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专家点评栏目,提供与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专家点评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及专家点评

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 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专家点评

上海市2023年春季高考文化考试语文考试已经顺利结束了,关于语文科目考试的写作题已经公布出来了,且专家进行了详细点评,详细的写作题目及专家点评如下,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整理的“专家点评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专家点评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

  探寻价值内涵 开掘思辨深度 引领精神成长

  1月6日上午,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科目考试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

  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是:

  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本次写作题仍采用考生熟悉的样式,试题指向明确,有较大的开放度,考生可对题中的观点或认同,或反对,或辨证思考,调动已有的学习积累,结合生活经验,开掘其丰富内涵和多维指向。

  题中“重要的东西”可以是有关世界认知的基本问题,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交流中的常见话题,对其内涵的界定是文章展开的必要起点。考生可以从物质性与精神性、实在性与虚拟性等角度对“重要的东西”进行分类,确定个性化、多样化的标准,形成独特的思考。“所有”一词强调了范围,隐含着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的要求。由此,考生对生活问题关注的深度,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的思考得到比较全面的反映。

  题中“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引导考生回溯历史,在重访中探索,更好地传承与理解文化积淀。“很早以前”引导考生思考当下所认同的“重要的东西”在历史上是否被提及,是否同样重要,是否采用一贯的标准。“很早以前”在时间的界定上有一定的开放度,考生可以结合人类发展的大背景进一步明确。那些“重要的东西”即使已被提到,它们的价值也许仍有进一步揭示的空间,还可以面向未来,进一步展望这些“重要的东西”又将何去何从。以上论题的展开过程,是考生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本次写作题保持了上海卷一贯的思辨特色,引领考生在写作中获得精神成长。题目充分考虑考生的适应性,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体现“学教考一致”的评价理念,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语文学科“双新”改革的稳步推进。

  推荐阅读:

  2023年上海春季高考、1月外语考试及高中学考即将举行

  2023年上海春季高考招生实施办法

  2023年上海春季高考考试招生问答

  2023年上海春季高考考试招生试点方案公布!

  

与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专家点评相关的高考语文

2023年上海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专家点评

上海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上海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专家点评

上海市2023年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已经结束,专家对此次语文科目考试试卷进行了点评,详细的点评已整理如下,感兴趣的来看看吧!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整理的“专家点评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专家点评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

坚持立德树人 落实课标理念 积极引导教学

  1月6日上午,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简称“春考”)语文科目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语文学科专家对试卷进行了评析。专家一致认为,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双新”(新课程、新教材)理念,对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坚持立德树人 增强文化自信

  试卷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考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

  试卷选文充分彰显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文言文一中的传主董三齐坚守孝悌、公义、公正,这对考生有很强的感召力。文言文二围绕“名实之辩”,表达了对“不朽之实”的认识和推崇,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试卷选文也反映了时代风貌、科技进步和多样文化。积累运用部分中一则语料取材于通讯“上海大博物馆计划”,时代感强,有助于增强考生的文化自信。社科类现代文聚焦“人工智能”,关注学术前沿,有利于培养考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社科类现代文能引发对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传承乡土文化的思考,启迪考生探寻精神家园。

  写作部分激发考生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引导考生回溯历史,在重访中探索,更好地传承与理解文化积淀。

  二、落实课标理念 实现评价功能

  试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命题依据,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进一步落实“双新”理念。

  试卷选文内容丰富,文体多样,试题紧扣选文特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积累运用部分增加了主观性表述的要求,指向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应对交流。社科类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突出实用类文体的特征,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信息提取、推断探究之外,用文中提供的事实和观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侧重考查理解阐释、赏析评价的能力,强调对独特语言表现形式的感受和鉴赏。古诗阅读考查考生对平实文字的感受力。这些综合性考查都着眼于考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试卷以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考查载体,着重构建学科认知情境,让考生在复杂情境、综合探究中展示其学习成果。如让考生立足平时的阅读经验,将学习建议补充完整,考查考生在阅读不同文体作品时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的能力;让考生选出最契合的一则诗论,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让考生运用表格梳理比较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中常用阅读方法的运用,体现了“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一课标精神。

  试卷延续往年风格,整卷结构、分值比例、题型、题量基本保持稳定,试题难度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

  三、关注学习品质,引导教学改革

  本试卷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发挥着...

与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专家点评相关的高考语文

专家点评2018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试卷点评 2018上海高考语文

  人生就是一考场,准备充分成绩好。拼搏努力全做到,结果怎样无愧心。人生之路千万条,未必就是读书高。考场之上人轻松,超常发挥不慌张。本文《专家点评2018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由高考栏目提供,出国留学网愿你高考尽全力,学业有成人欢笑!

  专家点评2018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今天上午,2018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以下简称“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了复旦大学杨俊蕾、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华师大一附中管维萍、松江区教育学院陈赣、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张彬对试卷进行了评析。点评老师一致认为,上海高考语文卷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课程标准,遵循学科特点,表现课改精神,科学命制试题,切实做到有利于科学选拨和培养人才,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注重价值引领

  阅读部分选文经典,文质兼美,渗透价值思考。社科类现代文选文探讨了人的喜怒哀乐中所体现的经济逻辑,关注生活中的逻辑运用,为学生认识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文学类现代文《错位之思》作者凸凹的散文有自己的格调,不同于流行的、畅销的、世俗的作品,而是从切身经验出发,坚持现实主义的审美态度,在看似具体而微观的人物、事件的描摹中传达出“人此在于世”的普遍感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重新认识劳动,认识健全而乐观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时,以豁然的心境坦然处之。作文激发学生思考“需要”“被需要”与价值实现的关系,来深层思考生命。

  渗透传统文化

  跨文体选文呈现出传统文化精粹的多样表达。试卷对古文材料的选用包括五言古诗、人物传记和碑文题写等,如古人文集的人物小传《周鼎传》,文笔生动传神,有现代笔触中的动感一面。而在人物品行的塑造上,则切实而入情入理地塑造了一位高尚明廉的正义之士形象。

  在题量与分数占比上,中华传统文化的题目合理分布在试卷的整体,覆盖了客观性的“积累应用”与主客观结合的“阅读”板块。

  古文选篇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进行深度认知。书写于明朝并传诵至今的《心源亭记》整体上是一篇以说理辩道为主体的文章,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脉络内部,呈现出古人对于真知实学和道德心性的深度辨析,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自觉加以体认和传承。

  考查核心素养

  试卷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如关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从名句填空到名句使用到语意连贯,设计不同的语言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言语经验,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错位之思》要求学生赏析两段语言呈现的不同特点,考查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试卷关注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社科文在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推理、推断、概括论证思路等题目都体现对思维品质的考查。

  保持整卷稳定

  试卷结构总体保持稳定,与去年的试卷结构、题型、题量、难易度一致,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在考试目标上,识记约占6%,理解约占17%,运用约占17%,综合约占60%;在考试内容上,积累应用分值10分,阅读分值70分,写作分值70分。试题编制科学严谨,题干对考生做出合理清晰的指向,文学类现代文选文的命题用词精准,用分析、赏析、评价来测量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

专家点评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2022高考 2022上海高考作文

  2022上海高考也已经落下帷幕,不知道各位上海的考生考得如何呢。今天小编带来的是专家对2022上海高考语文作文的点评,希望能帮助大家整理思路。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关注本站即可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成长的温度 思辨的深度

  7月7日上午,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大家一致认为,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思辨的深度。题目贴近考生的生活体验,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成长,关怀社会现实,进一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一、成长路上的个体省思

  题目由个人成长中的普遍现象引入,贴近每位考生的真实体验,引导他们从个体经验出发,对成长过程中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进行省察。这样,考生便能结合切身感受,展开联想,发有温度的议论,做有深度的思考,从而提升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为成长新阶段的开启做好准备。

  二、关联社会的深入追问

  在个体成长的道路上,深入的自我反思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追问。题目启发考生关注社会、关怀现实。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的变化,发生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其中既有体会成长并自觉运用理性的欣然,也有回顾过往展望未来的凝重。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忘初心,投身社会,思考未来,是每个考生都应回答的重要问题。

  三、立体多元的思辨空间

  题目保持了上海卷作文一贯的思辨风格,为考生提供立体多元的深层思考空间。写作时,考生既可以写如何在成长过程中继续保有孩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可以分析理性探究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效用。同时,考生还可以就“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写作。

  题目传达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能够唤醒考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积累,激发考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和深切的思考。

...

专家点评文书写作

申请者 校方
编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文书写作在留学申请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认识,这样一个事实也渐渐浮出水面--一篇逻辑不通、语言混乱的申请信能使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文书写作在留学申请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认识,这样一个事实也渐渐浮出水面--一篇逻辑不通、语言混乱的申请信能使背景很强分数很高的申请者连一封录取信都拿不到,而一套精心制作、文采飞扬的申请材料能够使背景非常普通的申请者从数千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一般来讲,校方在申请高峰期每天要阅读数百名申请者的材料,平均下来,每套材料的阅读时间只有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有的甚至更短。我们团队有几个人因为家离要申请的学校不远,因此他们自己申请的时候曾经亲自到过学校。每位老师面前都摆着半人高的申请材料,他们的阅读速度非常快,几分钟读完一篇,简单作些记号就换下一篇,只是偶尔被一些佳文所吸引。
说到吸引,这里有一个误区。有的申请者(包括他们本国申请者)认为只要能显得与众不同就能吸引校方的注意,因此挖空心思地使用一些很不得体的语句。曾经有一位法学院的申请者在申请信中第一句话就说"The first thing I need to do is to kill all lawyers",这种"与众不同"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我们中国申请者在还有一个更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总是试图在申请信中把生平的所有经历都囊括进去。我们不少朋友的申请信从自己呱呱坠地开始写起,小学中学大学作过什么事得过什么奖,一一罗列。看似内容很多,可通篇读完后阅读者留不下任何印象。其实申请信不是简历,也不是记叙文,而是建立在记叙上的议论文,记叙是说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议论指这些事给你带来的影响和你对这些影响的看法。全文应该非常主观,这也是你向校方表达你主观想法的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机会,那些客观的部分请交给申请材料中的其他内容(如成绩单、简历等)来表达。就好象我们家里用菜刀切菜,刀刃磨得再快但如果离开了沉重的刀背切不了菜,反过来刀背再厚实但如果没有锋利的刀刃还是没法用。在这个例子中,申请信是刀刃,其他客观材料就是刀背。
话说回来,那怎样才能吸引来校方的注意力并使其持续保持呢?方法就是使校方阅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其觉得阅读你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其实这也是留学文书写作的高境界。我们可以分两步来做,第一步,选好要说的;第二步,说好所选的。
说到写作素材的选择, 大家会面临两种情况,有的朋友会觉得自己想说的事太多了,按照学校规定的篇幅根本就写不下,还有的朋友认为自己很平凡很普通,根本就没什么可说的。先说第一种情况,首先,有的学校对申请材料特别是PS在篇幅上有限制,即使没有篇幅限制,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章只会使本来就头昏脑胀的校方阅读者的眉头皱得更紧。其次,文章的重点应该是事件对你产生的影响和你对此的看法,而不是那些事件本身,明白这点后,你对篇幅限制的那种紧迫感就会大为减少,剩下的问题就只是怎么安排先后和主次。第二种情况更为普遍一些,很多朋友第一次写申请信的时候觉得根本就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解决这个问题又要分两步,第一问问自己想通过文章向校方树立什么样的形象,第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再延伸开来一点一滴的把这个形象树立起来。在睿智联合的笔下,每个申请者,哪怕其背景再普通再单纯,都是对事业充满理想和报负、对生活充满激情和感触的独特个体。这种理想和激情都是真实存在的,也许朋友们自己感觉不到,但是我们能挖掘出来。
选好要说什么后,怎么将其说好呢,这就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了。 正如前文所说,一套真正优秀的留学文书能够打动校方阅读者,使其产...

2018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专家点评

中考语文试卷点评 上海中考语文试卷点评

  6月16日上午,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科目顺利开考。出国留学网为您精心整理《2018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专家点评》,供您参考,祝您成绩顺利通过!

  2018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专家点评

  守正出新 贴近生活 考查学科核心素养

  6月16日上午,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科目顺利开考。市教育考试院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杨焄、杨浦高级中学陈小英、徐汇中学曾宪一、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沈菁、松江区教育学院曹怿岚等专家对本次语文试卷进行了评析。

  与会专家表示,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学科的命题工作以《2018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和《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全卷体现了以下特点:

  守正出新,弘扬传统文化

  2018年上海中考语文卷仍由文言文、现代文、综合运用、作文四大板块组成。整张试卷平实中见深度,稳定中有新意。

  试卷结构稳定,题型常规,题干规范,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课内文言文选取了唐宋八大家的传统名篇,课外文言文选取了记事写人的笔记小品,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试题有不少“出新”之处:第16题中的表格既要摘录信息,又要整合概括;主观题有开放度,如第18题、第26题,赞同与否均可;综合运用题选用的三个阅读材料均体现创新;第12题还坚守了上海中考语文卷分级赋分的独创性。

  贴近实际,富有生活气息

  现代文阅读选材文质兼顾、朴实无华,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行”和“食”,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可以迅速沉浸文本,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从生活中几乎熟视无睹的“斑马线”的由来,说到“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让学生在了解斑马线作用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一次安全乃至生命的教育。《酸橙》由生活中“吃橙”这样一件不经意的事,启发学生从哲理角度多元思考,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两篇选文充分彰显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作文题“真的不容易”,从学生的生活阅历来看,一些“不容易”的经历,正是他们必然的经历,写他们熟悉的生活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同时,能够感悟生活的不容易,本身就是成长成熟的体现。

  关注语言,考查综合素养

  语文素养从语言的积累开始。文言文部分考查了课内古诗文默写,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以及《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小石潭记》的内容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重在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鼓励学生注意日常积累,课内打基础,课外见功夫。

  现代文阅读既考查了说明方法、修辞手法以及记叙文写作技巧等知识点,又考查了信息筛选能力、概括能力,尤其是具有一定开放度的第18题、第23题、第25题,需要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新建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感悟探究,突出思维品质

  试题在命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首先,注重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文本,能够由表及里,以小见大,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如第13题要求分析主人公“一...

2019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点评:学科育德 阳光育人

高考语文 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点评

  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小编为大家提供2019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点评:学科育德 阳光育人,明年准备考试的考生可以多研究一下春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方向!

  2019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点评:学科育德 阳光育人

  1月5日上午,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科目考试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学科专家对试卷进行了点评。专家一致认为,今年的春季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以培养和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对语文教学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立德树人,培养大爱大德大情怀

  命题坚持立德树人,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大写的人。阅读部分的内在核心始终围绕情感化育、道德培养、人格完善以及劳动精神的塑造。如现代文《把河流蹬在身后》语句平实却深情感人,从儿女的视角出发,刻画典型的父亲形象,体现积极向上的家风传承,表现平凡劳动的人们如何创造并汇集起新时代的伟大,让考生充分体会到脚踏实地又胸怀高远的理想主义精神。两篇古文阅读材料,一传记一信札。前文传主廉政奉公,主政地方且真正做到关心民生,抗暴除恶,体现出中国古代士人君子的高洁与勇毅。后文作者身居庙堂高位,却时时心怀乡土乡民,重民生,重实德,反对铺张浪费和浮名虚誉。选文充分激发了考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立足语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试卷彰显了语文的学科特征,从字词的锤炼到语境的设置,从语用的得体连贯到文学语言的赏析,都充分体现了对考生语言能力的考查。例如,“用语得体”的辨析一题,语料源于日常交流短信,创设了真实的言语运用的情境;又如,对“羡”释义的考查一题,必须结合文言语境来推断;文学语言的赏析、词句的运用,则从微观层面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语文关乎文化传承,尤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试卷以辛弃疾、韩愈等人的诗文开篇,恢弘大气。李贺的诗句英气勃发,特别贴近考生的情感世界。诗歌鉴赏部分选取唐代包何的《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表现出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精神气象。两篇古文,内涵丰富,处处闪耀出传统美德的光辉。

  科学合理,延续新高考命题思路

  试卷严格按照语文科目考试说明命制,体现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整卷分为积累应用、阅读和写作三大模块,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层级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对于上海新高考改革以来的语文试卷,在结构、题型、题量等方面有一定的延续性。考点分布科学合理,难易度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

  试题注重发挥不同文体的考查功能,如社科类现代文《幸福是相对的》考查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文中的引用论证是否充分;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语言描写和人物形象的赏析。阅读部分针对不同文体特征进行命题,体现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

  积极引导,促进“招考教学”联动

  试卷在文本选择与试题编制两方面都体现了“以考促教”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招—考—教—学”的整链条联动。整张试卷的选文组成了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可读性很强,内容丰富,关注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

专家点评:2013北京高考语文真题

2013北京高考真题
   2013高考的语文科目考试已落下帷幕,又到了写作试卷评析的时候。今年的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因《考试说明》在1月份时的明显改动而尤其引人关注,因此,本文也将主要把语文真题与《考试说明》的变化一一印证,力图为下一届考生梳理出明确的备战方向。

  如果缺乏必要的阅读基础,关于《考试说明》等的前情提要可以参看拙作两篇:《2013年北京新版高考考试说明解读——语文》、《2013北京市各区一模试卷概述——语文学科》。

  语文基础:成语题虚晃一枪,新题型横空出世

  《考试说明》在语基部分最大的变动是成语题的重新出现,因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都觉得成语题是今年必考选项,然则结果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但成语题没了,连文学常识都没有了。本次五道题目为:字音字形、病句、近义词辨析、语义衔接以及……另一个全新题型。

  这个新题型的出现可说是毫无征兆,其题干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加点字均为单字动词,考点在于修辞手法。这个考点本身并不难,然则考生们在临场乍然遇到难免出现心态波动。其实语文考试就是如此,知识掌握也需要临场应用。这个虚晃一枪出现的新题型,不知道是否会固定在今后的考试中。

  此外,字音字形题中A选项出现了两个错别字,打破了以往“一个字错一个音错”的规律,这一点在今年一二模中已有征兆。

  文言阅读:传记文重回视野,主观题概括大意

  文言选篇部分,并没有出现今年一模二模时文章体裁“百花齐放”的特色,回归相当传统的《宋史·曹彬传》,虽然本文以前曾经在广东省其他试卷中出现过,不过并不完全一致。

  文言部分最受关注的是之前提过的“主观翻译题”,《考试说明》在此给出两种题型:一为逐字精译,一为概括大意,其中后者更像是“半道阅读延伸题”。今年高考真题中命题人选择了相对较为简单的后者,对考生逐字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并未强调。毕竟今年公布《考试说明》时间已经是1月,立即对应届生提升考试要求较为仓促。但明年的考生务必在意,你们面对的可能就是较难的“逐字精译”了。

  诗歌鉴赏:李太白古风再现,鲁仲连典故放水

  诗歌鉴赏是李白《古风·齐有倜傥生》,在选篇上重复了10年北京卷《古风五十九首》的文篇出处,而题目的难度甚至还颇有不如。10年真题选择了一个“非典型”的怀才不遇愤懑消沉的李白,而今年则干脆在第二题主观题中安排了“结合诗中的鲁仲连典故分析李白的人生理想”这样直白的主旨分析题。本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李白的人生理想高中生人尽皆知,鲁仲连的典故在注解中已经说明,这道题简直堪称零难度。此外,2012年诗歌鉴赏题的考试方式被全盘抛弃,这个模块充分达到了“在复古中放水”的目的...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