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大智若愚的北宋宰相

2012-11-25 01:19:28 中考历史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大智若愚的北宋宰相

  吕端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四月,宋太宗准备任命吕端为宰相,并就此征询亲信大臣的意见。有人反对说: “端为人糊涂。”太宗却说道:“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在宫廷宴会上,太宗赋诗赠给吕端,诗中有“欲饵金钩深未达,蟠溪须问钓鱼人”之句。数天后,太宗果然拜吕端为相,并在制词中称赞他“周知大体,多识旧章,用晦而明,中立不倚”。从此。“吕端“大事不糊涂”一语流传于世。

  宦海沉浮、骏马奋蹄

  吕端(公元935—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省安次县)人。父亲吕琦在后唐、后晋官至殿中侍御使、兵部侍郎,以刚正闻名当世。兄长吕余庆是宋太祖最信赖的谋士之一,担任参知政事达十年之久。

  吕端自小聪明好学,以恩荫踏上仕途。拜相以前,他在定州、成都、开封、商州、汝州、蔡州担任过知县、知府、判官、司户参军、知州等官职,又在中央政府历任秘书郎、著作佐郎、枢密直学士、太仆丞、太常丞、大理少卿、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等职。在四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中,吕端表现出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能力。由于他具备担当重任所需的各项条件,逐渐赢得朝野的赞赏。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吕端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寇准提醒太宗道:“吕端器量和见识非凡,渐渐年老了,希望陛下及早重用他。”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宰相赵普对太宗说:“我观察吕端奏事,获得赞赏未曾兴奋,遇到挫折未曾害怕,感情不表现在言语中,真是宰相的好人选。”

  在朝廷重臣的屡屡推荐下,吕端终于在淳化四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仅仅过了两年,他便荣升宰相。从此,吕端担任宰执长达六年,充分发挥他的远见卓识,对太宗末年至真宗初年的政治施以重大影响。

  洞悉危机、智保秦王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二月,太宗率军亲征北汉,命秦王、开封府尹、皇弟廷美留守京城。吕端当时担任开封府判官,是秦王的下属,他对廷美说:“陛下不辞劳苦亲自率兵讨伐北汉,您兼有亲属和大臣的双重身份,应当作出表率跟随出征,不适合于掌管留守事务。”

  原来周世宗和宋太宗即位以前,都曾担任开封府尹,因此该职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太宗继太祖之后称帝,违背父子相传的惯例,又有“烛影斧声”之说,因此太宗继位的合法性受到怀疑。太宗为了收揽人心,就任命皇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试图再造兄终弟及的假象。但是太宗以篡位得天下,疑心特别重。他害怕秦王在开封府养成势力,像自己一样觊觎帝位,因此处心积虑地防备和排斥秦王。处于困境之中的秦王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太宗在亲征前安排秦王留守后方,既是向群臣昭示皇帝的大度,又可暗中试探秦王的意向。如果秦王欣然受命,太宗就会认为他心怀异志。因此,秦王只有主动请求出征,才能消除太宗的疑惑,保住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地位。由于吕端的点拨,秦王极力恳求随军伴驾,以避过一触即发的政治危机。事实证明,这一招果然奏效,太宗开怀接纳,对秦王的“忠诚”表示满意,殊不知这后面还有一位深谋远虑的谋士呢!

  遭贬不忧、处变不惊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秦王府官吏利用特权擅自购买秦州进京的竹木,触犯了诏令。朝廷追查此事时,吕端独自承担罪责,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开封府有些公务急待处理,他却满不在乎地说:“等将来再说吧!戴枷处理公务,自古就有。”太宗又命他戴枷步行,到千里之外的商州赴任。有人替他担心,他却戏谑地说:“不是我有灾,是长耳朵有灾。”谈笑自如,毫无沮丧之感。

  后来,许王元僖担任开封府尹,吕端再次充任判官。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许王死后,有人揭发他的过失,于是太宗派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向吕端调查情况。吕端正在府中处理公务,看见两位使臣到来,神色自若地对侍从说道:“把帽子拿去。”二位使臣说:“何必如此!”吕端说:“天子有责问,我就是罪犯,怎么能坐在堂上与使臣应对呢?”不久,他被贬为卫尉少卿。

  三个月后,朝廷设置考课院。许多担任散职的官员因为俸禄太少以致家用不足而痛哭流涕,吕端却上奏说:“我以前辅佐秦王,因为不能约束王府属吏而被贬商州,陛下又把我升官任用;现在许王暴死,我辅佐不力,陛下又不给予严惩,仍使我位列少卿,我罪过大而受恩深!现在有关机构考核官吏,我如果能担任颍州副使,就很满足了。”

  端拱元年(公元985年)四月,吕端经海道出使高丽。回国途中,乘船遭到风暴袭击,桅杆被折断。随行人员惶恐万状,吕端安然地坐在舱内读书,如同在书斋中一样。他和副使吕占之命令把所有货物抛人海中,减轻船的重量,才得以安全返回。太宗后来得知此事,并没有怪罪他。

  顾全大局、谦让同僚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九月,寇准以左谏议大夫担任参知政事。按照惯例,但吕端应当位居寇准之上。吕端鉴于寇准的官职向来位于自己之上,性情“好刚使气”,因此请求让寇准居上。至道元年四月,吕端升任宰相。他恐怕寇准心中不服,请求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到政事堂押班和执掌大印。从此,参知政事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当时有的大臣议政时固执己见,即使相互之间的观点大同小异也不肯让步。吕端作为政府首脑,致力于协调各方意见,看起来仿佛没有什么建树。一天,太宗下手谕告诫说:“从今以后,中书的事必须经过吕端仔细考虑,才能上奏。”吕端更加谦逊。

  至道二年五月,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率军攻打灵州,西北边境告急。太宗命令吕端和知枢密院事赵镕分别呈递奏折,阐述对形势的分析。吕端说:“我们如果各自陈述见解,恐怕违背商讨大计,制订策略的宗旨。希望共同拟定一份奏章,阐述此事的利害。”

  李惟清由知枢密院事改任御史中丞后,认为这是宰相吕端压制他的结果,因此怀恨在心。吕端病重,被真宗特许免去朝见之礼后,李惟清乘机弹劾说,有的官员因病免朝,一年多却依旧享受俸禄。他又指使别人抨击政事堂下属官吏的过失,企图株连吕端。吕端毫不在意地说:“我恭行正道,问心无愧,诬陷之辞不值得担忧。”

  吕端奉命监修《太宗实录》,由于政务繁忙,他没有承担具体的编写工作。但按照历朝修史的惯例,监修者只负名义上的责任,即使不参与其事,也应算作者。实际主持修撰的钱若水并没有署吕端的名字,吕端也从未过问。

  身居高位的吕端总以国家大事为重,淡泊名利,屈己从人.表现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博大胸怀。

  深谋远虑、牵制党项

  李继迁拥兵反宋,不断侵扰北宋的西北边境,成为宋王朝的心腹之患。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九月,保安军俘获李继迁的母亲。至道二年五月,李继迁大举进攻灵州。太宗厌战,拒绝分兵三路围歼李继迁的建议,但盛怒之下准备杀死他的母亲以挫其锐气。

  吕端进言说:“当年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准备煮死他。刘邦说‘希望分给我一杯羹。’做大事的人不会顾及他的亲属,何况李继迁这样的叛逆呢?杀死他的母亲只会又结仇怨,更加坚定其反叛之心。”太宗问道:“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吕端答道:“以我的愚见,应当把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供养她。这样,即使不能立即招降李继迁,也可以牵制他。”于是太宗采纳了吕端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一着是相当有效的。此后,李继迁的攻势渐弱,他的儿子还与北宋和平相处数十年呢!

  策立真宗、安定天下

  太宗为了确保他的子孙对皇位的继承权,先后逼死太祖的儿子德昭、德芳和皇弟秦王廷美。这种极端措施不仅引起大臣的不满,也激化了皇室内部的矛盾。太宗的长子楚王元佐反对这种残暴的行为,装疯放弃做太子的机会,赢得了部分士大夫的同情。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寿王元侃(即后来的真宗赵恒)被立为太子。两年后,太宗病重时,大宦官、宣政使王继恩企图拥立楚王元佐,以定策功博取新皇帝的恩宠。他勾结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并得到太宗李皇后的大力支持。因此,真宗虽然身为太子,但能否继位尚难预料。

  吕端探视太宗的病情,见太子元侃不在病榻旁,就在笏上写“大渐”病危二字,派亲信敦促太子入宫侍候太宗。太宗驾崩后,李皇后命王继恩、吕端等人到政事堂商议策立新君之事。吕端为了防止王继恩等人的阴谋得逞,当机立断地囚禁了王继恩,并派人在书阁中找出太宗生前写就的诏书。一切布置好后,吕端立即进宫,李皇后说:“皇帝驾崩,立皇长子为继承人符合常规。现在该怎么办呢?”吕端正色回答道:“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应付今天的形势。现在先帝刚刚去世,怎么能够立刻违背他的命令而提出异议呢?”太后无言以对。

  新君举行登基大典,垂帘接受群臣朝拜。吕端请求卷起帘子,走到殿前,看清御座上是太子元侃,才率领群臣下拜并高呼万岁。

  吕端是历相两朝、拥有定策之功的元老重臣。真宗见到吕端,每次都恭敬地作揖,不喊吕端的名,甚至自称小子。吕端请求呼名,真宗说:“您是顾命元老,我岂敢与先帝相比!”吕端深受真宗的尊崇和信赖,因此成为真宗初年国家政策的主要制订者,国家大事的裁决者。于是在吕端的主持下,朝廷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措施。

  太宗滥杀皇族和王继恩图谋废立,在皇室内部和官僚阶层产生不良影响。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在真宗即位两个月后才贬逐王继恩等人,并且不说明其罪状。李继勋以使相出知陈州,王继恩以右监门卫将军安置于扬州,李昌龄被贬为忠武军司马,胡旦则流放浔州。同时还恢复皇兄元佐的楚王爵位,并加封其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允许他在家养病而不上朝;追赠皇叔廷美为西京留守、中书令、秦王;追封皇从兄魏王德昭为太傅,岐王德芳为太保。

  为了争取士大夫的拥护,朝廷广开言路,延揽人才。至道三年五月,允许文武官员直言极谏,讨论皇帝的过失和政治、军事的利弊。贡举制度的长期停办,对于选拔人才造成极大的不便,使得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无法得到重用。有鉴于此,至道四年(公元998年)二月,礼部经考核,额外录用进士和诸科达两百人之多。

  吕端为政清简,顺应民情。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鉴于赋役繁重,人民不胜其负,朝廷撤销了江淮发运使、诸路转运使司。六月,朝廷下诏命令各地停止进献珍禽异兽和各种祥瑞。八月,取消盐井役。十二月,诏令诸路转运使督促地方官发展农业生产。第二年八月,诏三司节约费用,不得增加赋税。这些措施有利于改善政府作风,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吕端不仅在政治措施上注意“与民休息”,而且也很注法制上的适度宽松。公元998年,张齐贤与王济为删修淳化后期到至道年间的宣敕(诏令)发生争执。吕端指出,立法崇尚宽松,忌讳严厉。他说道:“根据周朝的制度,治理处于稳定时期的国家,只需使用不宽不严的法律。这是定制。当然,改革的好处如果不是很大,就不应轻易进行;而应当改革的时候,也要仔细听取众人的意见。”

  在稳固国内政治的同时,吕端还积极展开外交攻势。在他任相期间,宋朝与西夏通过谈判达成妥协。至道三年十二月,朝廷允许西夏修贡,并授予李继迁定难军节度使,管辖夏、绥、银、宥、静五州,使宋朝边境出现了一定时期的安宁局面。吕端并不以此为满足,在和议之后,他仍然重视西部驻军的防务,使李氏不敢轻举妄动。

  由于吕端辅佐得力,真宗即位之初,国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轻财重义、廉洁奉公

  吕端轻视钱财,乐于周济别人;重视情义,不忘旧恩。他担任商州司户参军时就曾用自己的俸禄招揽门客,同乡冯道的儿子冯正之因病残废,吕端主动供养他。赵绍宗的祖先对吕端的父亲有救命之恩,吕端爱护赵绍宗亲如己出,上书请求把恩荫的名额给他。

  吕端担任宰执达六年之久,但由于他乐善好施,廉洁奉公.家无余才。家人曾经向他诉说日用缺乏,他回答道:“过完三天,再计划以后三天的生活,这样就够了。”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吕端去世十年后,他的几个儿子虽然担任官职,却因缺钱嫁娶而典当府第。

  不运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求私利,身居高位而家产微薄,这种情况在历朝宰相中如同凤毛麟角。吕端名列廉吏,当之无愧。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吕端因病以太子太保致仕(离休),在吕端病重期间,真宗亲自到他家中探视。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病逝,终年66岁,真宗追赠他为司空,谥号为正惠。

  考察吕端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他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吕端大事不糊涂”一语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确是不容置疑的。

  吕端体察民间疾苦,在为官地方和担任宰相期间实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符合经历了五代长期战乱的人民的愿望,也促进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因此,表面上看起来吕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实际上功莫大焉。

  吕端平时谦让同僚,宽容下属,不拘小节,不患得患失,被人误以为糊涂。实际上他心胸开阔,谋虑深远,处事谨慎,决策果断。他谏秦王之智为历代史家所称颂,让寇准之举有蔺相如之风。特别是他在策立真宗时的一举一动都体现出其超凡的胆识和智慧:太宗病重时,他急忙敦促太子入侍,使父子不致被离间;太宗病逝后,他断然囚禁妄图废立的主谋王继恩,使变乱难以发生;特别是在新君登基之际,他走上台阶掀帘审视,以辨其真伪,严防太后偷梁换柱。总之,每临大事,他都明察秋毫,处事井然,真可谓“大事不糊涂”!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二历史怎么快速提高

初二历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题型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型

初中历史题型及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

初中历史怎么学才能考高分

初中历史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

中考历史解题格式

2020中考历史的复习指导方法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021中考历史:突破难点的技巧

中考历史难点突破技巧

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2020中考历史复习的指导性建议

中考历史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