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异地高考不能就事论事

2012-12-28 09:23:39 高考改革

  新闻源:国务院要求各地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方案,截至发稿时,2012年只剩3个工作日,目前仅9省区公布方案,而随迁子女数量最多的北上广均未出台,非户籍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2013年高考基本无望。(12月27日 中国新闻网)

  关于“异地高考”的争议已经存在多年。但是引发全民性关注与讨论,则是在近两年的时间内,一是中国社会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强,流动人口的权利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当然就包括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二是一些热点事件,放大了社会个体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在社会不同群体分化加剧的大背景下,极容易引发相关群体情绪上的对立,热点就此形成。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10月21日,江西籍女孩占海特为争取在上海的异地中高考权利,在微博上向京沪户籍人士发出“约辩”战帖。在辩论中,沪籍人士中反对者斥其为“蝗虫”,让其“滚回老家江西!”随后,占家被举报超生、偷税等,占海特约辩做法也被质疑为炒作,占海特父亲也因“非法集会”被拘留。而占海特称自己只想争取一个读书的机会。

  这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否允许流动人口子女在异地高考,只是一个包含着系列问题的事件的一个最后环节。所以,要把这一环节疏通、打开,必须将之前的一些基本问题理顺。

  从争议的内容看,反对无条件开放异地高考者担心一旦放开异地高考,会带来大城市人口膨胀、影响本省考生录取率,所以以地方利益的保护者姿态,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要求开放异地高考者则攻坚克难,视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堡垒为光荣使命,并藉此以各种理由追求自己的正当权益。

  平心而论,如果允许开放异地高考,对于输入地来说,所担忧的问题恐怕十有八九会成为现实,那么假设互换位置,对此问题会不会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回答多半是否定的,因为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没有人愿意自己利益受损,所以“挤公交心态”上不去车的时候拼命往上挤,上去后为了舒服,极度反感别人向上挤,就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从支持异地高考者的角度,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权利,追求考试权利上的平等,有天然的正当性,按照这个原理,北、上、广人所享受的权利,理应全国通用。问题是各地发展条件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所以寻求无差别平权的合理性并不存在,不光在不同地区不存在,在同一个城市的内部也不存在,所以,对异地高考的问题,必须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而且人们似乎也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主张自身权利时,潜意识中认为所在城市的教育资源状况是相对不变的,所以在分配上才存在对你多了我就少了的担忧。实际上也未必如此,从发达地区的状况来看,教育资源相对于本地人口数量来说,基本呈现的是富余状态,而经济的发展,今后恐怕要越来越依靠外来移民,在以经商、纳税、提供劳务等各种途径,为当地做了一定的贡献后,将移民及其子女纳入正常的社会服务及保障范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样的思路下,根据城市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和改善教育资源,也是一个城市政府应尽的本分和义务。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央政府在解决教育平权方面,实际上有着更大的优势,一是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能够摆脱地方政府之间具体的利益羁绊;其次是可以通过直接掌控的教育资源,对包括招生数额及比例在内的具体的资源分配进行有效调节,以促进公平化。

  综上,推动异地高考不能就事论事,需要全面考量,理顺诸多环节,否则,即使异地高考开闸,也不过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
 


高考政策 高考改革 自主招生 异地高考 招生计划
分享

热门关注

2020湖南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湖南高考加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