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本九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老师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课堂教学,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经过精挑细选我们为您推荐一篇优秀的“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文章,来品味此文感受瞬间的惊喜!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新知探究

   2.1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2.3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3小结

  一.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4板书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一、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x)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章二次函数,第三章旋转,第四章圆,第五章概率初步。其中旋转和圆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频率初步则是与统计有关。

  四、教学目的: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旋转》和《圆》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频率初步》这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频率与概率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

  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是:

  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比的意义,谁能说说

  1、什么叫比?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发言)我们以前还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课前准备

  同桌互相说一说:

  1.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2.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比的基本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有没有基本性质?如果有,这条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汇报(预设):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5=2 0.5×5=2.5

  2:2.5=2÷2.5=0.8

  ③ (3/4)÷(5/4)= (3/4)×(4/5)=3/5=0.6

  3/4×(2/3)=1/2 4/5×(2/3)=5/6

  1/2 :(5/6)=1/2×(5/6)=0.6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结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问: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重要?

  相同的数可以是什么数?

  不可以是什么数?

  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比的性质的应用

  ①最简整数比

  师: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它化简分数,约分,通分,其实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用来化简比,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知道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吗?(生自由发言)

  结论: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是1,这就是最简整数比。

  讨论:

  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小组里议一议。

  师小结:必须是一个比;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前项与后项互质。

  ②教学例1:化成最简整数比

  课件出示例题,

  写出这两面联合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课件出示例题的两面旗的图,

  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这两个比的前项,后项是怎么变化的,存在着怎样一个变化规律呢?

  生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15∶10

  15 : 10=(15÷5):(10÷5)=3:2

  想:5是15和10的什么数?为什么要除以5?

  180 : 120=(15÷___):(10÷___)=3:2

  想:除以什么呢?

  这两个比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1/6:2/9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看谁的眼睛看得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题)

  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应用这个性质可以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需要怎样做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根据?

  3、归纳化简比的方法:

  (1)整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最简比。

  (2)小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扩大相同的倍数→整数比→最简比。

  (3)分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整数比→最简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课后延伸: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

  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重点

  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

  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x2-4x+7=0(2)2x2-8x+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略.(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

  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如果q

  例1解下列方程:

  (1)2x2+1=3x(2)3x2-6x+4=0(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练习2.(3)(4)(5)(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复习巩固3.(3)(4).

  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

  (2) 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第1课时 解决代数问题

  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

  重点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

  难点

  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引入新课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

  (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二、教学活动

  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

  (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

  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

  (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

  (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

  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

  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

  如果已知n月(n年)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

  (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

  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

  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

  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

  作业布置

  教材第21-22页 习题21.3第2-7题.第2课时 解决几何问题

  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

  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

  重点

  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难点

  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活动1 创设情境

  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

  2.如图所示:

  (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

  (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

  活动2 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

  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

  (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

  (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

  (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

  (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

  (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

  (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和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

  活动3 变式练习

  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

  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

  活动4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

  作业布置

  教材第22页 习题21.3第8,10题.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调查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季?引入:喜欢夏天的人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对夏天有何独特的感受。

  二、解题。

  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三、听读课文,扫除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齐读第一段,问:这是写夏感中的哪个词?(感受)夏天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感中的那个词?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归纳:三段分别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据归纳,板书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讨论归纳:2—4段作者具体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颜色,感受夏天里农民紧张的劳动,正好说明了第一段中的三个特点,所以是总分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5、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6、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7、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8、挑出中“火红的太阳……夏天到了”训练朗读。

  9、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10、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段,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12、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和喜爱之情)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1. 不要钻偏题、怪题、过难题的牛角尖,根据自己平时做套卷时的感受,多练习以下几个

  (1)初看没有思路,但分析后能顺利做出的。通过对这类问题的练习,能够使我们对题目的考点和重点更熟悉,提高建立思路的速度和切入点的准确度,让我们能在考试中留出更多时间来处理后面难度高、阅读量大的综合题。

  (2)自己经常出错的中档题。中档题在中考中每年的考查内容都差不多,题目位置也相对固定,属于解决了一个板块就能得到相应版块分数的类型。在中档题的某个题型经常出错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理解不到位。通过练习,多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把不稳定的得分变成到手的分数。中档题难度一般不会太高,所以对于自己薄弱的中档题进行突击练习一般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3)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也应该做一些常考的题目类型。比如圆的切线的判定以及与圆相关的线段计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综合、二元一次方程整数根问题等,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熟练度。

  大部分学生都有错题本,在复习时看错题本,巩固自己的错误是不错的复习方式,但在看错题时一定要杜绝连题目带答案一起顺着看下来的方式。尽量能够将答案挡住,自己再尝试做一遍,如果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去看答案,并做好标注,过两天再试做一遍,争取能在期末考试前将之前的错题整体过两到三遍、加深印象。

  做题时,我们心中要对相应题目所对应的考点有所了解,比如填空题中如果出现几何问题,主要是对图形基本性质和面积的考察,而很少考到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尺规作图写依据除外),所以我们在填空题中看到几何问题,就不用从全等方面找突破口,而是更多地注重图形的基本性质。比如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

  很多同学在复习时不喜欢动笔,觉得自己看明白了就行,但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不去实际操作只是看一遍题目,对题目解法和思路的印象其实是很低的。而且在计算过程中还能锻炼我们的计算能力,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许多同学在写证明题时很不熟练,逻辑不顺畅,也是由于平时对书写的不重视,应该趁着期末考试前的时间,多练练书写。

  数学解题中往往会用到很多公式和结论,比如两点间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等,对这些公式还不熟练的同学,一定要在考试之前认真复习巩固这些公式,做到熟练掌握。另外,对于直线的平移、对称的规律、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和翻折等的做法也要烂熟于心。

  期末考试中除了选择、填空之外、还有一些直接写出结论的题目,这些题目我们在解决时都可以利用图像或一些特殊的值和位置、得到正确的结果,而不用按部就班的证明和运算。在做的时候要胆大加心细。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8】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教案最新5篇

  九年级数学老师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数学的关系,让数学喷射出缤纷的色彩。所有的九年级数学老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九年级数学教案,你也来写一篇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1

  配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x-______)2;(2)9x2+12x+_____=(3x+_____)2;(3)x2+px+_____=(x+____)2.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 .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解方程:(1)(2x-1) 2=5 (2)x 2+6x+9=2 (3)x 2-2x+4=-1

  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解:(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

  即x+3=,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x2=-3-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2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2.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那么1+(1+x)+(1+x)2=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1+x+)2=2.56,即(x+)2=2.56

  x+=±1.6,即x+=1.6,x+=-1.6

  方程的根为x1=10%,x2=-3.1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所以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0%.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那么mx+n=±,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

  六、布置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1、2.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2

  垂直于弦的直径

  理解垂径定理并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圆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合图形的折叠方法得出猜想垂径定理,并辅以逻辑证明加予理解.

  重点

  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难点

  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及利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复习引入

  ①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②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线段AC,AB;

  ③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图线段AB;

  ④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C为端点的弧记作“︵AC”,读作“圆弧AC”或“弧AC”.大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ABC)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AC或︵BC)叫做劣弧.

  ⑤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⑥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按要求完成下题:

  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使CD⊥AB,垂足为M.

  (1)如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理由.

  (老师点评)(1)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CD.

  (2)AM=BM,︵AC=︵BC,︵AD=︵BD,即直径CD平分弦AB,并且平分︵AB及︵ADB.

  这样,我们就得到下面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下面我们用逻辑思维给它证明一下:

  已知:直径CD、弦AB,且CD⊥AB垂足为M.

  求证:AM=BM,︵AC=︵BC,︵AD=︵BD.

  分析:要证AM=BM,只要证AM,BM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因此,只要连接OA,OB或AC,BC即可.

  证明:如图,连接OA,OB,则OA=OB,

  在Rt△OAM和Rt△OBM中,

  ∴Rt△OAM≌Rt△OBM,

  ∴AM=BM,

  ∴点A和点B关于CD对称,

  ∵⊙O关于直径CD对称,

  ∴当圆沿着直线CD对折时,点A与点B重合,︵AC与︵BC重合,︵AD与︵BD重合.

  ∴︵AC=︵BC,︵AD=︵BD.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得到结论: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本题的证明作为课后练习)

  例1 有一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如图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宽AB=60 m,水面到拱顶距离CD=18 m,当洪水泛滥时,水面宽MN=32 m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求当洪水到来时,水面宽MN=32 m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只要求出DE的长,因此只要求半径R,然后运用几何代数解求R.

  解: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设OA=R,在Rt△AOC中,AC=30,CD=18,

  R2=302+(R-18)2,

  R2=900+R2-36R+324,

  解得R=34(m),

  连接OM,设DE=x,在Rt△MOE中,ME=16,

  342=162+(34-x)2,

  162+342-68x+x2=342,x2-68x+256=0,

  解得x1=4,x2=64(不合题意,舍去),

  ∴DE=4,

  ∴不需采取紧急措施.

  三、课堂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以及它们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1.垂径定理推论的证明.

  2.教材第89,90页 习题第8,9,10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会用它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2、使学生了解两个二次根式的商仍然是一个二次根式或有理式。

  3、使学生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

  4、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l 上一节课,我们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问题2 是否也有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呢?

  问题2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怎样进行呢?

  二、加强合作,探索规律

  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是我们研究抽象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请同学们参考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研究,分组讨论两个二次根式相除,会有什么结论,并提出你的见解,然后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归纳为:

  提问:

  1、a和b有没有限制?如果有限制,其取值范围是什么?

  2、= (a≥0,b>0)成立吗?为什么?请举例。

  三、范例

  例1、计算。

  教学要求:(1)对于(1)可由教师解答示范;(2)对于(2)可由学生自己计算。

  提问:

  1、除了课本中的解答外,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如果有,请给出另外解法。

  2、哪种方法更简便?

  例2、化简:(要求分母不带根号)

  说明:二次根式的化简要求满足以下两条: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把一个二次根式化简的具体方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

  四、做一做

  化简:

  教学要点:(1)叫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完练习进行评价、(2)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解法。

  五、课堂练习

  P12 练习1、(3)、(4)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即= (a≥0,b>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化简要做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和“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具体办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化简的具体方法可用于计算。

  七、作业

  P14页习题22.2 2(3)、3(3)

  教学后记: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4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

  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重点

  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

  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x2-4x+7=0 (2)2x2-8x+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

  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如果q

  例1 解下列方程:

  (1)2x2+1=3x (2)3x2-6x+4=0 (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2.(3)(4)(5)(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3.(3)(4).

  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

  (2) 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5

  圆

  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圆、弧、弦等与圆有关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

  重点

  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

  难点

  理解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圆的集合性定义.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给我们以圆的形象的物体.

  2.提出问题:我们看到的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形象?

  活动2 动手操作,形成概念

  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让学生用铅笔和细线画一个圆.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提出问题:我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一样吗?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由什么决定?

  教师强调指出:位置由固定的一个端点决定,大小由固定端点到铅笔尖的细线的长度决定.

  1.从以上圆的形成过程,总结概念: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2.小组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有什么规律?

  问题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又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形成新概念.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圆的新概念: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一个图形看成是满足条件的点的集合,必须符合两点:在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满足这个条件;满足这个条件的每个点,都在这个图形上.)

  活动3 学以致用,巩固概念

  1.教材第81页 练习第1题.

  2.教材第80页 例1.

  多媒体展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要证明四个点在同一圆上,实际是要证明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即四个点到O的距离相等.

  活动4 自学教材,辨析概念

  1.自学教材第80页例1后面的内容,判断下列问题正确与否:

  (1)直径是弦,弦是直径;半圆是弧,弧是半圆.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叫做弧.

  (3)在同圆中,半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4)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教师强调:长度相等的弧不一定是等弧,等弧必须是在同圆或等圆中的弧.)

  (5)大于半圆的弧是劣弧,小于半圆的弧是优弧.

  2.指出图中所有的弦和弧.

  活动5 达标检测,反馈新知

  教材第81页 练习第2,3题.

  活动6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圆、弦、弧、等圆、等弧的概念.要特别注意“直径和弦”“弧和半圆”以及“同圆、等圆”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等圆和等弧的概念是建立在“能够完全重合”这一前提条件下的,它将作为今后判断两圆或两弧相等的依据.

  2.证明几点在同一圆上的方法.

  3.集合思想.

  作业布置

  1.以定点O为圆心,作半径等于2厘米的圆.

  2.如图,在Rt△ABC和Rt△ABD中,∠C=90°,∠D=90°,点O是AB的中点.

  求证:A,B,C,D四个点在以点O为圆心的同一圆上.

  答案:1.略;2.证明OA=OB=OC=OD即可.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任务。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综合运用语文素养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提倡学生开展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创新能力的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这一课是我从教以来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之前我几乎没接触过语文教学,经过听课以及和学生近两周的接触,我对五(7)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有些了解。这些学生是在吉老师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相对普通五年级学生,他们有更强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对语文教学极其生疏,不懂该怎样钻研教材;不懂该怎样用教材去教学生;更不懂该怎样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吉老师的常态课都上得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学生的思维活跃、语言细腻精致,不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是很难达到那样的水平的,这就更使我紧张。我只是听了吉老师几节课,就斗胆教吉老师的学生,心里揣揣不安,但不管多困难,总要迈出第一步,哪怕失败,也是宝贵的。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松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出自法国博物家布丰之笔,文章用词凝练,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对松鼠的吃食、外形、居住、行动、搭窝、生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当的介绍,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分析得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松鼠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比较善于对课文文本进行分析,有能力很好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尝试着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分析课文,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通过背诵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做一些语言积累。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哪几个方面写松鼠的。

  (2)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对文章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了解怎样运用文字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生读第一段并画出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

  生自由读自己画的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和重点词。

  生齐读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并分析。

  生用自己的话理解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词语。

  生自由读。分析课文中的词句是怎样表达作者对小松鼠的喜爱的。

  生用课文中的话说说自己喜欢松鼠的理由。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0】

  配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x-______)2;(2)9x2+12x+_____=(3x+_____)2;(3)x2+px+_____=(x+____)2.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 .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解方程:(1)(2x-1) 2=5 (2)x 2+6x+9=2 (3)x 2-2x+4=-1

  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解:(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

  即x+3=,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x2=-3-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2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2.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那么1+(1+x)+(1+x)2=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1+x+)2=2.56,即(x+)2=2.56

  x+=±1.6,即x+=1.6,x+=-1.6

  方程的根为x1=10%,x2=-3.1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所以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0%.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那么mx+n=±,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

  六、布置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1、2.

分享

热门关注

1500米加油稿(必备14篇)

1500加油稿

男人成熟句子200句

男人成熟句子

感悟人生的伤感句子200句

感悟人生伤感句子

忧伤的句子说说心情发朋友圈45条

忧伤心情句子

放学路上教案集锦九篇

放学路上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1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汇编7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精华11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