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宋朝的历史故事栏目,提供与宋朝的历史故事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宋朝人眼里的宋朝

宋朝是什么样 宋朝民谣 宋朝人

  宋朝人眼里的宋朝

  历朝历代,因为政有善恶之别,人有美丑之分,而百姓诉求又得不到及时处理和疏导,便滋生了大量民谣。《诗经》中的《硕鼠》就是最古老、最流行、最经典的民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一个时代的民谣,如同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能清晰地映照出许多比正史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例如,从宋朝众多民谣中,随手拈出几首,当时的政情与社情,时弊与民怨,甚至一些官场趣事与宫廷秘闻,均跃然纸上,一目了然。

  对好官的盼望,是帝制时代百姓的共同心声。宋仁宗康定年间(1040—1041年),西夏扰边,战火燃起,韩琦、范仲淹先后受命,领军御边。他们采取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羌、孤立西夏的办法,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百姓欢欣鼓舞。故民谣曰:“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

  宋仁宗一朝,包拯以立朝刚毅、铁面无私而闻名遐迩,因他曾任天章阁待制,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包待制”。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权知开封府,负责京城诉讼和治安。当时,打官司有一个规矩,百姓不得直接到衙门递交状子,要由小吏转呈。为了使知府大人早些受理,许多人不得不上下打点,疏通关节,一个官司打下来,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铜板,得不偿失。包拯坐堂开封府,却一改陋习,大开正门,使百姓能够直接上前陈述曲直,诉说冤情,既减少了百姓的打点费用,又准确地把握了案情,更缩短了审理周期,一举数得。因此,京城迅速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打官司无钱疏通关节也没关系,有包大人呢!

  好官少,酷吏多,是帝制时代的通病。而那些通过投机取巧上台的权臣,更是巧立名目,盘剥百姓,苛政猛如虎。百姓诉求无门,只好编段子、传民谣,诅咒贪官污吏,图个嘴巴快活。宋徽宗在位期间,童贯、蔡京通过“花石纲之役”,帮助皇帝搜罗天下珍奇,深得宋徽宗信赖。他们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祸国殃民。于是,便有了民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筒”指童贯,“菜”即蔡京,表达了百姓对奸臣和恶政的深恶痛绝。当时,朝廷不但横征暴敛,而且卖官鬻爵。有一首民谣就直指这种丑恶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宋代一千文铜钱为一索,或一贯,大致相当于一两银子)意思是三千两银子可买一个秘阁官员,五百两可买一个地方通判,买官卖官都已经明码标价了,可见当时官场风气堕落的程度。

  靖康初年(1126年),金国屡屡举兵南下,宋军常吃败仗,每当此时,皇帝便纷纷下诏,征求应变之策,做出广开言路的开放姿态。而一旦金兵稍退,皇帝便又莺歌燕舞,纸醉金迷,听不进任何意见了。《宣和遗事》记载说:“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城门闭喻战事紧,城门开喻战事缓,讽刺了统治者的急功近利和反复。

  还有些民谣甚至操心皇帝家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让位于儿子宋光宗,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希望过几年舒心日子。然而,宋光宗坐上皇位后却一反常态,对深居重华宫的孝宗不但没有正常的礼节,甚至一年多时间,不去探望孝宗。作为天下表率的皇帝,竟然在一贯标榜以孝治国的国度里,不忠不孝,结果道路流布,家丑外扬。因此,民谣说:“汝亦不来我家,我亦不来汝家。”

  不过,民谣更多的是指向社会不公和正义缺失。帝制时代,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既无地位,收入也微薄,万一遇上灾年,...

与宋朝的历史故事相关的实用资料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宋朝的历史地位

中考历史

  宋朝是当时的世界大国,并且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封建帝国。其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成就,不仅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并且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深远的影响。就举世闻名的中国四大发明而言,其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项,开发应用的主要阶段都在宋代。宋朝在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又是海上贸易大国之一,输入品大多是原料,而输出品大多是手工业制成品,这也反映了宋朝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宋朝属于封建社会的中期,尚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唐五代以来,从阶级关系到政治制度的一系列变化,大致到宋代告终,宋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宋代社会生产迅猛发展,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唐朝,成为战国秦汉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完成于宋代。在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的浙西平原,其经济以稻麦两熟制为基础,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最发达地区。唐诗与宋词的主要取向与境界,全不相同,自难以断言其间的高低优劣,但宋代的词和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全面发展,则非唐代之所能及;而从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史学等方面作综合比较,宋代无疑也都超越了唐代,成为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鼎盛期。

  总之,宋代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宋元时代又是中华文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最后时期。自明以降,中华文明便逐渐落后于欧洲文明,丧失了世界上的先进地位。

  但从另一方面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地区最小的中原王朝。在铲除唐五代藩镇割据势力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守内虚外”的政策,有效地维持了内部统治局面的长期稳定,又造成了对外军事能力的软弱状态。在与北方辽朝的抗衡中,宋朝处于劣势,后被新兴的金朝占夺了北方半壁山河,最后又被北方的元朝灭亡。宋金元时代复杂的、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北方部分地区经济文化的严重倒退。

 

...

与宋朝的历史故事相关的中考历史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宋朝的政治制度

中考历史

  宋朝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包括职官、军事、科举、法律等制度。

  官制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顼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徽宗赵佶时,蔡京为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作为宰相。南宋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复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宋哲宗元祐时,设平章军国重事或同平章军国事,以处“老臣硕德”,位居宰相之上,每数日一朝,非朝日不到都堂。宋宁宗时,每三日一朝,宰相不再掌印。南宋末年,贾似道专权,任“平章军国重事”,左、右丞相实际上屈居于类似副宰相的地位。

  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等。

  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宋神宗改革官制,撤销三司,将三司的大部分职权归户部和工部。南宋增设总领所,负责供应数路或一路各军钱粮,并参预军政。其长官称“总领某路财赋军马钱粮”,简称总领。

  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宋神宗官制改革后,宰相实际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又兼任枢密使,兼管军政。这样,宰相再次握有民政、财政和军政的大权。

  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其长官称御史中丞,副长官称侍御史知杂事,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台官有弹劾权,可以上疏言事,评论朝政,弹劾官员,还准许“风闻”论事。专管规谏讽谕的机构是谏院。宋仁宗赵祯时始单独置院,其长官称知谏院事或左、右谏议大夫,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级官府办事违失,都可谏正。台、谏官都以言事弹劾为责,其职权本无多大差别,这一状况导致后世台、谏的合流。

  为皇帝起草制诰、赦敕、国书和宫廷内所用文书的机构是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直学士院等。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或知制诰分掌“内制”和“外制”,总称“两制”,翰林学士等还侍奉皇帝,充当顾问。

  宋初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各地奏案先经大理寺裁决,报告审刑院复查,写出奏稿,上呈中书。中书申奏皇帝论决,宋神宗改革官制,审刑院并入刑部。

  三省六部,即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以及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北宋前期,三省的名誉长官“门下侍中”、“中书令”和“尚书令”,也极少委任过,而另外各委派一名官员判本省事。尚书省所辖六部,也各另派官员一人至二人判本部事,本官不管本职,而且新设一些机构分割了各部的大部分职权。如审官院代行吏部考校京朝官的职权,太常礼院和礼仪院代行礼部的礼仪之权,三司代行户、工部的大部分职权,审刑院代行刑部复审大理寺所定案牍之事等。直到宋神宗改革官制,以三省代替中书门下,六部各设尚书和侍郎,主管本部事务,三省六部才行使相应的职权。

  宋朝...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威震西夏的宋朝名将

中考历史

  行伍出身,威震西夏的宋朝名将

  狄青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遥指的一方土地就是宋朝名将狄青的故乡,他是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有关他的小说和戏曲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历史上,狄青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正史上有这样的记录,“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在京城老百姓的眼里,狄青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美男子,以至到了宋哲宗时期,皇帝为大长公主挑选夫婿,在士大夫的圈子里遍寻不着,一时没了主意,近臣们纷纷探听公主心目中的驸马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皇帝老爷言之凿凿,“一定要象狄咏那个样子”,狄咏就是狄青的儿子,当时在宫廷里充当卫士,从此以后,帅哥狄咏就被别人称作“人样子”,有其父必有其子,狄青相貌出众、气概非凡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事情。“临敌被发、带铜面具”是狄青在战场上的特殊装扮,是否因为煞气不够才化装成妖魔鬼怪,也找不到足够的证据,但是,在中国百姓的心里,狄青已经成为一个天神,而不是出生贫寒的一个凡人。

  狄青(公元1008年—公元1057年),字汉臣,出生农家,自幼练得一身好武艺,狄青从军却不是主动从军,宋朝军人地位低下,士兵被百姓们称为“赤老”(这个词至今还是骂人的方言),远没有唐朝军人“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的豪迈,为了防止士兵潜逃,宋军还有在士兵脸上或身上刺字的习惯。狄青就是因为兄长与他人斗殴,造成严重后果,为兄顶罪被迫充军的,“逮罪入京,窜名赤籍”,所以他脸上刺有黥文,伴随了他一生的荣辱沉浮。他从普通一兵做起,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创造了位极人臣的奇迹。

  狄青开始隶属骑御马直,身份是京城卫士,赵元昊(拓跋元昊)起兵反宋,宋仁宗下令挑选善于骑射的卫士从军,狄青来到了西北前线,开始了血战沙场的边塞生涯,“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他的军功是真刀真枪换来的,是流血流汗换来的,“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他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待遇甚厚,进士出身的范仲淹就是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才子,他对狄青说道,“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将《左氏春秋》赠予狄青,鼓励他多读史书兵法,狄青听从了他的建议,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战功累累,升至经略招讨副使,西夏党项人十分畏惧这个戴着铜面具的宋朝武将,把他称做“狄天使”。比起好水川战役中宋军的表现,狄青训练的士兵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好手,能拉强弓,能骑烈马,能使刀枪。公元1052年(皇佑四年)狄青升为枢密副使,带着精锐的西北军来到平定侬智高叛乱的前线,打出了兵书上传诵千古的精彩战役——昆仑关(今广西邕宁县与宾阳县交界)之战。

  北宋皇佑四年,西南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并在邕州(今南宁)建立了大南国。史书上记载侬智高为了摆脱交趾(今越南北部)的控制,多次向宋朝恳求内附,宋仁宗赵祯担心因此得罪交趾,多次拒绝了侬智高的请求,侬智高忍无可忍,向大宋发动了一场风云变色的战争。

  侬智高精通汉文诗书,是当时广源州(今越南高平)少有的中举的读书人,侬智高的母亲却是一个喜欢吃人肉的女魔头,而且口味颇为挑剔,爱吃幼儿,每天都要杀死一名小儿供她大快朵颐,如此可怕的蛮族,难怪宋朝君臣头皮发麻,敬而远之。侬智高在汉族奸细的帮助下,很快形成了雷霆之势,宋仁宗害怕了,一反往日文人为正、武人为副、宦官监军的带兵惯例,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总领平南...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宋朝的开国宰相

中考历史

  赵普

  在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画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后周判官 宋州书记

  赵普生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卒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父赵迥,避后唐赵德钧兵戈乱,迁居洛阳。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吏事。成年后,被聘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幕僚,后举荐于朝廷,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部下。赵匡胤部破滁州后,欲斩盗百余名,经赵普审讯,大部非盗贼而存活之。赵匡胤奇之,遂用为同州节度使屑下的司法推官,旋用为宋州的书记官。

  陈桥兵变 佐命殊勋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去世,由遗孀佐幼主宗训即位。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之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建隆元年。(960年)春,传契丹勾结北汉入寇。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而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按律披龙袍即谋叛,赵匡胤在既成事实面前,假惺惺地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所谓“禅位”书而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旧史记载这段历史虽然也留有蛛丝马迹,但认为赵匡胤是被迫的,按他的仁爱本性是决不会从寡妇孤儿手中夺取政权的。然而,是谁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为什么留京守卫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巳愿意拥立赵匡胤呢?为什么兵变前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与掌书记赵普早巳知情而不发?兵变之际又由他们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身之赵匡胤呢?这些情况都不言而宣地说明,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这些事是弄刀舞枪、迷信武力的将领,包括赵匡义在内都计虑难周的。所以,按政变的实际作用来说,这位从滁州战役时就与赵匡胤联宗的赵普,是建立了特殊功勋应获头功的。

  然而,在论功行赏时,除了一批原来地位重要的拥戴赵匡胤的将领如石守信、高怀得等得到晋升要职以外,赵普仅得了个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一般官职。为什么呢?工于心计的赵匡胤不能不继续重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甫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之心,而不致削弱刚刚接管的国家机器。这一点,赵普是有所认识的.因此,他照旧要为新皇朝的稳固出力。

  从征二李 位列枢使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本来是个网罗亡命之徒的野心勃勃的将领,他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而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太祖亲征并随同前往。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自焚死。

  时后周太祖郭威之甥、驻扬州之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李派翟守殉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宋太祖所用以后,宋廷采取赐李铁券(免死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镇青州(今山东济南一带)以便就近约束。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因以原后周之将士攻后周之贵戚为虑,劝太祖自行。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从献策亲征之意义上来说,赵普之功显著。遂迁以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

  加强君权 杯酒释兵

  在我国封建时代,不乏有...

端午节的历史故事

端午节日 端午节日历史故事

  我们知道吃年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而端午节我们也知道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但是苏州人的端午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下面就让出国留学网小编带大家了解下一些关于端午节日的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仅供参考。

bfcf021f152e48008921b6f674e4887f.jpeg

屈原投江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为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扑,失去了楚王的信任,开始远离权力中枢。此后,屈原只能通过讲学的方式来宣扬变法的思想主张。

  公元前304年,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在此地遥思故国作《离骚》。五年后,屈原回返国都参政,任三闾大夫,与昭雎等楚国贤臣主力抗秦,可惜未能如愿,楚怀王被秦国劫持囚禁。公元前296年,楚怀王亡于秦国,新王对秦国采取妥协政策,打压主张抗秦的大臣。屈原被新王罢免官位,流放到江南。

  此后长期居于流放地。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占,屈原预见故国将灭,回天无力,郁郁难舒,遂投江以身殉国。屈原正色道:“我们都知道,刚清洗过头发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尘,刚刚沐浴的人要穿清洗过的衣裳。

  谁会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躯蒙受尘土的污染呢?对我来说,我宁可远离那混沌的庙堂也不能忍受与他们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这汩罗江中葬身鱼腹,我也不愿让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洁的污垢。”于是屈原怀抱石头,以身投汨罗江。

u=1885025684,2416118365&fm=26&gp=0.jpg

  曹娥寻父尸

  曹娥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孝女。她的事迹千百年来感动着世人,为她立的碑叫曹娥碑。为纪念她也有了叫曹娥江的一条河。

  曹娥是东汉时期的会稽上虞人。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不知名的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间,两崖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江上浊浪滚滚,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洪水淹没了滩涂。渔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曹娥她爸望着混浊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鱼”,这是一...

宋朝皇帝列表

历代皇帝列表 宋朝皇帝列表
宋朝皇帝列表

  宋朝,一个繁华盛世的王朝,同时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王朝。一提起宋朝,就会想到宋朝的词,其实,除了词,宋朝还有很多优秀的统治者,正是在他们的治理下,才有一个供词人创作的环境。出国留学网的小编整理了一下宋朝的历代皇帝列表,欢迎阅读。

  宋朝皇帝列表

  一、宋太祖赵匡胤(北宋)

  宋太祖 (927—976)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 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 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二、宋太宗赵炅

  宋太宗赵炅(939—997)。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

  宋太宗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执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大宋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五十九岁。

  三、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1022),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 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任用王钦 若大兴祥...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宋朝人的端午风情

中考历史

  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词,词的上阙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景物仍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词虽短,但却写尽了宋人端午的风情。

  宋人的端午,简约而有韵致。

  有宋一代,是一个政治环境绝对宽松、民风醇厚的时代。所以,关于节日,也屡屡过得热烈而张扬。端午节,宋人不是局限于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始终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着叫卖端午“节物”的人,“节物”次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等物品。这几天的叫卖,是一种渲染,一种推波助澜。五月初五,才是端午的低潮。初五日,人们把“节物”陈于门首,用茶酒供养,举办祭奠流动,以及一些其余流动。

  插艾草、沐浴。插艾草,须在天未亮时,将艾草插在门上。有的中央,还将艾草编为“人形”,或许干脆饰成“张天师”像。这一天,人们还要沐浴,《岁时广记》引用《琐碎录》写道:“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配饰。次要体如今妇女、儿童身上,有百索、艾虎、符箓、五毒图等。“百索”,是用条纹清楚的丝线绣织成各种饰品,可以佩戴,挂于脖项,也可以相互赠送。小孩则缠绕在手臂上。“艾虎”,是将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黏艾叶,戴在头上可以避邪。“符箓”,是将缯彩剪成小符儿,戴在头上,插于鬓髻之上,所以又叫“钗头符”。佩带“五毒图”最为特别。“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宋人以为,这“五毒”可以用以治疗疮疖,可以毒死其余益虫,所以就将其剪裁成图饰,佩带在身上。

  饮食。宋代的端午节,饮食花色单一。最为普遍的,当然是吃粽子了。除此之外,宋人还会食用香糖果子、白团、紫苏,饮蒲酒等。宋代,粽子种类单一,《岁时杂记》说,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 “香糖果子”,是将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等,切成丝,以糖蜜渍之而成。“菖蒲酒”,是用菖蒲浸制而成,“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菖蒲酒,可以延年,所以,宋人端午饮菖蒲酒,又叫“饮续”。

  宋人,于端午之日,还互赠扇子,不知为的是哪般?

 

...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