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精品八篇

  根据您的需求,我们为您整理了“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热烈欢迎您参观这个网站享受阅读的乐趣。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反应是紧密关联的。

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篇1)

  高中物理粤教版选修3-1教案:第一章《电场》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的概念比较多,应引导学生抓住力与能这条主线,以把整章的知识联系起来,并重视电场与其他物理知识的联系,巧用类比,加深理解。另外,受力分析是解题的基础,应强调学生要画受力图。本章知识的命题频率较高且有相当难度的集中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这两个知识点上,尤其在与力学和磁场等内容综合时,巧妙地把电场概念、磁场力、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原理等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能力有较大要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已经本章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本章涉及的概念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在复习时,要对主要知识点进行疏理,并要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运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及区分,同时按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难度适当并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并加以练习强化。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加深理解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容等重点概念。

  2.在熟练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物理问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进一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列表疏理重要的知识点

  2、运用类比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利用学案导学,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类比各物理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体会物理概念的严谨性,不同物理知识之间紧密联系的奥妙,培养在理解物理量时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典型综合题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把力学与电学知识成功综合运用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加深理解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容等重点概念;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五、教学策略:

  对重要知识点建立框图,力求简明扼要;疏理知识点时把抽象概念多与学生相对熟悉的知识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利用学案导学,在复习中注意讲练结合。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

  (一)梳理基础知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下面几大块:

  一、静电、静电力(三种起电方法,两个规律: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二、电场的研究(两种性质和相互关系)

  1、两种性质:力的性质及能的性质

  2、两种相互关系: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

  三、电场的应用(示波器和电容器)

  1、示波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

  2、电容器:电容器的工作过程与动态分析

  (用ppT演示基础知识的填空题,让学生边回答,再对重要的知识难点加以解释)先利用学案中的框图,对本章知识要点进行梳理,然后解答ppT中提出的问题。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建立知识结构

  (二)难点辨析,专项练习及讲解

  (三)综合题分析及强化练习

  (四)小结、作业布置一、电场强度E(矢量)的理解.

  电场强度E是电场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检验电荷存在与否无关.E是矢量.要区别公式E=F/q(定义式)、E=kQ/r2(点电荷电场)、E=U/d(匀强电场)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提出问题:E既然是矢量,那么如何比较电场中任两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呢?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然后将学生回答内容归纳.可能方法有:

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篇2)

  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5篇

  如果你是高中物理老师,你一定会写高中物理教案吧。教案可以对你的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你的课程质量。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高中物理教案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2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

  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基本知识

  (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

  2.思考判断

  (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

  (3)20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究交流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

  【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知识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断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标量

  1.基本知识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2.思考判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cos。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90时,cos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90时,cos=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180时,cos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高中物理教育方案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篇3)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5篇

  每个老师都应该掌握写教案的技能,教案不仅帮助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高中物理教案的写法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2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3

  知识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2、导弹做曲线运动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课件2,抛出的手榴弹做曲线运动,加强认识.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实例,并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情况与各点速度的关系.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4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基本知识

  (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

  2.思考判断

  (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

  (3)20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究交流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

  【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知识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断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标量

  1.基本知识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2.思考判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高中物理教育方案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篇4)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

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篇5)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第二章电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复习本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定义式与决定式的区分;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如正确区分各种功率(电功率、热功率、机械功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公式,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别;对本章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和实验题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实验的考查灵活多变,包括仪器的选取、读数,器材的连接,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因此,对电学中实验的复习,要抓住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与限流接法的选取以及电路故障分析等重点,还要加深和巩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总是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比较弱,对实验题中器材以及滑动变阻器两种接法的选取、电路故障的分析等都比较薄弱。因此在复习时,要加强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并特别加强对实验部分的复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并会运用电阻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2.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掌握电功率、热功率及机械功率的区别与计算;焦耳定律及其运用

  4.本章四个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器材选择、接法选取等;电路故障的分析

  (电学实验另设专题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列表疏理重要的知识点

  2、利用学案导学,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解各实验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及数据分析等,让学生体会实验的严谨性,培养认真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电路故障的分析、电路典型计算题及相应实验的计算与分析,让学生体会电路规律的实用性与利用学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成就感,从而加深对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电功率、热功率及机械功率的区别与计算

  3)本章四个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器材选择、接法选取等;电路故障的分析

  五、教学策略:对重要知识点建立框图,力求简明扼要;对电学中实验的复习,要抓住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与限流接法的选取以及电路故障分析等重点;利用学案导学,在复习中注意讲练结合。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

  (一)构建知识

  网络

  ppT演示本章的知识网络图,让学生加深对基本规律的认识。对其中的重难点如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的理解及多用电表的原理及使用着重讲解。(注意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边听边想)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注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建立知识结构

  (二)重难点辨析

  (三)整合拓展

  (四)小结、作业布置一、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

  让学生思考:

  1、当电流I为零,U=?图象纵轴的截距有什么意义?

  2、当外电路短路时,R趋近于零,此时路端电压等于多少?电路中的电流又等于多少?图象横轴上截距的值有什么意义?

  3、图象的斜率有何意义?

  用ppT演示详细的解答,并作解析

  教师用ppT演示多用电表的原理及使用,对其中的要点进行解析。

  师:我们把本章的热点题型分类进行分析讲解与强化练习:

  板书:类型一动态电路的有关问题:

  ppT演示:处理这类问题的步骤是:首先对电路进行分析,然后从阻值变化的部分入手,由串、并联规律判断电路总电阻变化情况(若只有一个电阻的阻值变化,则不管它处于哪一支路,电路的总电阻一定跟随该电阻变化规律而变),再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电路的总电流、路端电压的变化情况,最后再根据电路特点和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分配原则判断各部分电流、电压、电功率的变化情况.

  归纳:电路的动态变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要变化的部分找突破口。

  师:典型例题分析,再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相应类型的变式练习

  高中教学计划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分享

热门关注

登高教案分享6篇

登高教案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7篇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

高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6篇

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列教案五篇

高中数列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精选5篇)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6篇

物理教案详案精选

高中地理教育教案3篇

高中地理教育教案

高中教资物理教案模板汇总

高中教物理教案

[精品]谁高兴大班教案及反思(精选8篇)

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