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设计方案精选(7篇)

2023-09-15 13:52:08 音乐设计方案

  准备一件事情比做一件事情更重要,为了落实工作项目的要求。我们要做好制定方案的相关工作,如果设置了一个不明确的目标,就无法衡量方案是否成功。以下是我们为您精心挑选的“音乐设计方案”,请详细了解本文的要点!

音乐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1、欣赏体验作品气势雄壮、音域宽广的特点,激发做个中国娃的自豪感。

  2、能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表现作品所展示的内容。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1、事先听过歌曲。

  2、自制道具。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的大中国

  “你觉得我们中国是个怎样的国家?”(幼儿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二、教师演唱歌曲,幼儿随意跟唱和表演。

  提问: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

  三、感受、理解歌曲

  1、引导幼儿讲讲对歌曲旋律的感受和歌词内容的粗略理解。

  2、感受歌曲性质。

  3、欣赏歌曲一遍。

  (1)从这首歌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呢?

  (2)歌曲中用了一个比喻,把中国比做一个家,那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是指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大家庭里,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

  4、欣赏歌曲第二遍,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1)你听到歌里唱了哪些美丽景色?幼儿观看PPT

  (2)家里盘着两条龙,是哪两条?

  (3)我们中国的什么山峰是世界山峰?

  (4)你见过长城吗,是什么样的?

  (5)歌曲中为什么说“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

  5、播放MTV,欣赏歌曲第三遍

  (1)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的前后节奏有什么不同吗?

  (2)歌曲中哪一句听上去感觉很激动、很自豪?

  (3)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唱起来吧!

  6、动作创编

  让我们跟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吧。

  师丰富幼儿动作。

  四、进一步激发情感:

  “歌曲唱完了,你们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吗?为什么?

  请幼儿用一句话说说对祖国的祝福。

  五、表达与表现。

  1、幼儿自由结伴,协商确定表演的形式(唱歌、舞蹈等),选择道具。

  2、幼儿分组展示。

音乐设计方案【篇2】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学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一)、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

  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二)、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启发学生: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在情绪上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音乐教案效果分析)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感受浓厚的儿童情趣和鲜明的彝族风格特点。

  2、认识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并配合实践聆听,加强对乐器音色类别的听辨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阿细跳月》,认识民族乐器分类(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音乐设计方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初步学唱歌曲《点豆豆》,并能一边唱歌一边游戏。

  2.能根据“点”到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反应(唱出相应的歌词、做出相应的动作)。

  3.愿意与大家一齐唱歌、游戏,体验唱游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迁移生活经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教师透过游戏“猜豆豆”出示第一个豆豆(甜豆豆)的图片,带幼儿熟悉歌曲,并鼓励幼儿做一个吃了甜豆豆的表情。(猜教师口袋里的豆豆)

  教师:这天,老师也带了豆豆来,你们猜猜在哪个口袋里?好!我们一齐来点一点!

  3.教师透过游戏“猜豆豆”出示第二个豆豆(酸豆豆)的图片,并在游戏中学唱歌曲《点豆豆》。(猜纸杯下隐藏的豆豆)

  (1)师幼一齐玩游戏“点豆豆”,在游戏过程中了解游戏玩法、熟悉歌词。

  (2)教师完整范唱歌曲《点豆豆》。

  (3)幼儿学唱歌曲1-2遍。

  A、注意引导幼儿根据最后点到的豆豆回答游戏中的提问。如:点到酸豆豆就回答“酸豆豆”。

  B、在游戏结尾时能根据最后点到的豆豆做一个相应的表情。如:点到酸豆豆就做一个酸酸的表情

  4.透过游戏出示第三个豆豆(辣豆豆),玩游戏一次。

  5.幼儿每人扮演一个小豆豆进行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老师依次点宝宝的头,最后点到谁就吃这个宝宝身上贴的豆豆;同时,和这个宝宝有一样豆豆的小朋友到前面来,一齐表演吃豆豆。

  (2)师幼共同游戏。

  教师:老师这天也带来了各种味道的豆豆,我们一齐来品尝好吗?看看你吃到的是什么味道的豆豆。

音乐设计方案【篇4】

  江夏四中李洁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音乐学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

  1、增强音乐学习兴趣,能主动快乐的学习音乐知识。

  2、继续训练学生课堂常规,能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3、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一、现对本学期教学作简要分析:

  节奏方面:本学期学生对三拍子、二拍子、四拍子乐曲能进行简单的识别。能随旋律打节奏并表现强弱。附点节奏有待加强。

  旋律方面:七年级学生对旋律的初步记忆能力较好,能听旋律演唱歌曲,一般简单的曲子不需要多遍的教唱。音准上还需要训练,声音效果还要加强练习及规范。

  欣赏方面:聆听习惯基本养成,对于力度,速度变化的感受掌握较好。对于音乐更深层的意境,场景几内涵的描叙有待加强。对于课本中的一些艺术歌曲,美声歌曲学生兴趣不浓。

  创作方面:部分同学能进行简单的节奏创编,能随旋律做简单的律动。

  二、改进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后进生,让他们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2、不受课本知识束缚,音乐课堂与平时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就在我们身边,音乐随处可见。

  3、加强音乐基础知识讲解,在活跃课堂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构建音乐知识。

音乐设计方案【篇5】

  苏教版第十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2、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情感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册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通过对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朗读、交流、体会,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和维也纳歌剧院、金色大厅在全世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看电视节目,阅览报刊、杂志已了解了一些有关世界名城的知识;对现代音乐比较喜爱,在音乐课上欣赏过古典音乐,初步了解过一些有关古典音乐的知识。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并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上网搜索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学生对维也纳与古典音乐的渊源知之甚少,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尚待进一步培养。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音乐之都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初步掌握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我先教学课内知识,结合课文内容适当给学生讲解有关春联的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春联的声律美,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随后在熟读课文这个基础上,开始让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春联。拓展到课外,不仅能较强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交流前必定已经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资料,学生在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教法设计: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五、教学媒体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教学中,课件中优美的古典音乐,精美的维也纳风光图片,好看的表现维也纳城市的影像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座城市之中,学生们在其间快乐地畅游,接受着高雅艺术的熏陶,使他们身临其境,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维也纳全览:概括地介绍维也纳的总体面貌,让学生感受到维也纳的秀丽风光与音乐的渊源。

  音乐家:提供了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萧邦、施特劳斯等著名音乐家的生平,在维也纳的经历及创作情况,让学生感悟维也纳给音乐家的成长创作带来的巨大影响。

  城市装饰:提供维也纳城市中著名音乐家的雕像等图片,感受音乐之都的艺术氛围。

  圆舞曲:提供古典音乐《春之声》,体会音乐是维也纳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大音乐会:通过新年音乐会盛况转播,使学生体会歌剧院对国内外观众和世界各国音乐家的吸引力。

  国家歌剧院:通过录象、图片、文字资料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历史,建筑特点、内部装饰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使学生真正认识音乐之都。

  (以上设计则使学生能较快的把握课文结构与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流动的音乐、美妙的画面中受到的熏陶,感受音乐之都的非凡魅力,激起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2、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生:读课题。

  师:维也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图片。

  (课件出示带背景音乐的图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课堂伊始,通过播放《蓝色多瑙河》,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跟着老师畅游音乐之都。并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课件显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将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3、学生自学。

  4、师: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发问,教师归纳问题。

  (课件出示)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二、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根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文,要求人人在书上找到答案。

  2、小组讨论。

  3、(回答这四个问题,要引发学生争论:第六自然段是不是也在回答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集体讨论,指导体会重点。

  (1)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

  A、理解:摇篮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B、指导朗读。

  (2)第二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

  A、用音乐装饰这个词你是如何理解的?维也纳人用了什么来装饰音乐之都?连也说明了什么?想象一下你还准备怎么装饰?所有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音乐的氛围很浓)你能读出来吗?

  B、结合讨论教师利用课件播放维也纳风光(花坛、城市雕塑)。,学生进行欣赏,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C、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从哪几方面写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D、再读课文,抓住到处、就连也等词语读出浓浓的音乐氛围。(3)第三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

  A、第四自然段:掺和什么意思?

  B、混合、混杂,音乐和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又能给人以嗅觉上的美好享受。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感觉怎样?请你带着轻快、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看聚会时演奏的音乐图片。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和前面相同的均是在抓住重点词句后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的训练。叶老曾经说过凡是技术的,没有不需要练的。我国的俗语: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在自主的读书活动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C、练习感情朗读。

  (4)第四个问题(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A、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某几句话之后的感受。(批注)

  B、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C、歌剧院大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D、歌剧院金碧辉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

  E、课件出示歌剧院,欣赏

  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璀璨的明珠,其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让音乐之都更美。

  F、练习朗读。

  G、默读第六自然段,自由体会。

  (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等。)

  三、总结全文。

  读全文,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四、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如果说这节课是一首交响乐的话,那让学生当导游、开展专题研究就是那绕梁的余音,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板书设计: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9、音乐之都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国家歌剧院

音乐设计方案【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安静地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抒情旋律。

  2、幼儿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来表达对外婆的喜爱之情。

  3、在说说、唱唱、玩玩中,拓展幼儿的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活动准备:

  准备外婆头饰一个,外婆围裙、MP3音乐、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轻音乐MP3两只小鸟,作手指游戏:即:儿歌《两只小鸟》两只小鸟站在大树上,(两手大拇指伸出,其他手指握拳,左右摆动)它叫丁丁,它叫咚咚,(先伸出左手大拇指,再伸出右手大拇指)丁丁飞走了,咚咚飞走了,(左手藏在身后,再右手藏在身后)回来吧丁丁,回来吧咚咚。(左手从身后伸出来,右手从身后伸出来)问答游戏,引出话题:老师问,幼儿答。《组织形式灵活性》如:天气晴朗,小鸟都喜欢停在大树上,晒晒太阳,小朋友想不想出去晒晒太阳呢?幼儿回答想

  (二)谈话导入:

  1、你们都有外婆吗?外婆住在什么地方?

  2、你去看外婆吗?你是坐什么车到外婆家的?

  3、有一个宝宝他也要到外婆家,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去外婆家的?《活动过程问题情景性》 (教师问,幼儿举手回答)

  (三)欣赏歌曲:(教师播放MP4画面) 1、电视机里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2、你们乘过船吗?乘船的时候船是怎么摇摆的?(请幼儿做做摇船的摸样)

  3、宝宝摇着船,到了什么地方呢?我们来仔细听一听!

  4(欣赏音乐后提问)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搭一座桥?

  5、听音乐摇船、搭桥去外婆家。(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来做不同的动作)

  延伸:老师也想跟你一起去看外婆,这只船太小,能不能造得大一点,让老师也能乘?)

  (四)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听听唱唱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幼儿爱外婆的情感,强化游戏规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爱你们的外婆吗?回家以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孝敬老人的乖宝宝。

  (六)结束

  师:我们一起和太阳宝宝来跳个舞吧!走出教室。

音乐设计方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并初步理解音乐。

  2、理解图形的含义。能以图标来与小动物走路、狮王走路、狮王吼叫、吹号进行匹配、认同。

  3、试着用打击乐器来帮助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音乐

  2、认识图标

   三、教学准备:

  符号总谱,乐器标记,打击乐器(铃鼓、小铃、双响筒、串铃),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

  1.听音乐,模仿动物动作进教室。

  2.引入课题:“刚才我们模仿了动物的动作。现在老师要来请大家听一段音乐,也是和动物有关的。请你们听一听。”欣赏一遍音乐。

  3.请学生说说,听出了有哪些动物?说出了动物后可做些相应的动作。

  4.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5.欣赏第二遍音乐,并用动作表示你听到了些什么?

  6.出示标记请学生从中找出与吹号声、狮王吼叫声、狮王走路、小动物走路声相匹配的标记。

  7.出示铃鼓、小铃、双响筒的图片,请学生讨论一下,将打击乐器与四个标记相匹配。

  8.分段欣赏音乐,并随着音乐形象的不同,让学生来选择合适的图标,最后组成一幅完整的总谱。

  9.进一步熟悉音乐,边看总谱边用动作来表演吹号、狮王的威风凛凛及小动物的各种动作,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0.请大家看椅子底下放的是什么乐器?知道自己是表现什么动 物的。

  11.看着总谱,听音乐,一起试着用打击乐器来表现不同的音乐 形象。

  12.指出不足,提出要求,再来一遍。 13.音乐游戏《小猎人》

   五、结束,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理解音乐,并且在初步理解音乐的基础上理解图形的含义,并能以图标来与小动物走路、狮王走路、狮王吼叫、吹号进行匹配、认同。最后让学生尝试着用打击乐器演奏来帮助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体会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分享

热门关注

照相馆教案汇编八篇

照相馆教案

中午励志句子文案合集

中午励志句子

中秋走访慰问贫困户简报7篇

中秋走访慰问简报

述职报告(范例七篇)

述职报告

高一军训感悟精选

高一军训感悟

设计方案(精选12篇)

设计方案

买设计方案精选

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精选11篇

实验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4篇

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精选10篇

实验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