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栏目,提供与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学四所有实用性科学的基础,并且在社会上的适用面非常广,因此数学在各项考试中分数占比都非常高。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新知探究

  2.1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

与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相关的初中教案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

  有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不需要教案,但是这件事对那些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来说就不是什么容易事了。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学会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3、引导学生体会“降次”化归的思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难点:通过分解因式或直接开平方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若p=1,q=1,则pq=l(),若pq=l,则p=1,q=1();

  (2)若p=0,g=0,则pq=0(),若pq=0,则p=0或q=0();

  (3)若x+3=0或x-6=0,则(x+3)(x-6)=0(),

  若(x+3)(x-6)=0,则x+3=0或x-6=0();

  (4)若x+3=或x-6=2,则(x+3)(x-6)=1(),

  若(x+3)(x-6)=1,则x+3=或x-6=2()。

  答案:(1)√,×。(2)√,√。(3)√,√。(4)√,×。

  2、填空:若x2=a;则x叫a的,x=;若x2=4,则x=;

  若x2=2,则x=。

  答案:平方根,±,±2,±。

  (二)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由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你能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吗?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给出1.1节问题一中的方程:(35-2x)2-900=0。

  问:怎样将这个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三)探究新知

  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再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按课本P.6那样,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将方程(35-2x)2-900=0“降次”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

  (四)讲解例题

  展示课本P.7例1,例2。

  按课本方式引导学生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引导同学们小结:对于形如(ax+b)2-k=0(k≥0)的方程,既可用因式分解法解,又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是:把方程化成一边为0,另一边是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本节课主要是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形式,然后使每...

与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相关的初中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

  出国留学网为您收集准备了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除法》,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 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好教案。如何做一个好的教案,提起学生的兴趣呢。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精选的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 (2)mx+n=0 (3)1x+1=0 (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    B.1    C.2    D.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

  (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老师们是怎样设计的呢?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阅读!

小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拼组》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圆纸片、胶水、剪刀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点击查看更多

小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3、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1、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课前安排小调查,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2、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点击查看更多

小学一年级《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得例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本

数学教案范本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教案范本

  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经过我们老师提前准备,并且还要写教案,教案的优秀程度也影响着我们教学的效果。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本(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9人。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6、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主题图、PPT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提供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目录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4课时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4课时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7课时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8课时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8课时

  第六单元统计 4课时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逻辑推理 2课时

  第八单元总复习 5课时

  综合应用打电话 1课时

  综合应用粉刷墙壁 1课时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 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