛茛、青岛藨草、绿萝5种湿地植物在污水净化过程中根内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力。

  二、实验方法

  1.磷酸酶测定方法

  (1)根中酸性磷酸酶的测定;(2)根中碱性磷酸酶;(3)水中酸性磷酸酶;

  (4)水中碱性磷酸酶。

  2.脲酶测定方法

  (1)(1)1)根中脲酶活性:奈氏试剂显色法;(2)水中脲酶活性:同根中脲酶活性测定方法,但酶液是直接取0.5 mL的污水。

  三、 实验材料及试剂

  1.实验材料

  实验室条件下用自制污水培养的5种湿地植物(自移植至实验室新生出的根系要达到一定量);

  2.实验中使用的污水是自配污水,配方如下:水1L、淀粉0.067g、葡萄糖 0.05g、

  蛋白胨0.033g、牛肉膏0.017g、Na2CO3·10H2O(无水0.02g)0.067g、NaHCO30.02g、Na3PO40.017g、尿素0.022g、(NH4)2SO4 0.028g;

  3.实验试剂

  磷酸酶、脲酶测定过程中需要试剂:

  ①0.2mol /L pH7.8磷酸缓冲液

  ②0.2mol·L - 1 pH 5.8醋酸钠缓冲液

  称取醋酸钠16.406g,容量瓶定容至1L,用0.3 mol/L的醋酸溶液调节pH =5.8(用pH计校正)。

  ③3N NaOH 溶液

  ④0.05mol·L - 1 pH 8.7Tris–盐酸缓冲液缓冲液

  称取12.114克Tris,容量瓶定容至1L,取50毫升0.1M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溶液与10.3毫升0.1N盐酸混匀后,加水稀释至100毫升,再用pH计校正。

  ⑤奈氏试剂:称取7g碘化钾溶于10 ml水中,将10g碘化汞溶于其中。在100ml容量瓶中配置氢氧化钾溶液,称取24.4g加入含有70 ml水的容量瓶中,放置冷却。把配好的碘化钾和碘化汞溶液缓缓加入容量瓶,加入的同时要慢慢摇动,加水稀释至刻度,然后摇匀。将溶液盛放在棕色玻璃瓶中置暗处保存两天后再使用。

  ⑥10%三氯乙酸

  ⑦10%酒石酸钾钠

  4.实验仪器

  高温消解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水浴锅、pH计、研钵、高压灭菌锅、50mL 具塞(磨口)刻度管。

  四、 实验过程

  1.系统设置

  取30个1L容量的大烧杯,洗净。将生长态势比较一致的5种植物从清水中取出,植物根部用15%的双氧水灭菌处理10分钟后,用蒸馏水清洗干净,按照每组湿地植物湿重相等的原则,放入大烧杯。将烧杯分成5组,分别栽种香蒲、绿萝、青岛藨草、酸模、毛茛,每一组由两小组组成,栽种香蒲的两小组编号为X和X0,栽种绿萝的两小组编号为L和L0,栽种青岛藨草的两小组编号为Q和Q0,栽种酸模的两小组编号为S和S0,栽种毛茛的两小组编号为M和M0,每组中前者中加入250ml 自配污水,后者作为对照加入等量的自来水。

  2.测定方法

  2.1磷酸酶测定方法

  2.1.1根中酸性磷酸酶:

  酶液提取:称取植物根系材料0.1g,放入研钵,再向其中加入1ml磷酸缓冲液(PH7.8),小心研磨至匀浆,再将其全部吸入离心管中,在0℃下1200r/min转速的条件下,离心30min,上清液为待测液,取0.5 ml。

  具体方法:取配置好的pH 为5.8的0.2mol·L - 1 醋酸钠缓冲液70ml ,以之为溶剂配成浓度为0.15g·L - 1对硝基苯磷酸二钠(pNPP) 酶反应液,加入0.5 ml酶液后将其用黑纸包裹,置于25 ℃下培养1小时。向其中加入1ml3N NaOH 溶液,以终止酶促反应,使用α-1860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405nm 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鲜根水解pNPP 生成的pNP量来表示酶活性(μg·h - 1·g - 1鲜根)。

  2.1.2根中碱性磷酸酶:测定方法与酸性磷酸酶的类似,唯一的区别是酶反应液是由Tris-HCl缓冲液(pH = 8.7) 配制的。

  2.1.3水中酸性磷酸酶:取0.5 ml污水作为水中酸性磷酸酶的酶液。具体方法同根中酸性磷酸酶。

  2.1.4水中碱性磷酸酶:取0.5 ml污水作为水中碱性磷酸酶的酶液。具体方法同根中碱性磷酸酶。

  2.2脲酶测定方法

  2.2.1根中脲酶活性:奈氏试剂显色法。

  酶液提取:称取植物根系材料0.1g,放入研钵,再向其中加入1ml磷酸缓冲液(PH7),小心研磨至匀浆,再将其全部吸入离心管中,在0℃下1200r/min转速的条件下,离心30min,上清液为待测液,取0.5 ml。

  具体方法:取适量的干净试管,并给试管编号,依次向其中加入2 mL 0.3 mol/L 尿素-0.05 mol/L 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然后将试管放入37 ℃恒温水浴锅中,并预热5 min。1号管作为空白对照,向其中加入0.5 mL 水,向其余试管分别加入0.5 mL酶液,将所有试管混匀后在37 ℃水浴锅中恒温水浴条件下反应5 min。在反应结束后向各个试管加入1.5 mL 10%三氯乙酸使反应终止。取其中的1 mL 反应液,加入9mL 蒸馏水稀释反应液,摇匀后先加入0.5 mL 10%酒石酸钾钠反应一会,再加入1.0 mL 奈氏试剂显色。在波长420 nm时测定各管溶液的吸光度,1 号管作对照。最后做出硫酸铵浓度标准曲线,据此方程计算酶活, 测得铵浓度与吸光度关系拟合方程为OD420=0.006C+0.0082(R2=0.9991)。

  2.2.2水中脲酶活性:同根中脲酶活性测定方法,但酶液是直接取0.5 mL的污水。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同样每隔48小时测定湿地植物根内及水体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力变化情况见图2-1~图2-15。

  由图2-1可知,不同湿地植物根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同一种湿地植物的污水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且空白对照组中的该酶的活性高于污水处理组中的活性,两者之间的差距随时间增大。毛茛和绿萝的空白对照组及污水处理组的根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先剧烈下降后缓慢增多或保持较小幅度的变化。在香蒲、青岛藨草和酸模的空白对照组及污水处理组中该酶活性波动较小,香蒲和青岛藨草中的趋势是先增加后降低,酸模中的趋势是随时间延长缓慢增加,在后期增幅较大。总体上5种植物根中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排序,绿萝中最高,香蒲次之,然后是青岛藨草,接着是毛茛,最后是酸模。

  图2-2可知,整体上5种植物根中脲酶活性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大体上呈增加的趋势,且在96小时至144小时之间根中脲酶活性增加显著。5种植物的空白对照组中的根中脲酶随时间延长呈递增趋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种植物的污水处理组的根中脲酶活性波动较大,毛茛、香蒲、青藨和酸模的污水处理组中的根中脲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再增加,而绿萝的污水处理组中的根中脲酶活性先下降后增高再略有下降。总体上对5种植物根中脲酶活性进行排序,绿萝中最高,香蒲次之,然后是酸模,接着是青岛藨草,最后是毛茛。

  由图2-3可知,5种植物的水体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没有统一的变化趋势,而每种植物的污水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中酸性磷酸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毛茛、酸模和绿萝的空白对照组及污水处理组中,水体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香蒲和青岛藨草的空白对照组及污水处理组中,除了香蒲的污水处理组中出现先下降再升高,水体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随时间延长在逐渐增大。

  由图2-4可知,5种植物的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统一的变化趋势,而每种植物的污水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毛茛和绿萝的污水处理组中,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呈下降趋势;毛茛和绿萝的空白对照组和酸模、青岛藨草的污水处理组及空白对照组中,该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香蒲的空白对照组和污水处理组中,该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

  由图2-6和2-7可知,总体上,除了酸模的空白对照组在后期出现下降,5种湿地植物的空白对照组和污水处理组中,水体中脲酶活性均有上升的趋势,在后期有较大增幅。毛茛的污水处理组、香蒲的空白对照组及污水处理组、青岛藨草的空白对照组及污水处理组中,水体中脲酶活性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毛茛的空白对照组中,酸模的污水处理组和绿萝的空白处理组及污水处理组中,该酶活性呈上升趋势;酸模的空白对照组中,该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基本上,5种植物的污水处理组中的水体中脲酶活性大于空白对照组中的。

实验报告(篇7)

  实验一: 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实验

  1.实验目的:测绘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2.实验装置:混沌通信实验仪。

  3.实验对象:非线性电阻模块。

  4.实验原理框图:

  图1 非线性电阻伏安特性原理框图

  5.实验方法:

  第一步:在混沌通信实验仪面板上插上跳线J01、J02,并将可调电压源处电位器旋钮逆时针旋转到头,在混沌单元1中插上非线性电阻NR1。

  第二步:连接混沌通讯实验仪电源,打开机箱后侧的电源开关。面板上的电流表应有电流显示,电压表也应有显示值。

  第三步:按顺时针方向慢慢旋转可调电压源上电位器,并观察混沌面板上的电压表上的读数,每隔0.2V记录面板上电压表和电流表上的读数,直到旋钮顺时针旋转到头。

  第四步:以电压为横坐标、电流为纵坐标用第三步所记录的数据绘制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图2非线性电阻伏安特性曲线图

  第五步:找出曲线拐点,分别计算五个区间的等效电阻值。

  实验二: 混沌波形发生实验

  1.实验目的:调节并观察非线性电路振荡周期分岔现象和混沌现象。

  2.实验装置:混沌通信实验仪、数字示波器1台、电缆连接线2根。

  3.实验原理图:

  图3 混沌波形发生实验原理框图

  4.实验方法:

  第一步:拔除跳线J01、J02,在混沌通信实验仪面板的混沌单元1中插上电位器W1、电容C1、电容C2、非线性电阻NR1,并将电位器W1上的旋钮顺时针旋转到头。

  第二步:用两根Q9线分别连接示波器的CH1和CH2端口到混沌通信实验仪面板上标号Q8和Q7处。打开机箱后侧的电源开关。

  第三步: 把示波器的时基档切换到X-Y。调节示波器通道CH1和CH2的电压档位使示波器显示屏上能显示整个波形,逆时针旋转电位器W1直到示波器上的混沌波形变为一个点,然后慢慢顺时针旋转电位器W1并观察示波器,示波器上应该逐次出现单周期分岔(见图

  4)、双周期分岔(见图5)、四周期分岔(见图6)、多周期分岔(见图7) 、单吸引子(见图8)、双吸引子(见图9)现象。

  图4 单周期分岔

  图5双周期分岔图6四周期分岔

  第 3 页(共 9 页)

  图7多周期分岔图8单吸引子

  图9 双吸引子

  注:在调试出双吸引子图形时,注意感觉调节电位器的可变范围。即在某一范围内变化,双吸引子都会存在。最终应该将调节电位器调节到这一范围的中间点,这时双吸引子最为稳定,并易于观察清楚。

  实验三 混沌电路的同步实验

  1.实验目的:调试并观察混沌同步波形

  2.实验装置:混沌通信实验仪、双通道示波器1台、电缆连接线2根。

  3.实验原理图:

  图10 混沌同步原理框图

  4.工作原理:

  1),由于混沌单元2与混沌单元3的电路参数基本一致,它们自身的振荡周期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因为它们的相位不一致,所以看起来都杂乱无章。看不出它们的相似性。

  2),如果能让它们的相位同步,将会发现它们的振荡周期非常相似。特别是将W2和W3作

  第 4 页(共 9 页)

  适当调整,会发现它们的振荡波形不仅周期非常相似,幅度也基本一致。整个波形具有相当大的等同性。

  3),让它们相位同步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其中一个单元接受另一个单元的影响,受影响大,则能较快同步。受影响小,则同步较慢,或不能同步。为此,在两个混沌单元之间加入了“信道一”。

  4),“信道一”由一个射随器和一只电位器及一个信号观测口组成。

  射随器的作用是单向隔离,它让前级(混沌单元2)的信号通过,再经W4后去影响后级(混沌单元3)的工作状态,而后级的信号却不能影响前级的工作状态。

  混沌单元2信号经射随器后,其信号特性基本可认为没发生改变,等于原来混沌单元2的信号。即W4左方的信号为混沌单元2的信号。右方的为混沌单元3的信号。

  电位器的作用:调整它的阻值可以改变混沌单元2对混沌单元3的影响程度。

  5.实验方法:

  第一步:插上面板上混沌单元2和混沌单元3的所有电路模块。按照实验二的方法将混

  沌单元2和混沌单元3分别调节到混沌状态,即双吸引子状态。电位器调到保持双吸引子状态的中点。

  调试混沌单元2时示波器接到Q5、Q6座处。

  调试混沌单元3时示波器接到Q3、Q4座处。

  第二步:插上“信道一”和键控器,键控器上的开关置“1”。用电缆线连接面板上的Q3和Q5到示波器上的CH1和CH2,调节示波器CH1和CH2的电压档位到0.5V。

  第三步:细心微调混沌单元2的W2和混沌单元3的W3直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成为过中点约45度的细斜线。如图11:

  图11 混沌同步调节好后示波器上波形状态示意图

  这幅图形表达的含义是:如果两路波形完全相等,这条线将是一条45度的非常干净的直线。45度表示两路波形的幅度基本一致。线的长度表达了波形的振幅,线的粗细代表两路波形的幅度和相位在细节上的差异。所以这条线的优劣表达出了两路波形的同步程度。所以,应尽可能的将这条线调细,但同时必须保证混沌单元2和混沌单元3处于混沌状态。

  第四步:用电缆线将示波器的CH1和CH2分别连接Q6和Q5,观察示波器上是否存在混沌波形,如不存在混沌波形,调节W2使混沌单元2处于混沌状态。再用同样的方法检查混沌单元3,确保混沌单元3也处于混沌状态,显示出双吸引子。

  第五步:用电缆线连接面板上的Q3和Q5到示波器上的CH1和CH2,检查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为过中点约45度的细斜线。

  将示波器的CH1和CH2分别接Q3和Q6,也应显示混沌状态的双吸引子。

  第六步:在使W4尽可能大的情况下调节W2,W3,使示波器上显示的斜线尽可能最细。 思考题:为什么要将W4尽可能调大呐?如果W4很小,或者为零,代表什么意思?会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四 混沌键控实验

  1.实验目的:用混沌电路方式传输键控信号

  2.实验装置:混沌通信实验仪、双通道示波器1台、电缆连接线2根。

  3.实验原理框图:

  图12 混沌键控实验原理框图

  键控器说明:键控器主要由三个部份组成:

  1) 、控制信号部份:控制信号有三个来原。

  A,手动按键产生的键控信号。低电平0V,高电平5V。

  B,电路自身产生的方波信号,周期哟40mS。低电平0V,高电平5V。

  C,外部输入的数字信号。要求最高频率小于100Hz,低电平0V,高电平5V。

  2) 、控制信号选择开关:开关拨到“1”时,选择手动按键产生的键控信号。按键不按

  时输出低电平,按下时输出高电平。

  开关拨到“2”时,选择电路自身产生的方波信号。

  开关拨到“3”时,选择外部输入的数字信号。

  3) 、切换器:利用选择开关送来的信号来控制切换器的输出选通状态。当到来的控制

  信号为高电平时,选通混沌单元1,低电平选通混沌单元2。

  4.实验方法:

  第一步:在混沌通信实验仪的面板上插上混沌单元1、2和3的所有电路模块。按照实验二的方法分别将混沌单元1、2和3调节到混沌状态。

  第二步: 在面板上插上键控单元,信道一和信号处理单元。将键控器上的拨动开关拨到

实验报告(篇8)

  采用乙醇—水溶液的精馏实验研究

  学校:漳州师范学院

  系别: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采用乙醇—水溶液的精馏实验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精馏实验的基本原理以及填料精馏塔的基本结构,研究了精馏塔在全回流条件下,塔顶温度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测定了全回流和部分回流条件下的理论板数,分析了不同回流比对操作条件和分离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精馏;全回流;部分回流;等板高度;理论塔板数

  1.引言

  欲将复杂混合物提纯为单一组分,采用精馏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尽管现在已发展了柱色谱法、吸附分离法、膜分离法、萃取法和结晶法等分离技术,但只有在分离一些特殊物资或通过精馏法不易达到的目的时才采用。从技术和经济上考虑,精馏法也是最有价值的方法。在实验室进行化工开发过程时,精馏技术的主要作用有:(1)进行精馏理论和设备方面的研究。(2)确定物质分离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3)制备高纯物质,提供产品或中间产品的纯样,供分析评价使用。

  (4)分析工业塔的故障。(5)在食品工业、香料工业的生产中,通过精馏方法可以保留或除去某些微量杂质。

  2.精馏实验部分

  2.1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精馏塔的基本结构,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

  (2)掌握精馏过程的基本操作及调节方法。

  (3)掌握测定塔顶、塔釜溶液浓度的实验方法。

  (4)掌握精馏塔性能参数的测定方法,并掌握其影响因素。

  (5)掌握用图解法求取理论板数的方法。

  (6)通过如何寻找连续精馏分离适宜的操作条件,培养分析解决化工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2.2实验原理

  精馏塔一般分为两大类:填料塔和板式塔。实验室精密分馏多采用填料塔。填料塔属连续接触式传质设备,塔内气液相浓度呈连续变化。常以等板高度(HETP)来表示精馏设备的分离能力,等板高度越小,填料层的传质分离效果就越好。

  (1)等板高度(HETP)

  HETP是指与一层理论塔板的传质作用相当的填料层高度。它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填料的类型、材质与尺寸,而且受系统物性、操作条件及塔设备尺寸的影

  响。对于双组分体系,根据其物料关系xn,通过实验测得塔顶组成xD、塔釜组成xW、进料组成xF及进料热状况q、回流比R和填料层高度Z等有关参数,用图解法求得其理论板NT后,即可用下式确定:HETP=Z/NT

  (2)图解法求理论塔板数NT

  精馏段的操作线方程为:yn+1= Rxn+xD R?1R?1

  上式中, yn+1---精馏段第n+1块塔板伤身的蒸汽组成,摩尔分数;

  xn---精馏段第n块塔板下流的液体组成,摩尔分数;

  xD---塔顶馏出液的液体组成,摩尔分数;

  R---泡点回流下的回流比;

  L'提馏段的操作线方程为:ym+1=xm-Wxw L'?WL'-W

  上式中, ym+1---提镏段第m+1块塔板上升的蒸汽组成,摩尔分数;

  xm---提镏段第m块塔板下流的液体组成,摩尔分数;

  xW---塔釜的液体组成,摩尔分数;

  L′--提镏段内下流的液体量,kmol/s;

  W----釜液流量, kmol/s;

  cpF(ts?tF)qxF加料线(q线)方程为:y=x-,其中q=1+ q?1q?1rF

  上式中,q---进料热状况参数;

  rF---进料液组成下的汽化潜热,kJ/kmol;

  ts---进料液的泡点温度, ℃;

  tF---进料温度,℃;

  ---进料液组成,摩尔分数;

  L回流比R为:R= DFcxpF---进料液在平均温度(tS-tF)/2的比热容,kJ/(kmol.℃);

  上式中, L---回流流量,kmol/s;

  D---馏出流量,kmol/s

  ① 全回流操作

  在精馏全回流操作时,操作线在y-x图上为对角线,如下图1所示,根据塔顶、塔釜的组成在操作线和平衡线间作梯级,即可得到理论塔板数。

  全回流时理论板数的确定 图2.部分回流时理论板数的确定

  ② 部分回流操作

  部分回流操作时,如上图2,图解法的主要步骤为:

  A.根据物系和操作压力在y-x图上作出相平衡曲线,并画出对角线作为辅助线;

  B.在x轴上定出x=xD、xF、xW三点,依次通过这三点作垂线分别交对角线于点a、f、b;

  C.在y轴上定出yC= xD /(R+1)的点c,连接a、c作出精馏段操作线; D.由进料热状况求出q线的斜率q/(q-1),过点f作出q线交精馏段操作线于点d;

  E.连接点d、b作出提馏段操作线;

  F.从点a开始在平衡线和精馏段操作线之间画阶梯,当梯级跨过点d时,就改在平衡线和提馏段操作线之间画阶梯,直至梯级跨过点b为止;

  G.所画的总阶梯数就是全塔所需的理论踏板数(包含再沸器),跨过点d的那块板就是加料板,其上的阶梯数为精馏段的理论塔板数。

  2.3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1-塔釜排液口;2-电加热管;3-塔釜;4-塔釜液位计;5-θ填料;6-窥视节;7-冷却水流量计;8-盘管冷凝器;9-塔顶平衡管;10-回流液流量计;11-塔顶出料流量计;12-产品取样口;13-进料管路;14-塔釜平衡管;15-旁管换热器;16-塔釜出料流量计;17-进料流量计;18-进料泵;19-产品、残液储槽;20-料槽液位计;21-料液取样口。

  2.4实验操作步骤

  2.4.1全回流槽操作

  (1)配料:在料液桶中配制浓度20%(酒精的质量百分比)的料液。取料液少许分析浓度,达到要求后把料液装入原料罐中。

  (2)打开仪器控制箱电源、仪表开关,仪表开始自检,完毕,按功能键调整显示界面到所需工作界面。

实验报告(篇9)

  实验一

  一,实验名称:黑白照片上色

  二,实验目的: 掌握Photoshop的基本上色操作技巧, 三,实验内容(步骤和方法)及数据记录

  ①导入第一张图片到PhotoShop中。

  ②复制背景图层,并在背景副本上处理导入的图像。

  ③使用魔棒工具抠出男军装

  ④调整色相,饱和度

  ⑤如上述步骤依次抠出女装,皮肤,嘴唇,领章,五角星。再上色

  四.实验总结:

  1. PhotoShop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图像处理软件,我们在本次试验中所用到的功能只不过是其所有功能的冰山一角,要想精通PhotoShop还需要漫长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

  2. 使用图层可以很好地保护原图像和保存我们的修改效果,一般情况下不建议直接在背景图层上直接修改图像。

  3. 对图片进行色阶、曲线、色彩平衡、亮度、对比度等的调整没有具体的规范,一切以视觉上的美观为准。

  4. 图像处理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

  实验二

  一,实验名称:建立选区

  二,实验目的: 掌握Photoshop的基本抠图操作技巧,

  三,实验内容(步骤和方法)及数据记录

  ①导入第一张图片到PhotoShop中。

  ②利用魔棒工具或快速选择工具抠出各个元素

  ③对花朵图层复制并用变形工具(快捷键ctrl+T)对花朵进行缩小

  ④可加上白背景使图像更完整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中英语述职报告实用

初中英语述职报告

秋分节气简短文案必备(28条)

秋分节气文案

发空间的伤感句子

空间伤感句子

包销合同

包销合同

船舶合同

船舶合同

审计实验报告通用5篇

审计实验报告

观察实验报告14篇

观察实验报告

电路实验报告(4篇)

电路实验报告

精馏实验报告(3篇)

精馏实验报告

实验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