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人教版二上数学教案栏目,提供与人教版二上数学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与人教版二上数学教案相关的小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与人教版二上数学教案相关的小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实习报告频道编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汇总),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查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锐角和钝角》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

  出国留学网为您收集准备了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除法》,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 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最新通用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

通用高二数学教案 最新通用高二数学教案 最新通用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能力等全方位的素质能力的培养。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通用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最新通用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

  选修Ⅱ

  1.概率与统计(14课时)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

  实习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值、方差。

  (3)会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通过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图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7)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

  (8)实习作业以抽样方法为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极限(12课时)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数列的极限。

  函数的极限。极限的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

  3.导数与微分(16课时)

  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基本导数公式。

  微分的概念与运算。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学目标: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c,xm(m为有理数), sin x, cos x, ex, ax, ln x, logax的导数);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理解微分的概念(dy=y'dx),了解函数在一点处的微分是函数增量的线性近似值,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微分。

  (4)会从几何直观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积分(14课时)

  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简单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线性性质。基本积分公式...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各位数学老师上课前会准备教案吗?你知道教案该怎么写吗?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分析法

  教学难点

  分析法实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思考后点评。

  (学生活动)回答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什么是比较法?什么是综合法? [问题 2]能否用比较法或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点评]在证明不等式时,若用比较法或综合法难以下手时,可采用另一种证明方法:分析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指出用比较法和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不足之处, 激发学生学习新的证明不等式知识的积极性,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二)新课讲授

  【尝试探索、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教师讲解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然后提出问题供学生研究,并点评。帮助学生建立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知识体系。投影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活动)与教师一道分析综合法的逻辑关系,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尝试探索,构建新知。

  [讲解]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以已知条件中的不等式或基本不等式作为结论,逐步寻找它成立的必要条件,直到必要条件就是要证明的不等式。

  [问题1]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把要证明的不等式作为结论,逐步去寻找它成立的充分条件呢?bet365备用器

  [问题2]当我们寻找的充分条件已经是成立的不等式时,说明了什么呢?

  [问题3]说明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呢?

  [点评]从要证明的结论入手,逆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充分条件显然成立为止,从而得出要证明的结论成立。就是分析法的逻辑关系。

  [投影]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概念。(见课本)

  设计意图:对比综合法的逻辑关系,教师层层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研究。建立新的知识;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培养学习创新意识。

  【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或投影例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构思证题方法,学会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并点评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必须注意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研究问题,与教师一道完成问题的论证。

  例1 求证

  [分析]此题用比较法和综合法都很难入手,应考虑用分析法。

  证明:(见课本)

  [点评]证明某些含有根式的不等式时,用综合法比较困难。此例中,我们很难想到从“ ”入手,因此,在不等式的证明中,分析...

精选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

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 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 精选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胸怀梦想,珍惜时间,发奋学习,立志成才,让青春载着梦想飞扬!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精选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2)能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结果,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掌握的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进行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思考,获得并集与交集运算的法则,感知并集和交集运算的实质与内涵,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法则的发现、完善,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观规律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集、并集运算的含义,识记与运用。

  难点:弄清交集、并集的含义,认识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在思考中感知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在独立钻研和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尝试实践与交流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入新知思考:观察下列各组集合,联想实数加法运算,探究集合能否进行类似“加法”运算。

  (1)a={1,3,5},b={2,4,6},c={1,2,3,4,5,6}

  (2)a={x|x是有理数},

  b={x|x是无理数},

  c={x|x是实数}.

  师:两数存在大小关系,两集合存在包含、相等关系;实数能进行加减运算,探究集合是否有相应运算.

  生:集合a与b的元素合并构成c.

  师:由集合a、b元素组合为c,这种形式的组合就是为集合的并集运算.生疑析疑,

  导入新知

  形成

  概念

  思考:并集运算.

  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称c为a和b的并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为:

  师:请同学们将上述两组实例的共同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合作交流:归纳→回答→补充或修正→完善→得出并集的定义.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问题共性,感知并集概念,从而初步理解并集的含义.

  应用举例例1设a={4,5,6,8},b={3,5,7,8},求a∪b.

  例2设集合a={x|–1<x<2},集合b={x|1<x<3},求a∪b.

  例1解:a∪b={4,5,6,8}∪{3,5,7,8}={3,4,...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教案

  《观察物体》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 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

  (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恐龙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恐龙的正面、侧面、背面。

  (二)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恐龙。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

  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恐龙的( )面,我看到了恐龙的( )”。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 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恐龙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恐龙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三个面的恐龙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 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观察数学课本的上下 认识上面、下面 感知物体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恐龙、数学课本,我们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

推荐更多