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古代诗歌栏目,提供与古代诗歌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也有2500多年历史了。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但古代诗歌的体裁却不外乎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所谓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每句字数不是5字就是7字,讲究韵律平仄,律诗还讲究对仗。除排律外,句数都有限定。结构整齐、讲究押韵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 2020高考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作文占据着高考的半壁江山,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高考,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技巧点拨★★

  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2019·四川成都上学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1)~(2)题。(9分)

  满江红·咏竹

  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①华胄:旧指贵族的后裔。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

与古代诗歌相关的高考备考辅导

行测文学常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行测文学常识 行测诗歌常识 古代诗歌发展

与古代诗歌相关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2019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二)

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知识 2019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与古代诗歌相关的中考语文

​2019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一)

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知识 2019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与古代诗歌相关的中考语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教案

  课本上每一首诗都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出国留学网,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与古代诗歌相关的初中教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语言鉴赏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与古代诗歌相关的高考语文

鉴赏答题技巧之古代诗歌

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广大学子的得分难题,那么诗歌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鉴赏答题技巧之古代诗歌的文章,仅供参考。

  鉴赏答题技巧之古代诗歌

  *第一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

与古代诗歌相关的实用资料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

古代诗歌 鉴赏方法

与古代诗歌相关的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

与古代诗歌相关的初中教案

人教社声明:教材内黄网链接 网页内容遭篡改

高考资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社声明:教材内黄网链接 网页内容遭篡改

与古代诗歌相关的高考资讯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