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语文备考:《伟大的悲剧》同步试题3

2012-08-31 10:28:58 中考语文

  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资料以供参考:

  中考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令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循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的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成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大量引述古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请你写出其中两位的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他是 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__,他是 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5.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个方面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议论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作者认为"美"在现实生活中,"美"在每个人的心中。前者略写,后者详写。

  2.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句中"这样"是指"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再结合"城市之美"分析,本题的答案应是: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而得来的。

  3.本题考查对重要语段的内容及其作用的分析。"不过,我不能总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一段表达了作者认为城市之美需要用劲才能看出来。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过渡到下文对"美"在每个人的心中的论述。

  4.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唐代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李白,唐代人。"大江东去"作者苏轼,宋代人。"枯藤老树昏鸦",作者马致远,元代人。"十年生死",作者苏轼,宋代人。"落花人独立",作者翁宏,唐代人。"采菊东篱下",作者陶渊明,晋代人。

  5.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语言参与的、无须学习和训练的感悟。

  6.本题既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又检验了学生平日对"美"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度。题目要求的是结合文章谈启发,所以一定要读懂文章,最起码要读懂作者要表达的一个方面的意思。然后才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启发。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如何理解美、发现美,进而表达作者热爱生活、领受生活的追求。如果一味的斤斤计较于城市中到底有没有美,离文章要表达的主旨相去太远,这样是不合适的。答题的关键是要选好角度。如结合"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成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等等。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语文试题 数学试题 英语试题 政治试题 物理试题 化学试题 历史试题
语文答案 数学答案 英语答案 物理答案 化学答案 历史答案 政治答案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备考的几项关键技巧

中考语文

2020中考备考:语文答题的整体技巧

中考语文备考

2020中考语文试题的解答策略

中考语文试题解答策略

2020中考语文备考: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中考语文备考

2020中考语文:科目正确备考方法

中考语文备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