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对某部作品有着深刻的印象并撰写过其观后感呢?观后感应该善于结合观看和感受,既抒发情感又进行叙述。本文将与大家共享有关“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如果您认为本文有价值的话能够将其收藏起来!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1
蜿蜒山路上的法官精神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故事虽简单,但却十分感人。
故事发生在滇西北山区。主角是泥腿法官老冯、因学历原因最后一次工作的杨阿姨和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岗位上的阿洛。由他们三人组成的马背场,从心胸狭窄的小路一路走来。其实,应该叫鸡肠道,从鸡头村开始,到鸡肚子村,最后到鸡尾村。行进的路线如此戏剧,按老冯的话说,每次完成这条线路,都觉得自己像一泡鸡屎一样拉了出来。
电影里多次萦绕山间原生态的民族歌声、随山路颠簸而晃动不止的镜头、演员们有些木讷、呆板的表演,让导演刘杰自己都笑称**平淡得像杯白开水,影片的剪辑师更是这样评价:不用任何技巧,无论摄影还是叙事,都是最原始的。讲故事就是单线条平铺直叙,什么插叙、倒叙、循环叙事这些全都不玩,老老实实讲老冯的一个星期。
摄影上,我不同意用任何广角镜头,人的视角该多少,摄像的视角就多少,俯拍追拍都不用,只用自然光,单一的平视视角。
真源无味,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杯纯净的白开水,却征服了挑剔的评委,无声无息地夺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
隐喻如此美好
影片中关于国徽的七个情节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处,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下乡办案的阿洛往马背上绑东西,一个说不上是什么日用品的大物件,被他绑在了国徽上面,正好遮住了国徽,老冯非常生气,立刻将那个大物件重新安置了地方。
第二处,要**了,老冯让阿洛就地取材,将国徽挂在柴火垛上,他上下左右校正国徽端正度的认真劲,带着些许骄傲。
第三处,夜宿摩梭老大妈家,由于阿洛疏忽,没有将国徽从马上卸下,半夜马被偷了,国徽也没了踪影,老冯跳脚大怒,痛批了阿洛,自己也像丢了魂似的局促不安,说出了国徽丢了,还要啥子脸的狠话。
第四,草海发现国徽,老冯直接去拿回来。他完全忘了眼前的草海是一个大嘴巴的血盆。如果不是杨阿姨及时劝阻,悲剧就会上演。
五是老冯让摩梭人想办法找回国徽。他们问是金、银、铜还是铁。老冯回答,就像摩梭人拜的佛那么重要。
第六,摩梭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摘下门牌,前后交替,踩在上面,走过草海,拿回国徽,并要求邀请国徽。当时,夕阳映照着手持国徽的人们,很有诗意。
第七处,失而复得的国徽,被擦得锃亮,庄严地放置在笔直的木桩上,摩梭族人围着国徽欢快地跳起了民族舞蹈,而后一个个像供奉神灵般相继对国徽顶礼膜拜。
电影,常常被称作隐喻的艺术。如果我们一定要在这部被大多数人定义为主旋律的影片中找到一个隐喻性的载体,那么代表司法权威的闪亮国徽无疑是最好的答案。
观众认为最后七个情节(即摩梭人围着国徽欢快地跳舞)是主旋律的讨好,有故意和认为之嫌。可作为基层法院的普通一员,我更愿意认为上述七处有关国徽的细节,并不是导演刻意的安排,叙事的发展更像是一条自然恬静的小溪,不谈信仰,不谈理想,国徽的故事静静流淌,填平了阿洛精英文化和老冯乡土文化的沟壑,弥补了法律规定与村民公约之间的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