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备考之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3-01-05 13:27:20 中考历史

专题综述:

 何为改革,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在。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使国家变得更加和谐有力。本专题旨在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探究改革成功的经验与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专题摘要:

一、中国古代史的改革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公共军制,组建强大军队,为争霸提供雄厚实力,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土,为齐桓公首霸奠定了基础。

2.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和楚国吴起变法

1)商鞅变法:

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加快的私田的开垦;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变法运动。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内容及作用: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瓦解奴隶制经济,发展封建经济;②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③奖励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④推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⑤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法治;⑥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流通。

意义: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内容:①迁都洛阳(494年)②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③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4)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二、世界古代史的改革

1.伯利克里改革和查理·马特改革

 (1)伯利克里改革(雅典,公元前6世纪)①内容伯利克里改革:扩大公民权,很多公民担任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②意义: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2)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王国,8世纪):①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进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的服兵役。

②影响: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2.日本大化改新

1)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政局混乱。

2)时间: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效仿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3)内容:①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历史作用:是日本由奴隶还是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三、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主义改革——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④内容: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

②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陆续创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⑤性质:

⑥评价: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只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美国罗斯福新政

原因或背景

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幕府统治出现危机;民族危机加重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时间

1861年

1868年

1898年

1933年

人物

亚历山大二世

明治天皇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罗斯福

目的

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摆脱民族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消除经济危机。

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了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训练新式军队

新政的“新”指:

 

中心措施是:

 

解决失业问题的是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评价)

①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②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正是学习日本的表现。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五、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前苏联的历次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得到加强。②到1937年,苏联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①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②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二)东欧改革
1、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

代表:匈牙利的改革
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1)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对内改革:①目的: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②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在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党政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中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③作用:提高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对外开放:①目的: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后来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③作用:引进大量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成功原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归纳整合

一、中外改革的类型有哪些?

1.促进社会性质的变化,确立先进社会制度:如商鞅变法、大化改新、明治维新、1861年改革等。

2.适应先进生产方式,促进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社会制度的自我调节、巩固与发展:如罗斯福新政

4.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探索:如戊戌变法。

5.学习先进文化,实现富国强兵:如大化改新、彼得一世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6.吸取不同社会制度优点进行自我完善:如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二、20世纪世界有哪三大成功的改革?其特点和成效如何?有什么共同点?有何历史启示?

1.苏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展,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3.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邓小平理论。

4.共同点:①背景:改革前都面临着较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经济困难。②成功原因:根据本国国情,探索探讨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危机。

5.历史启示:顺应时代潮流,锐意改革,与时俱进,促进社会发展;善于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借鉴不同社会制度的优势和长处,取长补短,自我完善;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立足国情,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新时期应继续深化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外各国改革的比较

    1.“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

(1)相同点:①实行和加强中央集权;②发展经济;③推动社会进步,改变社会性质。④学习世界先进文化。

(2)不同点:①前者是封建制改革,土地归属国家,不能买卖,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后者使资产阶级改革,允许土地买卖,使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3)启示:①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②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的强国之路;③要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2.比较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方式和结果

(1)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并创办近代新式学校,培养洋务人才;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失败的自救运动,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政治上废蕃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努力发展教育。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3.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1)相同点:①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②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③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重大改革措施;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不同点: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中国仍存在严重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逐步强大起来。

(3)结果不同原因: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合阻挠变法的守旧势力远比日本强大;中国的戊戌变法未能发动广大群众,日本参加维新的涉及各阶层;从国际环境看,中国变法时遭受的殖民侵略远比日本严重;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学习外国先进事物的优良传统,中国在明清以来人们的思想日趋保守。

3、比较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

(1)背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农奴制阻碍,农奴制危机严重;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严重,倒幕运动取得胜利。

(2)性质和结果: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都获得成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改革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专题归纳:
1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顺应历史潮流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能够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具有勇于探索、努力开拓、锐意进取、坚强不屈、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能顺应人民愿望;能够解放思想,善于吸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等等。

2、改革的启示

(1)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动力。

(2)改革要符合国情,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3)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以此来作为判断成败的标准。

(5)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二历史怎么快速提高

初二历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题型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型

初中历史题型及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

初中历史怎么学才能考高分

初中历史

2020中考历史: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

中考历史知识点分析

2020中考历史:史上最全夏朝皇帝一览表

中考历史知识点解读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

中考历史解题格式

2020中考历史的复习指导方法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021中考历史:突破难点的技巧

中考历史难点突破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