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资料以供参考: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以数谏故( ) 上使外将兵( ) 休祲降于天( ) 先主遂诣亮(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辍耕之垄上( ) ②会天大雨( )
③寡人谕矣( ) ④引喻失义( )
3.填空。(5分)
① ,载不动许多愁。
②《陈涉世家》一文中陈胜、吴广“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目的是 ;为突出起义的正义性,采取的办法是 。
③《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两句意思一致。
4.问题探究。(4分)
《陈涉世家》一文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一句,查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断句更好?为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13分)
走是灯笼(刘金生)
总也忘不了小时候的那次经历。
离开姑妈家的时候还是响晴毒日的,走了不到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开始还不觉什么,等雨大了才知道情况的严重。
路边全是庄稼地,没有人家,连一棵树都没有,避雨,是妄想。脚下的土路变成了泥路,每向前迈一步都得做出一个奋力拔腿的姿势。虽然是夏天,雨水浇在身上还是凉凉的,接着就是从心里往外冷。天变暗了,路上没有行人——也许有行人看不见,脸上流着的雨水和眼前的雨幕使我只能看清脚下的一小片地方。还有六七华里的路程。当时的我还只是个身小力薄、刚满13岁的孩子!
我又冷又怕。我想回姑妈家,但想到经过努力才换来的行程再用同样的努力倒回去,我实在不甘心。我想停下来。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等是窟窿。”我不知道爷爷说的“窟窿”指的是什么,我甚至记不清爷爷是不是这么说的,我只知道,此时的我如果等,所面临的就是窟窿——我将坠入困苦的深渊!“等是窟窿”这句即时得来的警语,在我的几乎空白的大脑里竟成了惟一的意念。它警示我,不论多么艰难,也不能停下向前的脚步。
记不清摔了多少跤,也记不清是怎么回的家,但在雨中跋涉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等是窟窿”这句话,已经和这个情景凝为一体,成为一条活生生的哲理融进我的生命。它让我明白,不论是顺利的时候还是不顺利的时候,都不能消极地等待,更不能自甘堕落,都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不“等”的经历多了,再回顾当年的情景,在“等是窟窿”之上又多了一层人生的感悟:走是灯笼。是的,当年在雨中的“走”是灯笼,后来所有的决不消沉的“走”也是灯笼。这灯笼就是在朦胧或昏暗中亮在我眼前的希望。
5.文中说“等雨大了才知道情况的严重”,有哪些严重的情况 请简要作答。(3分)
6.“我”在又冷又怕的时候,有过哪些想法 (3分)
7.怎样理解“等是窟窿”这句话 (3分)
8.标题“走是灯笼”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这个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4分)
三、文言文阅读(40分)
(一)(10分)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9.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10.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将军岂愿见之乎?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12.你认为这个小故事中的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是什么?(2分)
(二)多多益善①(12分)
上②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③。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②上:指汉高祖刘邦。③差(cī):高低。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
②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 )
③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 )
1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B.如我能将几何
C.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D.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5.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2分)
(1) 通 义:
(2) 通 义:
16.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17.不善“将兵”的刘邦最终擒获了善“将兵”的韩信,为什么 (2分)
(三)(18分)
〖甲〗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8.比较阅读两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①甲文中的主要事件可用乙文中的“ ”这句话来概括。
②“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体现了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隆中对》中有一句话可以为证: 。
③甲文中的“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的史实,乙文中是这样表达的: 。
④“寄臣以大事”、“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两文中的所谓“大事”指的是 。(用乙文原句回答)
19.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6分)
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 ②臣敢竭股肱之力( )
③以俟大举( ) ④夙夜忧叹( )
⑤当奖率三军( ) ⑥庶竭驽钝( )
20.下列加点的词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咸决于亮 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此臣所以报先帝
咸来问讯 悉以咨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1.翻译句子。(2分)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译文
22.问题探究。(4分)
①所选的两段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体现了诸葛亮的一片赤忱忠心。你认为选文中的哪些话最能体现他对刘备刘禅父子的忠心?
②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忠”相当狭隘,是一种愚忠,并不值得盲目推崇。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四、写作(3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学习过的许多课文都表达着、表现着作者对“美好”的“感受”。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纯洁;白杨的力争上游,紫藤的万花灿烂,鹤群的团队精神,斑羚的飞渡壮举;三峡的奇丽,石潭的清幽,西湖的朝烟夕岚,满井的山光水色;鲁迅心中的藤野,冰心笔下的纸船,莱蒙托夫的孤帆,玛丽·居里的信念;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毕淑敏的提醒幸福,白求恩的高尚纯粹,邓稼先的忠诚奉献……这一切都融入了我们成长的历程。
现在,请以“感受美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也让我们来表达对“美好”的“感受”吧。
要求:注意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自选内容,自拟文题,字数不少于550。
第六单元B卷
一、1.shuò;jiàng;jìn;yì 2.①停止;②适逢,恰巧遇到;③明白,懂得;④适宜、恰当 3.①只恐双溪舴艨舟 ②先威众耳;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③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后者较好。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说明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
二、5.无处避雨;路难走;天气冷;天变暗;路程远;年纪小。 6.想回姑妈家,但不甘心;想停下来,但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 7.不能消极地等待,更不能自甘堕落。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否则将坠入困苦的深渊。 8.比喻。灯笼是朦胧或昏暗中亮在行人面前的希望,当人陷入困境的时候,只有不停地“走”下去,才会给你带来希望。
三、(一)9.①使,派;②才;③自己,指吴起;④诚信,讲信用 10.D 11.老朋友到了傍晚还不来,吴起没有吃饭等他(来) 12.诚实守信
(二)13.①曾经;②被;③带领;将官、将军 14.C(其他词的古义是:A.在闲暇时;B.多少;D.……的原因) 15.①“不”通“否”,否定副词。②“禽”通“擒”,擒拿,活捉。 16.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17.韩信善“将兵”却不善“将将”,而刘邦不善“将兵”却善于“将将”。“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三)18.①临崩寄臣以大事;②外结好孙权;③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④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9.①通“嘱”,嘱托;②辅佐;③等待;④早;⑤鼓励,勉励;⑥平庸的才能 20.C 21.政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处理裁决。 22.〖甲〗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四、23.略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语文试卷 | 数学试卷 | 英语试卷 | 政治试卷 | 物理试卷 | 化学试卷 | 历史试卷 |
语文答案 | 数学答案 | 英语答案 | 物理答案 | 化学答案 | 历史答案 | 政治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