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困扰着许多人的问题,也困扰了洒家很久。
《水浒传》里的好汉动则要求店家切牛肉上好酒,已经成为一种水浒英雄特定的食俗了。请看《水浒传》卷23经典段落<景阳冈武松打虎>中武松去打着酒旗“三碗不过岗”的酒店喝酒吃肉的描写: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 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 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 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 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好汉武松连吃了十五碗酒,切了两次牛肉,一次两斤。然后大发神威,上山去把个老虎给打死了。水浒里的好汉形象就是如此,鲁智深林冲李逵,都吃牛肉,喝酒。已经变成身份标识了。
打虎武松被猎户们当英雄抬下山去,人美的小人书《水浒》之一图
但是我们确知宋代为了保护耕牛、明文规定不得屠杀和贩卖牛肉。所以英雄们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仍然具有着身份危机。持异议的人们说水浒中食用牛肉的描写反应的实际是明代风俗,《水浒传》也确实成书于明代。论者并且会举《武林旧事》以及《东京梦华录》来佐证,出现在京城里的各种吃食多达数百种,唯独见不到牛肉类的任何食品名目。有的是猪肉和羊肉,却见不到牛肉。
关于武松的这顿饭可以引发出许多考究。宋代有没有高度酒又是一项,以及武松支付酒钱的时候使用了碎银,更像是明俗而非宋俗。于是乎,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过滤,武松在阳谷县山村喝酒的情形就可以被解构成:
他喝了十五碗酒酿,四斤猪肉,支付了几张纸币或者一串铜钱。
每一项都有损武松的英雄形象,是不是?这还是打虎武松么?
日本浮世绘里的打虎武松
我们很容易在会钞和酒水问题上获得突破,神宗年间来华的日本僧人成寻就带着沙金和银锭,所以用碎银支付虽然稀少但不算怪异。乡村野店估计拒收纸币的概率更大些,武松带些散银更加方便支付。高度酒么,虽然文献记载上我们直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确切地发现了,但是所幸我们在汉代墓葬里已经发现了制作高度酒的酒器了呀,所以武松完全还是可能喝到高度酒的。况且三碗不过岗是一种后劲比较足的村酿,本身就足够神秘,即便不是高度白酒也有说头。
最后一道关口便是贯穿了《水浒传》的牛肉了。武松的英雄形象会不会毁在牛肉上呢?武松和其它的各位好汉是不是吃得到牛肉呢?还是一如有人形容的在宋代吃到牛肉就像吃到人肉一样的稀奇呢?今天终于从一部法律学著作里得到了答案。成书于南宋的一本判例集《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宰牛>项,记载了胡石壁的文章,说:
数日已来,闻诸道途之言,自界首以至近境,店肆之间,公然鬻卖,遂密切遣人缉捉。及至捕获,原来不但在交关之外,而城市之中亦复滔滔皆是。小人之无忌惮一至于此!
胡石壁就是胡颖,南宋理宗时期出仕。听说有人在郊区(界首就是边境)贩卖牛肉,于是缉拿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